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壳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66408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机壳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机壳体,该电机壳体用于容纳用于空调的送风机的电机。
背景技术
传统上,用于空调的送风机电机容纳在当上壳体和下壳体彼此接合形成的壳体内。在这种结构中,壳体能够分成上壳体和下壳体。从送风机送来的空气在电机壳体内流动到布置在电机壳体下游的空调单元。
图3A和图3B是现有技术中的接合部分的截面图,其中上壳体1和下壳体2彼此接合。在这种连接中,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为电机壳体的布置方向。
如图所示,根据现有技术,接合端部S暴露到下壳体2的上表面20上,其中接合端部S为上壳体1和下壳体2的接合部分11和21的端部。
严格说,上壳体1的接合部分11和下壳体2的接合部分21并不是彼此完美的表面接触。换而言之,接合部分11和21之间的接触部分的大部分是点接触或表面接触,接合部分11和21之间的其他部分没有彼此接触,也就是说,其他部分在接合部分11和21之间形成间隙。
在车辆用的空调单元内,已经进入车辆内部的雨水或雪滴落在电机壳体的外表面上。在冷却空气从外面送到电机壳体内以便电机能够被冷却的情况下,电机壳体内部通过在电机壳体内流动的冷却空气的影响而被维持在负压。
因此,滴落在电机壳体外表面上的水从上壳体1和下壳体2之间的间隙通过毛细现象并通过壳体内的负压被吸入到电机壳体内部,所述毛细现象产生在上壳体1和下壳体2的接合端部S内。
例如,在图3A所示的壳体的情况下,向下滴落在上壳体1的外表面10上的水在流动到下壳体2的外表面20之前到达接合端部S。因此,水通过毛细现象的作用被从接合端部S吸入到接合部分11和21内。
在图3B所示的壳体的情况下,向下滴落在上壳体1的外表面10上的水到达上壳体1的外表面10的下端部10a。此后,水由于表面张力沿横向方向在上壳体1的外表面10的下端表面移动并且到达形成在下壳体2的外表面20上的接合端部S。在这种情况下,水还通过毛细现象被从接合端部S吸入到接合部分11和21内。
如上所述,从接合端部S经由接合部分11和21吸入到电机壳体内的水由于在电机壳体内流动的冷却空气流而进入电机。
因此,存在电机出现故障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旨在防止水进入电机壳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一种电机壳体包括上壳体(1)和下壳体(2),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通过各自的接合部分(11,12)彼此接合,所述电机壳体将电机(7,7a)容纳在内部,其中建立接合端部(S)和滴落端部(P)之间的位置关系,从而从滴落端部到下壳体的侧面且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横向方向上的距离(a)与从滴落端部到接合端部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b)中的至少一个距离不小于预定值,其中所述接合端部位于下壳体的侧面(20)上,所述侧面(20)为在上下方向上的下壳体的外表面,而所述滴落端部位于上壳体外表面的下端部(100,101,102,103,110,111,112,113),所述下端部是水从其滴落到上壳体的上表面上的一部分。
接合端部能够是毛细现象的开始点,所述接合端部是在上壳体和下壳体的接合部分内形成在下壳体外表面上的端部。因此,根据本发明,在电机壳体的上下方向沿垂直方向布置时,该接合端部和水滴落端部通过不小于预定值的距离分开,所述水滴落端部是水在那里滴落下同时与上壳体分开的一部分。因此,存在于滴落端部的水被防止移动到接合端部。因此,可以防止水经由上壳体和下壳体的接合部分通过毛细现象从接合端部被吸入下壳体内。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上壳体的下端部形成有裙部(100b,100c,105),该裙部具有开口并且其在横向方向上的长度为预定值。
