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72158阅读:347来源:国知局
马达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马达,在马达的组装过程中将定子的端子穿过壳体上的通孔时,有助于避免端子与壳体碰撞而变形。本实用新型的马达包括壳体和安装在壳体上的定子,定子具有定子铁芯,在定子铁芯上安装着设有端子的绕线管,在壳体上设有端子用通孔,端子的一端部朝着马达轴向上的一侧延伸并贯穿端子用通孔,在定子铁芯和壳体中的一方上设有定位销,在定子铁芯和壳体中的另一方上设有供定位销插入的定位销用通孔,且定位销的一端部朝着马达轴向上的另一侧延伸并插入定位销用通孔,端子和定位销被构造成:在朝着马达轴向上的一侧将定子组装于壳体时,端子的一端部在定位销的一端部插入定位销用通孔之后才插入端子用通孔。
【专利说明】马达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马达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0002]以往,作为在汽车用计量装置、钟表等显示装置中使用的马达,有人提出了这样的马达:在壳体内的线圈部设置用于与显示装置的基板接合的多个端子,并使多个端子从壳体上设有的通孔朝外部突出。在这种马达的制造过程中,必须将设于线圈部的多个端子插入壳体上的对应的多个通孔,此时,需要使多个端子分别与壳体上的对应通孔对齐,否则便会出现所要插入的某些端子与壳体发生碰撞而变形、导致无法组装的情况。因此,希望在将多个端子穿过壳体上的多个通孔时能确保多个端子与壳体上的多个通孔准确对齐。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马达及其制造方法,在马达的组装过程中将定子的端子穿过壳体上的端子用通孔时,有助于避免端子与壳体碰撞而变形。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马达包括壳体和安装在所述壳体上的定子,所述定子具有定子铁芯,在所述定子铁芯上安装着设有端子的绕线管,在所述壳体上设有端子用通孔,所述端子的一端部朝着马达轴向上的一侧延伸并贯穿所述端子用通孔,在所述定子铁芯和所述壳体中的一方上设有定位销,在所述定子铁芯和所述壳体中的另一方上设有供所述定位销插入的定位销用通孔,且所述定位销的一端部朝着所述马达轴向上的另一侧延伸并插入所述定位销用通孔,所述端子和所述定位销被构造成:在朝着所述马达轴向上的一侧将所述定子组装于所述壳体时,所述端子的所述一端部在所述定位销的所述一端部插入所述定位销用通孔之后才插入所述端子用通孔。
[000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端子和定位销被构造成:在朝着马达轴向上的一侧将定子组装于壳体时,端子的一端部在定位销的一端部插入定位销用通孔之后才插入端子用通孔,因此,可利用定位销的一端部和定位销用通孔进行预先定位,与不设置定位销和定位销用通孔而将端子直接插入壳体上的通孔的情况相比,在将定子的端子穿过壳体上的端子用通孔时,有助于避免端子与壳体碰撞而变形。
[0006]在本实用新型的马达中,优选所述端子和所述定位销被构造成:在朝着所述马达轴向上的一侧将所述定子组装于所述壳体时,所述端子的所述一端部在所述定位销的所述一端部贯穿所述定位销用通孔之后才插入所述端子用通孔。
[0007]根据上述结构,能利用定位销的一端部和定位销用通孔进行预先定位,并发挥引导作用,因此,在将定子的端子穿过壳体上的端子用通孔时,更有助于避免端子与壳体碰撞而变形。
[0008]在本实用新型的马达中,优选在所述定子铁芯上设有所述定位销用通孔,在所述壳体上设有所述定位销。[0009]根据上述结构,能降低定位销的加工难度,从而降低马达的制造成本。
[0010]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在所述定子铁芯上设有作为所述定位销用通孔的第一定位销用通孔和第二定位销用通孔,所述第一定位销用通孔和所述第二定位销用通孔在与所述马达轴向垂直的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在所述壳体上设有作为所述定位销的第一定位销和第二定位销,所述第一定位销插入所述第一定位销用通孔,所述第二定位销插入所述第二定位销用通孔。这样的话,能进一步降低在将绕线管的端子插入壳体的端子用通孔时绕线管的端子与壳体的端子用通孔发生碰撞的几率。
[0011]在本实用新型的马达中,优选所述定位销用通孔与所述定位销之间的间隙小于所述端子用通孔与所述端子之间的间隙。
[0012]根据上述结构,即便在将定位销插入定子铁芯的通孔之后定位销相对于定子铁芯的通孔在径向上移动,也能避免绕线管的端子与壳体的端子用通孔发生碰撞。因此,能进一步降低绕线管的端子与壳体发生碰撞的几率,提高马达的成品率。
[0013]在本实用新型的马达中,可考虑采用如下结构:在所述定子铁芯上形成有铁芯侧卡合部,在所述壳体上形成有壳体侧卡合部,所述铁芯侧卡合部与所述壳体侧卡合部卡合。
[0014]根据上述结构,即便在将定子组装于壳体的过程中利用设于定子铁芯和壳体中的一方的定位销和设于支承座的另一个定位销,并在将定子组装于壳体后拔出另一个定位销,也能利用铁芯侧卡合部与壳体侧卡合部的卡合来避免定子铁芯相对于壳体移动,能提高组装后的马达的可靠性。
[0015]在本实用新型的马达中,可考虑采用如下结构:所述马达还包括转子、减速齿轮机构和输出轴,所述转子、所述减速齿轮机构和所述输出轴安装在所述壳体上,所述转子的旋转经由所述减速齿轮机构传递至所述输出轴,所述减速齿轮机构包括第一齿轮,该第一齿轮支承于所述定位销。
[0016]根据上述结构,不必为辅助在绕线管上设有的端子与在壳体上形成的端子用通孔之间的对齐而另外设置定位销,有助于简化马达的结构,降低制造成本。
[0017]在本实用新型的马达中,可考虑采用如下结构:所述马达还包括转子,所述转子具有在周面上沿周向交替磁化出S极和N极的磁体,所述定子铁芯具有在周向上分离形成的包括规定凸极在内的多个凸极,所述多个凸极朝径向内侧突出且隔着间隙与所述周面相对,在所述规定凸极上安装有所述绕线管。
[0018]在这种情况下,可考虑采用如下结构:在所述多个凸极中,所述规定凸极的径向长度比其它凸极的径向长度要长。还可考虑采用如下结构:所述凸极的数量为三个以上,所述规定凸极的数量为两个。此时,可将所述凸极的数量设定为六个。还可考虑采用如下结构:在所述定子铁芯上设有所述定位销用通孔,所述定位销用通孔形成于所述多个凸极中的所述规定凸极以外的凸极的径向外侧,在所述壳体上设有所述定位销。
