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电机用的定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85807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旋转电机用的定子。



背景技术:

作为旋转电机用的定子公知有日本特开2007-97262号公报(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具备被配置于插口的径向的内侧部分的内侧线圈(100)、及被配置于插口的径向的外侧部分的外侧线圈(200)的构成中,用于提高用于串联内侧线圈(100)与外侧线圈(200)的线圈间搭接线(300)的配置自由度的技术。具体而言,在搭接线圈间搭接线(300)的两个斜行搭接部(303、304)的头部搭接部(305)设置用于将周向的延伸方向变为反向的方向转换部,从而能够将该两个斜行搭接部(303、304)的斜行方向设为周向的相同的方向。由此,记载为:能够在根据现有的线圈间搭接线而无法配置的位置配置线圈间搭接线(300)。

然而,存在以下情况,即:不仅是上述那样的线圈间搭接线(300),往往在线圈端部的轴向的外侧的端部例如配置用于形成中性点的中性点端子、用于与电源连接的动力线端子。在中性点端子连接至少与线圈的相数对应的多根搭接部(搭接线),在具备相互并列连接一个相线圈的多个线圈部的情况、捆扎多根线状导体并卷装于铁芯的情况下等,在动力线端子也能够连接多根搭接部。在中性点端子或者动力线端子中利用铆接等对这样的多根搭接部进行接线的情况下,通常需要使多根搭接部的朝向一致。为了使多根搭接部的朝向一致,例如考虑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线圈间搭接线(300)的方向转换部那样的、在搭接部形成用于将周向的延伸方向变为反向的折回部。然而,在该情况下,为了得到用于折回所需的空间,存在不得不使中性点端子或者动力线端子在轴向上离开线圈端部而配置,相应地使定子在轴向上大型化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97262号公报(段落0037~0041、图3~图5)

因此,希望实现避免制造成本的增大并且能够实现轴向的小型化的旋转电机用的定子。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情况,旋转电机用的定子具备在周向上形成有多个沿轴向延伸的插口的铁芯、以及被卷装于上述铁芯的线圈,并且,该旋转电机用的定子的特征构成在于以下这些点,即上述线圈具备:被配置于上述插口内的插口收纳部;从上述铁芯沿上述轴向突出的线圈端部;以及多根搭接部,上述多根搭接部从上述插口收纳部伸出并比上述线圈端部靠上述轴向的外侧配置,并且包括与用于形成中性点的中性点端子连接的第一搭接部、以及与用于与电源连接的动力线端子连接的第二搭接部的至少一者,将上述周向的一侧作为周向第一侧,上述搭接部的每一根被配置为从与上述插口收纳部连接的连接部分沿着上述线圈端部在上述轴向上的端面亦即线圈端端面朝向上述周向第一侧延伸。

根据上述特征结构,搭接部的每一根被配置为从与插口收纳部连接的连接部分沿着线圈端端面朝向周向第一侧延伸,即朝向周向的相互相同的一侧延伸。因此,例如在将连接多根第一搭接部的中性点端子比线圈端部靠轴向的外侧配置的情况下,仅通过将多根第一搭接部的每一根配置为延伸到与中性点端子的配设位置对应的周向位置,就能够使多根第一搭接部的周向的朝向一致。即不用在第一搭接部形成用于使周向的延伸方向反向的折回部,就能够在中性点端子中对多根第一搭接部进行接线。因此,与在第一搭接部形成这样的折回部的情况相比,能够使中性点端子与线圈端端面接近地配置,能够实现定子的轴向的小型化。同样地,例如在将连接多根第二搭接部的动力线端子比线圈端部靠轴向的外侧配置的情况下,仅通过将多根第二搭接部的每一根延伸到与动力线端子的配设位置对应的周向位置,就能够使多根第二搭接部的周向的朝向一致。即不用在第二搭接部形成用于使周向的延伸方向反向的折回部,就能够在动力线端子中对多根第二搭接部进行接线。因此,与在第二搭接部形成这样的折回部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动力线端子与线圈端端面接近地配置,能够实现定子的轴向的小型化。此外,仅将搭接部的每一根配置为从与插口收纳部连接的连接部分沿着线圈端端面朝向周向第一侧延伸,因此不需要特别的加工,不会对制造成本造成较大的影响。

根据以上的内容可知,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实现能避免制造成本增大并且实现轴向的小型化的旋转电机用的定子。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而记述的以下实施方式的说明,旋转电机用的定子的进一步的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明确。

图1是示意性表示实施方式的线圈的搭接部以及温度检测装置的相对于铁芯的配置构成的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铁芯的轴向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的线圈的接线图。

图4是图1中的IV-IV剖视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多根搭接部的配置构成的展开图。

图6是表示比较例的多根搭接部的配置构成的展开图。

图7是示意性表示其它实施方式的线圈的搭接部以及温度检测装置相对于铁芯的配置构成的图。

图8是表示其它实施方式的多根搭接部的配置构成的展开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来说明旋转电机用的定子的实施方式。此外,“旋转电机”作为包含马达(电动机)、发电机(发电机)以及根据需要实现马达以及发电机双方的功能的马达/发电机的任一个的概念而使用。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与尺寸、配置方向、配置位置等相关的用语作为包含具有因误差(制造上能够允许的程度的误差)导致的差异的状态的概念而使用。