由于上述原因,已经滴落在上壳体外表面上并且到达上壳体下端部的水被设置在上壳体下端部的裙部防止在横向方向上移动,即,已经滴落在上壳体外表面上并且到达上壳体下端部的水被防止移动到下壳体的外表面。因此,对于已经流动到上壳体的下端部的水难以到达形成在下壳体外表面上的接合端部。同时,所述上壳体的下端部用作滴落端部,水从该滴落端部向下滴。因此,能够防止水从接合端部通过毛细现象移动到电机壳体内。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沿与下壳体相对的方向突出的突出部分(100,101,102,103)在横向方向上形成在上壳体的下端部,并且滴落端部位于突出部分的表面上。
由于上述结构,向下滴落在上壳体外表面上的水到达上壳体下端部的突出部分表面,所述突出部分表面在横向方向上突出到与下壳体相对的相对侧。所述水在移动到下壳体的外表面之前从突出部分表面的滴落端部向下滴落。因此,已经到达上壳体下端部的水不能到达形成在下壳体外表面上的接合端部。因此,水能够被防止从接合端部通过毛细现象移动到电机壳体内。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伞状部分(102)在与下壳体相对的相对侧形成在上壳体的外表面上,所述伞状部分相对于上下方向沿倾斜的向下方向延伸预定长度。
由于上述结构,滴落在上壳体外表面上的水到达设置在上壳体外表面上并且沿倾斜的向下方向延伸预定长度的伞状部分的下端部。在所述水移动到下壳体的外表面之前,其从用作滴落端部的伞状部分的下端部向下滴落。因此,对于向下滴落到上壳体的外表面上的水难以到达形成在下壳体外表面上的接合端部。因此,可以防止水从接合部分通过毛细现象移动到电机壳体内。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锥形部分(112a)形成在上壳体的下端部(112)内,其中当其沿向下的方向移动时该锥形部分距下壳体的侧面沿横向方向的距离增加,所述滴落端部是向下和向上方向上的锥形部分的下端部。
由于上述结构,已经向下滴落在上壳体的外表面上且到达上壳体的下端部的水从设置在上壳体下端部内的锥形部分的下端部向下滴落,其中设置在上壳体下端部内的锥形部分的下端部用作滴落端部。由于在横向方向上从锥形部分的滴落端部到下壳体的侧面的距离很大,因此水被防止从所述滴落端部移动到下壳体侧面。因此,对于已经到达上壳体的下端部的水难以流到形成在下壳体的外表面上的接合端部。因此,水从上壳体的下端部滴落,其中上壳体的下端部用作滴落端部。因此,可以防止水由于毛细现象移动到电机壳体内。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在上下方向上的下壳体的侧面(20)的下端部(T)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下壳体的下表面(22)的上部位置。
由于上述结构,即使当水在上下方向上存在于下壳体的下表面上,也能够防止水移动到位于下侧的表面的上部中的下壳体侧面的下端部。因此,例如即使在下壳体侧的下端部用作接合端部的情况下,水也不能移动到该接合端部。因此,可以防止水从接合端部通过毛细现象移动到电机壳体内。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预定长度(α)的间隙(100b,100c,105)在横向方向上形成在上壳体的下端部和下壳体的侧面之间。
由于上述结构,已经向下滴落在上壳体的外表面上且到达上壳体的下端部的水通过预定长度的间隙被防止沿横向方向移动,所述间隙在横向方向上形成在上壳体的下端部和下壳体的侧面之间,即,已经向下滴落在上壳体的外表面上且到达上壳体的下端部的水被防止移动到下壳体的外表面。因此,已经到达上壳体的下端部的水不能到达形成在下壳体的外表面上的接合端部,并且从上壳体的下端部向下滴落,其中上壳体的下端部用作滴落端部。因此,可以防止水从接合端部通过毛细现象移动到电机壳体内。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在横向方向上从滴落端部到下壳体侧面的距离可以为1毫米的预定值。即,当设置在上壳体的滴落端部位于沿横向方向离开下壳体的外表面1毫米的位置时,其中接合端部形成在下壳体的外表面上,已经滴在上壳体的外表面且到达滴落端部的水由于横向方向上的距离太大而被防止移动到下壳体的侧面。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滴落端部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接合端部的下部位置。
