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进电机输出轴装配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08378阅读:3479来源:国知局
步进电机输出轴装配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步进电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步进电机输出轴装配结构。



背景技术:

步进电机作为动力执行元件,是机电一体化的关键产品之一,广泛应用在各种自动化控制系统中。随着微电子和计算机的发展,步进电机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在国民经济诸多领域都有应用。现有部件电机的输出轴一般直接与盖板活动配合,这样的配合方式造成输出轴的抗径向力下降,容易造成输出轴转动时晃动,输出不稳,极易的磨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缺陷,提供步进电机输出轴装配结构,抗径向力好,耐用不易磨损,使用寿命长。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步进电机输出轴装配结构,包括输出轴、齿轮板、盖板,所述的输出轴后端套设有铜套,铜套与齿轮板活动配合,输出轴通过轴承与盖板配合,盖板处设有设置轴承的轴承腔,轴承腔前端内壁设有限位凸起,输出轴后端与齿轮板配合的铜套以及与盖板处配合的轴承,起作用在于提高输出轴的抗径向力效用,使输出轴轴向转动精准,同时极大的减小磨损,延长使用寿命,盖板上的限位凸起对轴承进行限位,避免轴承松脱,保证轴承对输出轴的固定支撑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的铜套为凸台结构,铜套前端直径小于铜套后端直径,铜套设有内孔,所述的输出轴后端插入内孔中,配合紧密,促使提高坑径向力效用。

进一步的,所述的限位凸起为环形,限位凸起宽度小于轴承外圆半径与其内孔半径之差,便于生产加工及装配,对轴承进行限位。

进一步的,齿轮板、盖板间的输出轴设有配合部,配合部直径小于输出轴前端直径,配合部处的截面为腰形孔状,配合部处套设有齿轮,齿轮靠近盖板的前侧设有上盖板,齿轮靠近齿轮板的后侧设有下盖板,上盖板、下盖板轴心处设有与配合部配合的腰形孔,上盖板的上表面与配合部前部的台阶面接触,上盖板、下盖板加强齿轮与输出轴的连接,促使提高输出轴的输出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方案,铜套、轴承的设置,极大的提高输出轴的抗径向力,加强了对输出轴的固定限位作用,保证输出轴的转动稳定性,还极大的减小磨损,延长输出轴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前述的和其他的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显而易见。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盖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输出轴的截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轴承腔处的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轴承腔处的俯视图。

其中:1为输出轴,1.1为齿轮,1.2为上盖板,1.3为下盖板,2为齿轮板,3为盖板,3.1为轴承腔,3.2为限位凸起,4为铜套,5为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参照图1至图5所示,步进电机输出轴装配结构,包括输出轴1、齿轮板2、盖板3,输出轴1后端套设有铜套4,铜套4与齿轮板3活动配合,铜套4为凸台结构,铜套4的前端直径小于铜套4的后端直径,铜套4设有内孔,输出轴1前端插入内孔中,齿轮板2对应处设有孔,铜套4前端嵌设在齿轮板2的孔内,盖板3对应输出轴1处设有轴承腔3.1,轴承腔3.1内设有轴承5,轴承5与轴承腔3.1稍过盈配合,保证轴承5与轴承腔3.1的配合性,后端以铜套4与齿轮板2配合,中部以轴承5与盖板3配合,铜套4、轴承5加强了对输出轴1的固定限位作用,极大的提高输出轴1的抗径向力,保证输出轴1的转动稳定性,还极大的减小磨损,延长输出轴1的使用寿命,轴承腔3.1的前端内壁设有一圈向轴心突出的环形限位凸起3.2,限位凸起3.2对轴承5进行限位,避免轴承5在使用过程中松脱,提高稳定性与安全性,保证轴承5对输出轴1的固定支撑效果。

限位凸起3.2的宽度小于轴承5外圆半径与其内孔半径之差,以便于生产加工及装配,齿轮板2、盖板3间的对应的输出轴1本体设有配合部,配合部直径小于输出轴前端直径,配合部处的截面为腰形孔状,配合部处套设有齿轮1.1,齿轮1.1靠近盖板3的前侧设有上盖板1.2,齿轮1.1靠近齿轮板3的后侧设有下盖板1.3,上盖板1.2、下盖板1.3的轴心处设有与配合部配合的腰形孔,上盖板1.2、下盖板1.3与配合部过盈配合,且上盖板1.2、下盖板1.3压覆在齿轮1.1的两面上,上盖板1.2、下盖板1.3加强齿轮1.1与输出轴1的连接,提高输出轴1的运动一致性,保证输出轴1的输出性能。

