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62587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能量转换装置。



背景技术:

无线充电,又称作感应充电、非接触式感应充电,是利用近场感应,也就是电感耦合,由供电设备(充电器)将能量传送至用电的装置,该装置使用接收到的能量对电池充电,并同时供其本身运作之用。

传统的无线充电装置采用低频线圈耦合方式来实现无线充电。其特点是效率较高,但充电距离很近,很难实现米级以上的远距离充电,当需要远距离充电时,传统无线充电技术无法满足其需求。因此,如何设计生产一种能满足远距离充电要求的无线充电装置,已成为业界研究的主要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工作稳定可靠的能量转换装置,其采用微波频段能量,将接收到的微波能量转换成直流能量,供其他电路使用,能够满足无线远距离充电的需求。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能量转换装置,包括能量接收端、匹配电路、高通滤波电路、检波电路以及低通滤波电路,所述能量接收端与匹配电路、高通滤波电路、检波电路以及低通滤波电路依次连通形成一回路。

所述能量接收端采用接收天线。

所述接收天线为微带天线或对称振子天线。

所述接收天线上包含有馈电点。

所述接收天线采用聚四氟乙烯材料制成。

所述匹配电路在接收天线的馈电点匹配。

所述高通滤波电路由第一电感和第一电容组成。

所述检波电路由二极管组成。

所述低通滤波电路由第二电感和第二电容组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能量转换装置,包括能量接收端、匹配电路、高通滤波电路、检波电路以及低通滤波电路。本实用新型能量转换装置可将接收到的微波能量转换成直流能量,供其他电路使用,满足无线远距离充电的需求。本实用新型采用微波频段能量,工作稳定可靠,结构简单,成本低,实用价值高。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能量转换装置结构框图;

图2:本实用新型能量转换装置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能量转换装置,包括能量接收端11、匹配电路12、高通滤波电路13、检波电路14以及低通滤波电路15,所述能量接收端11与匹配电路12、高通滤波电路13、检波电路14以及低通滤波电路15依次连通形成一回路。

本实用新型能量接收端11将接收到的微波能量通过匹配电路12、高通滤波电路13输入到检波电路14,通过检波电路14检波后,再通过低通滤波电路15输出直流能量,供电路作直流能源使用。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设于检波电路14前的高通滤波电路13主要作用是为系统提供直流通路,设于检波电路14后的低通滤波电路15主要是为系统提供高频通路。

可选的,本实用所述能量接收端11采用接收天线。所述接收天线为微带天线或对称振子天线。所述接收天线上包含有馈电点。所述接收天线采用聚四氟乙烯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采用微波频段能量,能量接收端11采用接收天线,天线将接收到的微波能量通过匹配电路12、高通滤波电路13输入到检波电路14,通过检波电路14检波后,再通过低通滤波电路15输出直流能量,供电路作直流能源使用。

本实用新型接收天线可用微带天线、对称阵子天线等组成。所述接收天线包含一馈入点。本实用新型接收天线采用聚四氟乙烯材料,耐腐蚀性好,耐磨,韧性和强度高,总体性能优良。

可选的,本实用新型匹配电路12在接收天线的馈电点匹配。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匹配电路12在接收天线的输出馈电点直接匹配。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能量转换装置,所述高通滤波电路13由第一电感L1和第一电容C1组成。所述检波电路14由二极管D组成。所述低通滤波电路15由第二电感L2和第二电容C2组成。图中所示电容C组成输出电路。

具体实施中,本实用新型能量接收端11采用接收天线,天线将接收到的微波能量通过匹配电路12、高通滤波电路13输入到检波电路14,通过检波电路14检波后,再通过低通滤波电路15输出直流能量,供电路作直流能源使用。

例如:本实用新型工作频率为L波段时,发射功率为1w,在距离发射天线3m处,可获得10mw的直流功率。

本实用新型能量转换装置可将接收到的微波能量转换成直流能量,供其他电路使用,满足无线远距离充电的需求。本实用新型采用微波频段能量,工作稳定可靠,结构简单,成本低,实用价值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