由于上述结构,已经向下滴落在上壳体的外表面上且到达上壳体的下端的滴落端部的水被防止从滴落端部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即,水被防止在垂直方向上移动到位于上部的接合端部。因此,水从滴落端部沿垂直方向滴落。因此,水能够被防止通过毛细现象移动到接合端部内。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当上壳体的下端部本身位于下壳体的侧面的下端部上的下部位置时,已经向下滴落在上壳体的外表面上且到达上壳体的下端部的水能够被防止移动到上壳体的下端部的上部,即,已经向下滴落在上壳体的外表面上且到达上壳体的下端部的水能够被防止移动到位于上壳体下端部的上部位置的下壳体的侧面的下端部。因此,水能够被防止移动到形成在下壳体侧面上的接合端部。因此,可以防止水通过毛细现象移动到接合端部内。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当排水孔(2b)在上下方向上形成在下壳体的下侧底部(2a)内时,已经浸入电机壳体内的水能够从该排水孔从电机壳体排到电机壳体外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冷却空气流入电机壳体内。
顺便说明的是,表示上述元件的括号内的参考标号旨在示出在下面的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具体装置的关系。
参考下面附图结合优选实施例能全部理解本发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机壳体的俯视图;图2是图1所示电机壳体的部分截面侧视图;图3A和3B是现有技术中的上壳体和下壳体的接合部分的截面图;图4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上壳体和下壳体的接合部分的截面图;图5是示出了上壳体下端部的裙部(间隙)的最大间隙α与毛细现象产生之间的关系的图表,其中水通过所述毛细现象被吸入;图6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上壳体和下壳体的接合部分的截面图;图7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上壳体和下壳体的接合部分的截面图;图8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上壳体和下壳体的接合部分的截面图;图9是根据第五实施例的上壳体和下壳体的接合部分的截面图;图10是根据第六实施例的上壳体和下壳体的接合部分的截面图;图11是根据第七实施例的上壳体和下壳体的接合部分的截面图;图12是根据第八实施例的上壳体和下壳体的接合部分的截面图;图13是根据另一实施例的上壳体和下壳体的接合部分的截面图;图14是根据再一实施例的上壳体和下壳体的接合部分的截面图;图15是根据又一实施例的上壳体和下壳体的接合部分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参考附图,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下面将描述用于容纳送风机电机的电机壳体,所述送风机用于车辆用的空调单元内。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机壳体的俯视图。图2是侧视图。关于这一点,图2是图1中(截面A-A和截面B-B)的局部截面图。图中的箭头表示如下方向。由箭头示出的上下方向表示上壳体1和下壳体2的接合方向。另外,该上下方向与垂直方向一致,所述垂直方向是电机壳体在车辆内的布置方向。
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机壳体包括上壳体1和下壳体2。上壳体1和下壳体2在电机壳体的整个周边上沿上下方向彼此接合。构成电机的转子7和定子7a以及电机驱动电路容纳在由上壳体1和下壳体2接合形成的电机壳体内。
圆形开口形成在上壳体1的上部。该开口由转子盖5覆盖。与转子7一体转动的电机轴6从转子盖5向上突出。用于吹动容纳在送风机壳体(未示出)内的空气的风扇由电机轴6旋转。
截面为矩形的冷却空气通道4从电机壳体的外周边部分突出。在冷却空气通道4的向前端部处,用于吸入冷却空气的吸入口3形成在上壳体1侧。用于吸入冷却空气的冷却空气吸入口3与图中未示出的送风机壳体的排放口连通。因此,如图2中的箭头所示,从送风机壳体排放的空气被从用于吸入冷却空气的冷却空气吸入口3吸入到电机壳体内的冷却空气通道4内。这样,冷却空气被送到冷却空气通道4内。
所述冷却空气冷却驱动电路和电机的转子7并且从设置在转子盖5上的冷却空气出口8和设置在转子盖5与上壳体1之间的冷却空气出口9排放到电机壳体外部。电机壳体内的压力相对于电机壳体外部的压力通过已经从用于吸入冷却空气的冷却空气吸入口3吸入的冷却空气流维持为负压。具体而言,在冷却空气吸入口3的附近的冷却空气通道4内,吸入的冷却空气的流速很高。因此,产生的负压也很高。
