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监控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57651发布日期:2019-07-13 09:10阅读:26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池监控电路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监控电路。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和应用,电子产品对电源的稳定和持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人们在使用手机等便携式电子产品时,为提高手机的续航能力,会携带移动电源给电子产品充电。

现有的移动电源主要由蓄电池和降压电路组成,蓄电池中的电能经降压后输送给便携式电子产品。而现有的移动电源存在保护功能不全面、不能显示电池参数的缺陷,使用者无从知晓电池的温度、湿度和压力。现有的电池在受到挤压、温度过高或短路均可能会起火甚至爆炸,现有技术无法实时监控电池内部的温湿度以及压力变化,存在安全隐患,为此,我们提出一种电池监控电路。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背景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电池监控电路,具有实时监控电池内部的温湿度以及压力变化,安全性高的特点,解决了现有技术无法实时监控电池内部的温湿度以及压力变化,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池监控电路,包括充电接口、充电控制模块、蓄电池和输出接口,所述充电接口的输出端与充电控制模块的输入端单向电性连接,所述充电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与蓄电池的输入端单向电性连接,所述蓄电池的输出端与输出接口的输入端单向电性连接,所述蓄电池与控制单元双向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的输入端与检测模块的输出端单向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的输出端与显示模块的输入端单向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的输出端与提示模块的输入端单向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蓄电池的输出端与保护模块的输入端单向电性连接,所述保护模块的输出端与第一电子开关的输入端单向电性连接,所述蓄电池的输出端与第一电子开关的输入端单向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检测模块包括温度检测模块、湿度检测模块和压力检测模块,所述温度检测模块、湿度检测模块和压力检测模块的输出端均与控制单元的输入端单向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温度检测模块采用温度传感器,所述湿度检测模块采用湿度传感器,所述压力检测模块采用压力传感器。

优选的,所述显示模块包括温度显示模块、湿度显示模块和压力显示模块,所述温度显示模块、湿度显示模块和压力显示模块的输入端均与控制单元的输出端单向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温度显示模块、湿度显示模块和压力显示模块均采用液晶显示屏,所述温度显示模块显示温度检测模块检测的数据,所述湿度显示模块显示湿度检测模块检测的数据,所述压力显示模块显示压力检测模块检测的数据。

优选的,所述提示模块包括温度报警模块、湿度报警模块和压力报警模块,所述温度报警模块、湿度报警模块和压力报警模块的输入端均与控制单元的输出端单向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温度报警模块、湿度报警模块和压力报警模块均包括扬声器和闪光灯。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池监控电路,通过设置了检测模块,检测模块通过温度检测模块、湿度检测模块和压力检测模块分别检测电池内部的温湿度和压力,并通过显示模块显示,显示模块通过温度显示模块显示温度数据,通过湿度显示模块显示湿度数据,通过压力显示模块显示压力数据,方便用户实时查看,当数据异常时通过提示模块发出报警信息,当温度过高时通过温度报警模块发出警报,当进水时通过湿度报警模块发出警报,当压力超过设定值时通过压力报警模块发出警报,正常范围的温湿度值和压力值由生产人员生产电池时根据电池的实际情况预先设置,用户无法修改,从而保证使用安全,解决了现有技术无法实时监控电池内部的温湿度以及压力变化,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系统原理图;

图2为本发明检测模块系统原理图;

图3为本发明显示模块系统原理图;

图4为本发明提示模块系统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电池监控电路,包括充电接口、充电控制模块、蓄电池和输出接口,充电接口的输出端与充电控制模块的输入端单向电性连接,充电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与蓄电池的输入端单向电性连接,蓄电池的输出端与输出接口的输入端单向电性连接,蓄电池与控制单元双向电性连接,控制单元的输入端与检测模块的输出端单向电性连接,控制单元的输出端与显示模块的输入端单向电性连接,控制单元的输出端与提示模块的输入端单向电性连接。

实施例一:

一种电池监控电路,包括充电接口、充电控制模块、蓄电池和输出接口,充电接口的输出端与充电控制模块的输入端单向电性连接,充电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与蓄电池的输入端单向电性连接,蓄电池的输出端与输出接口的输入端单向电性连接,蓄电池与控制单元双向电性连接,控制单元的输入端与检测模块的输出端单向电性连接,控制单元的输出端与显示模块的输入端单向电性连接,控制单元的输出端与提示模块的输入端单向电性连接。

实施例二:

