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供电系统及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83034发布日期:2019-08-20 23:55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一种供电系统及终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供电系统及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快速充电技术在移动智能终端上的广泛应用,双电芯串联充电的方式在温升控制、充电速度上都有较大的优势,双电芯串联方案也已经被逐渐应用在移动终端上。

双电芯的输出电压通过一颗半压放电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输送到各供电输入端,所有的供电路径管理都是通过半压放电IC将电压降低至原来的一半来实现的。而由于不同的供电输入端所需要的输入电压范围是不一样的,使得支持高输入电压且本身输出还是升压的供电IC产生了不必要的效率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供电系统及终端,以解决双电芯供电网络供电效率较低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供电系统,包括:

电池;

与所述电池的正极连接的升压充电集成电路;

分别与所述升压充电集成电路连接的半压放电集成电路和第一供电集成电路;

与所述半压放电集成电路连接的第二供电集成电路;

其中,所述电池输出的电压经所述升压充电集成电路为所述第一供电集成电路供电;所述电池输出的电压经所述升压充电集成电路和所述半压放电集成电路为所述第二供电集成电路供电。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包括上述的供电系统。

这样,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方案,通过根据各供电集成电路的输入与输出之间的电压情况,将各供电集成电路区分为两种供电集成电路,分别连接不同的供电网络,可以在不增加任何硬件成本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供电系统的供电效率,从而提升终端的续航能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供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供电系统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3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为背光驱动IC供电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电池,2、升压充电集成电路,3、半压放电集成电路,4、第一供电集成电路,5、第二供电集成电路,6、充电接口,7、高压直充集成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且能够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如图1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供电系统,包括:电池1;

与所述电池1的正极连接的升压充电集成电路2;

分别与所述升压充电集成电路2连接的半压放电集成电路3和第一供电集成电路4;

与所述半压放电集成电路3连接的第二供电集成电路5;

其中,所述电池1输出的电压经所述升压充电集成电路2为所述第一供电集成电路4供电;所述电池1输出的电压经所述升压充电集成电路2和所述半压放电集成电路3为所述第二供电集成电路5供电。

该实施例中,所述电池1可以为多个电芯串联组成的电池组,所述电池1的正极连接升压充电集成电路2,所述电池1的负极接地;所述升压充电集成电路2还与半压放电集成电路3和多个第一供电集成电路4分别连接,即所述半压放电集成电路3与多个第一供电集成电路4并联连接;所述半压放电集成电路3连接所述第二供电集成电路5。

其中,在所述电池1为第一供电集成电路4和/或第二供电集成电路5供电时,所述升压充电集成电路2作为供电路径管理,经升压充电集成电路2输出的电压为电池1输出的电压;所述半压放电集成电路3将流经的电压降低至原来的一半。

具体地,电池1为所述第一供电集成电路4供电时,所述电池1输出的电压经所述升压充电集成电路2为所述第一供电集成电路4供电,所述第一供电集成电路4可以为升压供电集成电路,这样,所述升压充电集成电路2输出的电压即为多个电芯串联之后的输出电压,直接为升压供电集成电路供电,由于电压无需流经半压放电集成电路3,避免了半压放电集成电路3的效率损失,且所述第一供电集成电路4的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的压差减小,提升了自身的升压效率。

所述第二供电集成电路5可以为降压供电集成电路,电池1为所述第二供电集成电路5供电时,电池1输出的电压经所述升压充电集成电路2输出至所述半压放电集成电路3,所述半压放电集成电路3将电压降低至原来的一半,并输入至第二供电集成电路5,这样,所述第二供电集成电路5的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的压差减小,可以提升自身的降压效率。

该方案根据各供电集成电路的输入与输出之间的电压情况,将各供电集成电路区分为两种供电集成电路,即待升压的供电集成电路和待降压的供电集成电路,并使其分别连接不同的供电网络,可以在不增加任何硬件成本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供电系统的供电效率,从而提升终端的续航能力。

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供电集成电路4包括多个升压供电集成电路;多个所述升压供电集成电路并联连接。即所述第一供电集成电路4可以为背光驱动IC、指纹驱动IC、直流转直流(Direct Current-Direct Current,DC-DC)升压IC等具有升压功能的供电集成电路。

该实施例以背光驱动IC为例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为电池1为所述背光驱动IC进行供电的电路,多个电芯串联输出的电压经升压充电集成电路2直接输送到背光驱动IC,以电池输出的总电压为U,背光驱动IC需要输出的电压为U′为例,U′>U,则背光驱动IC的输入和输出的压差为U′-U,而在现有技术中,电池输出的电压经过半压放电集成电路3后再输入背光驱动IC,背光驱动IC的压差为U′-U/2,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该实施例使得第一供电集成电路4自身的升压效率得到提升,从而提升了整个供电系统的供电效率,提升终端的续航能力。需要说明的是,该实施例的图2和图3仅以双电芯供电系统为例进行说明,还可以为其它多个电芯的供电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供电集成电路5包括多个降压供电集成电路;多个所述降压供电集成电路并联连接。

将降压供电集成电路作为第二供电集成电路5与所述半压放电集成电路3连接,电池输出的电压经升压充电集成电路2后,再经由所述半压放电集成电路3的降压后,输入至第二供电集成电路5,保证了第二供电集成电路5降压过程中的效率。

所述第二供电集成电路5可以为低压差线性稳压器(Low Dropout Regulator,LDO)、直流转直流DC-DC降压IC等具有降压功能的供电集成电路。

具体地,所述升压充电集成电路2还与充电接口6连接,所述充电接口6接地。充电设备与所述充电接口6连接,在充电电源输出的电压小于电池1需要的电压时,充电电源通过充电设备将电压输送至升压充电集成电路2,经过升压充电集成电路2的升压后为所述电池1充电。

所述供电系统还包括:与所述电池1的正极连接的高压直充集成电路7;所述高压直充集成电路7的另一端与所述充电接口6连接。充电设备与所述充电接口6连接,充电电源通过充电设备将电压输送至高压直充集成电路7,通过所述高压直充集成电路7可以为所述电池快速充电。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为了便于说明,下面将以手机作为本实用新型终端设备的具体实例进行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了手机作为终端设备之外,亦可适用于其它具备显示屏的终端设备,如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动态影像专家压缩标准音频层面3(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 Audio Layer III,MP3)播放器、动态影像专家压缩标准音频层面4(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 Audio Layer IV,MP4)播放器、膝上型便携计算机、车载电脑、台式计算机、机顶盒、智能电视机、可穿戴设备等等均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终端,包括上述的供电系统。其中,所述充电接口6设置在终端上,通过所述充电接口6,可以利用充电电源为所述供电系统中的电池充电。所述电池为终端上的供电集成电路供电。

本实用新型的该实施例,根据各供电集成电路的输入与输出之间的电压情况,将各供电集成电路区分为两种供电集成电路,即待升压的供电集成电路和待降压的供电集成电路,并使其分别连接不同的供电网络,可以在不增加任何硬件成本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供电系统的供电效率,从而提升终端的续航能力。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尽管已描述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原理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