图4是示出了(图1中)截面C-C的视图,所述截面C-C是上壳体1和下壳体2的接合部分内的第一实施例的冷却空气通道4的左半部分。就此而言,第一实施例的冷却空气通道4的右半部分相对于单点划线对称。因此,冷却空气通道4的右半部分在这里省略了。
在图4中,上壳体1和下壳体2的侧面都设置有外表面10和20,外表面10和20沿向上和向下的方向延伸。上壳体1的接合部分11和下壳体2的接合部分21分别形成为彼此相对的L形。就此而言,在本实施例的接合部分内,从下壳体2的下部延伸的平侧壁的端部限定为接合部分21,其横截面为L形的裙部限定为接合部分11,所述裙部形成在从上壳体1的上部延伸的平侧壁的一个部分内。因此,在截面C-C上,接合部分11和21从电机壳体内的冷却空气通道4到下壳体2的外表面上的接合端部S形成。
就此而言,排水孔2b形成在下壳体2的底部2a内。即使当水由于某种原因浸入电机壳体内,所述水也能够从排水孔2b排放到电机壳体外面。
在上壳体1的外表面10上,伞状部分100以这样的方式形成,即,在伞状部分100从接合端部S的位置向下延伸时,伞状部分100在与下壳体2的外表面20相对的相对侧沿横向方向膨胀,其中所述伞状部分100的厚度是上壳体1的侧壁厚度的一半(其厚度大体等于下壳体2侧壁的厚度)。在该伞状部分100与下壳体2的外表面20之间形成了间隙100b,间隙的间隙尺寸随着伞状部分100向下延伸而增大,且所述伞状部分100是上壳体1的下端部的裙部。伞状部分100向下延伸到下壳体2的下表面22的上部位置。
伞状部分100的下端部可以形成为任意形状,所述伞状部分100的下端部是上壳体1的下端部。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表面100a沿横向方向形成用于伞状部分100的下端部。当水滴落在如上构成的上壳体1的外表面10上时,已经到达伞状部分100的下端部的水由于表面张力沿横向方向(图4中向右)移动到伞状部分100的下表面100a上,并且到达最靠近下壳体2的外表面20的点P,其中下壳体2的外表面20沿横向方向位于间隙100b的距离的位置处。当间隙100b相对大时,水不能再沿横向方向移动到下壳体2侧。然后,水从伞状部分100的下端部的下表面100a上的一个部分(滴落端部)垂直向下滴落。
就此而言,在本实施例中,能够为水的滴落位置的位置P被限定为水的滴落端部,位置P能够为水的滴落位置且位于靠下壳体2的外表面20最近的位置。即,在滴落端部P和下壳体2的外表面20之间形成间隙100b,其中滴落端部P象上壳体1的下端部一样形成在伞状部分100的下端部内,且间隙100b沿横向方向的最大距离(最大间隙尺寸)为α。
然而,只要水从伞状部分100的下端部表面100a滴落,滴落端部P可以为任何部分。即,伞状部分100的下端部不是平面形状而是诸如半圆形的突出形状。在这种情况下,滴落端部P是所述突出形状的最低位置。在任何形状中,滴落端部P和下壳体2的侧面的外表面20之间在横向方向上的距离α是最大间隙。
当由于间隙100b的存在而水不能从滴落端部P移动到下壳体2的外表面20时,水不能移动到接合端部S,所述接合端部S位于下壳体2的外表面20上的滴落端部P的上部位置。由于水不能从滴落端部P的附近移动,因此其从滴落端部P向下滴落。因此,没有毛细现象产生,并且水没有被吸入到电机壳体内。
图5是示出了滴落在上壳体1的外表面10上的水当在最大间隙不同地改变时释放通过毛细现象从接合端部S最终进入到电机壳体内的冷却空气通道4内的图表。
因此,可以总结如下。当最大间隙α不小于1.0毫米时,没有毛细现象发生。当最大间隙α小于1.0毫米时,产生毛细现象。即,当最大间隙α不小于1.0毫米时,没有水从滴落端部P移动到下壳体2的外表面20。因此,在接合端部S没有发生毛细现象。
在最大间隙α小于1.0毫米(α=0.5毫米或α=0毫米)的情况下,水从滴落端部P经由为相对小的间隙100b(最大间隙α)移动到下壳体2的外表面20并且置于间隙100b内。置于间隙100b内的水通过毛细现象在间隙1 00b内向上移动并且进一步移动到接合端部S。已经到达接合端部S的水被从接合端部S通过毛细现象吸入到电机壳体内。就此而言,在最大间隙α以这种方式很小的情况下,上壳体1的下端部的滴落端部P和靠近该滴落端部P的下壳体2的外表面20上的部分可以假定为实质上的接合端部S。
如上所述,根据第一实施例,在电机壳体的上下方向沿垂直方向布置时,位于下壳体2的外表面上的接合端部S和滴落端部P彼此分离开不小于预定的距离(1毫米),接合端部S位于下壳体2的外表面,而滴落端部P是水从上壳体1沿重力方向向下滴落到上壳体1的外表面10上的部分。因此,可以防止水沿横向方向从滴落端部P移动到接合端部S。因此,可以防止水通过毛细现象经由上壳体和下壳体的接合部分从接合端部S吸入到下壳体2的内部,即,吸入到电机壳体内。