在以下的说明中,除了特别地区别并明示的情况,“轴向L”、“周向C”以及“径向R”以铁芯10为基准,换言之,将铁芯10的轴心A(参照图1)作为基准来定义。而且,“周向第一侧C1”是周向C的一侧,“周向第二侧C2”是与周向第一侧C1相反的一侧(周向C的另一侧)。

如图1所示,旋转电机用的定子1具备铁芯10、及卷装在铁芯10的线圈20。另外,虽详细内容将在后述,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1具备对线圈20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检测装置70。铁芯10使用磁性材料形成。例如层叠多张磁性体板(例如硅钢板等电磁钢板)而形成铁芯10,或者以对磁性材料的粉末进行加压成型而得到的压实粉末材料为主要构成要素而形成铁芯10。另外,线圈20使用线状的导体亦即线状导体(导体线)而构成。线状导体通过铜、铝等具有导电性的材料构成,在线状导体的表面形成有由树脂等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构成的绝缘皮膜。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线状导体使用了与延伸方向正交的剖面的形状是圆形状的线状导体。此外,在图1中,简化后述的线圈端部35的图示,仅表示了线圈端部35的外周面(径向R的外侧面)以及内周面(径向R的内侧面)。另外,在图1中,关于后述的搭接部40为了明确搭接部40各自的周向C的配置区域,表示了使多根搭接部40在径向R的相互不同的位置沿周向C延伸的情况。此外,实际上多根搭接部40能够被配置为具有沿轴向L观察时交叉的部分。另外,如图4示意性表示那样,多根搭接部40被配置为邻接的搭接部40彼此接触或者接近。

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1是旋转磁场型的旋转电机用的定子,作为电枢发挥功能。通过从定子1产生的磁场,作为具备永久磁铁、电磁铁等的磁场的转子(未图示)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1是内转子型的旋转电机用的定子,转子相对于铁芯10被配置于径向R的内侧。定子1例如是作为车轮的驱动力源等而被搭载于车辆的旋转电机用的定子。

如图2所示,在铁芯10上在周向C形成多个沿轴向L延伸的插口11。多个插口11被沿周向C分散配置。每个插口11在轴向L的两侧具有开口部。另外,插口11的每一个被形成为沿径向R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径向R的内侧具有开口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1是被三相交流驱动的旋转电机用的定子,在铁芯10中U相用的插口11、V相用的插口11以及W相用的插口11被配置为沿周向C反复出现。在本实施方式中,每极每相的插口数是“2”,在铁芯10中各相用的插口11被配置为沿周向C两个两个地反复出现。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每相的磁极数是“6”(磁极对数是“3”),如图2所示,在铁芯10配置有合计36(=2×6×3)个插口11。此外,在图1、图2以及图5中,为了容易理解,与各插口11对应地示出了朝向周向第二侧C2并按顺序赋予的插口编号。在与周向C邻接的插口11之间形成齿12。利用多个齿12各自的径向R的内侧的端面形成铁芯10的内周面(与轴心A同心的圆筒面)。

线圈20具备被配置于插口11内的插口收纳部30(线圈边部)、从铁芯10向轴向L突出的线圈端部35及搭接部40。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1用于被三相交流驱动的旋转电机,线圈20具备U相线圈20U、V相线圈20V以及W相线圈20W这3个相的线圈。如图4所示,插口收纳部30被配置为在插口11内沿轴向L延伸。虽在一个插口11的内部配置多个插口收纳部30,但在图4中仅代表性地示出了1个插口收纳部30。线圈20具备使一对插口收纳部30相对于铁芯10在轴向L的外侧连接的连接部31。如图2所示,连接部31连接被分别配置在相互不同的插口11(在本例中,是以插口间距的5倍而相互分离的一对插口11)的一对插口收纳部30。此外,在图2中,为了容易理解相对于铁芯10的各相线圈20(U相线圈20U、V相线圈20V以及W相线圈20W)的配置构成,通过连结一对插口11的一个线段,集中示出了连接被分别配置于该一对插口11的一对插口收纳部30的多个连接部31。

通过多个连接部31的集合,形成线圈端部35。即线圈端部35是连接部31的集合,利用连接部31的集合体的外形,线圈端部35的外形被决定。在图4中仅示出了构成线圈端部35的一部分的连接部31。线圈端部35以从铁芯10向轴向L突出的方式,相对于铁芯10被形成于轴向L的两侧。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U相线圈20U的连接部31的径向R的配置区域被设定于V相线圈20V的连接部31的径向R的配置区域、与W相线圈20W的连接部31的径向R的配置区域之间。

