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晶闸管投切电容器、过零触发装置及触发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686344阅读:545来源:国知局
一种晶闸管投切电容器、过零触发装置及触发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电力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晶闸管投切电容器、过零触发装置及触发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代各种无功补偿技术以及装置中,晶闸管(Thyristor)是常用的电力电子开关器件之一,广泛应用在交流调压、直流变换、相控整流、逆变等领域,也是目前无功补偿应用最广的开关器件。

晶闸管投切电容器(Thyristor Switched Capacitor,简称TSC)是目前晶闸管技术应用的典型代表。TSC在无功补偿领域占据了很大的份额,它的安全及可靠性是人们关注的重点。

TSC使用晶闸管作为投切电容器的无触点开关,它具有无机械摩损、动作快速、操作无噪声等优点。TSC本身含有电力电容器,由于电容器本身电压不能突变,如果直接投入电网可能会引发很大的冲击电流,通常为了减小电容器投入电网时产生的电流冲击,通常采用所谓的过零触发技术投入电容器,即在晶闸管端电压为零附近进行触发晶闸管,将电力电容器投入电网。使用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可以使TSC投入时对电网干扰小,对负载的冲击也小。

但是,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很多TSC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例如,常见的TSC产品在投入后,对于以反并联方式连接的晶闸管,当其中一个晶闸管在由导通转为关断时,由于在晶闸管导通过程中,大量载流子(空穴和电子)注入基极,在该晶闸管关断过程中,基极的剩余载流子不能马上消除,而且受限于相关设备的性能及相互的影响,晶闸管将不会在电流过零点处关断,而是流过反向恢复电流,因而导致晶闸管的关断时间较长,使得一个晶闸管的关断时间同时也是另一个晶闸管的开通时间,导致晶闸管在过零触发过程中产生电压冲击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晶闸管投切电容器、过零触发装置及触发方法,可抑制晶闸管开通过程的电压冲击。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晶闸管投切电容器,包括晶闸管组,所述晶闸管组中的两个晶闸管以反并联方式连接,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晶闸管组中两个晶闸管的门极之间的连接开关。

优选的,所述连接开关包括第一连接端、第二连接端和控制端;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分别与所述晶闸管组中两个晶闸管的门极连接;所述控制端用于在接收到控制信号后,控制使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连接或断开。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过零触发装置,用于对第一方面所述晶闸管投切电容器中的晶闸管进行触发,包括:控制单元、电压过零检测单元和晶闸管触发单元。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向所述电压过零检测单元发送晶闸管闭合指令;在所述晶闸管正常触发导通后,向连接开关发送连接开关闭合指令;在晶闸管断开时,向所述晶闸管触发单元发送晶闸管断开指令,并向所述连接开关发送连接开关断开指令。

所述电压过零检测单元,用于在接收到所述控制单元发送的所述晶闸管闭合指令后,检测所述晶闸管两端的电压,并在所述晶闸管两端的电压满足触发条件时,向所述晶闸管触发单元发送触发允许信号。

所述晶闸管触发单元,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电压过零检测单元发送的触发允许信号后,向所述晶闸管的门极输入触发信号;在接收到所述控制单元发送的所述晶闸管断开指令后,不再向所述晶闸管的门极输入触发信号或撤除所述触发信号。

优选的,所述过零触发装置还包括电压信号采集单元和电流信号采集单元;所述电压信号采集单元,用于采集所述晶闸管两端的电压信号,并进行预处理后发送至所述控制单元;所述电流信号采集单元,用于采集流过所述晶闸管的电流信号,并进行预处理后发送至所述控制单元。

