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外转子无刷电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69951发布日期:2018-06-01 21:37阅读:472来源:国知局
一种外转子无刷电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外转子无刷电机。



背景技术:

随着外转子无刷电机的推广,在一些对IP防护等级及散热要求较高的领域,如航模、无人机等产品,对外转子无刷电机的IP防护等级及散热要求不断提高,才能保证产品工作的可靠性。目前的做法是在电机的两端镂空处理,从而促使空气内外流通,即可加强散热,但此种结构会使异物容易从镂空处进入电机内,污染轴承,IP防护等级不高。为了防止异物进入电机内,封闭电机的两端,则会影响散热效果。即现有的电机无法同时兼具高IP防护等级和散热的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外转子无刷电机。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外转子无刷电机,其包括定子组件、电机轴、多个轴承、转子组件及端盖,电机轴两端分别设置于定子组件的第一轴孔和转子组件的第二轴孔,多个轴承分别套设于电机轴并位于定子组件的第一轴孔内,定子组件的一侧设有第一环形凸台,其另一侧设有环形凹槽,第一环形凸台和环形凹槽分别环绕第一轴孔;转子组件的底盖内侧设有环形凸槽,其侧壁内侧设有第一凹槽,环形凸槽环绕第二轴孔并对应第一环形凸台;端盖的端面内侧设有第二环形凸台,其边缘设有第一凸台,第二环形凸台对应环形凹槽,第一凸台对应第一凹槽,转子组件的底盖包括多组第一散热孔和挡尘板,挡尘板位于多组第一散热孔的上方,且挡尘板包括多个设置于每组第一散热孔之间的间隔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上述定子组件的另一侧设有多个间隔排布的第一散热槽和多个第二散热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上述端盖的外侧设有多个间隔排布的第二散热槽,第二散热槽的槽底设有多个第三散热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上述转子组件的侧壁内侧设有栅格架,多个磁铁分别设置于栅格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上述电机轴的一端设有盲孔,其另一端设有多个螺丝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上述电机轴的一端设有凸缘,转子组件的底盖外侧设有环形凹台,凸缘对应环形凹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上述第一轴孔内侧壁设有环形间隔板,环形间隔板位于多个轴承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可以获得包括以下技术效果:

本申请的外转子无刷电机通过在各部件的连接处设计凹凸对接方式,防止外界异物进入电机内部,影响运转寿命,提高IP防护等级;同时在各部件上充分利用空间形成散热结构,加快运转时的散热效率,延长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实施例中的外转子无刷电机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中的外转子无刷电机的爆炸图;

图3为实施例中的外转子无刷电机的轴测剖视图;

图4为实施例中的底盖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中的定子柱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定子组件;11、定子柱;111、第一轴孔;1111、环形间隔板;112、第一环形凸台;113、环形凹槽;114、第一散热槽;115、第二散热孔;116、螺孔;12、铁芯;2、电机轴;21、盲孔;22、螺丝孔;23、螺丝盖;24、凸缘;3、轴承;4、转子组件;41、底盖;411、第二轴孔;412、环形凸槽;413、第一散热孔;414、挡尘板;4141、间隔壁;415、环形凹台;42、壳体;421、第一凹槽;43、栅格架;431、支架;432、限位槽;44、磁铁;5、端盖;51、第二环形凸台;52、第一凸台;53、第二散热槽;531、第三散热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一并参阅图1、图2和图3,其分别是实施例中的外转子无刷电机的示意图、爆炸图和轴测剖视图;如图所示,本申请的外转子无刷电机包括定子组件1、电机轴2、二个轴承3、转子组件4及端盖5,其中定子组件1包括定子柱11和套设于定子柱11的铁芯12,定子柱11的中部设有第一轴孔111,电机轴2设置于第一轴孔111,二个轴承3套设于电机轴2的两端并位于第一轴孔111内,第一轴孔111的内侧壁设有环形间隔板1111,二个轴承3位于环形间隔板1111的两侧,防止二个轴承3接触摩擦。转子组件4包括底盖41、壳体42、栅格架43及多个磁铁44,壳体42的一端与底盖41连接,底盖41的中部设有第二轴孔411,栅格架43设置于壳体42的侧壁内侧,栅格架43由多个支架431间隔形成多个限位槽432,多个磁铁44设置于限位槽432,通过栅格架43支撑和分隔,使多个磁铁43有序固定于壳42体内。定子组件1设置于转子组件4内,电机轴2的一端从第二轴孔411露出,端盖5连接于壳体42的另一端,将定子组件1封锁于壳体42内。