实施例2:参照图1至图5所示,步进电机输出轴装配结构,包括输出轴1、齿轮板2、盖板3,输出轴1后端套设有铜套4,铜套4与齿轮板3活动配合,铜套4为凸台结构,铜套4的前端直径小于铜套4的后端直径,铜套4设有内孔,输出轴1前端插入内孔中,齿轮板2对应处设有孔,铜套4前端嵌设在齿轮板2的孔内,盖板3对应输出轴1处设有轴承腔3.1,轴承腔3.1内设有轴承5,轴承5与轴承腔3.1稍过盈配合,保证轴承5与轴承腔3.1的配合性,输出轴1中部轴身上设有塑料内衬6,塑料内衬6外壁与轴承5内孔配合,后端以铜套4与齿轮板2配合,中部以轴承5与盖板3配合,铜套4、轴承5加强了对输出轴1的固定限位作用,极大的提高输出轴1的抗径向力,保证输出轴1的转动稳定性,还极大的减小磨损,延长输出轴1的使用寿命,塑料内衬6的设置加强了输出轴1与轴承5的配合,促使提高轴承5对输出轴1的支撑一致性,轴承腔3.1的前端内壁设有一圈向轴心突出的环形限位凸起3.2,限位凸起3.2对轴承5进行限位,避免轴承5在使用过程中松脱,提高稳定性与安全性,保证轴承5对输出轴1的固定支撑效果。

限位凸起3.2的宽度小于轴承5外圆半径与其内孔半径之差,以便于生产加工及装配,齿轮板2、盖板3间的对应的输出轴1本体设有配合部,配合部直径小于输出轴前端直径,配合部处的截面为腰形孔状,配合部处套设有齿轮1.1,齿轮1.1靠近盖板3的前侧设有上盖板1.2,齿轮1.1靠近齿轮板3的后侧设有下盖板1.3,上盖板1.2、下盖板1.3的轴心处设有与配合部配合的腰形孔,上盖板1.2、下盖板1.3与配合部过盈配合,且上盖板1.2、下盖板1.3压覆在齿轮1.1的两面上,上盖板1.2、下盖板1.3加强齿轮1.1与输出轴1的连接,提高输出轴1的运动一致性,保证输出轴1的输出性能。

实施例3:参照图1至图4所示,步进电机输出轴装配结构,包括输出轴1、齿轮板2、盖板3,输出轴1后端套设有铜套4,铜套4与齿轮板3活动配合,铜套4为凸台结构,铜套4的前端直径小于铜套4的后端直径,铜套4设有内孔,输出轴1前端插入内孔中,齿轮板2对应处设有孔,铜套4前端嵌设在齿轮板2的孔内,盖板3对应输出轴1处设有轴承腔3.1,轴承腔3.1内设有轴承5,轴承5与轴承腔3.1稍过盈配合,保证轴承5与轴承腔3.1的配合性,输出轴1中部轴身上设有塑料内衬6,塑料内衬6外壁与轴承5内孔配合,后端以铜套4与齿轮板2配合,中部以轴承5与盖板3配合,铜套4、轴承5加强了对输出轴1的固定限位作用,极大的提高输出轴1的抗径向力,保证输出轴1的转动稳定性,还极大的减小磨损,延长输出轴1的使用寿命,塑料内衬6的设置加强了输出轴1与轴承5的配合,促使提高轴承5对输出轴1的支撑一致性,轴承腔3.1的前端内壁设有多个向轴心突出的弧形限位凸起3.2,参照图6所示,多个弧形凸起3.2在内壁周向均匀分布,限位凸起3.2对轴承5进行限位,避免轴承5在使用过程中松脱,提高稳定性与安全性,保证轴承5对输出轴1的固定支撑效果。

限位凸起3.2的宽度小于轴承5外圆半径与其内孔半径之差,以便于生产加工及装配,齿轮板2、盖板3间的对应的输出轴1本体设有配合部,配合部直径小于输出轴前端直径,配合部处的截面为腰形孔状,配合部处套设有齿轮1.1,齿轮1.1靠近盖板3的前侧设有上盖板1.2,齿轮1.1靠近齿轮板3的后侧设有下盖板1.3,上盖板1.2、下盖板1.3的轴心处设有与配合部配合的腰形孔,上盖板1.2、下盖板1.3与配合部过盈配合,且上盖板1.2、下盖板1.3压覆在齿轮1.1的两面上,上盖板1.2、下盖板1.3加强齿轮1.1与输出轴1的连接,提高输出轴1的运动一致性,保证输出轴1的输出性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上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