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矿用YX系列电机带有导流结构的转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60523发布日期:2019-10-28 22:33阅读:321来源:国知局
一种矿用YX系列电机带有导流结构的转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矿用YX系列电机带有导流结构的转轴,具体为矿用电机的一种通过改变流体导向及增大风压加强对电机主要发热部位冷却的带有导流结构的转轴。



背景技术:

现有的矿用电机主要发热源为定转子绕组,而在其内部结构中,针对电机主要发热部位而设计的定转子通风沟或内风扇虽有冷却电机效果,但由于电机内部缺乏流体导向装置及增大风压结构,在电机长时间运行过程中仍然无法有效降低定转子绕组大幅温升。在此种情况下,矿用电机运行便存在以下缺点:1流体在内风路路径循环过程中,因缺乏有效流体导向装置,一部分流体进入转子与定子之间的气隙后,极容易出现涡流,使得流体流动速度大幅减缓,从而产生流体动能损耗,无法有效控制电机内部温度,定转子绕组匝间短路的几率以及绝缘表面非正常老化速度大大增加。2由于矿用电机普遍采用的通风方式为径向或径向-轴向混合通风方式,其内风路多为左右双循环风路结构,而只靠转子转动时产生的离心力将流体送入冷却器,又或者在电机转子两端加装内风扇都无法改变电机内部风压不足的问题。3由于矿井下空间相对封闭,空气湿度较大,环境温度较高,电机工作环境的特殊性限制了电机外部冷却器的冷却效果。因此,设计一种既可将电机内部流体正确导入预定路径又可有效增大电机内部风压的带导流结构的电机转轴是十分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在保证对电机主要发热部位进行有效冷却的情况下,同时又可增大电机内风路风压的一种带有导流结构的电机转轴。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矿用YX系列电机带有导流结构的转轴,包括转轴及四柱体导流结构,所述四柱体导流结构中的最高导流柱分别位于转轴两端,也即内风路两侧入口下端;所述转轴两端导流结构中各个导流柱由高向低依次排列,并且根据电机垂直中心线左右对称。

进一步地,所述转轴左端及右端四柱体导流结构根据电机垂直中心线对称。

进一步地,导流结构整体长度与最高导流柱高度之比为2∶1。

进一步地,所述转轴左端及右端四柱体导流结构,柱体由高向低依次排列,柱体高度比例为22∶10∶4∶1。

进一步地,所述转轴左端及右端导流柱随轴旋转时,各个柱体上端斜面将会产生轴向水平的圆锥形态,可将流体流畅地导入预定轨迹。

进一步地,所述转轴两端导流结构最高导流柱靠近电机机壳的竖直面与柱体上端斜面夹角为45°;导流柱由高向低依次排列,两端导流结构中其他三个导流柱靠近电机机壳的竖直面与上端斜面夹角依次递增11°至13°。

进一步地,所述导流结构两侧最高导流柱柱体高度以及整体底部长度可根据所用电机内部具体参数进行调节,但仍应满足所给柱体高度比例以及夹角变化范围。

进一步地,所述转轴两端导流结构分别具有四种不同倾斜角度的上表面,针对电机内部两侧流体进行流量细化导入,进一步保证对电机主要发热部分的冷却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转轴两端导流结构分别具有四个不同高度的导流柱,当各个导流柱随轴转动时将会分别产生与内风路路径同方向的风压,以达到增大电机内部风压的目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1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 2本实用新型导流结构采用受风面倾斜角不同的导流柱,随轴高速转动后会形成轴向水平的圆锥状态,可将流体细化导入至预定路径,保证流体导向性及平稳性。3本实用新型导流结构采用高度不同的导流柱,电机运行时,将会产生相对电机垂直中心线的额外风力,有效增大风压。4在不额外增加内风扇(额外增加供电电源)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物理结构达到导流降温及增大电机内部风压的目的,绿色节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矿用电机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转轴右侧导流器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转轴左侧导流器具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参照图1、图2,该通过改变流体导向及增大风压来加强对电机主要发热部位进行冷却效果的带有导流结构的转轴设计。转轴右侧四柱体导流结构包括第一导流柱(1-1);第二导流柱(1-2);第三导流柱(1-3);第四导流柱(1-4)。电机内部流体自内风路右侧入口流入时,依次经过第一导流柱(1-1),完成一次导流及增压后再流向第二导流柱(1-2);同样地,经过再次导流及增压流体将流向第三导流柱(1-3)及第四导流柱(1-4)。完成以上四次阶段性导流及增压后,流体会流畅进入预定路径,与左侧向上流体一同径向依次穿过转子通风沟及定子通风沟,最后流入电机外部冷却器内完成内风路右侧循环。

参照图1、图3,转轴左侧四柱体导流结构包括第一导流柱(2-1);第二导流柱(2-2);第三导流柱(2-3);第四导流柱(2-4)。电机内部流体自内风路左侧入口流入时,依次经过第一导流柱(2-1),完成一次导流及增压后再流向第二导流柱(2-2);相同地,经过再次导流及增压流体将流向第三导流柱(2-3)及第四导流柱(2-4)。完成以上四次阶段性导流及增压后,流体会流畅进入预定路径,与右侧向上流体一同径向依次穿过转子通风沟及定子通风沟,最后流入电机外部冷却器内完成内风路左侧循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转轴两端导流结构中最高导流柱靠近电机机壳的竖直面与上端斜面夹角为45°,也即角A为45°。两端导流结构中其他三个从高到低的导流柱近电机机壳的竖直面与上端斜面夹角依次递增12°,也即角B为57°,角C为69°,角D为81°。所述导流结构柱体高度L14∶L13∶L12∶L11为22∶10∶4∶1。导流结构整体长度L15与最高导流柱高度L14之比为2∶1。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