如图4以及图5所示,搭接部40从插口收纳部30伸出并被配置于比线圈端部35更靠近轴向L的外侧(与铁芯10相反的一侧)。即如图5所示,搭接部40具备与插口收纳部30连接的连接部分40a,相对于搭接部40的连接部分40a处于与插口收纳部30相反侧的部分,比线圈端部35配置于轴向L的外侧。这里将搭接部40的存在于线圈端部35的内部的部分,换言之,搭接部40中的比线圈端端面35a靠近轴向L的内侧(铁芯10侧)的部分作为连接部分40a。这里,线圈端端面35a是线圈端部35的轴向L的端面(轴向L的外侧的端面)。在图5中,为了明确搭接部40各自的周向C的配置区域,示出了使多根搭接部40在轴向L的相互不同的位置沿周向C延伸的情况。此外,实际上如图4所示,搭接部40的每一根能够被配置为具有在向径向R观察与其它搭接部40重叠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搭接部40与插口收纳部30一体地形成。即经由连接部分40a相互连接的搭接部40与插口收纳部30通过成型1根连续的线状导体而被形成。

线圈20具备第一搭接部41以及第二搭接部42的至少一方亦即多根搭接部40。即多根搭接部40包含第一搭接部41以及第二搭接部42的至少一方。这里,如图1所示,第一搭接部41是与用于形成中性点50(参照图3)的中性点端子51连接的搭接部40。第一搭接部41作为连接部分40a具备第一连接部分41a。另外,第二搭接部42是与用于连接电源(未图示)的动力线端子52的搭接部40。第二搭接部42作为连接部分40a具备第二连接部分42a。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20由多个相线圈(在本例中是U相线圈20U、V相线圈20V以及W相线圈20W)被星形接线而构成,多根搭接部40包含第一搭接部41以及第二搭接部42双方。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20具备多根第一搭接部41与多根第二搭接部42双方。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多根第二搭接部42的每一根经由相对于线圈端部35向径向R的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径向R的外侧)拉出的引出部43与动力线端子52连接。此外,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动力线端子52相对于线圈端部35被配置于径向R的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径向R的外侧),在图5以及后面参照的图8中,为了容易理解各搭接部40的结构,相对于线圈端部35将动力线端子52配置于轴向L的外侧。如图1以及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中性点端子51的整体被配置于比线圈端部35靠近轴向L的外侧,且向轴向L观察与铁芯10重叠的区域内(径向R的铁芯10的内周面与铁芯10的外周面之间)。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动力线端子52的整体被配置为向轴向L观察不与铁芯10重叠。

如图1所示,搭接部40的每一根被配置为从与插口收纳部30连接的连接部分40a沿线圈端端面35a朝向周向第一侧C1(即周向C的相互相同的一侧)延伸。此外,在这里着眼的搭接部40是被配置于相对于铁芯10与温度检测装置70的测温部71在轴向L的相同的一侧的搭接部40。即相对于铁芯10被配置于与测温部71在轴向L的相同的一侧的搭接部40的每一根,被配置为从连接部分40a沿线圈端端面35a朝向周向第一侧C1延伸。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搭接部41以及第二搭接部42双方相对于铁芯10被配置于与测温部71在轴向L的相同的一侧。而且,相对于铁芯10被配置于与测温部71在轴向L的相同的一侧的第一搭接部41的每一根,被配置为从第一连接部分41a沿线圈端端面35a朝向周向第一侧C1延伸,并且相对于铁芯10被配置为在轴向L上与测温部71相同的一侧的第二搭接部42的每一根,被配置为从第二连接部分42a沿线圈端端面35a朝向周向第一侧C1而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20通过多个相线圈(在本例中是U相线圈20U、V相线圈20V以及W相线圈20W)被星形接线而构成。因此,线圈20与各相的每一根对应地具备至少1个第一搭接部41,并且与各相的每一根对应地具备至少1个第二搭接部42。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相线圈的每一根具备相互并列连接的两个线圈部60。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部60由多个同心卷部61(重叠的卷部)相互串联而构成。这里,线圈部60在一端部具备第一搭接部41,在另一端部具备第二搭接部42。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20与各相的每一根对应具备(2×M)个第一搭接部41,并且与各相的每一根对应地具备(2×M)个第二搭接部42。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20具备(6×M)个第一搭接部41和(6×M)个第二搭接部42,合计具备(12×M)个搭接部40。此外,“M”是在捆扎线状导体并卷装于铁芯10的情况下的、构成1束的线状导体的根数。即“M”是1以上的整数。例如在捆扎2根线状导体并卷装于铁芯10的情况下M=2。在图1等中由于进行了简化,所以表示了M=1的情况下的结构。如在图1中表示一个例子那样,线圈20所具备的多根搭接部40各自的连接部分40a在周向C被分散配置。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温度检测装置70的测温部71被配置于线圈端端面35a与搭接部40之间。测温部71例如使用捆束部件、粘性胶带、粘合剂等被固定于线圈端部35。此外,在图1中,为了容易理解测温部71的配置位置,相对于搭接部40在纸面近前侧表示了测温部71。测温部71检测出的检测信号经由信号线72向旋转电机控制装置等控制装置(未图示)输出。在测温部71例如设置热敏电阻元件、热电偶(具体而言热电偶的接点)等热敏元件(未图示)。此外,热敏电阻元件是根据温度的变化而电阻值变化的元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以及图4所示,测温部71具有柱状的外形。将该柱的延伸的方向设为第一方向D。此外,这里虽作为例子示出了测温部71的外形是圆柱状的情况,但测温部71也可是棱柱状(例如四棱柱状)或者长方体状的外形。例如测温部71在热敏元件具有被保护部件(例如保护管等)覆盖的构造的情况下,通过该保护部件的外形来决定测温部71的外形。保护部件例如能够使用由合成树脂(例如氟树脂等)形成的部件。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测温部71以第一方向D沿着周向C的朝向被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D是沿着直线的方向。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D沿着周向C”是指:第一方向D、与测温部71所处的周向C位置(例如周向C的中心位置)的沿着周向C的圆弧的切线的、从轴向L观察的交叉角,是预先决定的角度以下(例如10度以下)。例如能够以第一方向D与上述切线平行的朝向来配置测温部71。此外,在第一方向D成为沿着圆弧的方向的情况下,能够将测温部71所处的周向C位置(例如周向C的中心位置)处的第一方向D顺着的圆弧的切线、与周向C的该位置的沿着周向C的圆弧的切线之间的、在从轴向L观察时的交叉角,是预先决定的角度以下(例如10度以下)的情况定义为“第一方向D沿着周向C”。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测温部71被配置为被多根搭接部40与线圈端端面35a(具体而言,构成线圈端端面35a的多个连接部31)遍及整周地包围。具体而言,在包含铁芯10的轴心A的并且通过测温部71的剖面(参照图4)中,测温部71被配置为被多根搭接部40与线圈端端面35a的多个连接部31遍及整周地包围。这里,“遍及整周地包围”是指将通过测温部71的中心并在第一方向D延伸的轴(中心轴)作为基准的周向设为对象周向,在沿对象周向将测温部71的周围的空间进行了N分割(N是3以上的整数)的情况下,被分割出的各空间的每一根存在至少1个搭接部40或者连接部31。随着“N”的数量变大,包围测温部71的搭接部40的密度变高。在本例中,配置测温部71,以使得:从测温部71的中心轴朝向以该中心轴为基准的径向的外侧延伸的放射线中,即使是朝向以该中心轴为基准的周向的任一个方向的放射线都与搭接部40或者连接部31交叉。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测温部71被配置为与线圈端端面35a接触。此外,也可在测温部71与线圈端端面35a之间夹装粘合剂。在本实施方式中,测温部71被配置为与线圈端端面35a的径向R的中央部分(在本例中,由U相线圈20U的连接部31形成的部分)接触。而且,以从轴向L的外侧以及径向R的两侧覆盖测温部71的方式,配置多根搭接部40。此时,优选使尽可能多的搭接部40与测温部71接触。为了确保测温部71与搭接部40的接触面积增大,优选测温部71的与第一方向D正交的剖面的直径比1个搭接部40的直径大。例如能够将测温部71的与第一方向D正交的剖面的直径设为1个搭接部40的直径的2倍至3倍的范围内的值。