下面描述另一个实施例。就此而言,下面描述的每一个实施例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仅在于其中上壳体1和下壳体2彼此接合的接合部分的截面形状。因此,下面的实施例将参考在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冷却空气通道4附近沿线C-C截取的截面描述。就此而言,相同的元件在上述第一实施例和下述实施例中用相同的标号表示,并且解释省略。
接下来,第二实施例描述如下。图6是第二实施例的电机壳体的冷却空气通道4附近的接合部分的截面视图。在第二实施例中,上壳体1的外表面10实际上是竖直地向下延伸。即,上壳体1的下端部110向下延伸到比下壳体2的下表面22低距离β的位置。因此,在第二实施例中,形成在上壳体1的下端部的滴落端部P位于比下壳体2的下表面22低或比下壳体2的侧面的下端部T低距离β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β是指下部距离β。由于上壳体1的外表面10沿下壳体2的外表面20布置,下壳体2的所有外表面20都变成接合部分21。因此,下壳体2的外表面的下端部T与接合端部S一致。
根据第二实施例,水向下滴落在上壳体1的外表面10上并且到达形成在上壳体1的下端部110内的滴落端部P。然而,由于滴落端部P位于比接合端部S即下壳体2的侧面上的下端部T,低的位置,因此水不能移动到接合端部S,所述接合端部S位于在垂直方向上比滴落端部P高的位置。因此,能够防止水通过毛细现象从接合端部S吸入电机壳体内。
如上所述,根据第二实施例,水从滴落端部P到接合端部S的移动没有被设置在上壳体1的下端部内如第一实施例所示用于防止水沿横向方向移动的间隙(裙部)阻止,而是被滴落端部P的布置阻止,所述滴落端部P位于比接合端部S或下壳体2的侧面的下端部T低的位置上。
就此而言,在第二实施例中,当从接合端部S或下壳体2的侧面的下端部T到滴落端部P的下部距离β比0大(β>0)时,即,当滴落端部P位于在垂直方向上比接合端部S或下壳体2的侧面的下端部T稍低的位置时,水能够被防止向上移动。
接下来将描述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图7是在第三实施例的电机壳体的冷却空气通道4附近的接合部分的截面的视图。在第三实施例中,形成在第一实施例的上壳体1的下端部处的伞状部分100延伸到比下壳体2的下侧表面22低的位置,以便形成伞状部分101。由于上述结构,形成在伞状部分101的下端部的滴落端部P与下壳体2的侧面的外表面20(外表面20的下端部T)在横向方向上通过间隙100b隔开最大间隙α(α≥1毫米)。而且,滴落端部P位于比下壳体2的下侧表面22低距离β的位置上。
即,根据第三实施例,水通过距离α被防止从滴落端部P沿横向方向移动到下壳体2侧,所述距离α通过以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式由间隙100b设置。水也以与第二实施例相同的方式通过下部距离β被防止从滴落端部P移动到下壳体2一侧。
由于上述结构,在水滴落到上壳体1的外表面上后,其到达形成在伞状部分101的下端部处的滴落端部P。此后,水不能从滴落端部P沿横向方向移动。进而,水不能移动到下壳体2的侧面20的下端部T,所述下端部T位于在垂直方向上比滴落端部P高的位置。由此,水从滴落端部P沿垂直方向向下滴落。
因此,根据第三实施例,滴落在上壳体1的外表面10上的水被防止通过毛细现象向上移动到间隙100b。进而,水不能移动到接合端部S,所述接合端部S位于间隙100b内的较高位置。因此,水不可能从接合端部S通过毛细现象浸入电机壳体内。
接下来描述第四实施例。图8是在第四实施例的电机壳体的冷却空气通道4附近的接合部分的截面视图。在第四实施例中,沿与下壳体2相对的方向在横向方向上突出的突出部分形成在上壳体1的外表面10上比沿垂直方向向下延伸的上壳体1的外表面10的下端部要高的位置。
伞状部分102形成在上壳体1的外表面10上,并且沿倾斜的向下方向延伸预定长度。在伞状部分102内,滴落端部P与伞状部分102的下端部相应并且与下壳体2的侧面20分离开,即,与接合端部S在横向方向上隔开距离α。裙部100c和上壳体1的下端部的接合部分11布置在滴落端部P和下壳体2的侧面20之间。在水已经到达滴落端部P之后,水不能沿横向方向移动,即,水不能以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式移动到下壳体2侧,因为由于存在裙部100c。因此,水沿垂直方向从滴落端部P向下滴落。
由于上述结构,在第四实施例中,滴落在上壳体1的外表面10上的水能够被防止沿横向方向从伞状部分20的下端部的滴落端部P移动,即,滴落在上壳体1的外表面10上的水能够被防止移动到下壳体2的侧面20和位于下壳体2的侧面20的接合端部S。因此,水能够被防止通过毛细现象进入电机壳体内。