[0019]为实现上述目的,用于制造上述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马达的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的制造方法包括:在支承座上设置所述壳体的第一步骤;使所述定子朝着所述马达轴向上的一侧朝所述壳体移动,直至所述定位销的所述一端部插入所述定位销用通孔但所述端子的所述一端部尚未插入所述端子用通孔的位置的第二步骤;以及使所述端子与所述端子用通孔对齐,然后使所述定子朝着所述马达轴向上的一侧进一步朝所述壳体移动,直至所述端子的所述一端部插入所述端子用通孔的第三步骤。[002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的制造方法,在使定子沿马达轴向朝着壳体移动至定位销的一端部插入定位销用通孔但端子的一端部尚未插入端子用通孔的位置后,使端子与端子用通孔对齐,然后使定子沿马达轴向进一步朝着壳体移动,因此,可利用定位销的一端部和定位销用通孔进行预先定位,与不设置定位销和定位销用通孔而将端子直接插入壳体上的通孔的情况相比,在将定子的端子穿过壳体上的端子用通孔时,有助于避免端子与壳体碰撞而变形。
[0021]在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的制造方法中,优选在所述定子铁芯上设有所述定位销用通孔,在所述壳体上设有所述定位销,在所述支承座上固定有支承座侧定位销,在所述壳体上设有供所述支承座侧定位销贯穿的支承座侧定位销用通孔,在所述定子铁芯上设有供所述支承座侧定位销的一端部插入的另一定位销用通孔,所述端子和所述支承座侧定位销被构造成:在朝着所述马达轴向上的一侧将所述定子组装于所述壳体时,所述端子的所述一端部在所述支承座侧定位销的所述一端部插入所述另一定位销用通孔之后才插入所述端子用通孔,在所述第一步骤中,以使所述支承座侧定位销贯穿所述支承座侧定位销用通孔的方式将所述壳体设置在所述支承座上,在所述第二步骤中,使所述定子朝着所述马达轴向上的一侧朝所述壳体移动,直至所述定位销的所述一端部插入所述定位销用通孔且所述支承座侧定位销的所述一端部插入所述另一定位销用通孔,但所述端子的所述一端部尚未插入所述端子用通孔,在所述第三步骤中,使所述定子朝着所述马达轴向上的一侧进一步朝所述壳体移动,直至所述端子的所述一端部插入所述端子用通孔。
[0022]根据上述方法,通过利用定位销的一端部和定位销用通孔以及支承座侧定位销的一端部和另一定位销用通孔进行预先定位,能进一步降低在将绕线管的端子插入壳体的端子用通孔时绕线管的端子与壳体的端子用通孔发生碰撞的几率。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从一个方向观察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I的马达的外观立体图。
[0024]图2是从另一个方向观察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I的马达的外观立体图。
[0025]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I的马达的将构成壳体的一部分的第二壳体分离表示的立体图。
[0026]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I的马达的分解立体图。
[0027]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I的马达的俯视说明图。
[0028]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I的马达的侧视说明图。
[0029]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I的马达的俯视说明图。
[0030]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I的马达的定子铁芯的立体图。
[0031]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I的马达的定子铁芯的俯视图。
[0032]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I的马达的定子的立体图。
[0033]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I的马达的定子的俯视图。
[0034]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I的马达的定子的主视图。
[0035]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I的马达的第一壳体的立体图。
[0036]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I的马达的第一壳体的俯视图。
[0037]图1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I的马达的组装过程中的状态的立体图。[0038]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2的马达的第一壳体的立体图。
[0039]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2的马达的第一壳体的俯视图。
[0040]图1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2的马达的组装过程中的状态的立体图。
[0041]图1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3的马达的组装过程中的一个状态的立体图。
[0042]图20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3的马达的组装过程中的另一个状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3]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结构进行说明。