如上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测温部71被配置为被多根搭接部40和构成线圈端端面35a的多个连接部31遍及整周地包围。为了实现基于温度检测装置70的线圈20的温度的检测性能(温度的精度、温度的追随性等)的提高,优选以包围测温部71的方式配置的搭接部40的个数校多。关于该点,如上所述,相对于铁芯10被配置于在轴向L上与测温部71相同的一侧的搭接部40的每一根被配置为从连接部分40a沿着线圈端端面35a朝向周向第一侧C1延伸。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朝向周向第一侧C1,按测温部71、多个引出部43、中性点端子51的顺序配置它们。因此,根据图5可知,被配置于周向C的各位置的搭接部40的个数在到达多个引出部43的周向C的配置区域之间,随着从中性点端子51朝向周向第一侧C1而增加。而且,在以中性点端子51为基准而被配置于最靠周向第一侧C1的连接部分40a、与多个引出部43之间的周向C的区域中,配置线圈20所具备的全部的搭接部40(在本实施方式中,(12×M)个搭接部40)。由此,容易较多地确保以包围测温部71的方式配置的连接部31的个数。

如上述那样,容易较多地确保以包围测温部71的方式配置的连接部31的个数的情况,通过参照图6所示的比较例将变得明确。此外,图6所示的比较例不是本发明的定子的实施例,但为了容易理解,标注与图5相同的符号。在图6所示的比较例中,与图5所示的例子不同,将相对于中性点端子51是周向第一侧C1且相对于多个引出部43是周向第二侧C2的周向C的位置作为边界,将在中性点端子51与该边界的周向C之间配置连接部分40a的搭接部40、以从连接部分40a沿着线圈端端面35a并朝向周向第二侧C2延伸的方式配置。因此,在图6所示的比较例中,被配置于周向C的各位置的搭接部40的个数在中性点端子51与上述边界的周向C之间,随着朝向周向第一侧C1而减少,在上述边界与多个引出部43的周向C之间,随着朝向周向第一侧C1而增加。其结果,在图6所示的比较例中,配置线圈20所具备的全部的搭接部40那样的周向C的区域不存在,能够以包围测温部71的方式配置的连接部31的最大的个数与图5所示的例子相比变少。

