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组件接线盒及光伏组件连接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3084716阅读:837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光伏组件接线盒以及光伏组件连接系统。

背景技术:
光伏组件接线盒主要作用是将光伏组件产生的电力输出到外部线路上。现有的光伏组件接线盒设置在光伏组件的背面,其通过接线部与光伏组件的正极和负极连接,通过电缆与外部线路导通。目前,光伏组件接线盒通过设置在两侧的正负极独立的引出两根电缆,与相邻的光伏组件接线盒中的电缆通过公母连接装置连接,在安装过程中,电缆的长度较长,而相邻光伏组件之间的距离较短,造成电缆的浪费,并且功率损耗也随之增长。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节约电缆、降低功率损耗的光伏组件接线盒及连接系统。一种光伏组件接线盒,包括盒体和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可活动的插入所述盒体内;所述盒体包括壳体、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第一电极引出线和第二电极引出线,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电极引出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所述第一电极引出线的第二端用以连接光伏组件的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引出线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所述第二电极引出线的第二端用以连接光伏组件的第二电极;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触头、第二触头、第一连接电缆、第二连接电缆,所述第一连接电缆和所述第二连接电缆分别与所述第一触头和所述第二触头连接,当所述连接件插入所述盒体内时,所述第一触头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所述第二触头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设置具有开口的腔室,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设置在所述腔室内,所述连接件穿过所述开口插入所述腔室内,使所述第一触头、所述第二触头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依次沿着所述腔室的轴向排布。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为弹片。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为铜片。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伏组件接线盒还包括用于固定连接所述盒体和所述连接件的固定装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凸缘部和弹性件,所述凸缘部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弹性件设置在所述连接件上,所述弹性件包括弹性主体和卡勾部,所述卡勾部通过与所述凸缘部接触,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和所述盒体。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装置包括设置在壳体上的螺纹孔、所述连接件上设置的螺纹,所述连接件通过旋入所述螺纹孔固定在所述盒体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引出线与所述第二电极引出线之间设置有二极管。一种光伏组件连接系统,包括多个如上所述的光伏组件接线盒,多个连接件通过第一连接电缆或第二连接电缆依次连接。上述光伏组件接线盒以及系统在使用时,每个光伏组件上设置有相应的该光伏组件接线盒,相邻的两个接线盒的连接件之间可以通过第一连接电缆或第二连接电缆连接,这些连接电缆的长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不会造成浪费,并且只需将连接件插入盒体内即可连接光伏阵列中的光伏组件,安装非常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光伏组件接线盒中的盒体的结构剖视图;图2为光伏组件接线盒中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光伏组件接线系统中的连接件相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光伏组件接线盒及接线系统。请参考图1和图2,光伏组件接线盒可以与光伏组件连接,并将光伏组件的产生的电力输出到外部电路中,该光伏组件接线盒包括盒体100和连接件200,连接件200可活动的插入盒体100内。