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中空散热筋的电机机座壳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73604发布日期:2018-12-07 22:09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带中空散热筋的电机机座壳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机机座壳体,特别是一种带中空散热筋的电机机座壳体。



背景技术:

电机在机械加工以及日常生活中是最普遍的一种原动机,其结构紧凑,冷却空间有限,如何有效地散热,提高电机冷却效果成为电机向更高速、更大功率发展的瓶颈之一。而机座在电机冷却回路中起重要作用:电机大部分因损耗产生的热量由定子铁心传给机座,再被外部冷却空气带走,其余部分损耗热由内冷却回路传递给机座,再被外部冷却空气带走,因此机座的散热能力对电机的冷却效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现有的电机机座壳体,如图1和2所示,其散热结构是在本体3的外表面轴向分布很多辐射状散热筋1。这种散热结构散热面积有限,辐射散热能力亦有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带中空散热筋的电机机座壳体,增大散热筋的散热面积,提高其辐射散热能力。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中空散热筋的电机机座壳体,包括本体,所述本体的外表面轴向分布有散热筋,在所述本体的内表面、对应于所述散热筋的位置,设置有散热槽,所述散热槽的形状与所述散热筋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筋的横截面形状为轴对称图形,对称中心线与所述本体的轴线相交,其两侧边之间夹设一角度。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筋两侧边所夹角度为2°~7°。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筋两侧边所夹角度为5°。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筋与所述散热槽的侧边之间距离最少为2mm。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筋两侧边相交处圆弧过渡,所述散热筋两侧边与所述本体相交处圆弧过渡。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筋两侧边相交处圆弧直径为所述散热筋高度的0.1~0.4倍,所述散热筋两侧边与所述本体相交处圆弧直径为所述散热筋高度的0.3~0.7倍。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筋两侧边相交处圆弧直径为所述散热筋高度的0.3倍,所述散热筋两侧边与所述本体相交处圆弧直径为所述散热筋高度的0.6倍。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筋和散热槽在轴向贯通所述本体。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带中空散热筋的电机机座壳体,增大了散热筋的散热面积,提高了其辐射散热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机座壳体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左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机座壳体的主视图;

图4是图3中局部视图A的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机座壳体的另一实施方式;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机座壳体的另一实施方式。

图中,1.散热筋,101.顶角圆弧,102.侧边,103.底角圆弧,2.散热槽,201.顶角圆弧,202.侧边,203.底角圆弧,3.本体,4.对称中心线,5.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一种带中空散热筋的电机机座壳体,如图3和图4所示,包括本体3,所述本体3的外表面轴向分布有散热筋1,图3中,散热筋1的排布方式不受限制,本实施例中散热筋沿周向均布,当然,可以以其它形式排布。在所述本体的内表面、对应于所述散热筋1的位置,设置有散热槽2,所述散热槽2的形状与所述散热筋1相同。

散热槽2设置于散热筋1处,并未减小本体3的最小壁厚,因此,对本体3的结构强度影响不大。其增大了散热筋1的散热面积,提高了其辐射散热能力。

本实施例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散热槽2设置于散热筋1处,将散热筋由实心变为空心,因此,为增强散热筋1的结构强度,所述散热筋1的横截面形状为轴对称图形,对称中心线4与所述本体3的轴线5(见图2)相交,其两侧边102之间夹设一角度a。类似于三角形结构,对称中心线4与轴线5相交,散热筋1的稳定性增强。散热筋1横截面形状类似于三角形结构只是本实施例的一优选实施方式,如图5和图6所示,散热筋1横截面形状也可为矩形或圆弧形,或其它形状。

本实施例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考虑到对风道的影响,角度a为2°~7°,优选地,角度a为5°。

本实施例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考虑制造难度以及保证散热筋1的强度,所述散热筋1的侧边102与所述散热槽2的侧边202之间距离b最少为2mm。

本实施例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考虑制造难度以及保证散热筋1的强度,所述散热筋1的两侧边102相交处以顶角圆弧101过渡,所述散热筋1的两侧边102与所述本体3相交处以底角圆弧103过渡。其中,顶角圆弧101直径为所述散热筋1高度c的0.1~0.4倍,底角圆弧103直径为所述散热筋1高度c的0.3~0.7倍。优选地,顶角圆弧101直径为所述散热筋1高度c的0.3倍,底角圆弧103直径为所述散热筋1高度c的0.6倍。

本实施例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考虑制造难度,所述散热槽2的两侧边202相交处以顶角圆弧201过渡,所述散热槽的两侧边202与所述本体3相交处以底角圆弧203过渡。其中,顶角圆弧201直径为所述散热筋1高度c的0.02~0.15倍,底角圆弧203直径为所述散热筋1高度c的0.3~0.7倍。优选地,顶角圆弧201直径为所述散热筋1高度c的0.1倍,底角圆弧203直径为所述散热筋1高度c的0.6倍。

本实施例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机座壳体通常为挤出成型,为方便制造,所述散热筋1和散热槽2在轴向贯通所述本体3。

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