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充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99072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充电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智能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用电能驱动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多,包括电动自行车、电动滑板车、电动汽车等。因此,相应的为这些交通工具充电的装置也逐步发展起来,现有的充电装置包括充电桩,其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由于充电桩直接暴露在外面,人们在给交通工具进行充电时,尤其是在交通工具启停时容易撞到充电桩,从而使得充电桩被损坏,而且由于充电桩是直接树立在地面上,盗窃人员容易对充电桩进行破坏,从而盗取充电桩内有价值的附件,给社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有鉴于上述的缺陷,本设计人,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智能充电装置,使其更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易被撞坏且不易被盗窃的智能充电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充电装置,包括外壳体,所述外壳体的顶端设有开口,外壳体的内侧面的底部设有台阶,所述台阶的上方设置有内壳体,所述内壳体的底面设置在台阶的上表面上,内壳体的外侧面与外壳体的内侧面滑动配合,所述内壳体的内腔中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将内壳体的内腔分隔为上腔室和下腔室,所述上腔室内设置有立柱,所述立柱上设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与立柱固定连接,弹簧的另一端与电缆固定连接,所述电缆的一端穿过内壳体的侧壁应与充电接口连接,所述内壳体的外侧面上设置有第一容置槽,所述充电接口设置在第一容置槽内,所述下腔室内设置有充电器和控制装置,所述充电器的输出端与电缆电连接,充电器的输入端与工频电源连接,所述内壳体的下方设置有升降装置和蓄电池,所述升降装置的顶端与内壳体连接,所述蓄电池和升降装置分别与控制装置电联接,所述内壳体的上方设置有顶盖,所述顶盖与内壳体固定连接,所述顶盖的底面位于外壳体的顶面的上方,顶盖的上表面上开设有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二容置槽内设置有识别装置,所述识别装置与控制装置电连接。

借由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充电装置,其外壳体内设置有内壳体,内壳体与外壳体滑动配合,内壳体内设置有充电器和控制装置,内壳体的外侧面的第一容置槽内设置有充电接口,充电接口通过电缆与充电器连接,内壳体的下方设置有升降装置和蓄电池,内壳体的上方设置有顶盖,顶盖的上表面的第二容置槽内设置有识别装置,识别装置、蓄电池、升降装置分别与控制装置电联接,升降装置的设置使得内腔体能够相对外壳体上升,从而将内壳体上的充电接口暴露在地面以上,以方便操作人员对交通工具进行充电,当冲完电后,内壳体又降到外壳体内部,由于外壳体可设置在地面以下,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充电装置不易被交通工具撞坏,而且由于识别装置的设置,使得盗窃人员无法将内壳体升起,从而无法盗窃其内部的附件。具体使用时,操作人员首先将外壳体埋设在地面以下,并使得顶盖与地面保持齐平,当操作人员需要充电时首先通过识别装置进行认证,当识别装置接收到认证信号后发送数据至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在接收到识别装置发送的信号后控制升降装置启动,从而使得内壳体从外壳体中逐渐升起,直至第一容置槽露出地面,然后操作人员就可将充电接口从第一容置槽中取出并对交通工具进行充电。当充电完成以后,操作人员通过识别装置发送信号至控制装置,控制装置接收信号后启动升降装置使其带动内壳体降落,直至顶盖的底面与外壳体的顶面接触,从而完成充电过程。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充电装置,所述识别装置为读卡器。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充电装置,所述升降装置为升降台。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充电装置,所述外壳体和内壳体分别为柱体。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充电装置,所述顶盖的上表面上设置有警示灯,所述警示灯与控制装置电连接。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充电装置,所述第二容置槽的上方设置有挡板,所述的挡板的一端铰接在顶盖上。

警示灯的设置使得操作人员容易辨识智能充电装置。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智能充电装置,包括外壳体1,外壳体的顶端设有开口,外壳体的内侧面的底部设有台阶2,台阶的上方设置有内壳体3,内壳体的底面设置在台阶的上表面上,内壳体的外侧面与外壳体的内侧面滑动配合,内壳体的内腔中设置有隔板4,隔板将内壳体的内腔分隔为上腔室5和下腔室6,上腔室内设置有立柱7,立柱上设有弹簧8,弹簧的一端与立柱固定连接,弹簧的另一端与电缆9固定连接,电缆的一端穿过内壳体的侧壁应与充电接口10连接,内壳体的外侧面上设置有第一容置槽11,充电接口设置在第一容置槽内,下腔室内设置有充电器12和控制装置13,充电器的输出端与电缆电连接,充电器的输入端与工频电源连接,内壳体的下方设置有升降装置14和蓄电池15,升降装置的顶端与内壳体连接,蓄电池和升降装置分别与控制装置电联接,内壳体的上方设置有顶盖16,顶盖与内壳体固定连接,顶盖的底面位于外壳体的顶面的上方,顶盖的上表面上开设有第二容置槽17,第二容置槽内设置有识别装置18,识别装置与控制装置电连接。

具体使用时,操作人员首先将外壳体埋设在地面以下,并使得顶盖与地面保持齐平,当操作人员需要充电时首先通过识别装置进行认证,当识别装置接收到认证信号后发送数据至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在接收到识别装置发送的信号后控制升降装置启动,从而使得内壳体从外壳体中逐渐升起,直至第一容置槽露出地面,然后操作人员就可将充电接口从第一容置槽中取出并对交通工具进行充电。当充电完成以后,操作人员通过识别装置发送信号至控制装置,控制装置接收信号后启动升降装置使其带动内壳体降落,直至顶盖的底面与外壳体的顶面接触,从而完成充电过程。

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充电装置,识别装置为读卡器。

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充电装置,升降装置为升降台。

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充电装置,外壳体和内壳体分别为柱体。

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充电装置,顶盖的上表面上设置有警示灯19,警示灯与控制装置电连接。

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充电装置,第二容置槽的上方设置有挡板20,所述的挡板的一端铰接在顶盖上。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