请参考图1,盒体100包括壳体110、第一电极121、第二电极122、第一电极引出线131、第二电极引出线132,第一电极121和第二电极122均设置在壳体110内,第一电极引出线131的一端与第一电极121连接,其另一端可以与光伏组件的第一电极连接,第二电极引出线132的一端与第二电极122连接,其另一端可以与光伏组件的第二电极连接。请参考图2,连接件200包括第一触头211、第二触头212、第一连接电缆221、第二连接电缆222,第一连接电缆221和第二连接电缆222分别与第一触头211和第二触头212连接。当连接件200插入盒体100内时,第一触头211可以与第一电极121连接,第二触头212与第二电极122连接。第一电极引出线131和第二电极引出线132分别与光伏组件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连接后,光伏组件接线盒可通过第一连接电缆221和第二连接电缆222将光伏组件产生的电力传输至外部电路。光伏阵列中的每个光伏组件上设置有相应的该光伏组件接线盒,相邻的连接件之间通过第一连接电缆或第二连接电缆连接,这些连接电缆的长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不会造成浪费,并且只需将连接件插入盒体内即可连接光伏阵列中的光伏组件,安装非常方便。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10上设置具有开口的腔室111,第一电极121和第二电极122均设置在该腔室111内,该腔室的形状、大小等均与连接件200相适配,该腔室111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使得连接件200顺利的插入盒体100中,并且第一电极121和第二电极122处于相应的位置,当连接件200通过该开口插入腔室111后,第一触头211、第二触头212分别与第一电极121、第二电极122连接,从而第一触头211、第二触头212与光伏组件电连接,并通过第一连接电缆221和第二连接电缆222将电力传输出去。优选的,将第一电极121和第二电极122依次沿着腔室111的轴向排布,相应的连接件200中的第一触头211和第二触头212沿着连接件200的轴向排列,两者之间可以设置有绝缘材料将两者绝缘。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第一电极121和第二电极122可以为弹片,在腔室111的内壁上设置有两个槽,第一电极121和第二电极122分别插入这两个槽中,当连接件200插入腔室111时,连接件200可使得第一电极121和第二电极122在轴向上发生角度变化,提高接触良率。为了提高导电率和降低成本,该第一电极121和第二电极122可以为铜片。当连接件200插入盒体100内时,该光伏组件接线盒可以设置相应的固定装置,使得盒体100和连接件200之间相互固定,不易脱落,不会造成光伏阵列的断路。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固定装置包括凸缘部112和弹性件230,凸缘部112设置在壳体110上,弹性件230设置在连接件200上,弹性件230包括弹性主体231和卡勾部232,卡勾部232通过与凸缘部112接触,固定连接连接件200和盒体100。进一步的,凸缘部112可以设置在腔室111的通道上,该凸缘部112设置在腔室111的内壁上,并朝腔室111的内部凸出,连接件200插入腔室111时,凸缘部112挤压弹性主体231,使得连接件200可以顺利进入腔室111内,当连接件200中的第一触头211和第二触头212分别与第一电极121和第二电极122接触后,卡勾部232与凸缘部112接触,并且阻止连接件200脱离盒体100。当连接件200需要脱离盒体100时,可以人为的挤压连接件200,使得弹性件230发生形变,卡勾部232脱离凸缘部112,并且连接件200可以顺利的从腔室111内取出。当然固定装置还可以包括其他形式,例如,可以在壳体上设置有螺纹孔,进一步的,该螺纹孔可以为在近开口处具有螺纹的腔室111,连接件200上设置有相应的螺纹,连接件200通过旋入螺纹孔固定在盒体100上;还可以为卡扣结构等,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当光伏组件受到阴影或其他因素影响,会导致光伏组件的电流回流,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引出线131与第二电极引出线132之间设置有二极管140,该二极管140负责电流截止,避免由于电流回流造成光伏组件的损坏。本实施方式还揭示了一种光伏组件连接系统,该光伏组件连接系统包括多个以上描述的光伏组件接线盒,一个盒体相对应为一个连接件,其中,盒体与对应的光伏组件连接。连接件插入相应的盒体中,连接件通过第一连接电缆或第二连接电缆依次连接,当一个连接件的两侧均连接有连接件时,该连接件中的第一触头通过第一连接电缆与一侧的连接件的第二触头连接,该连接件中的第二触头通过第二连接电缆与另一侧的连接件的第一触头连接,从而将光伏组件串联起来,通过上述方式连接的连接件后,处于两侧的连接件,每个连接件一根连接电缆与相邻的连接件连接后,这两个连接件另外两个连接电缆与外部电路连接,并且将电力输送至外部电路。请参考图3,在此以连接件200的数量为三个进行举例说明,该系统包括三个盒体和三个连接件200,三个盒体分别与相应的三个光伏组件连接,三个连接件200通过线缆连接在一起,当三个连接件200插入相应的盒体后,三个光伏组件便串联在一起,两侧的连接件200再通过线缆连接至电站,从而将三个光伏组件产生的电力传输至电站。当然,光伏组件接线盒可以根据光伏阵列中光伏组件数量来确定,连接件之间的连接方式与以上描述的方式相似。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