[0044]一实施方式I 一
[0045]首先,根据图1?图7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I的马达的基本结构进行说明,其中,图1是从一个方向(马达的输出轴侧)观察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I的马达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从另一个方向(与马达的输出轴相反的一侧)观察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I的马达的外观立体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I的马达的将构成壳体的一部分的第二壳体分离表示的立体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I的马达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I的马达的俯视说明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I的马达的侧视说明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I的马达的俯视说明图。
[0046]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I具有大致呈圆柱状的壳体,该壳体包括第一壳体3和第二壳体4。
[0047]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I在由第一壳体3和第二壳体4包围的空间内设置有转子5、定子7、减速齿轮机构9等部件。
[0048]如图4?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I具有转子5和定子7,其中,转子5以能旋转的方式支承于第一壳体3,定子7配置在转子5的周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壳体3上固定有支轴51,转子5被支轴51支承成能旋转。因此,转子5通过支轴51以能旋转的方式支承于第一壳体3。并且,马达I具有减速齿轮机构9,该减速齿轮机构9将转子5的旋转减速后传递至输出轴90,与转子5及定子7 —样,减速齿轮机构9也支承于第一壳体3。
[0049]转子5具有小齿轮53和磁体6,其中,小齿轮53以能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支轴51,磁体6呈圆筒状,且与小齿轮53形成一体。在本实施方式中,磁体6与小齿轮53通过嵌件成型而形成一体。因此,磁体6与小齿轮53被树脂制的圆板部50结合在一起。在本实施方式中,磁体6是铁氧体类磁体。
[0050]如图4、图5、图7所示,定子7具有定子铁芯8、第一线圈76和第二线圈77,其中,定子铁芯8具有与磁体6的外周面60 (周面)隔着间隙相对的多个凸极80,第一线圈76隔着树脂制的绕线管71卷绕于多个凸极80中的第一凸极81,第二线圈77隔着树脂制的绕线管72卷绕于多个凸极80中的第二凸极82。在绕线管71的端部保持着两根用于对第一线圈76进行供电的端子710,在绕线管72的端部保持着两根用于对第二线圈77进行供电的端子720。在端子710上缠绕并焊接着弟一线圈76的卷绕起始端和卷绕结束端,在端子720上缠绕并焊接着第一线圈77的卷绕起始端和卷绕结束端。
[0051]如图4、图5、图6所示,减速齿轮机构9具有第一齿轮91和直径比第一齿轮91的直径大的第二齿轮92,其中,第一齿轮91具有与小齿轮53啮合的大径齿轮91a,第二齿轮92与第一齿轮91的小径齿轮91b啮合,并且,第一齿轮91被作为支轴的第二定位销315支承成能旋转,第二齿轮92固定于输出轴90。
[0052]在上述结构的马达I中,通过经由端子710、720对第一线圈76和第二线圈77供给各相驱动脉冲,可使马达I旋转,从而将转子5的旋转经由减速齿轮机构9传递至输出轴90。并且,在使用马达I来构成指针式的显示装置时,在输出轴90上固定指针(未图示)。在上述显示装置中,经由端子710、720供给第一线圈76和第二线圈77的驱动脉冲使指针的角度位置切换。此时,在对端子710、720供给正转用的驱动脉冲而使指针顺时针旋转至目标位置之后,若对端子710、720供给停止用的驱动脉冲,则能使指针停止在目标位置。并且,在此状态下,若对端子710、720供给反转用的驱动脉冲,则能使指针逆时针旋转至别的目标位置。
[0053]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磁体6在外周面60上沿周向等角度间隔地交替磁化出S极和N极。在本实施方式中,磁体6形成有4对S极和N极。因此,在磁体6中,S极和N极以等角度间隔总共形成了 8极,在周向上相邻的S极和N极的角度位置错开45°。
[0054]定子铁芯8的供磁体6配置的部分为开口部84,在该开口部84的内周缘沿着周向配置有多个凸极80,这些凸极80朝着磁体6的外周面60突出。凸极80的径向内侧的端部隔着间隙与磁体6的外周面60相对,凸极80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与磁体60的外周面60之间的间隙尺寸对于多个凸极80中的每一个凸极都是相等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凸极80的数量为6个。
[0055]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凸极80中,第一凸极81和第二凸极82的径向尺寸比其它凸极80的径向尺寸长。因此,第一线圈76在第一凸极81上的卷绕部分的径向尺寸和第二线圈77在第二凸极82上的卷绕部分的径向尺寸比其它凸极80的径向尺寸长。第一凸极81的径向尺寸与第二凸极82的径向尺寸相等,第一线圈76在第一凸极81上的卷绕部分的径向尺寸与第二线圈77在第二凸极82上的卷绕部分的径向尺寸相等。