基于此,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向所述电压过零检测单元发送晶闸管闭合指令,向所述晶闸管触发单元发送晶闸管断开指令,并向所述连接开关发送连接开关断开指令,包括: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对所述电压信号采集单元和所述电流信号采集单元采集的电压信号和电流信号进行分析处理,生成所述晶闸管闭合指令,并发送至所述电压过零检测单元;以及生成所述晶闸管断开指令并发送至所述晶闸管触发单元,生成所述连接开关断开指令并发送至所述连接开关。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晶闸管正常触发导通后,向连接开关发送连接开关闭合指令,包括: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电流信号采集单元采集的电流信号,当电流值达到预设值时,向所述连接开关发送连接开关闭合指令。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如第一方面所述晶闸管投切电容器中晶闸管的触发方法,包括:控制单元向所述电压过零检测单元发送晶闸管闭合指令;电压过零检测单元在接收到所述控制单元发送的所述晶闸管闭合指令后,检测所述晶闸管两端的电压,并在所述晶闸管两端的电压满足触发条件时,向所述晶闸管触发单元发送触发允许信号;晶闸管触发单元在接收到所述触发允许信号后,向所述晶闸管的门极输入触发信号;在所述晶闸管正常触发导通后,所述控制单元向连接开关发送连接开关闭合指令;在晶闸管断开时,所述控制单元向所述晶闸管触发单元发送晶闸管断开指令,以使所述晶闸管触发单元不再向所述晶闸管的门极输入触发信号或撤除所述触发信号;并向所述连接开关发送连接开关断开指令,以使所述连接开关断开。

优选的,所述控制单元向所述电压过零检测单元发送晶闸管闭合指令,包括:所述控制单元对电压信号采集单元和电流信号采集单元采集的电压信号和电流信号进行分析处理,生成所述晶闸管闭合指令,并发送至所述电压过零检测单元。

在晶闸管断开时,所述控制单元向所述晶闸管触发单元发送晶闸管断开指令,并向所述连接开关发送连接开关断开指令,包括:在所述晶闸管断开时,所述控制单元对所述电压信号采集单元和所述电流信号采集单元采集的电压信号和电流信号进行分析处理,生成所述晶闸管断开指令并发送至所述晶闸管触发单元,生成所述连接开关断开指令并发送至所述连接开关。

进一步优选的,在所述晶闸管正常触发导通后,所述控制单元向连接开关发送连接开关闭合指令,包括:在所述晶闸管正常触发导通后,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电流信号采集单元采集的电流信号,当电流值达到预设值时,向所述连接开关发送连接开关闭合指令。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晶闸管投切电容器、过零触发装置及触发方法,通过在晶闸管组中两个晶闸管的门极之间设置连接开关,当连接开关闭合后,使得后续第一晶闸管和第二晶闸管交替导通,都可以由晶闸管端电压通过第一晶闸管的门极和阴极之间的电阻、第二晶闸管的门极和阴极之间的电阻,流入第一晶闸管的门极或第二晶闸管的门极,来触发第一晶闸管或第二晶闸管导通。在此过程中,由于可以采用比现有技术更低的晶闸管端电压便可使晶闸管导通,而且晶闸管基极的载流子可以通过由连接开关构成的通路快速的转移,因而可以加快反向恢复过程,从而可有效地抑制后续晶闸管开通过程的电压冲击。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晶闸管投切电容器的拓扑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过零触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过零触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发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控制策略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时序图。

附图标记:

10-晶闸管组;20-连接开关;201-第一连接端;202-第二连接端;T1-第一晶闸管;T2-第二晶闸管;G1-第一晶闸管的门极;G2-第二晶闸管的门极;K1-第一晶闸管的阴极;K2-第二晶闸管的阴极;30-控制单元;40-电压过零检测单元;50-晶闸管触发单元;60-电压信号采集单元;70-电流信号采集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晶闸管投切电容器,如图1所示,包括晶闸管组10,晶闸管组10中的两个晶闸管(记为第一晶闸管T1和第二晶闸管T2)以反并联方式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晶闸管投切电容器还包括设置在晶闸管组10中两个晶闸管的门极,即第一晶闸管的门极G1和第二晶闸管的门极G2之间的连接开关20。

本发明实施例中,参考图1所示,晶闸管投切电容器的工作过程可以为:在晶闸管组10中的两个晶闸管投入时,分别向第一晶闸管的门极G1和第二晶闸管的门极G2施加触发电流,若此时处于电源电压的正半波周期,则第一晶闸管T1导通,第二晶闸管T2关断。当第一晶闸管T1上流过的电流过零时,第一晶闸管T1关断。

