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控制换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28343阅读:281来源:国知局
电动控制换挡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电工电子
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电动控制换挡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是现代工业文明的象征之一,自从其诞生以来便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面临着来自环境保护、能源短缺等方面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并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汽车对公共环境和公众健康甚至申明产生了一系列危害,这些危害包括:环境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声污染等。汽车的环境大气污染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汽车排放的硫化物、氮氧化物、氟氯烃等使温室效应加剧、臭氧层破坏和酸雨形成等大气环境问题;其二是汽车排除的有害气体造成的局部空气污染,进而对人类和动植物产生危害。汽车工业面临的挑战之二是能源问题。从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人类设法减少对有限的石油资源的消耗,并且应积极研究石油资源枯竭后汽车的替代能源。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长,石油的供应日趋紧张。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世界人口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世界汽车的保有量将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增长。可以预见,全世界在未来对传统燃料的需求将持续大幅增长,因此,开发并使用传统燃料的代用燃料和电动汽车,降低单位里程的燃料消耗量对缓解环境污染和保障能源供给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电动汽车是指以汽车内置电源为动力,用电动机驱动,且满足相关法规对汽车的各项要求的航行工具。电动汽车能够实现零排放,可以解决汽车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对保护环境和生态具有与重要意义。电动汽车采用电动机作为驱动单元,使用的电能来源十分广泛,如水电、煤炭、核能、潮汐能、氢能、风能、太阳能等。即使将发电厂的污染考虑在内,电动汽车也比燃油汽车造成的空气污染小得多。与其他传统汽车相同,电动汽车在启动、加速、稳定行驶过程中也存在换挡的问题。然而,现有的机械换挡系统普通存在着结构繁琐、操作复杂的弊病。技术实现要素: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动控制换挡装置,以实现电动汽车电动机的电控换挡。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动控制换挡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数个并行的绕组支路,跨接在各个绕组支路的输入端的输入端接触器,跨接各个绕组支路的输出端的输出端接触器,以及跨接在不同绕组支路的输入端及输出端之间的异端接触器,各个所述绕组支路上均连接有绕组线圈,不同的接触器被划分为不同的组别,相同组别内的接触器采用相同的继电器进行通断控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动控制换挡装置,能够通过将不同的接触器进行分组,并利用相同的继电器对相同分组内的接触器进行通断控制,实现了对电动汽车电动机的换挡控制。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动控制换挡装置的电路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电动控制换挡装置的电路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电动控制换挡装置的电路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提供的电动控制换挡装置的电路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提供的电动控制换挡装置的电路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提供的电动控制换挡装置的电路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提供的电动控制换挡装置的电路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提供的电动控制换挡装置的电路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例提供的电动控制换挡装置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第一实施例参见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电动控制换挡装置的一种技术方案。在该技术方案中,电动控制换挡装置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一至第四绕组支路,以及跨接在各个绕组支路之间的接触器K01、K02、K03、K04、K05、K06、K07、K08、K09。