如参照图5已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定子1中,被配置于周向C的各位置的搭接部40的个数在到达多个引出部43的周向C的配置区域之间,随着从中性点端子51朝向周向第一侧C1而增加。鉴于该点,在从测温部71朝向周向第一侧C1且180度以下的周向C的范围内,若设为配置多个引出部43的构成,则与在从测温部71朝向周向第一侧C1且180度以下的周向C的范围内不配置任何引出部43的情况相比,在配置了更多个数的搭接部40的周向C的位置能够配置测温部71。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测温部71朝向周向第一侧C1且180度以下的周向C的范围内配置有全部的引出部43(在本实施方式中,是(6×M)个引出部43)。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以及图5所示,在以中性点端子51为基准被配置于最周向第一侧C1的连接部分40a、与多个引出部43之间的周向C的位置,即在配置最多个数的搭接部40的周向C的位置,配置有测温部71。

如上述那样,通过将相对于铁芯10被配置于在轴向L上与测温部71相同的一侧的搭接部40的每一根,以从连接部分40a沿着线圈端端面35a并朝向周向第一侧C1延伸的方式配置,具有能够实现定子1的轴向L的小型化这样的优点。以下,对该点进行说明。在中性点端子51连接与对线圈20所具备的相线圈的数量、各相线圈所具备的线圈部60的数量(各相线圈的并列电路数)、及上述的“M”的值进行了累计的值相同的数目(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是6个)的第一搭接部41。即在中性点端子51连接比较多的第一搭接部41。因此,中性点端子51是比较大的部件,一般中性点端子51在轴向L成为最高的部位(换言之,在轴向L最远离铁芯10的部位)。中性点端子51例如是将从同一方向侧(图1所示的例子中是周向第二侧C2)插入的多根第一搭接部41铆接并固定的空心状部件。另外,如图1以及图5所示,中性点端子51相对于线圈端端面35a而被配置于轴向L的外侧的情况较多。因此,容易根据中性点端子51与线圈端端面35a的轴向L的分离距离来决定定子1的轴向L的尺寸,从定子1的轴向L的小型化的观点考虑,优选较短地限制中性点端子51与线圈端端面35a的分离距离。

关于该点,通过将图5与图6所示的比较例进行比较将变得明确,在本实施方式的定子1中,通过将相对于铁芯10被配置于在轴向L上与测温部71相同的一侧的搭接部40的每一根,以从连接部分40a沿着线圈端端面35a并朝向周向第一侧C1延伸的方式配置,能够较少地限制被配置于中性点端子51与线圈端端面35a之间的搭接部40的个数,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成为在中性点端子51与线圈端端面35a之间没有配置搭接部40的构成。由此,能够与线圈端端面35a接近地配置中性点端子51,从而能够实现定子1的轴向L的小型化。此外,如图4所示,在配置测温部71的周向C的位置,根据测温部71的轴向L的宽度,搭接部40的轴向L的配置区域向轴向L的外侧扩大。然而,即使在该情况下,搭接部40的轴向L的配置区域的轴向L的外侧端通常与中性点端子51的轴向L的外侧的端部相比还位于铁芯10侧,因此配置测温部71的周向C的位置的由搭接部40的轴向L的配置区域的扩大引起的问题难以产生。

而且,在图6所示的比较例的情况下,为了从连接部分40a沿着线圈端端面35a并朝向周向第二侧C2延伸的搭接部40与中性点端子51连接,形成用于使周向C的延伸方向成为反向的折回部44。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定子1中,根据图5可知,由于未形成这样的折回部44,所以从该点来看,也容易使中性点端子51与线圈端端面35a接近地配置。即通过将相对于铁芯10被配置于与测温部71在轴向L的相同的一侧的搭接部40的每一根,以从连接部分40a沿着线圈端端面35a并朝向周向C的相互相同的一侧延伸的方式配置,能够使被形成于搭接部40的、用于改变延伸方向的(设为反向)的折回部减少,或者能够设为在搭接部40不形成折回部的构成。其结果,能够将配置搭接部40的轴向L的区域限制为较小(即、使搭接部40在轴向L变小),能够实现定子1的轴向L的小型化。

