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线充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18710阅读:591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线充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无线充电器不用传统充电电源线连接充电设备和充电器,通过线圈之间耦合产生磁场传输电能。

现有的无线充电器形式多样,有的无线充电器无法对移动终端进行固定,这样对于一些颠簸的场合(例如行走的车内)不方便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无线充电器无法对移动终端进行固定的问题,提出一种无线充电装置,能够方便地将待充电设备固定在无线充电装置上。

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底座、线路盒组件以及连接组件,所述底座和线路盒组件通过所述连接组件连接;

所述线路盒组件包括线路盒盒体、设置在所述线路盒盒体内的线圈模块和线圈固定板,所述线路盒盒体上还设置有电源接头,所述线圈模块固定在所述线圈固定板上,所述线圈模块还与所述电源接头电连接;

所述线路盒盒体上还安装有盖板;

所述无线充电装置还包括与所述盖板尺寸相适配的微吸垫片,所述微吸垫片上表面分布有微小吸盘,所述微吸垫片的下表面与所述盖板的上表面粘接,所述微吸垫片的上表面通过所述微小吸盘与待充电设备进行吸附固定;

所述线圈模块用于与所述待充电设备内的线圈耦合,为所述待充电设备提供电能。

进一步地,所述微吸垫片的材质为纳米微吸材质。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的下表面设置有双面胶片,所述双面胶片的上表面与所述底座的下表面粘接,所述双面胶片的下表面用于与车内的台面粘接。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组件包括铁球、环形磁铁、圆形铁块以及硅胶垫;

所述圆形铁块的下表面设置有垫槽,所述硅胶垫设置于所述垫槽内,所述圆形铁块吸附于所述环形磁铁的内环中,所述线路盒盒体的下表面设置有圆形孔,所述圆形孔的直径小于所述环形磁铁的外径,安装有圆形铁块的环形磁铁设置于所述线路盒盒体内;

所述铁球的部分弧面穿过所述圆形孔与所述环形磁铁吸附,且所述铁球的部分弧面与所述硅胶垫的下表面贴合,与所述铁球的光滑表面在磁力作用下产生真空吸附力对所述铁球进行固定;

所述底座上表面设置有与所述铁球弧面相适配的弧形槽,所述铁球的另外部分弧面与所述弧形槽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线路盒盒体内部底面设置有第一环形槽,安装有圆形铁块的环形磁铁设置于所述第一环形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线路盒组件还包括隔磁板,所述隔磁板设置于所述线圈固定板和所述环形磁铁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线路盒组件还包括环形垫圈,所述线路盒盒体内壁上还设有第二环形槽,所述环形垫圈安装于所述第二环形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线路盒盒体的外表面还设置有与所述电源接头连接的电源指示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线充电装置,至少包括如下有益效果:

(1)通过在线路盒盒体的盖板上设置微吸垫片,待充电设备在施加一定的外力作用下就可以与其进行紧密贴合固定,特别适用于颠簸的环境,同时也方便拆卸,有效提高使用的方便性,微吸垫片依靠表面的微小吸盘进行吸附,无任何胶粘类物质,吸力强劲、易拆卸,可反复水洗,使用年限长;

(2)通过带磁性的连接组件实现线路盒组件与底座的连接,在施加一定的外力作用下可使得线路盒组件与底座分离,底座可固定于车内的平台上,车内充电时可以将线路盒组件底部的圆形孔与铁球接触使得铁球与环形磁铁吸附,即可将线路盒组件快速方便地固定在底座上,通过球面进行连接,还可以方便的调整线路盒组件的安装角度,硅胶垫的设置,可以加大光滑铁球表面和光滑圆形铁块表面之间的转动摩擦力,使得铁球在吸附后不能轻易转动,进一步提高连接的稳固性,保证整个装置在行车过程中的稳定;当需要带走线路盒组件时,施加一定外力克服磁力即可使得线路盒与底座分离,单独的线路盒组件可在其他场合下使用,有效提高无线充电的方便性;

(3)隔磁板的设置,能够有效的对线圈模块和环形磁铁进行隔离,消除环形磁铁对线圈模块的影响,保证充电的可靠性;

(4)各部件间巧妙的配合连接,连接稳固,可靠性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线充电装置一种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线充电装置中线路盒组件一种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线充电装置中底座、线路盒盒体以及连接组件一种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线充电装置中圆形铁块一种实施例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考图1-图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底座101、线路盒组件102以及连接组件,底座101和线路盒组件102通过连接组件连接;

线路盒组件102包括线路盒盒体103、设置在线路盒盒体103内的线圈模块104和线圈固定板105,线路盒盒体103上还设置有电源接头106,线圈模块104固定在线圈固定板105上,线圈模块104还与电源接头106电连接;

线路盒盒体103上还安装有盖板107;

