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箱通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04361发布日期:2019-05-31 21:31阅读:347来源:国知局
充电箱通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终端服务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充电箱通风系统。



背景技术:

现在生活中,移动终端(包括手机、平板、笔记本、掌上游戏机等)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涉及生活工作的方方面。同时,移动终端以高清大屏为主流,同时配备高性能处理器,但是高清大屏和高性能处理器也伴随着高耗电量,因此一天一充已经无法满足大部分移动终端的耗电需求。为了方便移动终端的充电需求,很多公共场所如地铁、城际列车站、动车站、火车站、机场等地方的座椅上提供了结构,如用于对手机充电的充电箱,在充电箱内布置了充电组件,但是在公共场所,尤其是在火车站、机场等地,人流昼夜不停,使得充电箱工作负荷增大,导致充电箱散热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充电箱的通风系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充电箱存在散热不足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充电箱通风系统,适用于充电扶手的充电箱体内,所述充电箱通风系统包括风机、出风结构和进风结构,所述出风结构包括设于所述充电箱的底板上的出风口,所述进风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充电箱的背面板上的进风口,所述出风口和所述进风口相互连通并形成散热风道,所述风机设于所述充电箱内并靠近所述出风口处。

可选地,所述进风口包括多个进风孔,多个所述进风孔间隔分布于所述充电箱的背面板上。

可选地,所述背面板的外侧面设有与各所述进风孔一一对应并覆设于对应的所述进风孔处且具有向下开口的保护罩。

可选地,各所述保护罩均包括保护板和设置于所述保护板两侧的侧板,两所述侧板固定连接于对应的所述进风孔的两侧边缘,所述保护板的一端固定于所述进风孔的上边缘、另一端沿两所述侧板的边缘向下延伸。

可选地,各所述侧板均呈扇形,且各所述侧板的圆心角均朝向斜上方设置,所述保护板为弧形板。

可选地,各所述进风孔均为沿水平方向布置的长条孔。

可选地,所述背面板的内侧面设有覆设于所述进风口处且具有向上开口的缓冲罩,所述缓冲罩的下端与所述背面板的内侧面连接并与所述进风口的下边缘齐平。

可选地,所述进风口包括多排进风孔,所述背面板的内侧面设有覆设于各排所述进风孔处且具有向上开口的缓冲罩,所述缓冲罩的下端与所述背面板的内侧面连接并与位于最下面一排的所述进风孔的下边缘相齐平。

可选地,所述出风口包括多个呈格栅状分布的通孔,各所述通孔间隔分布于所述充电箱的底板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充电箱通风系统,适用于充电扶手的充电箱体内,其出风结构通过在充电箱的底板上设置出风口形成,其进风结构通过在充电箱的背面板上设置进风口形成,并且使得出风口与进风口连通,同时在充电箱内设置靠近于出风口的风机,如此,启动风机后,风机将充电箱内的风从充电箱的底板上设置的出风口排出,由于充电箱的背面板上设有进风口,这样在排风的过程中,充电箱之外的风可以经过充电箱的背面板上设置的进风口源源不断地进入到充电箱之内,如此,由出风口和进风口相互连通形成的散热风道可以不断地将充电箱内的热量散发出去,从而提升充电箱的散热效果,确保充电箱内的结构(例如充电组件)能够保持在合适的工作温度内工作,避免温度过高而出现烧坏,以适应24小时的高负荷工作状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扶手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扶手充电装置的上盖与箱体分解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扶手充电装置的剖视图;

图4为图3中局部区域A的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扶手充电装置的另一相反方向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扶手充电装置的分解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扶手充电装置的另一视角的分解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扶手充电装置的扣接结构的分解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扶手充电装置的电气固定座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充电箱,1a—箱体,1b—上盖,11—正面板,12—底板,13—背面板,14—顶板,15—侧面板,151—出线孔,16—显示屏,17—唤醒按键,18—显示灯箱,181—背光板,182—透明保护板,1821—凸起部,183—显示窗口,191—加强板,192—承压板;

21—变压器,22—充电主板;

3—扣接结构,31—第一扣接件,311—扣接座,312—第一扣接部,313—第一延伸部,32—第二扣接件,321—滑动部,3211—第一长孔,3212—第二长孔,322—第二扣接部,323—第二延伸部,33—驱动组件,331—旋钮,332—摆动板,333—第二导向柱,34—导向组件,341—导向座,342—第一导向柱;

