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路面光伏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75458发布日期:2019-11-19 21:55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一种路面光伏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路面光伏组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薄膜太阳能芯片制作的路面模块结构。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目前现有路面光伏组件结构,其四周不具有反光部及反光膜,照射到路面光伏组件边缘的光线直接穿出,无法被反射到光伏芯片上(也即现有的路面光伏组件的边缘存在漏光问题),因此不能有效充分利用光线,发电效率较低。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能够增大光伏芯片的光照度,提高光线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光伏芯片发电效率,增加有效面积内的实际发电量的路面光伏组件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路面光伏组件,包括:光伏芯片,其上方设置有透光承重板;所述透光承重板边缘设置有反光部。

可选地,所述透光承重板的边比所述光伏芯片的边长,所述透光承重板的端部与所述光伏芯片的端部之间形成突出部。

可选地,所述透光承重板的下部边缘设置有第一反光面,所述第一反光面的底部向所述透光承重板的内部倾斜,所述透光承重板的上部边缘设置有第二反光面,所述第二反光面的顶部向所述透光承重板的内部倾斜,所述第一反光面及所述第二反光面形成所述反光部。

可选地,所述透光承重板为多层钢化玻璃。

可选地,所述第一反光面及所述第二反光面上铺设有反射膜。

可选地,进一步包括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包括支撑平台,所述突出部搭接在所述支撑平台上。

可选地,所述光伏芯片的端部与所述支撑件之间有间隙。

可选地,所述间隙大于2mm。

可选地,所述光伏芯片包括基底层、背电极层、光转换层、前电极层,所述透光承重板与所述前电极层通过粘结剂粘结。

可选地,所述光伏芯片进一步包括封装层,所述透光承重板与所述封装层通过粘结剂粘结。

相对上述背景技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路面光伏组件,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所述透光承重板的边比所述光伏芯片的边长的结构设计,能够解决中空水汽和芯片清洁问题,将光伏芯片直接与透光承重板贴合,并且在透光承重板侧面设置反射膜,通过利用光在反光部位置的多次反射,将原本不经过光伏芯片发电区域的光反射到发电区域,从而增加了光的强度,即增加了所述路面光伏组件在有效面积内的实际发电量。且所述光伏芯片与支撑件不直接接触,减少了光伏芯片破损风险,提高了结构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背景技术中的路面光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具体实施例所提供的路面光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具体实施例所提供的路面光伏组件的光线反射原理图。

图中,

1-光伏芯片;2-透光承重板;21-第一钢化玻璃;211-第一反光面;22-第二钢化玻璃;221-第二反光面;3-支撑件;4-间隙;5-pvb胶;6-结构胶;7-位置一;8-位置二;9-入射光线;10-反射光线一;11-反射光线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路面光伏组件,能够解决中空水汽和污渍问题,增加芯片的发电效率,减少芯片破损率。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至图3,图1为背景技术中的路面光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具体实施例所提供的路面光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具体实施例所提供的路面光伏组件的光线反射原理图。

在具体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路面光伏组件,包括:光伏芯片1,其上方设置有透光承重板2;所述透光承重板2边缘设置有反光部。所述透光承重板2的边比所述光伏芯片1的边长,所述透光承重板2的端部与所述光伏芯片1的端部之间形成突出部。所述透光承重板2的边比所述光伏芯片1的边长44mm,所述光伏芯片1的厚度为3mm,但不限于此,在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透光承重板2的下部边缘设置有第一反光面211,所述第一反光面211的底部向所述透光承重板2的内部倾斜,所述透光承重板2的上部边缘设置有第二反光面221,所述第二反光面221的顶部向所述透光承重板2的内部倾斜,所述第一反光面211及所述第二反光面221形成所述反光部。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反光面211及所述第二反光面221可以设置为平面结构,也可以设置为弧面结构,并在所述第一反光面211及所述第二反光面221上铺设反射膜,利用光的反射将原本不照射到所述光伏芯片1的发电区域的光线照射至发电区域,能增大发电效率。如图3所示,当入射光线9经过位置一7时,原本不会照射到光伏芯片1的发电区域,通过位置一7的反射膜,根据反射的原理向上传到位置二8形成反射光线一10,位置二8也有反射膜,同理光线经过反射射出,形成反射光线二11,这样就完成了入射光线9到反射光线二11的转换,增大了光伏芯片1的光照度。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透光承重板2包括两层钢化玻璃,其分别为第一钢化玻璃21及第二钢化玻璃22,所述第一钢化玻璃21与所述第二钢化玻璃22通过粘结剂相粘结,进一步地,所述粘结剂为pvb胶5。或者所述透光承重板2也可以包括两层以上的钢化玻璃,相邻的钢化玻璃间均通过粘结剂相粘结,进一步地,所述粘结剂为pvb胶5。

在具体实施时,为了尽量达到最优的效果,所述钢化玻璃可按如下尺寸设置:所述钢化玻璃的最外围边长为340mm,所述钢化玻璃的厚度为8mm,或者所述钢化玻璃的最外围边长为440mm,所述钢化玻璃的厚度为12mm。当然,所述钢化玻璃的厚度还可设置为8~12mm中的任意尺寸,在此范围内能够减少所述光伏芯片1与所述透光承重板2中间的中空层,从根本上去除由于热胀冷缩产生的水雾困扰。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相邻的钢化玻璃之间的pvb胶5的厚度为1.14mm,其中最靠近所述光伏芯片1的钢化玻璃与所述光伏芯片1之间的pvb胶5的厚度为0.38mm。当然,上述pvb胶5的厚度均为一种可选的厚度尺寸,但不限于此。

在具体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路面光伏组件,所述光伏芯片1包括基底层、背电极层、光转换层、前电极层,所述透光承重板2与所述前电极层通过粘结剂粘结,或者更优选地,所述光伏芯片1包括基底层、背电极层、光转换层、前电极层、封装层,所述透光承重板2与所述封装层通过粘结剂粘结。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基底层可采用玻璃、陶瓷、树脂或金属材质,优选采用浮法玻璃。所述背电极层及所述前电极层采用mo、al、ti或au等导电体,在所述基底层上通过溅射法或蒸镀法等而形成所述背电极层。所述光转换层,其能够吸收光而转换为电力,可采用硅系及化合物半导体系等半导体材料,作为硅系,可采用单晶硅、多晶硅及非晶硅等;作为化合物半导体系可采用单晶系及多晶系,如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ii-vi族化合物半导体及黄铜矿系(或称为“gis系”)化合物半导体等。

在具体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路面光伏组件,进一步包括支撑件3,所述支撑件3包括支撑平台,所述突出部搭接在所述支撑平台上。所述光伏芯片1的端部与所述支撑件3之间有间隙4,所述间隙4大于2mm。所述支撑件3与所述光伏芯片1不产生直接接触,能减小所述光伏芯片1破损率,以所述光伏芯片1的基底层选用浮法玻璃为例进行阐述。因为钢化玻璃的屈服强度大于所述光伏芯片1的浮法玻璃(84mpa>26mpa),在横向距离上所述支撑件3与所述光伏芯片1存在大于2mm的空隙,在垂向受力时能防止浮法玻璃发生形变向两侧翘起,与支撑件3产生刚性接触,导致所述光伏芯片1边缘破损,影响发电功率。更具体地,所述支撑件3为设置于所述透光承重板2底部四周的方管结构,所述方管结构的上表面形成所述支撑平台,所述突出部搭接在所述支撑平台上,并且所述突出部通过粘结剂与所述支撑平台相粘结,进一步地,所述粘结剂为结构胶6。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路面光伏组件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例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