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散热改进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07306阅读:41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机散热改进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机散热改进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电机运行会发热影响其自身的正常运行,需要进行散热以保证电机的安全。电机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定子绕组端部,通常通过在电机外安装散热扇叶,电机运转时带动散热扇叶转动,借此带走电机的热量,避免电机温度过高而烧毁,但其仍存在不足之处,电机需要额外的安装散热扇叶,其不仅使电机的安装体积增加,而且装配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安装体积小、装配更为简单,同时又提高散热效果的电机散热改进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电机散热改进结构,包括主轴、转子风叶、定子绕组、机壳和端盖,转子风叶、定子绕组置于机壳内,端盖分别设置在机壳两端,主轴架设在两端盖上,所述定子绕组端部与至少一个端盖之间设有挡风板,挡风板将定子绕组端部与端盖之间的空腔分隔成内腔和外腔,内腔设有出风口与外界空气连通,外腔设有进风口与外界空气连通,挡风板上设有通道,通道连通内腔和外腔,且转子风叶置于内腔内。

上述技术方案还可做下述进一步完善。

进一步地,所述挡风板中部向内凹陷且镂空有通孔,主轴穿过通孔,且通孔直径大于主轴直径,通孔与主轴之间的间隙构成所述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均设置端盖上,出风口置于端盖侧面上,进风口置于端盖侧面和端盖端面上。

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挡风板将定子绕组端部与端盖之间的空腔分隔成内腔和外腔,挡风板设有通道,通道连通内腔和外腔,内腔和外腔通过端盖上对应的进风口和出风口与外界连通,电机主轴转动带动转子风叶转动,转子风叶使内腔和外腔内空气单向流动,定子绕组端部散热效果更好,电机的安装体积减少,装配也更为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正剖视图。

图3为图2中的A处放大图。

图4为实施例局部斜剖视图。

图5为实施例斜剖视图(另一斜剖面)。

图6为图5中的B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

实施例一,结合图1-6。一种电机散热改进结构,包括主轴1、转子风叶2、定子绕组3、机壳4和端盖,转子风叶2、定子绕组3置于机壳4内,端盖包括前端盖51和后端盖52,前端盖51和后端盖52分别设置机壳4两端,主轴1架设在前端盖51和后端盖52上。

所述定子绕组3前端端部与前端盖51之间设有前挡风板71,前挡风板71将定子绕组3前端端部与前端盖51之间的空腔分隔成内腔81和外腔82,前挡风板71设有通道,通道连通内腔81和外腔82,转子风叶2置于内腔81内,前端盖51上对应内腔81和外腔82设有进风口92和出风口91,进风口92与外腔82连通,出风口91与内腔81连通,出风口91均设置在前端盖51的侧壁上,部分进风口91设置在前端盖51的侧壁上,另一部分进风口91设置在前端盖51的端面上。

所述定子绕组3后端端部与后端盖52之间设有后挡风板72,后挡风板72将定子绕组3后端端部与后端盖52之间的空腔也分隔成内腔81和外腔82,后挡风板72设有通道,通道连通内腔81和外腔82,转子风叶2置于内腔81内,后端盖52上对应内腔81和外腔82同样设有进风口92和出风口91,进风口92与外腔82连通,出风口91与内腔81连通,出风口91均设置在后端盖52的侧壁上,部分进风口92设置在后端盖52的侧壁上,另一部分进风口92设置在后端盖52的端面上。

前挡风板71和后挡风板72结构相同,前挡风板71和后挡风板72的中部均向内凹陷且镂空有通孔,主轴1穿过通孔,且通孔直径大于主轴直径,通孔与主轴1之间的间隙构成所述通道。

电机运转时,主轴1转动,转子风叶2也随之转动,转子风叶2将内腔81的空气从出风口91中排除,同将电机内的热量带走,内腔81处于负压状态,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新的空气由进风口92进入经外腔82从挡风板的通道来到内腔81,如此不断单向循环对电机散热,直至电机停止运行。当电机反转时,转子风叶2反转,进风口92由进风变为出风,出风口91由出风变为进风,内腔81和外腔82内空气也反向流动,电机散热功能依旧得到保证。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