在本实施例中各个绕组支路上都仅连接有一个绕组线圈。它们分别是第一绕组线圈L01、第二绕组线圈L02、第三绕组线圈L03,以及第四绕组线圈L04。第一接触器K01跨接在第一绕组支路的输出端与第二绕组支路的输入端之间。第二接触器K02跨接在第二绕组支路的输出端与第三绕组支路的输入端之间。第三接触器K03跨接在第三绕组支路的输出端与第三绕组支路的输入端之间。第四接触器K04跨接在第一绕组支路的输入端与第二绕组支路的输入端之间。第五接触器K05跨接在第二绕组支路的输入端与第三绕组支路的输入端之间。第六接触器K06跨接在第三绕组支路的输入端与第四绕组支路的输入端之间。第七接触器K07跨接在第一绕组支路的输出端与第二绕组支路的输出端之间。第八接触器K08跨接在第二绕组支路的输出端与第三绕组支路的输出端之间。第九接触器K09跨接在第三绕组支路的输出端与第四绕组支路的输出端之间。在执行换挡控制时,上述各个接触器K01、K02、K03、K04、K05、K06、K07、K08、K09被划分为不同的组别。相同组别内的接触器K01、K02、K03、K04、K05、K06、K07、K08、K09采用同一个继电器进行通断控制。具体的,在换挡控制装置中,第一接触器K01及第三接触器K03被划分为一组,称为第一组。第二接触器K02被单独分为一组,称为第二组。第四接触器K04、第六接触器K06、第七接触器K07、第九接触器K09被划分为一组,称为第三组。第五接触器K05和第八接触器K08被划分为一组,称为第四组。相同组内的接触器由一个相同的继电器进行通断控制。也就是说,相同的组别内的接触器在执行换挡控制时,必须是同时导通,同时关断,从而达到简化控制电路结构的目的。具体的,在不同档位上各个组别的继电器的导通或者关断情况如表一所示:表一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第一档位导通导通关断关断第二档位关断导通导通关断第三档位关断关断导通导通具体到如图1示出的电路图中,在第一档位上,相当于各个绕组支路上的绕组线圈首尾相接,相互串联。在第二档位上,相当于第一绕组线圈L01及第二绕组线圈L02相互并联,第三绕组线圈L03及第四绕组线圈L04相互并联;然后再将两个并联线圈组相互串联。在第三档位上,第一绕组线圈L01、第二绕组线圈L02、第三绕组线圈L03及第四绕组线圈L04相互之间并联。本实施例通过对装置内各个接触器进行分组,对相同组别内的接触器采用相同的继电器进行通断控制,实现了对电动机简单实用的换挡控制。第二实施例本实施例提供了电动控制换挡装置的一种技术方案。在该技术方案中,每个绕组支路上具有相互串联的一组绕组线圈。参见图2,电动控制换挡装置包括有第一绕组支路、第二绕组支路、第三绕组支路及第四绕组支路。它们分别对应于第一绕组线圈组L11、第二绕组线圈组L12、第三绕组线圈组L13及第四绕组线圈组L14。各个绕组线圈组均由相互串联的一组绕组线圈共同构成。在本实施例中,各个接触器K11、K12、K13、K14、K15、K16、K17、K18、K19的设置位置、连接方式、分组方式及其在各个档位上的导通控制方式与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完全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通过对装置内各个接触器进行分组,对相同组别内的接触器采用相同的继电器进行通断控制,实现了对电动机简单实用的换挡控制。第三实施例本实施例提供了电动控制换挡装置的一种技术方案。在该技术方案中,每个绕组支路上具有相互并联的一组绕组线圈。参见图3,电动控制换挡装置包括有第一绕组支路、第二绕组支路、第三绕组支路及第四绕组支路。它们分别对应于第一绕组线圈组L21、第二绕组线圈组L22、第三绕组线圈组L23及第四绕组线圈组L24。各个绕组线圈组均由相互并联的一组绕组线圈共同构成。在本实施例中,各个接触器K21、K22、K23、K24、K25、K26、K27、K28、K29的设置位置、连接方式、分组方式及其在各个档位上的导通控制方式与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完全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通过对装置内各个接触器进行分组,对相同组别内的接触器采用相同的继电器进行通断控制,实现了对电动机简单实用的换挡控制。第四实施例参见图4。本实施例提供了电动控制换挡装置的一种技术方案。在该技术方案中,电动控制换挡装置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一至第四绕组支路,以及跨接在各个绕组支路之间的接触器K31、K32、K33、K34、K35、K36、K37、K38、K39。在本实施例中各个绕组支路上都仅连接有一个绕组线圈。它们分别是第一绕组线圈L31、第二绕组线圈L32、第三绕组线圈L33,以及第四绕组线圈L34。第一接触器K31跨接在第一绕组支路的输出端与第二绕组支路的输入端之间。第二接触器K32跨接在第二绕组支路的输出端与第三绕组支路的输入端之间。第三接触器K33跨接在第三绕组支路的输出端与第三绕组支路的输入端之间。第四接触器K34跨接在第一绕组支路的输入端与第二绕组支路的输入端之间。第五接触器K35跨接在第一绕组支路的输入端与第三绕组支路的输入端之间。第六接触器K36跨接在第三绕组支路的输入端与第四绕组支路的输入端之间。第七接触器K37跨接在第一绕组支路的输出端与第二绕组支路的输出端之间。第八接触器K38跨接在第二绕组支路的输出端与第四绕组支路的输出端之间。第九接触器K39跨接在第三绕组支路的输出端与第四绕组支路的输出端之间。在执行换挡控制时,上述各个接触器K31、K32、K33、K34、K35、K36、K37、K38、K39被划分为不同的组别。相同组别内的接触器K31、K32、K33、K34、K35、K36、K37、K38、K39采用同一个继电器进行通断控制。具体的,在换挡控制装置中,第一接触器K31及第三接触器K33被划分为一组,称为第一组。第二接触器K32被单独分为一组,称为第二组。第四接触器K34、第六接触器K36、第七接触器K37、第九接触器K39被划分为一组,称为第三组。第五接触器K35和第八接触器K38被划分为一组,称为第四组。相同组内的接触器由一个相同的继电器进行通断控制。