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106670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说明】
[0001]【技术领域】
[0002]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改良结构的弹性端子的电连接器。
[0003]【【背景技术】】
[0004]电连接器广泛用于电子设备中,以便互连不同的电子设备。现有的电连接器包括数个用以连接附属连接器或供装配在电子设备上的导电端子及用以收容该数个导电端子的绝缘本体。随着信号传输朝着高速度、高频率方向发展,探针型端子被用以保证导电端子与其接触部件之间可靠的连接。然而探针型端子会使得电连接器的体积整体较大。
[0005]因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改良结构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0006]【【实用新型内容】】
[0007]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导电端子具有较好的弹性强度。
[0008]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固持于绝缘本体内的数个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沿对接方向贯穿其前后端面的端子槽。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凸伸出绝缘本体的接触部、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固持部及连接所述接触部和固持部的弹性部,所述弹性部收容于端子槽内且包括数个第一 U型部、第二 U型部及连接部。所述连接部沿垂直于对接方向的第二方向延伸且沿对接方向排列设置,所述第一 U型部与第二 U型部分别自连接部的两侧在垂直于对接方向及第二方向的第三方向上弯折延伸形成U型结构,且第一 U型部与第二 U型部的U型结构的开口方向彼此相对。
[0009]进一步改进之处:从第二方向上看,所述第一U型部与第二U型部共同形成连续弯折的S型。
[0010]进一步改进之处:从对接方向上看,所述端子槽呈Z型且包括沿横向延伸的第一收容槽与第二收容槽及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三收容槽,所述第三收容槽连通所述第一收容槽与第二收容槽。
[0011 ] 进一步改进之处:所述第一 U型部收容于第一收容槽,第二 U型部收容于第二收容槽,而连接部收容于对应的第三收容槽且其两端分别连接于对应的第一 U型部与第二 U型部。
[0012]进一步改进之处:所述接触部凸出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前端面,该接触部呈片状结构且其自由末端具有圆弧形的接触区。
[0013]进一步改进之处:所述固持部收容于绝缘本体的端子槽内且设有自固持部横向弯折延伸出绝缘本体的焊接部及位于固持部两侧用以卡持于绝缘本体的倒刺,该焊接部贴靠于绝缘本体的后端面。
[0014]进一步改进之处:所述最外侧的连接部一端连接于第一 U型部而另一端弯折延伸连接于固持部,所述接触部则连接于另一最外侧的第二 U型部上。
[0015]进一步改进之处:述固持部连接于最外侧的第二 U型部及连接部中任意一个。
[0016]进一步改进之处:所述接触部直接地连接于最外侧的连接部或第一 U型部上。
[001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固持于绝缘本体内的数个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凸伸出绝缘本体的接触部、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固持部及连接所述接触部和固持部的弹性部。所述弹性部包括数个第一 U型部与第二 U型部及数个与接触部位于同一平面的连接部,所述数个连接部沿对接方向排列,数个连接部的同一端由第一 U型部彼此连接,而数个连接部的另一端由第二 U型部彼此连接。所述第一 U型部与第二 U型部垂直于连接部,且第一 U型部与第二 U型部的U型结构的开口方向彼此相对。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所述连接部沿垂直于对接方向的第二方向延伸且沿对接方向排列设置,所述第一 U型部与第二 U型部分别自连接部的两侧在垂直于对接方向及第二方向的第三方向上弯折延伸形成U型结构,且第一 U型部与第二 U型部的U型结构的开口方向彼此相对,使得导电端子在极大的缩小了其尺寸的同时增加了其悬臂长度,从而增大了弹性强度且减小了降服作用。
[0019]【【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0021]图2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0022]图3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分解图。
[0023]图4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立体示意图。
[0024]【【具体实施方式】】
[0025]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100,该电连接器100用以焊接于电路板上且包括绝缘本体1及固持于绝缘本体1内的数个导电端子2。所述绝缘本体1设有沿对接方向(即第一方向)贯穿其前后端面的端子槽11,所述端子槽11大致呈Z型且包括沿横向延伸的第一收容槽111与第二收容槽112及沿垂直于横向的竖直方向(即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三收容槽113。所述第三收容槽113连通所述第一收容槽111与第二收容槽112从而形成完整的端子槽11。
[0026]请参阅图3至4所示,所述导电端子2收容于绝缘本体1的端子槽11内且包括凸伸出绝缘本体1的接触部21、固持于绝缘本体1的固持部22及连接所述接触部21与固持部22的弹性部23。所述接触部21凸出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前端面,该接触部21呈片状结构且其自由末端具有圆弧形的接触区。所述固持部22收容于绝缘本体1的端子槽11内且设有自固持部22横向(即第三方向)弯折延伸出绝缘本体1的焊接部24及位于固持部22两侧用以卡持于绝缘本体1的倒刺221,该焊接部24贴靠于绝缘本体1的后端面且用以焊接于电路板上。