〔其它实施方式〕

对旋转电机用的定子的其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每一根的实施方式中公开的构成只要是不产生矛盾,就能够与其它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构成组合来应用。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温度检测装置70的测温部71被配置于线圈端端面35a与搭接部40之间的构成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并不限于这样的构成,温度检测装置70的测温部71也能够是被设置于其它位置的构成。例如温度检测装置70的测温部71能够是被配置为与线圈端部35的径向R的端面(例如径向R的外侧的端面)接触的构成、温度检测装置70的测温部71能够是被配置为从轴向L的外侧与多根搭接部40的集合体接触的构成等。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定子1具备温度检测装置70的构成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是定子1不具备温度检测装置70的构成。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中性点端子51的整体被配置于比线圈端部35靠轴向L的外侧、且从轴向L观察与铁芯10重叠的区域内的构成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并不限于这样的构成,中性点端子51的至少一部分也能够是从轴向L观察不与铁芯10重叠的构成。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动力线端子52的整体被配置为从轴向L观察不与铁芯10重叠的构成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并不限于这样的构成,也能够是第二搭接部42不具备引出部43,动力线端子52的一部或者整体被配置于比线圈端部35靠轴向L的外侧、且从轴向L观察与铁芯10重叠的区域内的构成。在该情况下,如以下说明的那样,能够实现定子1的轴向L的小型化。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可知,各相的动力线端子52连接与对各相线圈所具备的线圈部60的数量(各相线圈的并列电路数)、及上述的“M”的值(构成线状导体的1束的线状导体的个数)进行了累计的值相同的数目的第二搭接部42。即各相的动力线端子52往往连接多根第二搭接部42。关于该点,如上述实施方式中已说明的那样,由于多根第二搭接部42的每一根以从第二连接部分42a沿着线圈端端面35a并朝向周向第一侧C1延伸的方式被配置,所以作为动力线端子52,在使用将从同一方向侧插入的多根第二搭接部42铆接并固定的部件的情况下,能够设为在任一个第二搭接部42也不形成用于使周向C的延伸方向反向的折回部(与图6所示的折回部44相同的部分)的构成。由此,能够将动力线端子52与线圈端端面35a接近地配置,能够实现定子1的轴向L的小型化。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在从测温部71朝向周向第一侧C1且180度以下的周向C的范围内配置有全部的引出部43的构成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并不限于这样的构成,也能够设为在从测温部71朝向周向第一侧C1且180度以下的周向C的范围内配置线圈20所具备的多个引出部43中的一部分的多个或者单个引出部43的构成。另外,也能够设为在从测温部71朝向周向第一侧C1且180度以下的周向C的范围内不配置任何引出部43的构成。例如通过线圈20所具备的搭接部40的个数、搭接部40各自的连接部分40a的周向C的配置位置,就是作为这样的构成,也能够适当地确保以包围测温部71的方式配置的连接部31的个数。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朝向周向第一侧C1、按照测温部71、多个引出部43、中性点端子51的顺序配置它们的构成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并不限于这样的构成,如在图7以及图8中表示一个例子的那样,也能够设为朝向周向第一侧C1,按照测温部71、中性点端子51、多个引出部43的顺序配置它们的构成。在该情况下,通过设为在从测温部71朝向周向第一侧C1且180度以下的周向的范围内配置中性点端子51的构成,与从测温部71朝向周向第一侧C1且180度以下的周向的范围内不配置中性点端子51的情况相比,能够在配置了更多个数的搭接部40的周向C的位置配置测温部71。此外,能够利用线圈20所具备的搭接部40的个数、搭接部40各自的连接部分40a的周向C的配置位置而设为在从测温部71朝向周向第一侧C1且180度以下的周向C的范围内不配置中性点端子51的构成。

此外,在图7以及图8所示的例子中,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在中性点端子51与线圈端端面35a之间配置搭接部40(第二搭接部42)。即在该例中,中性点端子51的整体被配置于不仅比线圈端部35还比搭接部40(第二搭接部42)靠近轴向L的外侧,且从轴向L观察与铁芯10重叠的区域内。即使在该情况下,不形成上述的折回部44,相应地能够使中性点端子51与线圈端端面35a接近地配置,能够实现定子1的轴向L的小型化。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第一搭接部41以及第二搭接部42双方相对于铁芯10被配置于与测温部71在轴向L的相同的一侧,并且相对于铁芯10被配置于在轴向L上与测温部71相同的一侧的搭接部40的每一根,被配置为从连接部分40a沿着线圈端端面35a并朝向周向第一侧C1延伸的构成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并不限于这样的构成,即使在相对于铁芯10在轴向L上与测温部71相同的一侧配置第一搭接部41以及第二搭接部42双方的情况下,即,即使在相对于铁芯10在轴向L的相同的一侧配置了第一搭接部41以及第二搭接部42双方的情况下,也能够设为“搭接部40的每一根被配置为从连接部分40a沿着线圈端端面35a并朝向周向第一侧C1延伸”这样的情况下的“搭接部40”仅成为第一搭接部41以及第二搭接部42的任一个的构成。即在该情况下,“第一搭接部41以及第二搭接部42的至少一方亦即多根搭接部40”解释为第一搭接部41以及第二搭接部42中的一方。例如在第一搭接部41以及第二搭接部42双方相对于铁芯10被配置于在轴向L上与测温部71相同的一侧的情况下,能够设为第一搭接部41的每一根与一部分的第二搭接部42被配置为从连接部分40a沿着线圈端端面35a朝向周向第一侧C1延伸,并且剩余的第二搭接部42被配置为从连接部分40a沿着线圈端端面35a朝向周向第二侧C2延伸的构成。例如在朝向周向第一侧C1,以测温部71、多个引出部43、中性点端子51的顺序配置它们的构成中,能够设为在多个引出部43与中性点端子51的周向C之间配置第二连接部分42a的第二搭接部42被配置为、从第二连接部分42a沿着线圈端端面35a朝向周向第二侧C2延伸的构成。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线圈20具备多根第一搭接部41与多根第二搭接部42双方的构成为例进行了说明。即对线圈20由多个相线圈被星形接线而构成的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并不限于这样的构成,线圈20也可由多个相线圈被三角形接线而构成。在该情况下,线圈20仅具备第一搭接部41以及第二搭接部42中的第二搭接部42。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相线圈的每一根具备相互并列连接的两个线圈部60的构成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并不限于这样的构成,也可设为相线圈的每一根具备相互并列连接的3个以上线圈部60的构成、相线圈的每一根仅具备一个线圈部60的构成。

