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回转式压缩机泵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93544阅读:484来源:国知局
一种回转式压缩机泵浦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压缩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回转式压缩机泵浦。



背景技术:

压缩机是一种将气体压缩提升气体压力的机械,通过如电机、涡轮之类的发电机向其供给电力,并对如空气、制冷剂之类的工作流体进行压缩作工作,以提高工作流体压力的机构,这种压缩机在从如空调器、电冰箱等之类的家用电器到工厂的各种应用中广泛使用,依据其压缩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往复式、回转式、涡卷式、螺旋式、离心式、轴流式等等。

在传统的回转式压缩机中,泵浦是其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泵浦包括缸体、上支座、下支座、轴和环,轴和环在电机马达的带动下高速旋转,将上、下支座和缸体形成的密闭空间内的冷媒气体压缩,压缩完成的高温高压冷媒气体从缸体、上支座吐出口、消音罩排出压缩机,从而达到制冷和制热的效果。由于高压冷媒气体在排出泵浦时冲击力较大,这使得回转式压缩机本体会产生较大的振动噪音。为此,现有技术中采用侧边排气消音罩。如图1所示,侧边排气消音罩4ˊ可以让上支座排出来的高压气体通过侧边排气消音罩4ˊ的侧边弧形孔41ˊ后向上排出,这样以来气体方向就会改变,气体方向的改变可以有效消除高压气体的冲击力,进而使得回转式压缩机本体产生的振动噪音减小。但是压缩冷媒气体方向的改变会造成能量损失,侧边排气消音罩在改善噪音的同时会降低运转效率,造成回转式压缩机能效降低。

因此,如何在保证回转式压缩机运转效率的同时降低振动噪音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回转式压缩机泵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回转式压缩机泵浦,包括上支座、缸体、下支座、上支座消音罩、下支座消音罩和曲轴;所述上支座和下支座分别位于缸体的上下两侧,而所述曲轴穿过上支座、缸体和下支座,且所述曲轴上的凸轮正好位于缸体内的环中,且所述环在缸体内随着凸轮的旋转而偏心运动;所述上支座消音罩固定罩在上支座的外围上,所述下支座消音罩固定罩在下支座的外围上;所述上支座消音罩上设置有消音孔;所述缸体的缸体吐出口位置中设置有弧形槽,且所述弧形槽贯穿缸体的上下两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缸体吐出口位置中增加一个弧形槽,弧形槽的尺寸依回转式压缩机排气量计算,弧形槽贯穿缸体整体。泵浦压缩产生的高压冷媒气体首先进入弧形槽,压缩冷媒气体的冲击力在此处消减后由缸体吐出口进入压缩机内部。由于缸体吐出口位置处增设弧形槽结构,泵浦采用正常上消音罩的结构,压缩冷媒气体直接从消音孔向上排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回转式压缩机泵浦在消除回转式压缩机本体振动噪音的同时,又保证了回转式压缩机的运转效率不受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回转式压缩机泵浦中侧边排气消音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回转式压缩机泵浦的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回转式压缩机泵浦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回转式压缩机泵浦中缸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回转式压缩机泵浦中消音罩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4ˊ.侧边排气消音罩,41ˊ.侧边弧形孔,1.上支座,2.缸体,21.弧形槽,22.缸体吐出口,3.下支座,4.上支座消音罩,41.消音孔,5.下支座消音罩,6.曲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回转式压缩机泵浦是在传统回转式压缩机泵浦的结构上进行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沿用传统回转式压缩机泵浦的结构和相应的特征以及附图标号,新作改进的结构特征另外标记。

如图2-4所示,一种回转式压缩机泵浦,包括上支座1、缸体2、下支座3、上支座消音罩4、下支座消音罩5和曲轴6;其中上支座1和下支座3分别位于缸体2的上下两侧,而曲轴6穿过上支座1、缸体2和下支座3,且曲轴6上的凸轮正好位于缸体2内的环中,且环在缸体2内可随着凸轮的旋转而偏心运动;另外,上支座消音罩4固定罩在上支座1的外围上,下支座消音罩5固定罩在下支座3的外围上;上支座消音罩4上设置有消音孔41;缸体2的缸体吐出口22位置中设置有弧形槽21,且弧形槽贯穿缸体2的上下两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回转式压缩机泵浦,在缸体吐出口22位置中增加一个弧形槽21,弧形槽21的尺寸依回转式压缩机排气量计算,弧形槽21贯穿缸体整体。泵浦压缩产生的高压冷媒气体首先进入弧形槽21,压缩冷媒气体的冲击力在此处消减后由缸体吐出口22进入压缩机内部。由于缸体吐出口22位置处增设弧形槽21结构,泵浦采用上消音罩4的结构,如图4所示,压缩冷媒气体直接从消音孔41向上排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回转式压缩机泵浦在消除回转式压缩机本体振动噪音的同时,又保证了回转式压缩机的运转效率不受影响。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