一种电池监控电路,包括充电接口、充电控制模块、蓄电池和输出接口,充电接口的输出端与充电控制模块的输入端单向电性连接,充电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与蓄电池的输入端单向电性连接,蓄电池的输出端与输出接口的输入端单向电性连接,蓄电池与控制单元双向电性连接,控制单元的输入端与检测模块的输出端单向电性连接,控制单元的输出端与显示模块的输入端单向电性连接,控制单元的输出端与提示模块的输入端单向电性连接,蓄电池的输出端与保护模块的输入端单向电性连接,保护模块的输出端与第一电子开关的输入端单向电性连接,蓄电池的输出端与第一电子开关的输入端单向电性连接,检测模块包括温度检测模块、湿度检测模块和压力检测模块,温度检测模块、湿度检测模块和压力检测模块的输出端均与控制单元的输入端单向电性连接,温度检测模块采用温度传感器,湿度检测模块采用湿度传感器,压力检测模块采用压力传感器。

实施例三:

一种电池监控电路,包括充电接口、充电控制模块、蓄电池和输出接口,充电接口的输出端与充电控制模块的输入端单向电性连接,充电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与蓄电池的输入端单向电性连接,蓄电池的输出端与输出接口的输入端单向电性连接,蓄电池与控制单元双向电性连接,控制单元的输入端与检测模块的输出端单向电性连接,控制单元的输出端与显示模块的输入端单向电性连接,控制单元的输出端与提示模块的输入端单向电性连接,蓄电池的输出端与保护模块的输入端单向电性连接,保护模块的输出端与第一电子开关的输入端单向电性连接,蓄电池的输出端与第一电子开关的输入端单向电性连接,检测模块包括温度检测模块、湿度检测模块和压力检测模块,温度检测模块、湿度检测模块和压力检测模块的输出端均与控制单元的输入端单向电性连接,温度检测模块采用温度传感器,湿度检测模块采用湿度传感器,压力检测模块采用压力传感器,显示模块包括温度显示模块、湿度显示模块和压力显示模块,温度显示模块、湿度显示模块和压力显示模块的输入端均与控制单元的输出端单向电性连接,温度显示模块、湿度显示模块和压力显示模块均采用液晶显示屏,温度显示模块显示温度检测模块检测的数据,湿度显示模块显示湿度检测模块检测的数据,压力显示模块显示压力检测模块检测的数据。

实施例四:

一种电池监控电路,包括充电接口、充电控制模块、蓄电池和输出接口,充电接口的输出端与充电控制模块的输入端单向电性连接,充电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与蓄电池的输入端单向电性连接,蓄电池的输出端与输出接口的输入端单向电性连接,蓄电池与控制单元双向电性连接,控制单元的输入端与检测模块的输出端单向电性连接,控制单元的输出端与显示模块的输入端单向电性连接,控制单元的输出端与提示模块的输入端单向电性连接,蓄电池的输出端与保护模块的输入端单向电性连接,保护模块的输出端与第一电子开关的输入端单向电性连接,蓄电池的输出端与第一电子开关的输入端单向电性连接,检测模块包括温度检测模块、湿度检测模块和压力检测模块,温度检测模块、湿度检测模块和压力检测模块的输出端均与控制单元的输入端单向电性连接,温度检测模块采用温度传感器,湿度检测模块采用湿度传感器,压力检测模块采用压力传感器,显示模块包括温度显示模块、湿度显示模块和压力显示模块,温度显示模块、湿度显示模块和压力显示模块的输入端均与控制单元的输出端单向电性连接,温度显示模块、湿度显示模块和压力显示模块均采用液晶显示屏,温度显示模块显示温度检测模块检测的数据,湿度显示模块显示湿度检测模块检测的数据,压力显示模块显示压力检测模块检测的数据,提示模块包括温度报警模块、湿度报警模块和压力报警模块,温度报警模块、湿度报警模块和压力报警模块的输入端均与控制单元的输出端单向电性连接,温度报警模块、湿度报警模块和压力报警模块均包括扬声器和闪光灯。

本发明中,通过设置了检测模块,检测模块通过温度检测模块、湿度检测模块和压力检测模块分别检测电池内部的温湿度和压力,并通过显示模块显示,显示模块通过温度显示模块显示温度数据,通过湿度显示模块显示湿度数据,通过压力显示模块显示压力数据,方便用户实时查看,当数据异常时通过提示模块发出报警信息,当温度过高时通过温度报警模块发出警报,当进水时通过湿度报警模块发出警报,当压力超过设定值时通过压力报警模块发出警报,正常范围的温湿度值和压力值由生产人员生产电池时根据电池的实际情况预先设置,用户无法修改,从而保证使用安全,解决了现有技术无法实时监控电池内部的温湿度以及压力变化,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