4—支撑组件,41—第一固定座,42—第二固定座,43—支撑杆,44—第一安装板,45—第二安装板;

51—出风口,52—进风口,521—进风孔,53—风机,54—保护罩,541—保护板,542—侧板,55—缓冲罩;

6—电气布置系统,61—U型支撑座,611—连接部,612—抵接部,62—电气固定座,621—电气固定板,622—电气安装板,6221—第一桥孔,63—导线板,631—第二桥孔,64—压线组件,641—承线板,642—压线板,6421—压线槽,643—紧固件,6431—螺栓,6432—蝶形螺母,65—长条固线板,651—第三桥孔;

71—第一固定板,711—进线口,72—第二固定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应用于扶手充电装置的充电箱的通风系统,具体地,扶手充电装置包括设固定于座椅一侧且用于扶手和对移动终端充电的充电箱1,移动终端包括手机、平板、笔记本、掌上游戏机等移动便携设备,下文移动终端以手机为例做说明。

如图图3、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箱通风系统,适用于充电扶手的充电箱1内,充电箱通风系统包括风机53、出风结构和进风结构,出风结构包括设于充电箱1的底板12上的出风口51,进风结构包括设置于充电箱1的背面板13上的进风口52,出风口51和进风口52相互连通并形成散热风道,风机53设于充电箱1内并靠近出风口51处。充电箱1本身为低发热电气设备,通常情况下充电箱1为处于密封状态或者近似密封的状态,但是由于充电箱1设置公共场所,极有可能处于24小时工作状态,使得发热量大增,使得现有的充电箱1无法适应这种高负荷工作,存在散热效不足的问题。其出风结构通过在充电箱1的底板12上设置出风口51形成,其进风结构通过在充电箱1 的背面板13上设置进风口52形成,并且使得出风口51与进风口52连通,同时在充电箱1内设置靠近于出风口51的风机53,如此,启动风机53后,风机 53将充电箱1内的风从充电箱1的底板12上设置的出风口51排出,由于充电箱1的背面板13上设有进风口52,这样在排风的过程中,充电箱1之外的风可以经过充电箱1的背面板13上设置的进风口52源源不断地进入到充电箱1之内,如此,由出风口51和进风口52相互连通形成的散热风道可以不断地将充电箱1内的热量散发出去,从而提升充电箱1的散热效果,确保充电箱1内的结构(例如充电组件)能够保持在合适的工作温度内工作,避免温度过高而出现烧坏,以适应24小时的高负荷工作状态。

另外,下文中设置两组充电线组,并且各充电线组包括多根充电线,使得充电箱1同时对多个手机进行充电,进一步增加充电箱1放热,因此,本实施例的充电箱1设置充电箱通风系统后,能够使用同时对多个手机进行充电的工作状态。

具体地,如图3所示,进风口52包括多个进风孔521,多个进风521孔间隔布置于充电箱1的背面板13上.通过设置多个进风孔521,来保持进风量,并去缩小通过尺寸,避免尺寸过大的物件被吸入充电箱1内。

具体来说,充电箱1包括正面板11、底板12、背面板13、顶板14和两侧面板15,正面板11、底板12、背面板13、顶板14和两侧面板15合围成前述充电箱1。

可选地,如图3所示,背面板13的外侧面设有与进风口52对应设置的保护罩54,保护罩54并覆设于进风口521处,并且保护罩54均具有向下开口。保护罩54覆盖于进风口52处,避免其他杂物从进风口52掉入充电箱1内,同时保护罩54具有向下的开口,保证了进风口52的进风效果。

当本实施例的进风口52包括多个进风孔521时,背面板13的外侧面设有与各进风孔521一一对应的保护罩54,各保护罩54并覆设于对应的进风孔521 处,并且各保护罩54均具有向下开口。保护罩54覆盖于进风孔521处,避免其他杂物从进风孔521掉入充电箱1内,同时保护罩54具有向下的开口,保证了进风孔521的进风效果。

具体地,如图7所示,各保护罩54包括保护板541和设置于保护板541两侧的侧板542,两侧板542固定连接于对应的进风孔521的两侧边缘,保护板 541的一端固定于进风孔521的上边缘,保护板541的另一端沿两侧板542的边缘向下延伸。保护板541用于遮挡进风口52,同时两侧板542遮挡保护板541 两侧的区域,防止杂物从保护板541的两侧进入进风孔521。

可选地,各侧板542均呈扇形,且各侧板542的圆心角均朝向斜上方设置,保护板541为弧形板.