详细而言,请一并参阅图2、图4和图5,其是实施例中的外转子无刷电机的轴测剖视图、底盖的示意图和定子柱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定子柱11的一侧设有第一环形凸台112,其另一侧设有环形凹槽113,第一环形凸台112和环形凹槽113分别环绕第一轴孔111。转子组件4的底盖41内侧设有环形凸槽412,壳体42的侧壁内侧设有第一凹槽421,环形凸槽412环绕第二轴孔411并对应第一环形凸台112。端盖5的端面内侧设有第二环形凸台51,其边缘设有第一凸台52,第二环形凸台51对应环形凹槽113,第一凸台52对应第一凹槽421。进一步地,定子柱11的一侧和端盖5的端面分别设有多个相互对应的螺孔116,部分螺孔116设有螺丝,通过螺丝穿设螺孔116来连接定子柱11和端盖5,另一部分螺孔116用于产品的装配。

在组装时,将定子柱11的第一环形凸台112与底盖41的环形凸槽412抵接,端盖5的第二环形凸台51与定子柱11的环形凹槽113抵接,端盖5的第一凸台52与壳体42的第一凹槽421抵接,即定子柱11与底盖41的连接处、端盖5与定子柱11的连接处及端盖5与壳体42的连接处都通过凹凸结构对接,将两个轴承3封锁于定子柱11的第一轴孔111,与外界隔绝,从而防止外界的灰尘、细小的颗粒或水汽从连接处进入轴承3,提高IP防护等级,避免影响运转和使用寿命。

优选地,底盖41包括多组第一散热孔413,多组第一散热孔413沿第二轴孔411环绕,通过多组第一散热孔413散出电机运行时的热量。为防止灰尘从第一散热413孔进入电机内部,底盖41的一端还设有挡尘板414,挡尘板414罩设于多组第一散热孔413的上方,且挡尘板414包括多个设置于每组第一散热孔413之间的间隔壁4141。

为加强散热效率,定子柱11的另一侧设有多个间隔排布的第一散热槽114和多个第二散热孔115,多个第一散热槽114和第二散热孔115沿第一轴孔111均匀环绕。通过第一散热槽114形成气流通道,引导运行时的热流向外扩散,同时第一散热槽114的槽壁增大与热流的接触面积,提高散热速度。

进一步地,端盖5的外侧设有多个间隔排布的第二散热槽53,第二散热槽53沿端盖5的中心均匀环绕。第二散热槽53的槽底设有多个第三散热孔531。同理,电机运行时的热量从多个第三散热孔531溢出,再沿第二散热槽53所在的气流通道向外扩散,使热量均匀散出。

优选地,电机轴2的一端设有盲孔21,其空心结构一方面用于产品的安装,如连接航母的船桨,另一方面亦可加快散热速度,电机轴2的另一端设有多个螺丝孔22,定子柱11的另一端设有螺丝盖23,螺丝盖23对应电机轴2的另一端,通过多个螺丝穿设螺丝盖23和螺丝孔22,使电机轴2与产品紧固连接。进一步地,电机轴2的一端设有凸缘24,转子组件4的底盖41外侧设有环形凹台415,电机轴2的凸缘24卡设于环形凹台415内,使电机轴2与底盖41相互抵接,防止转子组件4在运转中脱出。

在本申请的电机的运转中,转子组件4连通电机轴2一同转动,底盖41随之转动,挡尘板414的各侧壁相当于风叶搅动,产生气流通入第一散热孔413内,再流经定子组件1的第二散热孔115,最后从端盖5的第三散热孔531流出,且气流不会携带异物进入两个轴承3内。同理,当气流反向流动,即从第三散热孔531进入,再从第一散热孔413流出时,亦不会有异物进入两个轴承3内。

综上所述,本申请的外转子无刷电机通过在各部件的连接处设计凹凸对接方式,防止外界异物进入电机内部,影响运转寿命,提高IP防护等级;同时在各部件上充分利用空间形成散热结构,加快运转时的散热效率,延长使用寿命。

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的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