[0056]在多个凸极80中,除第一凸极81和第二凸极82以外的凸极80的径向尺寸、即从后述连接部85向磁体6的外周面60突出的凸极80的长度尺寸全都相同,因此,除第一凸极81和第二凸极82以外的凸极80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从磁体6离开相同的距离。与此相对,由于第一凸极81和第二凸极82的径向尺寸比其它凸极80的径向尺寸长,因此第一凸极81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和第二凸极82的径向外侧的端部比其它凸极80的径向外侧的端部更靠径向外侧。
[0057]如图7所示,定子铁芯8具有框状的连接部85,该连接部85将包括第一凸极81和第二凸极82在内的全部凸极80的径向外侧的端部连接在一起,该连接部85的宽度尺寸在整个周向上大致相同。因此,在连接部85中,形成有第一凸极81和第二凸极82的角度范围以外的部分成为与磁体6呈同心状的圆弧部86。与此相对,在连接部85中,形成有第一凸极81的角度范围成为朝着径向外侧突出成梯形框状的梯形部87,形成有第二凸极82的角度范围成为朝着径向外侧突出成梯形框状的梯形部88。因此,梯形部87、88之间呈朝径向内侧凹陷的形状,但梯形部87、88之间的部分89也形成为圆弧状。另外,如图9所示,在连接部85中,圆弧部86的宽度尺寸与梯形部87、88的宽度尺寸相同,但梯形部87、88之间的部分89的宽度尺寸比圆弧部86的宽度尺寸和梯形部87、88的宽度尺寸宽。
[0058]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定子铁芯8呈板状,其是将冲裁成上述形状的多片磁性板层叠而构成的。[0059]接下来,根据图8?图15,对本实施方式的马达I的用于辅助在定子的绕线管上设有的多个端子与在第一壳体上设有的供多个端子穿过的通孔之间的对齐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其中,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I的马达的定子铁芯的立体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I的马达的定子铁芯的俯视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I的马达的定子的立体图,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I的马达的定子的俯视图,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I的马达的定子的主视图,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I的马达的第一壳体的立体图,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I的马达的第一壳体的俯视图,图1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I的马达的组装过程中的状态的立体图。
[0060]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图9所示,在定子铁芯8的连接部85上,在多个凸极80中的除了第一凸极81、第二凸极82以外的四个凸极80的径向外侧分别设有沿定子铁芯8的厚度方向贯穿定子铁芯8的直径相同的通孔85al?85a4,其中,通孔85a3供下文所述的第一定位销314贯穿。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俯视时,通孔85al?85a4基本处在同一个圆上,具体而言,通孔85al?85a4基本处于马达I组装完成状态下的以转子5的旋转中心为圆心的一个圆上。
[0061]此外,如图10?图12所示,在将卷绕有线圈76的绕线管71和卷绕有线圈77的绕线管72组装于定子铁芯8的状态下,设于绕线管71的两个端子710和设于绕线管72的两个端子720从定子铁芯8的厚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面(图12中的上端面SI和下端面S2)沿着该定子铁芯8的厚度方向(相当于在马达组装完成状态下的马达的轴向,以下简称为马达轴向)突出。
[0062]此外,如图13所示,第一壳体3呈有底筒状,其具有底壁31和从该底壁31的周缘沿底壁31的厚度方向突出的周壁32,并且,在第一壳体3的底壁31的中央部安装有沿着第一壳体31的厚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定位销314,且在第一定位销314的径向外侧形成有用于对转子5的支轴51进行支承的支承台313。此外,如图14所示,在第一壳体3的底壁31的外周缘附近还形成有直径相同的端子用通孔317和端子用通孔318,其中,端子用通孔317供设于绕线管71的端子710贯穿,端子用通孔318供设于绕线管72的端子720贯穿。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图14所示,端子用通孔317形成在底壁31的第一凹陷区域Al,端子用通孔318形成在底壁31的第一凹陷区域A2,第一凹陷区域Al和第一凹陷区域A2的上表面比底壁31的其它区域(形成有支承台313的区域)的上表面略微凹陷。此外,如图1所示,在马达I的组装状态下,端子710、720经由端子用通孔317和端子用通孔318而突出到壳体的外部。
[0063]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定子7与第一壳体3沿上下方向(马达轴向)对齐的状态下俯视观察时,两个端子710分别与对应的端子用通孔317重叠,两个端子720分别与对应的端子用通孔318重叠,且第一定位销314与通孔85a3重叠。