可选地,各进风孔521均为沿水平方向布置的长条孔。

可选地,如图5所示,背面板13的内侧面设有具有向上开口的缓冲罩55,缓冲罩55覆设于进风口52处,缓冲罩55的下端与背面板13的内侧面连接并与进风口52的下边缘齐平。在背面板13的内侧面设置缓冲罩55,使得在缓冲罩55与背面板13之间形成缓冲区域,杂物或者灰尘颗粒经过进风口52进入缓冲罩55内,此时空气流动速度降低,从而使得杂物和灰尘颗粒得以沉静下来,杂物和灰尘颗粒落至缓冲罩55的底部,并且从进风口52掉出至充电箱1外。

进一步地,当本实施例的进风口52包括多排进风孔521时,缓冲罩55同时覆盖各排进风孔521,缓冲罩55的下端与背面板13的内侧面连接并与位于最下面一排的各进风孔521的下边缘相齐平,如此,缓冲罩55能够为各排进风孔 521均提供缓冲,气流速度降低,从而使得杂物和灰尘颗粒得以沉静下来,杂物和灰尘颗粒落至缓冲罩55的底部,并且从最下面一排的各进风孔521掉出至充电箱1外。

可选地,出风口51包括多个呈格栅状分布的通孔(图中未标示),各通孔间隔分布于充电箱1的底板12上,如此可保证出风量,同时缩小通过尺寸,避免外物从出风口51伸入风机53内。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扶手充电装置,包括设固定于座椅一侧且用于扶手和对移动终端充电的充电箱1,移动终端包括手机、平板、笔记本、掌上游戏机等移动便携设备,下文移动终端以手机为例做说明。充电箱1内设有充电组件2,充电组件2包括变压器21、充电主板22、充电线组。变压器21与外部电源连接,将外部电源的电压转换成能够用于对外充电的电压,如外部电源为市电时,则变压器21将市电电压转换为能够对手机充电的电压。充电主板22与与变压器21连接,用于控制对外充电。充电线组与充电主板22连接并伸出至充电箱1外,将充电线组与需要充电的手机,充电线组对外输出电能从而对手机充电。本实施例中,将变压器21、充电主板22和充电线组集成于充电箱1内,变压器21转成电压,同时充电线组引出至充电箱1外,实现对外充电,扶手充电装置能够直接对手机充电,另外,充电箱1本身设置于座椅的一侧,充分利用座椅的结构,将充电箱1融入座椅中,使得充电箱1 能够作为座椅的扶手使用,使得充电箱1的功能多样化。

本实施例中,充电线组包括至少一根充电线。具体地,充电线的末端设有接口,接口可以是Type-c接口、USB接口或者Lightning接口;充电线组包括两根以上数量(包括两根)的充电线时,各充电线末端的接口为Type-c接口、 USB接口和Lightning接口的任意组合。

可选地,如图2、图3所示,充电箱1的顶板14设有用于显示第一充电信息的显示屏16,显示屏16与充电主板22连接用于接收充电主板22输出的第二充电信息。本实施例中,第一充电信息包括充电识别码,充电识别码可以是二维码、三维码或者数字编码等,手机通过扫描充电识别码获得充电许可,第二充电信息包括充电费用信息或/和充电时间,在充电过程中,充电主板22反馈第二充电信息至显示屏16,通过显示屏16显示第二充电信息。

本实施例中,第一充电信息包括还包括指示如何充电的充电步骤。

可选地,充电箱1设置于两座椅(图中示出)之间,显示屏16的数量和充电线组的数量均为两个,两显示屏16分别与两充电线组电信号连接,两显示屏 16均设置于充电箱1的顶板14上且分别与两座椅一一对应,具体地,两显示屏 16的安装位置分别靠近两座椅,两充电线组均与充电主板22连接且分别从充电箱1的两侧壁伸出至两座椅上。为了减少充电箱1的数量,增加对充电箱1的利用率,本实施例中将充电箱1设置于两座椅之间,使得一个充电箱1能够兼顾两个座椅。具体来说,两充电线组分别与两显示屏16一一对应,通过其中一个显示屏16获得充电许可后,充电主板22控制对应的充电线组输出电能,从而使得与显示屏16对应的座椅能够使用充电线组以对手机充电。