也就是说,相同的组别内的接触器在执行换挡控制时,必须是同时导通,同时关断,从而达到简化控制电路结构的目的。除了表一示出的情况以外,还可以根据表二示出的情况对第四、第五、第六实施例各个组别的继电器的导通或者关断情况进行控制:表二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第一档位导通导通关断关断第二档位导通关断关断导通第三档位关断关断导通导通与表一示出的控制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第二档位上,相当于第一绕组线圈L31与第二绕组线圈L32串联,第三绕组线圈L33与第四绕组线圈L34串联,然后再将两个串联线圈组相互并联。本实施例通过对装置内各个接触器进行分组,对相同组别内的接触器采用相同的继电器进行通断控制,实现了对电动机简单实用的换挡控制。第五实施例本实施例提供了电动控制换挡装置的一种技术方案。在该技术方案中,每个绕组支路上具有相互串联的一组绕组线圈。参见图5,电动控制换挡装置包括有第一绕组支路、第二绕组支路、第三绕组支路及第四绕组支路。它们分别对应于第一绕组线圈组L41、第二绕组线圈组L42、第三绕组线圈组L43及第四绕组线圈组L44。各个绕组线圈组均由相互串联的一组绕组线圈共同构成。在本实施例中,各个接触器K41、K42、K43、K44、K45、K46、K47、K48、K49的设置位置、连接方式、分组方式及其在各个档位上的导通控制方式与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完全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通过对装置内各个接触器进行分组,对相同组别内的接触器采用相同的继电器进行通断控制,实现了对电动机简单实用的换挡控制。第六实施例本实施例提供了电动控制换挡装置的一种技术方案。在该技术方案中,每个绕组支路上具有相互并联的一组绕组线圈。参见图6,电动控制换挡装置包括有第一绕组支路、第二绕组支路、第三绕组支路及第四绕组支路。它们分别对应于第一绕组线圈组L51、第二绕组线圈组L52、第三绕组线圈组L53及第四绕组线圈组L54。各个绕组线圈组均由相互并联的一组绕组线圈共同构成。在本实施例中,各个接触器K51、K52、K53、K54、K55、K56、K57、K58、K59的设置位置、连接方式、分组方式及其在各个档位上的导通控制方式与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完全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通过对装置内各个接触器进行分组,对相同组别内的接触器采用相同的继电器进行通断控制,实现了对电动机简单实用的换挡控制。第七实施例本实施例是对二挡电动换挡装置的技术方案。参见图7。二挡电动换挡装置包括第一绕组支路和第二绕组支路。分别对应于第一绕组线圈组L61和第二绕组线圈组L62。以及跨接在各个绕组支路之间的接触器K61、K62、K63。第一接触器K61跨接在第一绕组支路的输出端与第二绕组支路的输入端之间。第二接触器K62跨接在第一绕组支路的输入端与第二绕组支路的输入端之间。第三接触器K63跨接在第一绕组支路的输出端与第二绕组支路的输出端之间。在执行换挡控制时,上述各个接触器K61、K62、K63被划分为不同的组别。相同组别内的接触器K61、K62、K63采用同一个继电器进行通断控制。具体的,在换挡控制装置中,第一接触器K61被划分为一组,称为第一组。第二接触器K62和第三接触器K63被划分为一组,称为第二组。各个组别中的接触器的控制方式参见表三:表三第一组第二组第一档位导通关断第二档位关断导通具体到如图7示出的电路图中,在第一档位上,相当于两个绕组支路上的绕组线圈L61和L62首尾相接,相互串联。在第二档位上,相当于第一绕组线圈L61及第二绕组线圈L62相互并联。本实施例通过对装置内各个接触器进行分组,对相同组别内的接触器采用相同的继电器进行通断控制,实现了对电动机简单实用的换挡控制。第八实施例本实施例提供了电动控制换挡装置的一种技术方案。在该技术方案中,每个绕组支路上具有相互串联的一组绕组线圈。参见图8,电动控制换挡装置包括有第一绕组支路及第二绕组支路。它们分别对应于第一绕组线圈组L71及第二绕组线圈组L72。各个绕组线圈组均由相互串联的一组绕组线圈共同构成。在本实施例中,各个接触器K71、K72、K73的设置位置、连接方式、分组方式及其在各个档位上的导通控制方式与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完全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通过对装置内各个接触器进行分组,对相同组别内的接触器采用相同的继电器进行通断控制,实现了对电动机简单实用的换挡控制。第九实施例本实施例提供了电动控制换挡装置的一种技术方案。在该技术方案中,每个绕组支路上具有相互并联的一组绕组线圈。参见图9,电动控制换挡装置包括有第一绕组支路及第二绕组支路。它们分别对应于第一绕组线圈组L81及第二绕组线圈组L82。各个绕组线圈组均由相互并联的一组绕组线圈共同构成。在本实施例中,各个接触器K81、K82、K83的设置位置、连接方式、分组方式及其在各个档位上的导通控制方式与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完全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通过对装置内各个接触器进行分组,对相同组别内的接触器采用相同的继电器进行通断控制,实现了对电动机简单实用的换挡控制。虽然提供了通过串联及并联的方式形成绕组线圈组的实现方式,但是并不排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其他的方式,也即利用其他不同的绕组线圈之间的连接方式,实现绕组线圈组及绕组支路。上述实施例采用交楼接触器作为电路的开关器件实现电路的通断;其他具有电路开关功能的固态继电器、IGBT、双向晶闸管等开关器件同样可以实现本专利的电路通断。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改动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