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支架系统的自适应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86404阅读:417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属于用于太阳能电池板安装的光伏支架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伏支架系统的自适应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国际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减排节能成为必要的一环,太阳能发电产品因其清洁、安全、便利、高效等特点,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和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越来越受欢迎,而随着地面光伏电站的大量建设,平坦可用的土地越来越少,且费用较高,越来越多的光伏支架建立在地形、地貌、地质条件较差的山坡,或山丘地带,而在光伏支架建立在这种非平整的土地上,会对光伏支架的要求较高,而太阳能电池板一般都是安装在光伏支架系统的龙骨上的,故在光伏支架系统安装在非平整土地上时,需根据安装场地的起伏对龙骨的倾斜角度进行调整,才能够使安装的光伏组件适应于当前安装的地表平面,从而使光伏组件的倾斜角度与地表平面达到一致,能够最好的接收太阳光线。目前,可调倾角的光伏支架多用钢材连接,一般通过横梁、垂直于横梁设置的龙骨,通过将光伏组件安装在龙骨上并且使其设置方向与横梁延伸方向一致,如此通过调节龙骨的倾角实现对光伏组件的倾角调节。但现有的调节结构中,龙骨在倾角确定后都是与横梁固定的,在调节时需要先是龙骨与横梁松脱才能对其进行调节,该过程复杂繁琐,极为不便;在安装过程中需要在光伏支架的龙骨上开设孔位,供螺栓穿接从而进行安装固定,但会造成连接螺栓较多,且加工难,工程现场的安装速度较慢,限制了其使用性;且在调节龙骨倾斜角度其结构件复杂,调节的范围小,承载强度弱;而现场过程中也会不能适配不同尺寸的龙骨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光伏支架系统的自适应调节装置,能够对光伏支架的龙骨倾斜角度进行调节,调节结构稳定快捷。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光伏支架系统的自适应调节装置,包括,支撑底座;安装于支撑底座上的调节机构,该调节机构包括两第一调节板、两第二调节板以及转轴,该转轴用于将两第二调节板分别枢接于支撑底座的两侧;两第二调节板位于两第一调节板之间,第一调节板上开设有沿其自身高度方向延伸的腰孔,转轴穿接在腰孔内;且转轴的一端具有一抵接部,该抵接部用于抵接于其中一第一调节板外侧的抵接部;转轴的另一端螺接有螺母,该螺母用于抵接于另一第一调节板外侧的螺母;第一调节板靠近第二调节板的端面设有顶压斜面,第二调节板设有受压斜面,顶压斜面由上至下逐渐向着远离第二调节板的方向倾斜;顶压斜面用于在第一调节板受外力推压时顶压受压斜面以使第一调节板相对第二调节板向下运动;第一调节板的顶部设有向着靠近第二调节板的一侧延伸的压紧部,该压紧部位于第二调节板的顶部上方;且两压紧部与两第二调节板的顶端面形成用于夹持龙骨的夹持间隙。优选的,压紧部底端开设有卡槽。优选的,两第二调节板的顶部通过一承载板连接。优选的,支撑底座包括支撑底板以及两沿支撑底板的顶端面向上延伸的连接板,两连接板间隔设于支撑底板上;两第二调节板一一对应贴设于两连接板的外侧并通过转轴枢接于连接板上。优选的,两连接板之间形成连接有一加强板。优选的,顶压斜面和受压斜面均设有多个,多个顶压斜面沿第一调节板的高度方向排列,多个受压斜面沿第二调节板的高度方向排列,相邻的两顶压斜面通过一第一平面衔接;相邻的两受压斜面通过一第二平面衔接。优选的,螺母与第一调节板的外侧夹持有垫片。优选的,转轴为螺栓,所述抵接部由螺栓的头部形成。优选的,支撑底座通过螺母组件锁紧于外部横梁上。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调节装置,通过设置调节机构,其旋进螺母的同时可使第一调节板能够向下运动,以压紧夹持间隙内的龙骨,此时转动转轴便可对龙骨的倾角进行调节,龙骨的倾角调节与固定同步进行,实现光伏组件的自适应夹持与调节;而且调节机构的承载能力强,安全可靠;另外,第一调节板和第二调节板形成的夹持间隙能够对龙骨进行夹持,无需对龙骨进行冲孔就能实现连接,适配不同尺寸的龙骨结构,减低了施工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其中,10、支撑底座;11、支撑底板;12、连接板;13、加强板;20、调节机构;21、第一调节板;211、压紧部;212、卡槽;213、腰孔;214、顶压斜面;22、第二调节板;221、受压斜面;23、螺母;24、转轴;30、夹持间隙;40、承载板;50、螺母组件;60、垫片;70、龙骨;80、横梁。