可选地,如图2所示,充电箱1的顶板14上还设有与两显示屏16一一对应的唤醒按键17。显示屏16在长时间不使用时,进入休眠状态,从而黑屏,以节省电能。而唤醒按键17能够唤醒对应的显示屏16,使得显示屏16亮起,并进入工作状态。

可选地,如图3、图4所示,充电箱1的顶板14和正面板11上均设有至少一个显示灯箱18。显示灯箱18用于显示广告,通过在充电箱1上设于显示灯箱 18,使得扶手充电装置能够通过投放广告,增加收益。

可选地,如图3、图4所示,充电箱1的顶板14和正面板11上均设有至少一个与各显示灯箱18一一对应的显示窗口183,各显示灯箱18均包括背光板 181和透明保护板541182,背光板181设置充电箱1的内壁且覆设于对应的显示窗口183上,透明保护板541182设置于背光板181外侧面用于保护背光板181。在背光板181和透明保护板541182之间可放置广告海报,背光板181投射光线到广告海报上,从而显示广告。

具体地,如图3、图4所示,透明保护板541182上设有与显示窗口183形状相匹配的凸起部1821,凸起部1821嵌入对应的显示窗口183内并且凸起部 1821的外表面与充电箱1顶板14的外表面齐平。通过在透明保护板541182上设置凸起部1821,凸起部1821嵌入显示窗口183内,从而填充窗口,使得顶板 14和正面板11上的显示窗口183处更加平整。

可选地,如图2所示,充电箱1包括具有向上开口的箱体1a和覆盖于开口上的上盖1b,上盖1b的一端与箱体1a铰接、另一端通过扣接结构3与箱体1a 扣接。本实施例中,在设置上盖1b后,能够非常方便地将充电箱1打开,便于对充电箱1内的部件进行维护。

具体地,如图1至3所示,顶板14位于上盖1b上,正面板11、底板12、背面板13和两侧面板15合围成前述箱体1a,充电组件2设置箱体1a内。在设置上盖1b后,还能够更加便利地对显示灯箱18中的广告内容进行更换。

进一步地,如图2、图3所示,上盖1b的前端与箱体1a的正面板11的顶部铰接,上盖1b的后端通过扣接结构3与箱体1a的背面板13的顶部扣接,由于充电箱1的正面板11朝向座椅的正面,通常情况下用户从座椅的正面使用座椅,将扣接结构3藏与充电箱1的背部,与用户接触机会减少,避免上盖1b意外打开。

可选地,如图3、图5所示,箱体1a内还设有用于打开上盖1b时支撑上盖 1b的支撑组件4,支撑组件4一端与上盖1b连接、另一端与箱体1a连接。上盖1b处于盖合状态时,支撑组件4处于压缩状态,打开上盖1b后,支撑组件4 能够长时间支撑起上盖1b,此时能够非常方便地对箱体1a内的充电组件2进行维护。

具体来说,上盖1b处于盖合状态时,支撑组件4朝向箱体1a的背面板13,在打开上盖1b时,支撑组件4伸长并将上盖1b以预定角度支撑上盖1b。

可选地,如图3、图5所示,支撑组件4包括第一固定座41、第二固定座 42和两端分别与第一固定座41以及第二固定座42连接的支撑杆43,第一固定座41与箱体1a固定连接,第二固定座42与上盖1b固定连接且第二固定座42 向下延伸至箱体1a内。本实施例中,第二固定座42向下延伸至箱体1a内,同时第一固定座41也设置于箱体1a内,如此能够包括支撑组件4处于与上盖1b 平行或者近似与上盖1b平行的角度,如此,支撑组件4处于压缩状态下时,支撑杆43对上盖1b施加的垂直上盖1b且朝向上方的分力相对较小,使得上盖1b 更容易盖合。甚至可以通过调整第二固定座42向下延伸的长度,使得上盖1b 处于盖合状态时支撑杆43倾斜向下,从而使得,支撑杆43对上盖1b施加垂直上盖1b且朝向下方的分力,增加促进上盖1b盖合的作用力,使得扣接结构3 松开后上盖1b仍然能够保持盖合状态。