之后,当处于电源电压的负半波周期时,第二晶闸管T2导通,并且在第二晶闸管T2正常导通后,连接开关20闭合。其中,当连接开关20闭合后,原本的触发电流则不能作用在第一晶闸管的门极G1和第二晶闸管的门极G2。

至此,完成第一晶闸管T1和第二晶闸管T2的第一次导通。

在此之后,当第二晶闸管T2上流过的电流过零时,第二晶闸管T2关断。与此同时,第一晶闸管T1的阳极承受正向电压,由于连接开关20的闭合,使得第一晶闸管的门极G1和第二晶闸管的门极G2连接,因此,施加在第一晶闸管的门极G1的触发电流Itrigger,可以由A、B端的电压(记为UAB)通过第一晶闸管的门极G1和阴极K1之间的电阻(记为RKG1)、第二晶闸管的门极G2和阴极K2之间的电阻(记为RKG2)、以及TSC的等值电阻(记为RL)产生,即而RKG1、RKG2经典参数大约是20Ω,晶闸管门极的触发电流大概是100mA,同时RL很小可以忽略,因而根据前述公式可得出,UAB的电压为4V左右时,第一晶闸管T1可被触发导通。其中,相对现有技术中UAB的电压值,此处的UAB的电压值更低。

同理,当处于电源电压的负半波周期时,第二晶闸管T2的阳极承受正向电压,触发电流Itrigger施加在第二晶闸管的门极G2,第二晶闸管T2可被触发导通。

基于此,当连接开关20闭合后,随着电源电压的变化,可以实现自动触发功能,从而实现第一晶闸管T1和第二晶闸管T2的交替导通。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不对连接开关20的具体参数进行限定,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

第二,本发明实施例以经过第一晶闸管T1的第一次导通,并在第二晶闸管T2第一次正常触发导通后,连接开关20闭合,对晶闸管投切电容器的工作过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实施例并不限此,可经过第一晶闸管T1和第二晶闸管T2的多次交替导通后,使连接开关20闭合。

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道,越早使连接开关20闭合,则可越早抑制后续第一晶闸管T1和第二晶闸管T2开通过程的电压冲击。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晶闸管投切电容器,通过在晶闸管组10中两个晶闸管的门极之间设置连接开关20,当连接开关20闭合后,使得后续第一晶闸管T1和第二晶闸管T2交替导通,都可以由晶闸管端电压通过第一晶闸管的门极G1和阴极K1之间的电阻、第二晶闸管的门极G2和阴极K2之间的电阻,流入第一晶闸管的门极G1或第二晶闸管的门极G2,来触发第一晶闸管T1或第二晶闸管T2导通。在此过程中,由于可以采用比现有技术更低的晶闸管端电压便可使晶闸管导通,而且晶闸管基极的载流子可以通过由连接开关20构成的通路快速的转移,因而可以加快反向恢复过程,从而可有效地抑制后续晶闸管开通过程的电压冲击。

优选的,如图1所示,所述连接开关20可以包括第一连接端201、第二连接端202和控制端(图1中未标识出);第一连接端201和第二连接端202分别与所述晶闸管组10中两个晶闸管的门极(即,第一晶闸管的门极G1和第二晶闸管的门极G2)连接;控制端用于在接收到控制信号后,控制使第一连接端201和第二连接端202连接或断开。

即,如上述晶闸管投切电容器的工作过程描述,当第二晶闸管T2第一次导通,并且在第二晶闸管T2正常导通后,可以通过向控制端输入连接开关闭合指令,使连接开关20闭合。在此基础上,当晶闸管投切电容器中的晶闸管需要切除,即晶闸管不再需要工作时,则可通过向控制端输入连接开关断开指令信号,使连接开关20断开。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过零触发装置,用于对上述的晶闸管投切电容器(如图1所示)中的晶闸管进行触发。如图2所示,该过零触发装置包括控制单元30、电压过零检测单元40和晶闸管触发单元50。

控制单元30,用于向电压过零检测单元40发送晶闸管闭合指令;在晶闸管正常触发导通后,向连接开关20发送连接开关闭合指令;在晶闸管断开时,向晶闸管触发单元50发送晶闸管断开指令,并向连接开关20发送连接开关断开指令。

