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电驱动动力输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62325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磁电驱动动力输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动力输出装置,特别是一种磁电驱动动力输出装置。
现在广泛使用的传统结构电动机输入电能多大,其输出功率有多大,在此结构基础上想节省电能很困难,甚至有的电动机由于结构老化等原因消耗电能比较大,造成一定的电能浪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磁电驱动动力输出装置,利用磁能和电能的综合作用驱动装置运行,能减少电能的消耗,达到明显节电的目的,并且结构简单,容易制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包括芯轴、圆盘、套筒、电磁线圈和导电换向器,其特征是在芯轴上转动组装圆盘和套筒,圆盘或套筒与芯轴之间组装定位件,在圆盘上通过固定支架连接电磁线圈,在套筒内固定组装内外两层数块永久磁铁,这些永久磁铁分别位于电磁线圈内、外侧,呈内外两层永久磁铁中间夹电磁线圈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利用磁能和电能的综合作用驱动装置运行,消耗的电能主要来自运行的起动,因此能减少电能消耗,达到明显节电的目的,并且结构简单,容易制作。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一种导电换向器的电连接示意图。
图3是电磁线圈电连接示意图。
图4是组装在电磁线圈内外侧的永久磁铁一种分布结构示意图。
图5是组装在电磁线圈内外侧的永久磁铁另一种分布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图7是另一种导电换向器的导电滑盘上导电滑道示意图。
图8是导电滑盘上的导电滑道连接示意图。
见图1、2,实施例1的具体结构如下芯轴1通过连接键2固定连接圆盘3,芯轴1与套筒11之间组装转动轴承10,圆盘3为转子,而套筒11为定子。在圆盘3上通过固定支架6连接数个电磁线圈8,电磁线圈8的数量根据使用需要确定。见图3,各电磁线圈8串联。在套筒11内固定组装与电磁线圈8相对应的数个永久磁铁7、9,这些永久磁铁分别位于电磁线圈8的内外侧。在圆盘3与套筒11之间组装导电换向器,导电换向器采用现有技术,即由铜头4和电刷5组成,铜头4固定在圆盘3上,电刷5固定在套筒11上。铜头4电连接电磁线圈8,电刷5连接电源。组装在套筒11内的永久磁铁,即分别位于电磁线圈8内外侧的分布结构可采用如图4所示的结构形式,内外侧的数块永久磁铁均组成环形结构,亦可采用如图5所示的结构形式,内侧的永久磁铁为星型结构,外侧的永久磁铁为与星型磁铁对应的环形结构。
工作原理见图1、3,当提供给电磁线圈8电流时,电流方向如图3中所示的箭头方向,按右手定则得知,线圈8两端产生的磁极与其对应的内外永久磁铁9、7的极性相同,此时线圈8受其对应的内外永磁铁9、7的作用,产生顺时针方向的力矩,当转子(圆盘)转过180度时,由于导电换向器的作用使转子线圈8中电流方向改变,但电磁转矩的方向仍旧不变,保持转子(圆盘)始终向一个方向旋转。
见图6—8,实施例2的具体结构如下芯轴1上通过连接键2固定连接套筒11,芯轴1与圆盘3之间组装转动轴承10,圆盘3作为定子,而套筒11作为转子。本实施例采用的导电换向器由导电滑盘12和电刷13组成,见图7、8,导电滑盘12上设置四道导电滑轨,四道导电轨道的电连接如图8所示,即在导电滑盘12的背面将其中两道导电滑轨的a和b、c和d相连接,此两道导电滑轨与电磁线圈8的两接线端相连接,另两道导电滑轨连接电源。在套筒11上固定连接两个电刷13,两个电刷13分别滑行在导电滑轨上。其它结构同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的导电换向器可以采用现有的无刷直流电机换向技术如,光电换流无刷直流电机的换向技术、用霍尔元件或磁敏二极管换流的无刷直流电机换向技术、用可控硅换流的无刷直流电机换向技术、磁电换流的无刷直流电机换向技术等。本实用新型主要适用直流电,同时在以线圈为转子时可同时适用于交、直流电。本实用新型还适用于发电机。
权利要求1.一种磁电驱动动力输出装置,它包括芯轴、圆盘、套筒、电磁线圈和导电换向器,其特征是在芯轴上转动组装圆盘和套筒,圆盘或套筒与芯轴之间组装定位件,在圆盘上通过固定支架连接电磁线圈,在套筒内固定组装内外两层数块永久磁铁,这些永久磁铁分别位于电磁线圈内、外侧,呈内外两层永久磁铁中间夹电磁线圈的结构。
专利摘要一种磁电驱动动力输出装置,它包括芯轴、圆盘、套筒、电磁线圈和导电换向器,其特征是:在芯轴上转动组装圆盘和套筒,圆盘或套筒与芯轴之间组装定位件,在圆盘上通过固定支架连接电磁线圈,在套筒内固定组装内外两层数块永久磁铁,这些永久磁铁分别位于电磁线圈内、外侧,呈内外两层永久磁铁中间夹电磁线圈的结构。优点是:利用磁能和电能的综合作用驱动装置运行,消耗的电能主要来自运行的起动,因此能减少电能消耗,达到明显节电的目的,并且结构简单,容易制作。
文档编号H02K23/02GK2468219SQ01211699
公开日2001年12月26日 申请日期2001年2月20日 优先权日2001年2月20日
发明者万俊杰 申请人:万俊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