(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作为构成线圈20的线状导体使用了与延伸方向正交的剖面的形状是圆形状的线状导体的构成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并不限于这样的构成,作为构成线圈20的线状导体,也可使用与延伸方向正交的剖面的形状是多边形状(例如四边形状等)的线状导体。

(1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定子1是内转子型的旋转电机用的定子的构成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并不限于这样的构成,定子1也可是外转子型的旋转电机用的定子。在该情况下,引出部43构成为将第二搭接部42相对于线圈端部35向径向R的内侧拉出。

(11)关于其它的构成,应该理解为在本说明书中已公开的实施方式利用全部的点也只不过是例示。因此,在本领域技术人员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进行各种改变。

〔上述实施方式的概要〕

以下对上述中已说明的旋转电机用的定子的概要进行说明。

是具备在周向(C)上形成有多个沿轴向(L)延伸的插口(11)的铁芯(10)、及被卷装于上述铁芯(10)的线圈(20)的旋转电机用的定子(1),上述线圈(20)具备:被配置于上述插口(11)内的插口收纳部(30);从上述铁芯(10)沿上述轴向(L)突出的线圈端部(35);多根搭接部(40),其从上述插口收纳部(30)伸出并比上述线圈端部(35)靠上述轴向(L)的外侧配置,并且包括与用于形成中性点(50)的中性点端子(51)连接的第一搭接部(41)以及与用于与电源连接的动力线端子(52)连接的第二搭接部(42)的至少一方,将上述周向(C)的一侧作为周向第一侧(C1),上述搭接部(40)的每一根被配置为:从与上述插口收纳部(30)连接的连接部分(40a)沿着上述线圈端部(35)在上述轴向(L)上的端面亦即线圈端端面(35a)朝向上述周向第一侧(C1)延伸。

根据上述构成,搭接部(40)的每一根被配置为从与插口收纳部(30)连接的连接部分(40a)沿着线圈端端面(35a)朝向周向第一侧(C1)延伸,即朝向周向(C)的相互相同的一侧延伸。因此,例如在将连接多根第一搭接部(41)的中性点端子(51)比线圈端部(35)靠轴向(L)的外侧配置的情况下,仅通过将多根第一搭接部(41)的每一根配置为延伸至与中性点端子(51)的配设位置对应的周向(C)位置,就能够使多根第一搭接部(41)的周向(C)的朝向一致。即能够在中性点端子(51)中对多根第一搭接部(41)进行接线而不用在第一搭接部(41)形成用于使周向(C)的延伸方向反向的折回部。因此,与在第一搭接部(41)形成这样的折回部的情况相比,能够使中性点端子(51)与线圈端端面(35a)接近地配置,能够使定子(1)的轴向(L)的小型化。同样,例如在将连接多根第二搭接部(42)的动力线端子(52)与线圈端部(35)相比配置于轴向(L)的外侧的情况下,仅通过将多根第二搭接部(42)的每一根延伸至与动力线端子(52)的配设位置对应的周向(C)位置,就能够使多根第二搭接部(42)的周向(C)的朝向一致。即不用在第二搭接部(42)形成用于使周向(C)的延伸方向反向的折回部就能够在动力线端子(52)中对多根第二搭接部(42)进行接线。因此,与在第二搭接部(42)形成这样的折回部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动力线端子(52)与线圈端端面(35a)接近地配置,能够使定子(1)的轴向的小型化。此外,仅将搭接部(40)的每一根配置为从与插口收纳部(30)连接的连接部分(40a)沿着线圈端端面(35a)朝向周向第一侧(C1)延伸,所以不需要特别的加工,不会对制造成本造成较大的影响。

根据以上可知,根据上述构成,能够实现能够避免制造成本增大并且能够实现轴向(L)的小型化的旋转电机用的定子(1)。

这里,优选:上述中性点端子(51)的整体以及上述动力线端子(52)的整体的至少一者,被配置于比上述线圈端部(35)靠上述轴向(L)的外侧且从上述轴向(L)观察与上述铁芯(10)重叠的区域内。

根据该构成,能够将定子(1)占有的径向(R)的区域抑制为较小。此外,即使采用这样的配置构成的情况下,如上所述也能够使中性点端子(51)或者动力线端子(52)与线圈端端面(35a)接近地配置,因此能够实现定子(1)的轴向(L)的小型化,并且能够使定子(1)占有的径向(R)的区域减小。

另外,优选:还具备对上述线圈(20)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检测装置(70),上述温度检测装置(70)的测温部(71)被配置于上述线圈端端面(35a)与上述搭接部(40)之间。