电压过零检测单元40,用于在接收到控制单元30发送的晶闸管闭合指令后,检测晶闸管两端的电压,并在晶闸管两端的电压满足触发条件时,向晶闸管触发单元50发送触发允许信号。

其中,电压过零检测单元40与晶闸管组10中的两个晶闸管分别连接。即电压过零检测单元40检测的第一晶闸管T1两端的电压、第二晶闸管T2两端的电压互不影响。

晶闸管触发单元50,用于在接收到电压过零检测单元40发送的触发允许信号后,向晶闸管的门极输入触发信号;在接收到控制单元30发送的晶闸管断开指令后,不再向晶闸管的门极输入触发信号或撤除所述触发信号。

示例的,当晶闸管组10中的两个晶闸管(即,图1中的第一晶闸管T1和第二晶闸管T2)投入时,控制单元30向电压过零检测单元40发送晶闸管闭合指令,电压过零检测单元40开始检测第一晶闸管T1和第二晶闸管T2两端的电压,并在第一晶闸管T1两端的电压满足触发条件时,向晶闸管触发单元50发送第一晶闸管T1触发允许信号,晶闸管触发单元50在接收到所述触发允许信号后,向第一晶闸管的门极G1输入触发信号,使第一晶闸管T1导通。之后控制单元30向电压过零检测单元40发送晶闸管闭合指令,电压过零检测单元40开始检测第一晶闸管T1和第二晶闸管T2两端的电压,并在第二晶闸管T2两端的电压满足触发条件时,向晶闸管触发单元50发送第二晶闸管T2触发允许信号,晶闸管触发单元50在接收到所述触发允许信号后,向第二晶闸管的门极G2输入触发信号,使第二晶闸管T2导通。当第二晶闸管T2正常触发导通后,向连接开关20发送连接开关闭合指令,以使第一晶闸管的门极G1和第二晶闸管的门极G2连接。之后,随着电源电压的变化,可以实现自动触发功能,从而实现第一晶闸管T1和第二晶闸管T2的交替导通。

当实现自动触发,以使第一晶闸管T1和第二晶闸管T2交替导通后,若晶闸管组10中的两个晶闸管需要切除,则控制单元30向晶闸管触发单元50发送晶闸管断开指令,以使晶闸管触发单元50不再向晶闸管的门极输入触发信号或撤除所述触发信号;并向连接开关20发送连接开关断开指令,以使第一晶闸管的门极G1和第二晶闸管的门极G2断开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以经过第一晶闸管T1和第二晶闸管T2的第一次导通,并在第二晶闸管T2正常导通后,向连接开关20发送连接开关闭合指令为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实施例并不限此,可在第一晶闸管T1和第二晶闸管T2的多次导通后,并在第一晶闸管T1或第二晶闸管T2正常导通时,向连接开关20发送连接开关闭合指令。

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道,越早使连接开关20闭合,则可越早抑制后续第一晶闸管T1和第二晶闸管T2开通过程的电压冲击。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过零触发装置,通过控制单元30向电压过零检测单元40发送晶闸管闭合指令,使电压过零检测单元40在检测到晶闸管两端的电压符合触发条件时,向晶闸管触发单元50发送触发允许信号,以使晶闸管触发单元50向晶闸管的门极输入触发信号,而使相应的晶闸管导通;并且在晶闸管正常导通后,控制单元30通过向连接开关20发送连接开关闭合指令,使得第一晶闸管的门极G1和第二晶闸管的门极G2连接,从而使得后续第一晶闸管T1和第二晶闸管T2交替导通,都可以由晶闸管端电压通过第一晶闸管的门极G1和阴极K1之间的电阻、第二晶闸管的门极G2和阴极K2之间的电阻,流入第一晶闸管的门极G1或第二晶闸管的门极G2,来触发第一晶闸管T1或第二晶闸管T2导通。在此过程中,由于可以采用比现有技术更低的晶闸管端电压便可使晶闸管导通,而且晶闸管基极的载流子可以通过由连接开关构成的通路快速的转移,因而可以加快反向恢复过程,从而可有效地抑制后续晶闸管开通过程的电压冲击。