[0027]所述弹性部23包括数个收容于第一收容槽111的第一 U型部231、数个收容于第二收容槽112的第二 U型部232及数个收容于第三收容槽113的连接部233,所述连接部233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 U型部231与第二 U型部232。所述连接部233沿竖直方向延伸且沿对接方向排布设置,而第一 U型部231与第二 U型部232则是位于连接部233的两侧。所述第一 U型部231与第二 U型部232分别自连接部233的两侧在横向上弯折延伸形成U型结构,且第一 U型部231与第二 U型部232的U型结构的开口方向相反。从竖直方向上看,所述第一 U型部231与第二 U型部232共同形成连续弯折的S型。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部233中临近于固持部22的一个连接部233的一端连接于第一 U型部231而另一端弯折延伸连接于固持部22,接触部21则连接于相邻的第二 U型部232上。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固持部22也可连接于相邻的第二 U型部232及连接部233之任意一个,且所述接触部21也可直接地连接于相邻的连接部233或第一 U型部231上。基于此等结构,该导电端子2在极大的缩小了其尺寸的同时增加了其悬臂长度,从而增大了弹性强度减小了降服作用,确保了该导电端子2与电子设备的稳定连接。
[0028]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非全部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而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主权项】
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固持于绝缘本体内的数个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沿对接方向贯穿其前后端面的端子槽,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凸伸出绝缘本体的接触部、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固持部及连接所述接触部和固持部的弹性部,所述弹性部收容于端子槽内且包括数个第一 U型部、第二 U型部及连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沿垂直于对接方向的第二方向延伸且沿对接方向排列设置,所述第一 U型部与第二 U型部分别自连接部的两侧在垂直于对接方向及第二方向的第三方向上弯折延伸形成U型结构,且第一U型部与第二 U型部的U型结构的开口方向彼此相对。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从第二方向上看,所述第一U型部与第二U型部共同形成连续弯折的S型。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从对接方向上看,所述端子槽呈Z型且包括沿横向延伸的第一收容槽与第二收容槽及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三收容槽,所述第三收容槽连通所述第一收容槽与第二收容槽。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U型部收容于第一收容槽,第二 U型部收容于第二收容槽,而连接部收容于对应的第三收容槽且其两端分别连接于对应的第一U型部与第二U型部。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凸出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前端面,该接触部呈片状结构且其自由末端具有圆弧形的接触区。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持部收容于绝缘本体的端子槽内且设有自固持部横向弯折延伸出绝缘本体的焊接部及位于固持部两侧用以卡持于绝缘本体的倒刺,该焊接部贴靠于绝缘本体的后端面。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外侧的连接部一端连接于第一U型部而另一端弯折延伸连接于固持部,所述接触部则连接于另一最外侧的第二 U型部上。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持部连接于最外侧的第二U型部及连接部中任意一个。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直接地连接于最外侧的连接部或第一 U型部上。10.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固持于绝缘本体内的数个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凸伸出绝缘本体的接触部、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固持部及连接所述接触部和固持部的弹性部,所述弹性部包括数个第一 U型部与第二 U型部及数个与接触部位于同一平面的连接部,所述数个连接部沿对接方向排列,数个连接部的同一端由第一 U型部彼此连接,而数个连接部的另一端由第二 U型部彼此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 U型部与第二 U型部垂直于连接部,且第一 U型部与第二 U型部的U型结构的开口方向彼此相对。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固持于绝缘本体内的数个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沿对接方向贯穿其前后端面的端子槽。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凸伸出绝缘本体的接触部、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固持部及连接所述接触部和固持部的弹性部,所述弹性部收容于端子槽内且包括数个第一U型部、第二U型部及连接部。所述连接部沿垂直于对接方向的第二方向延伸且沿对接方向排列设置,所述第一U型部与第二U型部分别自连接部的两侧在垂直于对接方向及第二方向的第三方向上弯折延伸形成U型结构,且第一U型部与第二U型部的U型结构的开口方向彼此相对,使导电端子具有更强的弹性能力和提高使用寿命。
【IPC分类】H01R13/24
【公开号】CN205016728
【申请号】CN201520573179
【发明人】李新田, 彭彬, 陈志坚, 金继旺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腾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2月3日
【申请日】2015年8月3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