接下来描述第五实施例。图9是在第五实施例的电机壳体的冷却空气通道4附近的接合部分的截面视图。在第五实施例中,以与第一和第三实施例相同的方式形成的伞状部分103设置在上壳体1的下端部。在伞状部分103和下壳体2的侧面20之间,上壳体1沿上下方向向下延伸,从而形成上壳体1的下端部104。下端部104用作接合部分11并且与下壳体2的侧面20的接合部分21接合。由于上述结构,下壳体2的侧面20的下端部T与接合端部S对应。就此而言,在第五实施例中,伞状部分103的下端部的下部距离β为0,即,伞状部分103的下端部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与下壳体2的下侧表面22相同。
在上壳体1的下端部内,在伞状部分103和下壳体2的侧面20之间,形成截面形状为U形的裙部105。在伞状部分103的下端部内,当下壳体2侧的端部被假定为滴落端部P时,裙部105在横向方向上的尺寸可以为滴落端部P与在滴落端部P侧上壳体1的下端部104的端部之间的间隙距离α(α≥1毫米)。通过间隙距离α,以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式,水能够被防止从滴落端部P沿横向方向移动。
如上所述,根据第五实施例,通过形成在裙部105的间隙,在水已经滴落在上壳体1的外表面10上并且到达滴落端部P之后,能够防止水沿横向方向的移动,即,水被防止移动到下壳体2的侧面20的下端部T和位于侧面20的接合端部S。因此,能够防止水通过毛细现象进入电机壳体。
下面描述本发明第六实施例。图10是在第六实施例的电机壳体的冷却空气通道4附近的接合部分的截面视图。在第六实施例中,以与上述第二实施例相同的方式,上壳体1的外表面10沿垂直方向向下延伸,且上壳体1的下端部111的下部位置β为0,即,上壳体1的下端部111的下部位置β与下壳体2的下表面22相同。
在第六实施例中,在下壳体2的侧面20与下表面22彼此交叉的交叉部分内形成锥形面23。锥形面23的一端为下壳体2的侧面20的下端部T并且位于比下壳体2的下表面22高距离β(β>0)的位置。其中上壳体2和下壳体2彼此接合的接合部分11和21形成到下端部T。即,下端部T和接合端部S彼此一致。
锥形面23的另一端部是横向方向上下壳体2的下侧表面22的端部U。锥形面23的该端部相对于下壳体2的侧面20位于在横向方向上与上壳体1相对距离α(α≥1毫米)的相对侧面上的位置处。
上壳体1的下端部11内的滴落端部P被假定位于下壳体侧2上的下端部111的端部。滴落端部P位于比下壳体2的侧面20的下端部T低的位置,即,滴落端部P位于距接合端部S一个下部距离β的位置。因此,以与第二实施例相同的方式,水到在垂直方向上位于滴落端部P的上部内的接合端部S的运动能够被阻止。
滴落端部P位于沿横向方向离开下壳体2的下侧面20的端部U的距离为间隙距离α的位置处。因此,以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式,水从滴落端部P到下侧面20的端部U在横向方向上的运动被阻止。因此,以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式,水从滴落端部P到下侧面20的端部U在横向方向上的运动被阻止。因此,水在上壳体1的下端部11 1和锥形面23之间由毛细现象引起的运动能够被阻止。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在水已经向下滴落在上壳体1的外表面10上且到达滴落端部P之后,水被设置在下壳体2的下端部处的锥形面23防止沿垂直方向向上移动,即,水被防止移动到下壳体2的侧面20的下端部T(接合端部S)。与此同时,水被防止沿横向方向移动,即,水被防止沿横向方向移动到下壳体2的下表面22的端部U。因此,水被防止通过毛细现象从接合端部S进入电机壳体内。
就此而言,在第六实施例中,锥形面23设置在下壳体2的下端部。然而,需要说明的是,形成在下壳体2的下端部中的该表面并不限于锥形面23。即,拐角部可以被倒角,且接合端部S位于比下壳体2的下表面22高出上部距离β的位置,并且在横向方向上下壳体2的下表面22的端部U能够位于距离上壳体1的下端部111为距离α的位置。
接下来描述本发明第七实施例。图11是在第七实施例的电机壳体的冷却空气通道4附近的接合部分的截面视图。在第七实施例中,为了在滴落端部P和接合端部S之间产生横向方向距离α和距离β,锥形面112a设置在上壳体1的下端面112中。
即,下壳体2的侧面20的下端部T与下壳体2的下表面22的端部一致。上壳体1的外侧面10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外侧面10的下端部112在上下方向上与下壳体2的下表面22的位置一致。在上壳体1的下端部112内,设置锥形面112a以便下端部112与下壳体2的侧面20之间的间隙距离α(α≥1毫米)能够沿上下方向在最低部分最小化。