具体地,支撑杆43为液压支撑或气压支撑杆43。

可选地,如图3、图5所示,箱体1a内设有第一安装板44,第一安装板44 的两端分别与箱体1a的两相对侧壁固定连接,第一固定座41固定于第一安装板44上;

上盖1b内设有第二安装板45,第二安装板45的两端分别与上盖1b的两相对侧壁固定连接,第二固定座42固定于第二安装板45上。具体来说,第一安装板44与箱体1a的两侧面板15固定连接,第一安装板44用于固定安装第一固定座41,并且第一安装板44还能支撑两侧面板15,增加箱体1a的强度;第二安装板45与上盖1b的两相对侧壁固定连接,第二安装板45用于固定安装第二固定座42,并且第二安装板45还能支撑上盖1b的两相对侧壁,增加上盖1b 的两相对侧壁的强度。

可选地,如图3、图6所示,扣接结构3包括第一扣接件31、第二扣接件 32和驱动组件33,第一扣接件31与上盖1b固定连接,第二扣接件32滑动连接于箱体1a的开口内侧,具体来说,第二扣接件32滑动连接于箱体1a的背面板13的上部的内侧,第二扣接件32经过驱动组件33的驱动而滑动,第二扣接件32在滑动过程中实现与第一扣接件31扣接以及脱离扣接;驱动组件33设置于箱体1a的开口内侧,并伸出至箱体1a外侧且用于带动第二扣接件32滑动的驱动组件33。具体来说,驱动组件33设置背面板13的上部的内侧,驱动组件 33伸出至箱体1a背面板13的外侧,驱动组件33伸出背面板13外侧后,便于从外面通过驱动组件33带动第二扣接件32移动,从而实现第二扣接件32和第一扣接件31扣接以及脱离。

具体地,如图7、图8所示,第一扣接件31包括扣接座311和第一扣接部 312,第一扣接部312用于与第二扣接件32扣接,扣接座311的两端与上盖1b 的两相对侧壁固定连接,第一扣接部312固定连接于扣接座311上。扣接座311 用于固定第一扣接部312,便于第一扣接部312的固定安装。

更具体地,如图7、图8所示,第一扣接件31还包括与扣接座311连接且向下延伸的第一延伸部313,第一扣接部312设置于第一延伸部313末端。

具体地,如图7、图8所示,第二扣接件32包括滑动部321和第二扣接部 322,滑动部321滑动连接于箱体1a的开口内侧且与驱动组件33连接,第二扣接部322设置于滑动部321上,第二扣接部322用于与第一扣接件31扣接。驱动组件33带动滑动部321移动,滑动部321带动第二扣接部322移动,如此,实现第二扣接部322移动,从而与第一扣接部312扣接和脱离扣接。

更具体地,如图7、图8所示,第二扣接件32还包括与滑动部321连接且向上延伸的第二延伸部323,第二扣接部322设置于第二延伸部323的末端。

本实施例,可以根据实际设计需要在一个扣接座311上增设第一扣接部312,同时,在滑动部321上增设对应的第二扣接部322。

可选地,如图7、图8所示,滑动部321上设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长孔 3211,扣接结构3还包括导向组件34,导向组件34包括沿水平方向布置的至少两个导向座341,各导向座341上设有第一导向柱342,各第一导向柱342均伸入第一长孔3211内,各导向座341上的第一导向柱342通过第一长孔3211内,在驱动组件33带动滑动部321移动时,两第一导向柱342引导滑动部321沿水平方向移动。

可选地,如图7、图8所示,第二扣接件32上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二长孔3212,驱动组件33包括旋钮331、摆动板332和第二导向柱333,旋钮331 固定于箱体1a的侧壁上且伸出至箱体1a外,摆动板332与旋钮331连接,第二导向柱333固定于摆动板332的末端且伸入第二长孔3212内。使用时,转动旋钮331,旋钮331带动摆动板332摆动,在第二长孔3212和第二导向柱333的配合下,第二导向柱333带动第二扣接件32移动,为第二扣接件32提供滑动的动力。

具体地,如图7、图8所示,第二长孔3212位于前述滑动部321上。第二导向柱333推动滑动部321移动,第二导向柱333提供滑动部321移动的动力,而第一导向柱342则引导滑动部321沿水平方向移动。