无线充电装置还包括与盖板107尺寸相适配的微吸垫片108,微吸垫片108上表面分布有微小吸盘,微吸垫片108的下表面与盖板107的上表面粘接,微吸垫片108的上表面通过微小吸盘与待充电设备进行吸附固定;

线圈模块104用于与待充电设备内的线圈耦合,为待充电设备提供电能。

本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装置,通过在线路盒盒体的盖板上设置微吸垫片,待充电设备在施加一定的外力作用下就可以与其进行紧密贴合固定,特别适用于颠簸的环境,同时也方便拆卸,有效提高使用的方便性,微吸垫片依靠表面的微小吸盘进行吸附,无任何胶粘类物质,吸力强劲、易拆卸,可反复水洗,使用年限长。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微吸垫片108的材质为纳米微吸材质。

进一步地,底座101的下表面设置有双面胶片109,双面胶片109的上表面与底座101的下表面粘接,双面胶片109的下表面用于与车内的台面粘接。

通过双面胶片实现底座与车内台面的连接,可靠性强且成本低。

进一步地,连接组件包括铁球110、环形磁铁111、圆形铁块112以及硅胶垫113以及垫槽114;

圆形铁块112的下表面设置有垫槽114,硅胶垫113设置于垫槽114内,圆形铁块112吸附于环形磁铁111的内环中,线路盒盒体103的下表面设置有圆形孔115,圆形孔115的直径小于环形磁铁111的外径,安装有圆形铁块112的环形磁铁111设置于线路盒盒体103内;

铁球110的部分弧面穿过圆形孔115与环形磁铁111吸附,且铁球110的部分弧面与硅胶垫113的下表面贴合,与铁球110在磁力作用下形成真空吸附力对铁球110进行固定;

底座101上表面设置有与铁球弧面相适配的弧形槽116,铁球110的另外部分弧面与弧形槽116固定连接。

通过带磁性的连接组件实现线路盒组件与底座的连接,在施加一定的外力作用下可使得线路盒组件与底座分离,底座可固定于车内的平台上,车内充电时可以将线路盒组件底部的圆形孔与铁球接触使得铁球与环形磁铁吸附,即可将线路盒组件快速方便地固定在底座上,通过球面进行连接,还可以方便的调整线路盒组件的安装角度,硅胶垫的设置,可以加大光滑铁球表面和光滑圆形铁块表面之间的转动摩擦力,使得铁球在吸附后不能轻易转动,进一步提高连接的稳固性,保证整个装置在行车过程中的稳定;当需要带走线路盒组件时,施加一定外力克服磁力即可使得线路盒与底座分离,单独的线路盒组件可在其他场合下使用,有效提高无线充电的方便性。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线路盒盒体103内部底面设置有第一环形槽117,安装有圆形铁块的环形磁铁设置于第一环形槽117内。

第一环形槽用于对环形磁铁进行限位,使得环形磁铁能够稳固的固定于线路盒盒体内。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线路盒组件102还包括隔磁板118,隔磁板118设置于线圈固定板105和环形磁铁111之间。

隔磁板的设置,能够有效的对线圈模块和环形磁铁进行隔离,消除环形磁铁对线圈模块的影响,保证充电的可靠性。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线路盒组件102还包括环形垫圈119,线路盒盒体103内壁上还设有第二环形槽120,环形垫圈119安装于第二环形槽120内。

环形垫圈的设置,用于对线路盒盒体内的各部件进行限位。

进一步地,线路盒盒体103的外表面还设置有与电源接头106连接的电源指示灯121。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装置,至少包括如下有益效果:

(1)通过在线路盒盒体的盖板上设置微吸垫片,待充电设备在施加一定的外力作用下就可以与其进行紧密贴合固定,特别适用于颠簸的环境,同时也方便拆卸,有效提高使用的方便性,微吸垫片依靠表面的微小吸盘进行吸附,无任何胶粘类物质,吸力强劲、易拆卸,可反复水洗,使用年限长;

(2)通过带磁性的连接组件实现线路盒组件与底座的连接,在施加一定的外力作用下可使得线路盒组件与底座分离,底座可固定于车内的平台上,车内充电时可以将线路盒组件底部的圆形孔与铁球接触使得铁球与环形磁铁吸附,即可将线路盒组件快速方便地固定在底座上,通过球面进行连接,还可以方便的调整线路盒组件的安装角度,硅胶垫的设置,可以加大光滑铁球表面和光滑圆形铁块表面之间的转动摩擦力,使得铁球在吸附后不能轻易转动,进一步提高连接的稳固性,保证整个装置在行车过程中的稳定;当需要带走线路盒组件时,施加一定外力克服磁力即可使得线路盒与底座分离,单独的线路盒组件可在其他场合下使用,有效提高无线充电的方便性;

(3)隔磁板的设置,能够有效的对线圈模块和环形磁铁进行隔离,消除环形磁铁对线圈模块的影响,保证充电的可靠性;

(4)各部件间巧妙的配合连接,连接稳固,可靠性高。

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