锥形面112a的下端部为形成在上壳体1的最低部分的滴落端部P。锥形面112a的上端部位于比滴落端部P高出距离β的位置并且形成与下壳体2的侧面20接合的接合部分11的下端部,即,锥形面112a的上端部分形成接合端部S。
如上所述,根据第七实施例,在水已经向下滴落在上壳体1的外表面10上且到达滴落端部P之后,水被设置在上壳体1的下端部112内的锥形面112a防止沿垂直方向向上移动,即,水被防止移动到接合端部S。与此同时,水被防止沿横向方向移动,即,水被防止移动到下壳体2的侧面20。因此,水被防止通过毛细现象从接合端部S进入电机壳体内。
接下来描述本发明第八实施例。图12是在第七实施例的电机壳体的冷却空气通道4附近的接合部分的截面视图。在第八实施例中,突出部分113设置在如上所述的第七实施例中的上壳体1的下端部112内。
在第八实施例中,在上壳体1的下端部113中,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上壳体1的外表面10的最低部分出,形成有在与下壳体2相对侧面上沿横向方向突出的膨胀部分。由此而言,在上壳体1的下端部113和下壳体2的侧面20之间,设置了与第七实施例中相同的锥形面112a。通过该锥形面112a形成裙部,该裙部沿横向方向具有最大间隙α和从下壳体2的下表面22到接合端部S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β。
由于根据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电机壳体如上构成,因此当水向下滴落在上壳体1的外表面10上且到达突出部分113时,在水滴尺寸大的情况下,水沿横向方向从突出部分113的向前端P1的滴落端部向下滴落。可选地,在水滴尺寸小的情况下,水沿突出部分113的外表面流到下表面并且沿横向方向移动,且水到达锥形面112a的下端部。由于水不能再沿横向方向移动,因此水从下端部的滴落端部P向下滴落。
如上所述,在第八实施例中,在设置在上壳体1的下端部内的突出部分113的下侧的任何部分都能够称为滴落端部P,并且水从该滴落端部P向下滴落。因此,水在接合端部S的方向上的移动能够被阻止,即,水沿横向方向和上下方向的移动能够被阻止。因此可以防止水通过毛细现象从接合端部S浸入电机壳体内。
最后描述另一个实施例。在上述的每个实施例中,上壳体1和下壳体2的接合部分11和21以这样的方式彼此接合,即,其中形成了L形裙部的上壳体的下端部与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下壳体2的侧面20的上端部接合。然而,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例。
例如,如图13所示,L形裙部可以设置在下壳体2的上端部内并且与上壳体1的下端部的L形裙部接合。在这种情况下,形成在下壳体2的侧面20上的接合端部11和21的下端部与接合端部S对应。在图13所示的实施例中,当与第三实施例(图7所示)中相同的伞状部分101设置在上壳体1的下端部时,能够防止水通过毛细现象从接合端部S向电机壳体内的侵入。
如图14所示,可以采用下面的结构。每个接合部分11和21的L形裙部的形成方向可以与图13所示的例子的方向相反,并且形成在下壳体2的侧面20上的接合端部11和21的上端部与接合端部S对应。由此而言,在图14所示的实施例中,当与第一实施例(图4所示)中一样的伞状部分100设置在上壳体1的下端部时,能够防止水通过毛细现象从接合端部S到电机壳体内的侵入。
另外,如图15所示,可以采用下面的结构。接合部分11和21没有设有裙部,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上壳体1从外侧与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下壳体2的侧面20接合。在这种结构中,接合端部S对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接合部分11和21的下端部。在图15所示的实施例中,当与第三实施例(图7所示)中一样的伞状部分101设置在上壳体1的下端部中时,能够防止水通过毛细现象从接合端部S到电机壳体内的侵入。
在上述每个实施例中,本发明适于用于容纳车辆用空调单元的送风机电机的电机壳体。然而,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例。
只要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范围所描述的发明概念一致,任何的变化都包含在本发明中。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例。