可选地,如图3所示,箱体1a内设有沿开口内侧分布的多块加强板191,上盖1b的内侧边缘设有与各加强板191抵顶的承压板192。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多块加强板191,增加箱体1a开口处的强度,避免上盖1b多次盖合后压迫箱体1a的开口变形;同时,上盖1b通过设置承压板192来与加强板191抵接,从而实现上盖1b与箱体1a的盖合。

可选地,如图3、图5所示,充电箱1内设有用于电气布置的电气布置系统,适用于充电扶手的充电箱1内进行电气布置,电气布置系统包括U型支撑座61 和两电气固定座62,两电气固定座62分别与充电箱1的两相对侧壁固定连接, U型支撑座61的两端分别与两电气固定座62的底部固定连接,且U型支撑座 61两侧部分别与充电箱1的两相对侧壁抵接,且充电主板22的两侧分别与两电气固定座62固定连接。充电箱1内本身没有固定充电组件2的结构,在通常情况下,会将充电组件2固定于充电箱1的内壁,如固定于充电箱1的底板12本,或者固定于充电箱1的侧面板15上,设置于充电箱1的底板12时,则过于伸入充电箱1内,不便于安装维护,设置于充电箱1侧面板15上时,则会导致充电组件2偏置,使得充电箱1重心偏移,以及导致充电组件2对另一侧面板15 的兼顾能力较差。本实施例中,设置两个分别与充电箱1的两相对侧壁固定连接的电气固定座62,并且充电主板22两侧分别与两电气固定座62固定连接,从而避免充电主板22固定于底板12,便于安装维护,尤其是对于顶部具有上盖 1b的充电箱1来说,避免充电主板22固定于底板12更加便于充电主板22的安装维护;同时,充电主板22两侧分别与两电气固定座62固定连接,充电主板 22能够兼顾充电箱1的两相对侧,如需要从充电箱1的两相对侧同时出线时,通过本实施例的两电气固定座62来固定充电主板22,能够非常便利的从充电箱 1的两相对侧壁同时出线,有效地提供了充电主板22对充电箱1的两相对侧壁的兼顾能力。

还有一点,U型支撑座61的两侧壁分别与充电箱1的两相对侧壁抵接,增加了充电箱1的两相对侧壁的强度,避免因充电箱1的两相对侧壁中的任意侧壁的变形而压迫充电主板22,避免充电主板22因压迫变形而损坏,因此,U型支撑座61增加了充电箱1两相对侧壁的强度,对充电主板22具有保护功能。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充电箱1的两相对侧壁为充电箱1的两侧面板15。

可选地,如图9所示,各电气固定座62均包括电气固定板621和电气安装板622,电气固定板621呈竖直设置,且电气固定板621固定于充电箱1的对应侧的内壁上,竖直设置的电气固定板621和与电气固定板621的下端连接且呈水平设置的电气安装板622,充电主板22固定于两电气安装板622上,U型支撑座61的两端分别与两电气安装板622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电气固定板621 竖直设置,因此,便于与充电箱1的侧壁固定连接,同时电气安装板622与电气固定板621固定连接且水平设置于,如此便于充电主板22的两侧分别与两电气安装板622固定连接,同时也便于U型支撑座61的两端分别与两电气安装板 622固定连接。

可选地,如图9所示,各电气安装板622沿前后方向的两端均设有供扎线带穿过的第一桥孔6221。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电气安装板622沿前后方向的两端设置第一桥孔6221,便于通过扎带来固定经过充电主板22的导线,使得进入充电主板22和从充电主板22出来的导线均能够稳定的被固定。

可选地,如图5、图6所示,当充电箱1包括具有向上开口的箱体1a和覆盖于开口上的上盖1b,且箱体1a的正面板11或者背面板13与上盖1b体铰接时,本实施例中,箱体1a正的面板或者背面板13上设有向上延伸至上盖1b内的导线板63,具体来说,导线板63设置于充电主板22一侧,导线板63上设有供扎线带穿过的第二桥孔631。具体来说,箱体1a的正面板11与上盖1b体铰接时,箱体1a正的面板上设有向上延伸的导线板63;箱体1a的背面板13与上盖1b体铰接时,箱体1a正的者背面板13上设有向上延伸的导线板63。本实施例中,导线板63从箱体1a内延伸至上盖1b内,并且还具有用于供扎线带穿过第二桥孔631,因此,导线能够沿着导线板63向上盖1b延伸,从而固定导线,避免因上盖1b与箱体1a之间的活动连接而导致活动连接处的导线被上盖1b与箱体1a卡夹。