在该构成中,温度检测装置(70)的测温部(71)被配置于线圈端端面(35a)与搭接部(40)之间。在该情况下,通过以至少局部地包围测温部(71)的方式配置搭接部(40),能够使测温部(71)受到构成线圈(20)的导体线以外的温度的影响变少,能够适当地确保温度检测装置(70)的线圈温度的检测性能。关于该点,如上述那样,搭接部(40)的每一根被配置为从与插口收纳部(30)连接的连接部分(40a)沿着线圈端端面(35a)并朝向周向第一侧(C1)延伸,即朝向周向(C)的相互相同的一侧延伸。因此,能够设为被配置于周向(C)的各位置的搭接部(40)的个数根据朝向周向第一侧(C1)而增加的构成,其结果,能够将温度检测装置(70)的测温部(71)配置于以下位置,即:配置了为了至少局部地包围该测温部(71)所需个数的搭接部(40)的位置。由此,能够适当地确保温度检测装置(70)的线圈温度的检测性能。

这里,优选设为以下构成:上述线圈(20)具备多根上述第一搭接部(41)与多根上述第二搭接部(42)双方,多根上述第二搭接部(42)的每一根经由相对于上述线圈端部(35)向径向(R)的一侧拉出的引出部(43)与上述动力线端子(52)连接,朝向上述周向第一侧(C1),以上述测温部(71)、多个上述引出部(43)、上述中性点端子(51)的顺序配置它们,在从上述测温部(71)朝向上述周向第一侧(C1)且180度以下的上述周向(C)的范围内,配置有多个上述引出部(43)。

根据该构成,朝向周向第一侧(C1),以测温部(71)、多个引出部(43)、中性点端子(51)的顺序配置它们,因此被配置于周向(C)的各位置的搭接部(40)的个数在到达多个引出部(43)的周向(C)的配置区域之间,随着从中性点端子(51)朝向周向第一侧(C1)而增加。而且,根据上述构成,在从测温部(71)朝向周向第一侧(C1)且180度以下的周向(C)的范围内配置多个引出部(43),因此与在从测温部(71)朝向周向第一侧(C1)且180度以下的周向(C)的范围内不配置任何的引出部(43)的情况相比,能够在配置了更多个数的搭接部(40)的周向(C)的位置配置测温部(71)。其结果,容易以至少局部地包围测温部(71)的方式配置搭接部(40)。

或者,优选设为以下的构成,上述线圈(20)具备多根上述第一搭接部(41)与多根上述第二搭接部(42)双方,多根上述第二搭接部(42)的每一根经由相对于上述线圈端部(35)向径向(R)的一侧拉出的引出部(43)与上述动力线端子(52)连接,朝向上述周向第一侧(C1),以上述测温部(71)、上述中性点端子(51)、多个上述引出部(43)的顺序配置它们,在从上述测温部(71)朝向上述周向第一侧(C1)且180度以下的上述周向(C)的范围内,配置有上述中性点端子(51)。

根据该构成,朝向周向第一侧(C1),以测温部(71)、中性点端子(51)、多个引出部(43)的顺序配置它们,因此被配置于周向(C)的各位置的搭接部(40)的个数在到达中性点端子(51)的周向(C)的配置区域之间,随着从多个引出部(43)朝向周向第一侧(C1)而增加。而且,根据上述构成,在从测温部(71)朝向周向第一侧(C1)且180度以下的周向(C)的范围内配置中性点端子(51),因此与在从测温部(71)朝向周向第一侧(C1)且180度以下的周向(C)的范围内不配置中性点端子(51)的情况相比,能够在配置了更多个数的搭接部(40)的周向(C)的位置配置测温部(71)。其结果,容易以至少局部地包围测温部(71)的方式配置搭接部(40)。

另外,优选设为上述测温部(71)被配置为被多个上述搭接部(40)与上述线圈端端面(35a)遍及整周地包围的构成。

根据该构成,能够通过构成温度检测装置(70)的温度的检测对象亦即线圈(20)的导体线(搭接部(40)以及构成线圈端端面(35a)的导体线,遍及整周地包围测温部(71),因此能够使测温部(71)受到构成线圈(20)的导体线以外的温度的影响进一步减少,能够实现温度检测装置(70)的线圈温度的检测性能的提高。

另外,优选设为上述测温部(71)具有沿第一方向(D)延伸的柱状的外形,上述测温部(71)以沿着上述周向(C)的朝向配置上述第一方向(D)的构成。

根据该构成,能够在搭接部(40)沿着线圈端端面(35a)延伸的方向以第一方向(D)沿着的朝向,配置测温部(71)。因此,能够使通过搭接部(40)遍及第一方向(D)的整个区域至少局部地包围测温部(71)变得容易,能够实现线圈温度的检测性能的提高。

附图标记的说明

1:定子;10:铁芯;11:插口;20:线圈;30:插口收纳部;31:搭接部;35:线圈端部;35a:线圈端端面;40:搭接部;40a:连接部分;41:第一搭接部;42:第二搭接部;43:引出部;50:中性点;51:中性点端子;52:动力线端子;70:温度检测装置;71:测温部;C:周向;C1:周向第一侧;D:第一方向;L:轴向;R:径向。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