上面为了说明目的,参考附图结合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发明概念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作出许多的变化。
权利要求
1.一种电机壳体,包括上壳体(1)和下壳体(2),所述上壳体(1)和下壳体(2)通过各自的接合部分(11,21)彼此接合,所述电机壳体将电机(7,7a)容纳在内部,其中接合端部(S)与滴落端部(P)之间的位置关系被建立,从而从滴落端部到下壳体的侧面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横向方向上的距离(α)和从滴落端部到接合端部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β)中的至少一个距离能够不小于预定值,其中接合端部(S)位于一侧面(20)上,所述侧面(20)是在上下方向上的下壳体的外表面,且所述滴落端部(P)位于上壳体的外表面的下端部(100,101,102,103,110,111,112,113),所述滴落端部(P)是水从其向下滴落的一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壳体,其中裙部(100b,100c,105)形成在上壳体的下端部,所述裙部具有开口且所述裙部在横向方向上的长度是一预定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壳体,其中沿与下壳体相对的方向延伸突出的突出部分(100,101,102,103)在横向方向上形成在上壳体的下端部,并且所述滴落端部位于突出部分的表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壳体,其中相对于上下方向沿倾斜的向下方向延伸预定长度的伞状部分(102)形成在与下壳体相对的侧面上的上壳体的外表面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壳体,其中锥形部分(112a)形成在上壳体的下端部(112)中,所述锥形部分沿横向方向到下壳体的所述侧面的距离随其沿向下方向延伸而增加,且所述滴落端部是在上下方向上的所述锥形部分的下端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壳体,其中在上下方向上的所述下壳体侧面(20)的下端部(T)位于在上下方向上的所述下壳体下表面(22)的上部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壳体,其中预定长度(α)的间隙(100b,100c,105)在横向方向上形成在上壳体的下端部和下壳体的所述侧面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壳体,其中在横向方向上从滴落端部到下壳体的所述侧面的距离的预定值为1毫米。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壳体,其中所述滴落端部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接合端部的下部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壳体,其中上壳体的下端部位于在上下方向上比下壳体的所述侧面的下端部低的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壳体,其中排水孔(2b)在上下方向上形成在下壳体的下底部(2a)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壳体,其中冷却空气流入到所述电机壳体内。
全文摘要
在一种电机壳体内,上壳体和下壳体在各自的接合部分处沿上下方向彼此接合,并且电机等容纳在该电机壳体内。在上壳体的外表面的下端部,伞状部分横向突出,并且在伞状部分和下壳体的侧面之间设置间隙。在伞状部分的下端部,水从其向下滴落的滴落端部形成在比下壳体的下表面低的位置处。由此,已经向下滴落在上壳体的外表面上且到达滴落端部的水不能移动到形成在下壳体的侧面上的接合端部。因此,能够防止水的侵入。
文档编号H02K9/04GK1630161SQ20041010111
公开日2005年6月22日 申请日期2004年12月14日 优先权日2003年12月17日
发明者佐藤广之, 中岛洋, 桑田胜治 申请人:株式会社电装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