可选地,如图6、图7所示,U型支撑座61包括连接部611和分别设置于连接部611两端的两抵接部612,两抵接部612的顶部分别与两电气固定座62 的底部固定连接,且两抵接部612分别与充电箱1的两相对侧壁抵接,即与充电箱1的两侧面板15抵接。本实施例中,通过两抵接部612分别与充电箱1的两相对侧壁抵接,并且通过连接部611连接两抵接部612,使得两抵接部612能够支撑充电箱1的两相对侧壁;同时两抵接部612还分别与两电气固定座62固定连接,从而将U型支撑座61固定于两电气固定座62下方。

可选地,如图1、图5、图9所示,充电箱1的两相对侧壁中至少一侧壁上设有供充电线组通过的出线孔151,电气布置系统还包括至少一组与出线孔151 对应设置的压线组件64,各压线组件64均包括承线板641、压线板642和用于将压线板642锁紧于承线板641上的紧固件643,承线板641固定于对应侧的电气固定座62上,压线板642设置于承压板641上且压线板642的下表面设有向出线孔151延伸的压线槽6421。本实施例中,承线板641和充电主板22均设置于电气固定座62上,从而使得承线板641与充电主板22之间的距离短,缩短充电线组的布线;充电线组穿过压线槽6421,从出线孔152伸出,压线板642 的下表面通过设置压线槽6421将充电线组压紧,用户在使用充电线组进行充电时,充电线组不会对充电主板22产生牵扯,避免充电线组与充电主板22之间产生连接松动。

具体地,压线板642的下表面的压线槽6421的数量与充电线的数量一一对应。

可选地,如图9所示,紧固件643包括螺栓6431和蝶形螺母6432,螺栓 6431穿过压线板642并与承线板641固定连接,蝶形螺母6432套设于螺栓6431 上。本实施例中,蝶形螺母6432能够不需要借助工具,直接通过手动的方式进行拧转,在安装维时,能够非常便利的用手进行护充电线组的拆装。

可选地,如图5、图7所示,充电箱1的底部设有进线口711,电气布置系统还包括至少一块长条固线板65,各长条固线板65依次延伸至充电箱1的底部,各长条固线板65沿其长度方向上均设有多个供扎线带穿过的第三桥孔651。本是筛查中,长条固线板65能够将导线沿其长度方向进行固定,从而能够稳定地将导线固定住,从而使得导线整齐布线。

可选地,如图5、图7所示,充电箱1上还设有第一固定板71和第二固定板72,第一固定板71与充电箱1的底板12固定连接且第一固定板71的上端伸入至充电箱1内,第一固定板71的下端斜向下延伸且用于与安装梁一侧面固定连接,第二固定板72与充电箱1的背面板13固定连接且向上伸入至充电箱1 内,并且第二固定板72的上端与第一固定板71固定连接,第二固定板72的下端斜向下延伸且用于与安装梁另一相邻侧面固定连接,第一固定板71的上端和第二固定板72的上端连接。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成角度设置的第一固定板71 和第二固定板72分别与安装梁的两侧面固定连接,从而将充电箱1固定于安装梁上。具体地,第一固定板71与底板12固定连接,从而第一固定板71将底板 12与安装梁固定连接,第二固定板72与背面板13固定连接,从而第二固定板 72将背面板13与安装梁固定连接。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板71和第二固定板72成角度设置,具体所成角度范围为40至120度。另外,第一固定板71和第二固定板72还可与安装梁的两相邻侧面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安装梁可以是横截面呈三角形,也可以是横截面呈四边形。

可选地,如图5、图7所示,第一固定板71的伸入充电箱1内的一端设有用于与安装梁内的通道连通的进线口711。本实施例中,将进线口711设置于第一固定板71的伸入充电箱1内的一端,并且进线口711还与安装梁内的通道连通,如此可使得与外部电源通连接的导线经过安装梁,穿过进线口711进入充电箱1内,从而使得导线能够完全隐藏,避免导线外露,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以上描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