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图14所示,俯视观察时,设于绕线管71的两个端子710之间的距离等于在第一壳体3的底壁31上形成的两个端子用通孔317之间的距离,设于绕线管72的两个端子720之间等于在第一壳体3的底壁31上形成的两个端子用通孔318之间的距离,并且,图11中位于上方的端子710和端子720之间的距离等于图14中位于上方的端子用通孔317和端子用通孔318之间的距离,图11中位于下方的端子710和端子720之间的距离等于图14中位于下方的端子用通孔317和端子用通孔318之间的距离,并且,图11中的通孔85a3与端子710、720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对应于图14中的第一定位销314与端子用通孔317、318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0064]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710从定子铁芯8的厚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面(图12中的下端面S2)突出的尺寸与端子720从定子铁芯8的厚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面(图12中的下端面S2)突出的尺寸相等,并且,在将端子710、720从定子铁芯8的厚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面(图12中的下端面S2)突出的尺寸设为LI,并将第一定位销314从第一壳体3的底壁31的上表面(形成有支承台313的部分的底壁31的上表面)突出的尺寸设为L2时,满足LI稍小于L2的关系。
[0065]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定子7组装于第一壳体3的状态下,在第一壳体3的底壁31上形成的端子用通孔317与在绕线管71上设有的端子710之间的间隙(端子用通孔317的直径与端子710的直径之差)等于在第一壳体3的底壁31上形成的端子用通孔318与在绕线管72上设有的端子720之间的间隙(端子用通孔318的直径与端子720的直径之差),并且,在绕线管71上设有的端子710与在第一壳体3的底壁31上形成的端子用通孔317之间的间隙大于在定子铁芯8上设有的通孔85a3与安装在第一壳体3的底壁31上的第一定位销314之间的间隙(通孔85a3的直径与第一定位销314的直径之差)。
[0066]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不,在第一壳体3的侧壁32上形成有作为壳体侧卡合部的卡合凹部321,在定子7的定子铁芯8上形成有作为铁芯侧卡合部的卡合凸部801,在将定子7组装于第一壳体3的状态下,壳体侧卡合部321与铁芯侧卡合部801卡合。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定子铁芯8的连接部上,卡合凸部801形成于一个凸极的径向外侧,但并不局限于此,卡合凸部801的设置位置和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变更。
[0067]根据本实施方式,如上所述,在将定子7与第一壳体3沿上下方向(马达轴向)对齐的状态下俯视观察时,两个端子710分别与对应的端子用通孔317重叠,两个端子720分别与对应的端子用通孔318重叠,第一定位销314与通孔85a3重叠,因此,在将定子7组装于第一壳体3时,能够利用第一定位销314和定子铁芯8的通孔85a3辅助进行绕线管71的端子710与第一壳体31的端子用通孔317之间的位置对齐、绕线管72的端子720与第一壳体31的端子用通孔318之间的位置对齐,也就是说,在确保第一定位销314与定子铁芯8的通孔85a3对齐的状态下,只需使两个端子710中的一个端子与在底壁31上形成的对应的端子用通孔317对齐或者使两个端子720中的一个端子与在底壁31上形成的对应的端子用通孔318对齐,就可使其余的端子与在底壁上形成的相应的端子用通孔对齐。
[0068]根据本实施方式,如上所述,端子710、720从定子铁芯8的厚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面突出的尺寸LI稍小于第一定位销314从第一壳体3的底壁31突出的尺寸L2,因此,在将定子7组装于第一壳体3时,能利用第一定位销314和定子铁芯8的通孔85a3来降低端子710、720因与第一壳体3的端子用通孔的周边部分发生碰撞而导致端子折弯或折断的几率。具体而言,如图15所示,在将定子7组装于第一壳体3时,先将第一定位销314插入定子铁芯8的通孔85a3,且使端子710、720的前端(图15中的下端)与底壁31的上表面隔开稍许距离,在此状态下,使两个端子710中的一个端子与在底壁31上形成的对应的端子用通孔317对齐或者使两个端子720中的一个端子与在底壁31上形成的对应的端子用通孔318对齐,然后再将定子7进一步朝向下方移动,以将绕线管71的端子710插入第一壳体31的端子用通孔317,并将绕线管72的端子720插入第一壳体31的端子用通孔318。这样,在将绕线管71的端子710、720插入第一壳体31的端子用通孔317、318之前,先通过将第一定位销314插入定子铁芯8的通孔85a3进行辅助定位,而不是将绕线管71的端子710、720直接插入第一壳体31的端子用通孔317、318,因此,有助于降低在将绕线管71的端子710,720插入第一壳体31的端子用通孔317、318时绕线管71的端子710、720与第一壳体31的端子用通孔317、318发生碰撞的几率。
[0069]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如上所述,在绕线管71、72上设有的端子710、720与在第一壳体3的底壁31上形成的端子用通孔317、318之间的间隙大于在定子铁芯8上设有的通孔85a3与安装在第一壳体3的底壁31上的第一定位销314之间的间隙,因此,即便在将第一定位销314插入定子铁芯8的通孔85a3之后第一定位销314相对于定子铁芯8的通孔85a3在径向上移动,也能避免绕线管71、72的端子710、720与第一壳体31的端子用通孔317、318发生碰撞。因此,能进一步降低绕线管71、72的端子710、720与第一壳体31发生碰撞的几率,提高马达I的成品率。
[0070]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5、图15所不,第一定位销314还用于对第一齿轮91进行支承,也就是说,第一定位销314兼用作第一齿轮91的支轴,因此,不必为辅助在绕线管71、72上设有的端子710、720与在第一壳体3的底壁31上形成的端子用通孔317、318之间的对齐而另外设置定位销,有助于简化马达I的结构,降低制造成本。