优选的,如图3所示,所述过零触发装置还包括电压信号采集单元60和电流信号采集单元70。

电压信号采集单元60,用于采集晶闸管两端的电压信号,并进行预处理后发送至控制单元30。

此处,电压信号采集单元60与晶闸管组10中的两个晶闸管分别连接。即电压信号采集单元60检测的第一晶闸管T1两端的电压、第二晶闸管T2两端的电压互不影响。

预处理为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

电流信号采集单元70,用于采集流过晶闸管的电流信号,并进行预处理后发送至控制单元30。

此处,电流信号采集单元70与晶闸管组10中的两个晶闸管分别连接。即电流信号采集单元70检测的第一晶闸管T1的电流、第二晶闸管T2的电流互不影响。

基于此,所述控制单元30用于向电压过零检测单元40发送晶闸管闭合指令,向晶闸管触发单元50发送晶闸管断开指令,并向连接开关20发送连接开关断开指令,包括:

所述控制单元30用于对电压信号采集单元60和电流信号采集单元70采集的电压信号和电流信号进行分析处理,生成所述晶闸管闭合指令,并发送至电压过零检测单元40;以及生成所述晶闸管断开指令并发送至晶闸管触发单元50,生成所述连接开关断开指令并发送至连接开关20。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电压信号采集单元60采集晶闸管两端的电压信号,电流信号采集单元70采集流过晶闸管的电流信号,可使控制单元30基于此生成相应的指令,即晶闸管闭合指令、晶闸管断开指令、连接开关断开指令等。

优选的,所述控制单元30用于在晶闸管正常触发导通后,向连接开关20发送连接开关闭合指令,包括:

所述控制单元30用于根据电流信号采集单元70采集的电流信号,当电流值达到预设值时,向连接开关20发送连接开关闭合指令。

即,当电流信号达到预设值时,认为晶闸管正常触发导通。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电流信号采集单元70采集的电流信号,来判断晶闸管是否正常触发导通,使得判断准确性较高。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如上述晶闸管投切电容器(如图1所示)中晶闸管的触发方法,如图4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S10、控制单元30向电压过零检测单元40发送晶闸管闭合指令。

S20、电压过零检测单元40在接收到控制单元30发送的晶闸管闭合指令后,检测晶闸管两端的电压,并在晶闸管两端的电压满足触发条件时,向晶闸管触发单元50发送触发允许信号。

S30、晶闸管触发单元50在接收到所述触发允许信号后,向晶闸管的门极输入触发信号。

S40、在晶闸管正常触发导通后,控制单元30向连接开关20发送连接开关闭合指令。

S50、在晶闸管断开时,控制单元30向晶闸管触发单元50发送晶闸管断开指令,以使晶闸管触发单元50不再向所述晶闸管的门极输入触发信号或撤除所述触发信号;并向连接开关20发送连接开关断开指令,以使连接开关20断开。

示例的,当晶闸管组10中的两个晶闸管(即,图1中的第一晶闸管T1和第二晶闸管T2)投入时,控制单元30向电压过零检测单元40发送晶闸管闭合指令,电压过零检测单元40开始检测第一晶闸管T1和第二晶闸管T2两端的电压,并在第一晶闸管T1两端的电压满足触发条件时,向晶闸管触发单元50发送第一晶闸管T1触发允许信号,晶闸管触发单元50在接收到所述触发允许信号后,向第一晶闸管的门极G1输入触发信号,使第一晶闸管T1导通。之后控制单元30向电压过零检测单元40发送晶闸管闭合指令,电压过零检测单元40开始检测第一晶闸管T1和第二晶闸管T2两端的电压,并在第二晶闸管T2两端的电压满足触发条件时,向晶闸管触发单元50发送第二晶闸管T2触发允许信号,晶闸管触发单元50在接收到所述触发允许信号后,向第二晶闸管的门极G2输入触发信号,使第二晶闸管T2导通。当第二晶闸管T2正常触发导通后,向连接开关20发送连接开关闭合指令,以使第一晶闸管的门极G1和第二晶闸管的门极G2连接。之后,随着电源电压的变化,可以实现自动触发功能,从而实现第一晶闸管T1和第二晶闸管T2的交替导通。

