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枢端面压平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06938发布日期:2018-11-02 21:53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电枢端面压平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技术领域,特别是电枢端面压平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机制造过程中,电枢线圈嵌放在电枢铁芯槽内,嵌入后,电枢铁芯两端面的电枢线圈是高低不平的,为了看起来整齐且美观,通常需要将两端面的电枢线圈压平,压平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避免这些凹凸不平电枢线圈对转动造成不良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机的尺寸和精度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实现某些特定功能,电机的设计也越来越复杂化,因此对电机的每一部分结构要求越来越严,原本的简单的压平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要求,虽然仍不影响其转动,但却占据较大的空间,影响其他辅助零部件的位置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压平精度高、压平效果好、有效增大电机内部空间的电枢端面压平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电枢端面压平装置,包括上外壳、下外壳、压板和底板,上外壳和下外壳均呈桶装且在其底部中心均开有通孔,压板和底板中心同样开有通孔,所述的上外壳内壁上部设置有环形台A,下外壳内壁的底部设置有环形台B,压板放置在环形台A位置,底板放置在环形台B上,上外壳、下外壳分别套在电枢的两端;

还包括上下伸缩机构,上下伸缩机构位于上外壳的上方,上下伸缩机构的伸缩轴端头安装有压盘,压盘底面在其边缘处均匀环形设置有多个压台,多个压台形成的圆与上外壳顶部的圆大小相适配;

所述的下外壳的下方设置顶起机构,顶起机构包括顶起盘和胀紧轴,胀紧轴可伸缩地设置在顶起盘的中心,下外壳放置在顶起盘上,胀紧轴穿过底板的通孔伸入电枢的铁芯内部。

所述的胀紧轴在压平时不与铁芯的内壁接触,胀紧轴在压平完成后胀开与铁芯内壁接触。

所述的胀紧轴的上端头设置有胀紧头,胀紧头呈瓣状,胀紧头未胀开时直径与胀紧轴的直径相同,胀紧头胀开时与铁芯内壁接触。

所述的底板和压板均呈圆形,且与上外壳和下外壳的内径大小相适配。

所述的底板的上表面向下凹形成圆形坑,压板的下表面向上凹形成圆形坑,两者的圆形坑的边缘处为倒角,电枢的铁芯两端外侧同样开有倒角。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压平精度高、压平效果好、有效增大电机内部空间。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图2 为压盘和压台的俯视图;

图3 为胀紧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外壳,2-下外壳,3-压板,4-底板,5-环形台A,6-环形台B,7-电枢,8-上下伸缩机构,9-压盘,10-压台,11-顶起机构,12-顶起盘,13-胀紧轴,14-胀紧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如图1~图3所示,电枢端面压平装置,包括上外壳1、下外壳2、压板3和底板4,上外壳1和下外壳2均呈桶装且在其底部中心均开有通孔,压板3和底板4中心同样开有通孔,所述的上外壳1内壁上部设置有环形台A5,下外壳2内壁的底部设置有环形台B6,压板3放置在环形台A5位置,底板4放置在环形台B6上,上外壳1、下外壳2分别套在电枢7的两端。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上下伸缩机构8,上下伸缩机构8位于上外壳1的上方,上下伸缩机构8的伸缩轴端头安装有压盘9,压盘9底面在其边缘处均匀环形设置有多个压台10,多个压台10形成的圆与上外壳1顶部的圆大小相适配。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下外壳2的下方设置顶起机构11,顶起机构11包括顶起盘12和胀紧轴13,胀紧轴13可伸缩地设置在顶起盘12的中心,下外壳1放置在顶起盘12上,胀紧轴13穿过底板4的通孔伸入电枢的铁芯内部。所述的胀紧轴13在压平时不与铁芯的内壁接触,胀紧轴13在压平完成后胀开与铁芯内壁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的胀紧轴13的上端头设置有胀紧头14,胀紧头14呈瓣状,胀紧头14未胀开时直径与胀紧轴13的直径相同,胀紧头14胀开时与铁芯内壁接触。

工作时,电枢7的两端置于上外壳1和下外壳2中,并通过压板3和底板4将电枢7压紧,上下伸缩机构8通过压盘9压下,使得压台10与上外壳1边缘相接触,由于是均匀设置的压台,相比于压盘9直接与上外壳1接触而言,载荷分布更为均匀,压平效果更好。这是因为在长期的压平过程中,压盘9的底面可能出现细微的倾斜,从而导致某一处先接触的地方载荷过大,而通过设置多个压台10,则减小了某一处先接触的面积,从而使得载荷分布更均匀,提高了压平精度和压平效果。采用这种方式,让电枢的端面更平,从而让电机内部的空间更大,便于设置其他辅助零部件。

压平过程中,顶起盘12将下外壳2顶起,同时胀紧轴13伸入铁芯中,此时胀紧轴13的胀紧头14为胀开处于闭合状态。压平完毕后,涨紧头14张开与铁芯内部贴紧,将铁芯胀紧,当上下伸缩机构8向上移动后,胀紧轴13向上移动,通过胀紧头14带动电枢7向上移动,从而将电枢7移除。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底板4和压板3均呈圆形,且与上外壳1和下外壳2的内径大小相适配。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底板4的上表面向下凹形成圆形坑,压板3的下表面向上凹形成圆形坑,两者的圆形坑的边缘处为倒角,电枢7的铁芯两端外侧同样开有倒角。圆形坑用于容纳电枢的两端。由于每个电枢缠绕的松紧不一,因此每个电枢压平时需要的压力大小不定,而倒角设设置,则避免个别压力过大时,过度压平,对线圈造成损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