[0071]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15所不,在第一壳体3的侧壁32上形成有作为壳体侧卡合部的卡合凹部321,在定子7的定子铁芯8上形成有作为铁芯侧卡合部的卡合凸部801,在将定子7组装于第一壳体3的状态下,壳体侧卡合部321与铁芯侧卡合部801卡合。因此,在将定子组装于壳体后,能利用铁芯侧卡合部与壳体侧卡合部的卡合可靠地避免定子铁芯相对于壳体移动,能提高组装后的马达的可靠性。
[0072]—实施方式2—
[0073]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2的马达与上述实施方式I的马达在结构方面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仅在于在第一壳体上还安装了第二定位销,下面以不同之处为中心,根据图16?图18进行说明,其中,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2的马达的第一壳体的立体图,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2的马达的第一壳体的俯视图,图1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2的马达的组装过程中的状态的立体图。
[0074]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6所示,在第一壳体3的底壁31上,除了第一定位销314之外,还以沿着第一壳体31的厚度方向延伸的方式安装有直径与第一定位销314的直径相同的第二定位销315,并且,第二定位销315从底壁31突出的尺寸与第一定位销314从底壁31突出的尺寸相同。
[0075]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定子7与第一壳体3上下对齐的状态下俯视时,两个端子710分别与对应的端子用通孔317重叠,两个端子80分别与对应的端子用通孔318重叠,且第一定位销314与通孔85a3重叠,第二定位销315与通孔85al重叠。
[0076]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将定子7与第一壳体3沿上下方向(马达轴向)对齐的状态下俯视观察时,两个端子710分别与对应的端子用通孔317重叠,两个端子720分别与对应的端子用通孔318重叠,第一定位销314与通孔85a3重叠,第二定位销315与通孔85al重叠,因此,在将定子7组装于第一壳体3时,能够利用第一定位销314、第二定位销315和定子铁芯8的通孔85a3、85al辅助进行绕线管71的端子710与第一壳体31的端子用通孔317之间的位置对齐、绕线管72的端子720与第一壳体31的端子用通孔318之间的位置对齐,也就是说,只要确保第一定位销314与定子铁芯8的通孔85a3对齐且第二定位销315与定子铁芯8的通孔85al对齐,就可使两个端子710与在底壁31上形成的对应的端子用通孔317对齐且使两个端子720与在底壁31上形成的对应的端子用通孔318对齐。
[0077]根据本实施方式,如上所述,端子710、720从定子铁芯8的厚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面突出的尺寸LI稍小于第一定位销314、第二定位销315从第一壳体3的底壁31突出的尺寸L2,因此,在将定子7组装于第一壳体3时,能利用第一定位销314、第二定位销315和定子铁芯8的通孔85a3、85al来降低端子710、720因与第一壳体3的端子用通孔的周边部分发生碰撞而导致端子折弯或折断的几率。具体而言,如图18所示,在将定子7组装于第一壳体3时,先以使端子710、720的前端(图18中的下端)与底壁31的上表面隔开稍许距离的方式,将第一定位销314插入定子铁芯8的通孔85a3并将第二定位销315插入定子铁芯8的通孔85al,然后再将定子7进一步朝向下方移动,以将绕线管71的端子710插入第一壳体31的端子用通孔317,并将绕线管72的端子720插入第一壳体31的端子用通孔318。这样,在将绕线管71的端子710、720插入第一壳体31的端子用通孔317、318之前,先将第一定位销314插入定子铁芯8的通孔85a3并将第二定位销315插入定子铁芯8的通孔85al来进行辅助定位,而不是将绕线管71的端子710、720直接插入第一壳体31的端子用通孔317、318,因此,有助于降低在将绕线管71的端子710、720插入第一壳体31的端子用通孔317,318时绕线管71的端子710、720与第一壳体31的端子用通孔317、318发生碰撞的几率。
[0078]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绕线管71、72上设有的端子710、720与在第一壳体3的底壁31上形成的端子用通孔317、318之间的间隙大于在定子铁芯8上设有的通孔85a3、85al与安装在第一壳体3的底壁31上的第一定位销314、第二定位销315之间的间隙,因此,即便在将第一定位销314、第二定位销315插入定子铁芯8的通孔85a3、85al之后第一定位销314、第二定位销315相对于定子铁芯8的通孔85a3在径向上移动,也能避免绕线管71,72的端子710、720与第一壳体31的端子用通孔317、318发生碰撞。因此,能进一步降低绕线管71、72的端子710、720与第一壳体31发生碰撞的几率,提高马达I的成品率。
[0079]—实施方式3—
[0080]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3的马达与上述实施方式2的马达在结构方面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仅在于设置第二定位销的部件和在第一壳体上形成的供第二定位销穿过的通孔,下面以不同之处为中心,根据图19?图20进行说明,其中,图1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3的马达的组装过程中的一个状态的立体图,图20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3的马达的组装过程中的另一个状态的立体图。
[0081]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9所示,将第二定位销BSl设置于在进行马达的组装时对马达的第一壳体3进行支承的支承座BS上,而不是像上述实施方式2那样将第二定位销安装在马达的第一壳体3上。与此对应,在第一壳体3上,形成有与第二定位销BSl对应的定位销用通孔(未图示)。
