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网带电作业临时横担固定方法及其固定器与流程

文档序号:13949716阅读:277来源:国知局
配网带电作业临时横担固定方法及其固定器与流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横担固定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配网带电作业临时横担固定方法及其固定器。



背景技术:

直线杆是架空线路线杆的常见形式,相比直线杆而言,耐张杆能够通过对线路分段,实现故障隔离、快速复电的要求,因此,10kv配电线路直线杆改耐张杆是配网改造带电作业的重要作业项目。郑州地区10kv架空线路直线杆与耐张杆多采用具有撑铁的横担安装形式。在直线杆拆除抱箍后,单横担无法固定,是作业中的危险点。为解决单横担的固定问题,避免对导线进行提升作业,同时确保作业安全,提高作业效率,我们将作业过程中横担的固定方法作为研究方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设计合理、操作方便并且安全性好的配网带电作业临时横担固定方法及其固定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配网带电作业临时横担固定方法,其技术方案是:采用两个卡板夹固横担的两端部,将两个卡板固定在支撑板上,支撑板通过连接板焊接在抱箍上,将抱箍固定在线杆上,抱箍通过卡板支撑横担,抱箍采用两半式结构且由两个弧形夹板构成,两个弧形夹板的一端转动式连接,另一端通过连接螺栓连接。

在一个弧形夹板的内侧设置调整板,防滑且适应不同直径的线杆,调整板的厚度由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加厚。卡板采用几字形结构,由一个钢板弯曲而成,其弯曲部形成卡槽,卡槽为扁平状,以卡固扁平状横担。

一种配网带电作业临时横担固定器,含有抱箍,所述抱箍采用两半式结构且由两个弧形夹板构成,两个所述弧形夹板的一端转动式连接,另一端通过连接螺栓连接,一个所述弧形夹板的外侧面通过连接板与支撑板连接,所述支撑板的上端两侧分别设置有卡板,所述卡板为几字形结构,由一个钢板弯曲而成,其弯曲部形成卡槽,卡槽为扁平状,以卡固扁平状横担。

所述弧形夹板的内侧设置调整板,防滑且适应不同直径的线杆,所述调整板的厚度由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加厚。所述抱箍、支撑板、连接板和卡板均由不锈钢材料制成,并且,相连部分均通过焊接固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采用将横担固定部分与线杆固定部分焊接在一起的一体式结构,其轻便灵活,单人即可操作,无需地面电工、杆上电工配合,因此作业人员大幅减少,减低劳动力成本和劳动强度。

2、本发明减少作业时间减少,由8小时缩短到1.5小时,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并且采用两个卡板卡固横担,平衡性好,安全度高。

3、本发明设置有调整板,并且调整板的厚度由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加厚,能够防滑且适应不同直径的线杆。

4、本发明设计合理、操作方便并且安全性高,适用范围广,易于推广实施,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配网带电作业临时横担固定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配网带电作业临时横担固定器中阅读架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参见图1和图2,图中,1-调整板,2-弧形夹板,3-铰接轴,4-连接板,5-卡板,6-支撑板,7-连接螺栓,8-卡槽。

配网带电作业临时横担固定器含有抱箍,抱箍采用两半式结构且由两个弧形夹板2构成,两个弧形夹板2的一端通过铰接轴3实现转动式连接,另一端通过连接螺栓7活动式连接,其中:一个弧形夹板2的外侧面通过连接板4与支撑板6连接,支撑板6的上端两侧分别设置有卡板5,卡板5为几字形结构,由一个钢板弯曲而成,其弯曲部形成卡槽8,卡槽8为扁平状,以便卡固扁平状横担。

优选地:弧形夹板2的内侧设置调整板1,防滑且适应不同直径的线杆,调整板1的厚度由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加厚。抱箍、支撑板、连接板和卡板均由不锈钢材料制成,并且,相连部分均通过焊接固定。

为了加强整体结构,连接板4以抱箍的中心对称设置,每一侧的连接板4既可以是一个,又可以是两个(图2所示),提高安全性。

使用时,先用卡槽8卡住横担,然后将弧形夹板2固定在线杆上,然后去掉横担原来的支撑件,卡板5就能够支撑横担了,这样避免对导线进行提升作业,同时确保作业安全,提高作业效率,另外即可更换成耐张杆的结构。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配网带电作业临时横担固定方法及其固定器,其技术方案是:采用两个卡板夹固横担的两端部,将两个卡板固定在支撑板上,支撑板通过连接板焊接在抱箍上,将抱箍固定在线杆上,抱箍通过卡板支撑横担,抱箍采用两半式结构且由两个弧形夹板构成,两个弧形夹板的一端转动式连接,另一端通过连接螺栓连接。在一个弧形夹板的内侧设置调整板,防滑且适应不同直径的线杆,调整板的厚度由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加厚。本发明采用将横担固定部分与线杆固定部分焊接在一起的一体式结构,其轻便灵活,单人即可操作,无需地面电工、杆上电工配合,因此作业人员大幅减少,减低劳动力成本和劳动强度。

技术研发人员:王云龙;田凤兰;杨琳;张志锋;赵双峰;陈方;王辉;张沛;杨玉明;李永革;薛立勇;王培丹;鲍志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郑州华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郑州供电公司;国家电网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11.07
技术公布日:2018.03.1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