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如图1、图2以及图3所示的一种光伏支架系统的自适应调节装置,包括支撑底座10以及安装在支撑底座10上的调节机构20。具体调节机构20包括两第一调节板21、两第二调节板22、以及转轴24,该转轴24用于将两第二调节板22分别枢接在支撑底座10的两侧,即是说第二调节板22可以相对支撑底座10转动。与此同时,上述两第二调节板22位于两第一调节板21之间,且在第一调节板21上开设有沿其自身高度方向延伸的腰孔213,所述的转轴24穿接在腰孔213内,即第一调节板21具有相对第二调节板上下活动的自由度;转轴24的一端具有一抵接部,该抵接部用于抵接于其中一第一调节板21外侧;转轴24的另一端螺接有螺母23,该螺母23用于抵接于另一第一调节板21外侧;在此结构基础上,上述抵接部可抵接在其中一第一调节板的外侧,同时旋进螺母23,在螺母23的作用下第一调节板21可以抵接在第二调节板22的外侧并最终锁紧在第二调节板22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转轴24具体可选用螺栓,所述的抵接部可由该螺栓的头部形成,方便拆装;且为了缓和螺母23与第一调节板21外侧之间的接触,可在螺母23与第一调节板21之间夹设一垫片60。同时,第一调节板21靠近第二调节板22的端面设有顶压斜面214,相应的在第二调节板22设有受压斜面221,顶压斜面214由上至下逐渐向着远离第二调节板22的方向倾斜;该顶压斜面214用于在第一调节板21受外力推压时顶压受压斜面221,以使第一调节板21相对第二调节板22上下运动。除此之外,上述第一调节板21的顶部设有向着靠近第二调节板22的一侧延伸的压紧部211,该压紧部211,该压紧部211位于第二调节板22的顶部上方;且两压紧部211与两第二调节板22的顶端面形成用于夹持龙骨70的夹持间隙30。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使用本实用新型的调节装置时,上述支撑底座10具体可先通过螺母组件50锁紧于外部横梁80上,将龙骨70夹持在上述夹持间隙30内,同时沿所述转轴24的轴向旋进上述螺母23,在螺母23旋进的过程中,会沿着转轴24的轴向推压上述第一调节板21,在上述顶压斜面214的作用下,顶压斜面214会将外部推力转换为一轴向推力以及一垂直向下的力。而由于转轴24穿接在第一调节板21的腰孔213内,故第一调节板21具有在腰孔213高度方向的活动度,在所述的垂直作用力的作用下,第一调节板21会向下运动;从而可使上述压紧部211向下运动,压紧位于在夹持间隙30内的龙骨70,实现龙骨70的自适应夹持,安装结构稳定;与此同时,所述的轴向推力会顶压上述受压斜面221使得第二调节板22与支撑底座10锁紧。如此,第一调节板21和第二调节板22会在螺母23的作用下锁紧,此时转动两第二调节板22,在上述转轴24的作用下第一调节板21和第二调节板22会相对支撑底座10转动,从而实现对龙骨70倾斜角度的调整,与此同时龙骨70也被夹紧。而在龙骨70尺寸不同的情况下,可视情况调节上述螺母23的松紧度。当然,现有的龙骨70结构的端面一般具有沿其自身方向延伸的凸块,故在本实施例中,可在压紧部211的底端可开设一卡槽212,在安装龙骨70时可使所述的凸块位于所述卡槽212内,避免龙骨70滑落,这样夹持结构更加牢固。优选的,为了更好地对龙骨70的倾斜角度进行调节,上述两第二调节板22的顶部可通过一承载板40连接,一方面该承载板40可用于承载龙骨70的底端面,形成的支撑结构更加稳定;另一方面,该承载板将上述两第二调节板连接起来,可在转动第二调节板22时保持支撑底座10两侧的同步性。当然,在不设置所述承接板的情况下,也可以在两第二调节板22的顶端分别设置支撑板用于支撑龙骨70。优选的,上述的支撑底座10具体可包括支撑底板11以及两沿支撑底板11的顶端面向上延伸的连接板12,两连接板12间隔设于支撑底板11上;两第二调节板22一一对应贴设于两连接板12的外侧,如此可将上述第一调节板21和第二调节板22通过所述转轴24枢接于两连接板12上,方便安装的同时,可减少第二调节板22与支撑底座10之间的间隙,使得调节结构更加稳定。进一步的,可在两连接板12之间形成连接有一加强板13,用于加强整个支撑底座10的结构,使其承重效果更佳。优选的,上述顶压斜面214和受压斜面221均可设有多个,且多个顶压斜面214沿第一调节板21的高度方向间隔排列,多个受压斜面221沿第二调节板22的高度方向排列,相邻的两顶压斜面214通过一第一平面衔接;相邻的两受压斜面221通过一第二平面衔接,如此在螺母23旋进过程中,整个调节机构20的自适应夹持效果更好。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