[0082]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以使第二定位销BSl穿过在第一壳体3上形成的定位销用通孔的方式将马达的第一壳体3设置在支承座BS时,第二定位销BSl的上端与第一壳体3的底壁31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一定位销314的上端与第一壳体3的底壁31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
[0083]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壳体3上组装定子7时,如图20所示,先将第二定位销BSl穿过在第一壳体3上形成的定位销用通孔,然后,与上述实施方式I 一样地在第一壳体3上组装定子7。
[0084]根据本实施方式,与上述实施方式2 —样,在将定子7与第一壳体3沿上下方向(马达轴向)对齐的状态下俯视观察时,两个端子710分别与对应的端子用通孔317重叠,两个端子720分别与对应的端子用通孔318重叠,第一定位销314与通孔85a3重叠,第二定位销BSl与通孔85al重叠,因此,在将定子7组装于第一壳体3时,能够利用第一定位销314、第二定位销BSl和定子铁芯8的通孔85a3、85al辅助进行绕线管71的端子710与第一壳体31的端子用通孔317之间的位置对齐、绕线管72的端子720与第一壳体31的端子用通孔318之间的位置对齐,也就是说,只要确保第一定位销314与定子铁芯8的通孔85a3对齐且第二定位销BSl与定子铁芯8的通孔85al对齐,就可使两个端子710与在底壁31上形成的对应的端子用通孔317对齐且使两个端子720与在底壁31上形成的对应的端子用通孔318对齐。
[0085]根据本实施方式,与上述实施方式2 —样,端子710、720从定子铁芯8的厚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面突出的尺寸LI稍小于第一定位销314、第二定位销BSl从第一壳体3的底壁31突出的尺寸L2,因此,在将定子7组装于第一壳体3时,能利用第一定位销314、第二定位销BSl和定子铁芯8的通孔85a3、85al来降低端子710、720因与第一壳体3的端子用通孔的周边部分发生碰撞而导致端子折弯或折断的几率。
[0086]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与上述实施方式2 —样,在绕线管71、72上设有的端子710、720与在第一壳体3的底壁31上形成的端子用通孔317、318之间的间隙大于在定子铁芯8上设有的通孔85a3、85al与第一定位销314、第二定位销BS之间的间隙,因此,即便在将第一定位销314、第二定位销BS插入定子铁芯8的通孔85a3、85al之后第一定位销314、第二定位销BS相对于定子铁芯8的通孔85a3在径向上移动,也能避免绕线管71、72的端子710,720与第一壳体31的端子用通孔317、318发生碰撞。因此,能进一步降低绕线管71、72的端子710、720与第一壳体31发生碰撞的几率,提高马达I的成品率。
[0087]上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应当理解,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以上公开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多种修改,而不超出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0088]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I?3中,对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转子的旋转经由减速齿轮机构而传递至输出轴、且定子铁芯的多个凸极沿着径向突出而与转子的外周面相对的马达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本实用新型可应用于包括具有端子的定子和壳体的各种马达。
[0089]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I?3中,将端子710、720从定子铁芯8的厚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面(图12中的下端面S2)突出的尺寸LI设定成稍小于第一定位销314从第一壳体3的底壁31的上表面(形成有支承台313的部分的底壁31的上表面)突出的尺寸L2,但并不局限于此,只要使端子710、720和第一定位销314满足以下条件即可:在沿着马达I轴向将定子7组装于第一壳体3时,端子710、720的要贯穿第一壳体3的一端部在第一定位销314的一端部插入通孔85a3之后才插入端子用通孔317、318。[0090]此外,为辅助在定子的绕线管上设有的多个端子与在第一壳体上设有的供多个端子穿过的通孔之间的对齐,在上述实施方式I中,利用了通孔85a3和第一定位销314,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利用了通孔85a3、85al和第一定位销314、第二定位销315,在上述实施方式3中,利用了通孔85a3、85al和第一定位销314、第二定位销BSl,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利用通孔85al?85a4中的通孔85a3、85al以外的通孔来辅助在定子的绕线管上设有的多个端子与在第一壳体上设有的供多个端子穿过的通孔之间的对齐,此外,还可在通孔85al?85a4以外的位置设定供定位销穿过的通孔,在上述情况下,只需对应地设置定位销即可。
[0091]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I?3中,在第一壳体3上设置定位销,并在定子铁芯8上设置供定位销穿过的通孔,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在定子铁芯8上设置定位销,并在第一壳体3上设置供定位销穿过的通孔。此外,并非必须将定位销设置成能穿过通孔的长度,也可将定位销设置成只是插入通孔的长度。