当实现自动触发,以使第一晶闸管T1和第二晶闸管T2交替导通后,若晶闸管组10中的两个晶闸管需要切除,则控制单元30向晶闸管触发单元50发送晶闸管断开指令,以使晶闸管触发单元50不再向晶闸管的门极输入触发信号或撤除所述触发信号;并向连接开关20发送连接开关断开指令,以使第一晶闸管的门极G1和第二晶闸管的门极G2断开连接。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触发方法,通过控制单元30向电压过零检测单元40发送晶闸管闭合指令,使电压过零检测单元40在检测到晶闸管两端的电压符合触发条件时,向晶闸管触发单元50发送触发允许信号,以使晶闸管触发单元50向晶闸管的门极输入触发信号,而使相应的晶闸管导通;并且在晶闸管正常导通后,控制单元30通过向连接开关20发送连接开关闭合指令,使得第一晶闸管的门极G1和第二晶闸管的门极G2连接,从而使得后续第一晶闸管T1和第二晶闸管T2交替导通,都可以由晶闸管端电压通过第一晶闸管的门极G1和阴极K1之间的电阻、第二晶闸管的门极G2和阴极K2之间的电阻,流入第一晶闸管的门极G1或第二晶闸管的门极G2,来触发第一晶闸管T1或第二晶闸管T2导通。在此过程中,由于可以采用比现有技术更低的晶闸管端电压便可使晶闸管导通,而且晶闸管基极的载流子可以通过由连接开关构成的通路快速的转移,因而可以加快反向恢复过程,从而可有效地抑制后续晶闸管开通过程的电压冲击。

优选的,控制单元30向电压过零检测单元40发送晶闸管闭合指令,包括:所述控制单元30对电压信号采集单元60和电流信号采集单元70采集的电压信号和电流信号进行分析处理,生成所述晶闸管闭合指令,并发送至电压过零检测单元40。

此处,电压信号采集单元60用于采集晶闸管两端的电压信号,并进行预处理后发送至控制单元30;电流信号采集单元70用于采集流过晶闸管的电流信号,并进行预处理后发送至控制单元30。

在晶闸管断开时,控制单元30向晶闸管触发单元50发送晶闸管断开指令,并向连接开关20发送连接开关断开指令,包括:在晶闸管断开时,控制单元30对电压信号采集单元60和电流信号采集单元70采集的电压信号和电流信号进行分析处理,生成所述晶闸管断开指令并发送至晶闸管触发单元50,生成所述连接开关断开指令并发送至连接开关20。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电压信号采集单元60采集晶闸管两端的电压信号,电流信号采集单元70采集流过晶闸管的电流信号,可使控制单元30基于此生成相应的指令,即晶闸管闭合指令、晶闸管断开指令、连接开关断开指令等。

优选的,在晶闸管正常触发导通后,控制单元30向连接开关20发送连接开关闭合指令,包括:在晶闸管正常触发导通后,控制单元30根据电流信号采集单元70采集的电流信号,当电流值达到预设值时,向连接开关20发送连接开关闭合指令。

即,当电流信号达到预设值时,认为晶闸管正常触发导通。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电流信号采集单元70采集的电流信号,来判断晶闸管是否正常触发导通,使得判断准确性较高。

下面参考图5和图6,对比现有技术,对本发明的触发过程进行说明。

如图5和图6所示,当控制单元30在t0时刻发出投入信号后,经过(t1-t0)时间延时,电压过零检测单元40给晶闸管触发单元50发送触发允许信号,此与常规触发相同。经过(t2-t1)延时后,连接开关20闭合。当连接开关20闭合后,可代替常规的触发过程。当控制单元30在t3时刻发出切除信号后,经过(t4-t3)延时后过晶闸管触发单元50不再发出晶闸管触发信号,同时连接开关20也因收到断开指令而断开,从而使得晶闸管失去了触发信号而在电流过零时断开,最终达到切除晶闸管的目的。

从图6的时序图上看,本发明实施例除了首次使连接开关20闭合的过程需要延时外,本发明与常规的触发过程基本上不存在延时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