[0092]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I?3中,在第一壳体3的底壁31上形成有第一凹陷区域Al和第二凹陷区域A2,端子用通孔317形成在底壁31的第一凹陷区域Al,但并不局限于此,在第一壳体31的底壁上也可不形成第一凹陷区域Al和第二凹陷区域A2。
[0093]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2、3中,第一定位销和第二定位销的突出尺寸相同,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将第一定位销和第二定位销的突出尺寸设置成不同。
[0094]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I?3中,在第一壳体3的侧壁32上形成有作为壳体侧卡合部的卡合凹部321,在定子7的定子铁芯8上形成有作为铁芯侧卡合部的卡合凸部801,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在第一壳体的侧壁上形成卡合凸部,而在定子铁芯上形成有与之卡合的卡合凹部,此外,卡合凹部321的设置位置也不局限于第一壳体3的侧壁32,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当调整。
[0095]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I?3中,在定子铁芯8上形成有径向尺寸与其它凸极的径向尺寸不同的供绕线管安装的两个凸极、即第一凸极81和第二凸极82,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在定子铁芯上只形成一个径向尺寸与其它凸极的径向尺寸不同的供绕线管安装的凸极,还可在定子铁芯上形成三个或更多个径向尺寸与其它凸极的径向尺寸不同的供绕线管安装的凸极。当然,根据实际需要,还可将各个凸极的径向尺寸都形成为相同。此外,定子铁芯的凸极的数量也没有特别限定。
【权利要求】
1.一种马达,包括壳体和安装在所述壳体上的定子,所述定子具有定子铁芯,在所述定子铁芯上安装着设有端子的绕线管,在所述壳体上设有端子用通孔,所述端子的一端部朝着马达轴向上的一侧延伸并贯穿所述端子用通孔,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定子铁芯和所述壳体中的一方上设有定位销,在所述定子铁芯和所述壳体中的另一方上设有供所述定位销插入的定位销用通孔,且所述定位销的一端部朝着所述马达轴向上的另一侧延伸并插入所述定位销用通孔, 所述端子和所述定位销被构造成:在朝着所述马达轴向上的一侧将所述定子组装于所述壳体时,所述端子的所述一端部在所述定位销的所述一端部插入所述定位销用通孔之后才插入所述端子用通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和所述定位销被构造成:在朝着所述马达轴向上的一侧将所述定子组装于所述壳体时,所述端子的所述一端部在所述定位销的所述一端部贯穿所述定位销用通孔之后才插入所述端子用通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定子铁芯上设有所述定位销用通孔,在所述壳体上设有所述定位销。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定子铁芯上设有 作为所述定位销用通孔的第一定位销用通孔和第二定位销用通孔,所述第一定位销用通孔和所述第二定位销用通孔在与所述马达轴向垂直的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 在所述壳体上设有作为所述定位销的第一定位销和第二定位销,所述第一定位销插入所述第一定位销用通孔,所述第二定位销插入所述第二定位销用通孔。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销用通孔与所述定位销之间的间隙小于所述端子用通孔与所述端子之间的间隙。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定子铁芯上形成有铁芯侧卡合部,在所述壳体上形成有壳体侧卡合部,所述铁芯侧卡合部与所述壳体侧卡合部卡合。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还包括转子、减速齿轮机构和输出轴, 所述转子、所述减速齿轮机构和所述输出轴安装在所述壳体上, 所述转子的旋转经由所述减速齿轮机构传递至所述输出轴, 所述减速齿轮机构包括第一齿轮,该第一齿轮支承于所述定位销。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还包括转子,所述转子具有在周面上沿周向交替磁化出S极和N极的磁体, 所述定子铁芯具有在周向上分离形成的包括规定凸极在内的多个凸极,所述多个凸极朝径向内侧突出且隔着间隙与所述周面相对,在所述规定凸极上安装有所述绕线管。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极的数量为三个以上, 所述规定凸极的数量为两个。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极的数量为六个。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多个凸极中,所述规定凸极的径向长度比其它凸极的径向长度要长。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定子铁芯上设有所述定位销用通孔,所述定位销用通孔形成于所述多个凸极中的所述规定凸极以外的凸极的径向外侧,在所述壳体上设有所述定位`销。
【文档编号】H02K5/04GK203554083SQ201320725867
【公开日】2014年4月16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15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15日
【发明者】赤羽诚, 杨军喜 申请人: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日本电产三协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