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升式全防护跨越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94128发布日期:2020-05-26 18:13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顶升式全防护跨越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用于架空线路或电缆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顶升式全防护跨越架。



背景技术:

在电网输变电工程施工中,新建输电线路往往会与已运行的高压输电线路、或高速公路等被跨物在地理上产生交叉,新建线路导地线需要翻越被跨物。为了确保该导地线与被跨物之间的安全距离,需要预先在两者之间搭设绝缘安全网。安全网及其配套支撑装置统称为跨越架。

当前跨越施工中所采用的跨越架有毛竹跨越架、索道式跨越架、架体跨越架等。这些传统跨越架都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如毛竹跨越架和脚手架跨越架适用电压等级低的场合,容易受地形限制且毛竹材质本身易于损坏;索道式跨越架虽然适用范围很广,轻便好用,但因两端支架间跨度较大,绳索道受到冲击载荷后松驰度下降大,使安全网与被跨对象间的安全距离难以得到保证;架体跨越架自动化水平低,其安装多依赖辅助起重工具,运输量较大,安装不够便捷,在架体搭设过程中,工作人员从事高空作业,存在较高的高空坠落风险。

现有专利号为cn200810038639.3,跨越架立柱的安装装置及其安装方法中,通过缆绳连接跨越架立柱上端,通过安装于提升架上的滑轮,拉动缆绳,借助位于开口型铰链轴支座内的旋转轴的转动,将跨越架立柱从平卧状态平稳竖起。利用翻转机构拉起立柱的方式,往往需要配合较大的拉力设备,在拉动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当需要拉起较大长度的立架时,占用空间大,由于拉动角度限制,无法适应不同地形的施工场地。

现有专利号为cn201621353527.3,一种跨越高速铁路的跨越架封顶网系统中,通过对称安装在高速铁路两侧的第一跨越架和第二跨越架、跨越在第一跨越架和第二跨越架之间的主承力绳索,主承力绳索的数量为两根,两根主承力绳索之间连接有横向绳索,横向绳索的数量为多根,多根横向绳索和两根主承力绳索组成梯形网结构。利用主承力绳索和横向绳索配合组成网结构,由于绳索搭建存在间隙孔位,承重力较弱,无法承载其他坠落物,或出现中部坠沉无法达到防护作用。

因此,为了适用于不同施工场地的搭建要求,以及提高跨越架的防护要求,需要一种全防护式跨越架的搭建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顶升式全防护跨越架及其搭建方法,从而实现适用于不平整施工场地,易于搭建,安全防护。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顶升式全防护跨越架,包括适应调节堆叠高度的若干立架结构、逐级顶升立架结构的顶升结构、连接顶升结构限位底层立架结构的防坠结构、跨越连接各立架结构的横架结构、连接横架结构端部并稳定立架结构至地面的拉线结构、跨越连接各横架结构顶部的防护网结构。

具体的,所述立架结构由四根圆管围合呈方柱形结构,相邻圆管之间架设有多层级的方管,相邻圆管之间还连接有斜向的支撑管。

具体的,所述顶升结构包括基座、设于基座上的套架、设于基座内顶升设备,所述套架的一侧边内设有避让立架结构的空位。

具体的,所述防坠结构包括对称设于套架上部两侧的防坠侧板、弹性连接防坠侧板的回弹卡位件;所述回弹卡位件受力时靠向防坠侧边旋转,回弹卡位件复位后与防坠侧板之间形成锐角,其顶部支撑挡位立架结构的方管底部。

具体的,所述横架结构包括设于立架结构上的转角架、连接转角架侧边的横架。

具体的,所述拉线结构包括设于转角架侧边的吊环组件,设于套架侧边的绞盘,连接绞盘绕接吊环组件延伸固定至地面的拉线。

具体的,所述防护网结构包括穿接于防护网整体内并连接两侧的横架间的若干引导绳、牵引防护网沿引导绳一端铺布向另一端的牵引绳。

具体的,若干所述引导绳均布连接于两侧的横架之间,引导绳的一端与一侧的横架固定连接,引导绳的另一端设有挂钩,通过挂钩与另一侧的横架挂接,防护网的两侧与横架的连接处绑扎固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顶升式全防护跨越架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

通过设置相互配合的顶升结构和立架结构,改变传统吊装立架结构的方式,不需要使用较大型号的拉力设备,造成资源浪费;在架体搭设过程中,工作人员一直在地面工作,避免高空作业,极大降低了高空坠落的风险;防坠结构有效限位上一层的立架结构,为下一层的立架结构的搭入做准备,根据需要堆叠的架体高度进行适应性的调整,使得横架保持水平位置,适用于具有高低差的施工环境;实现较高层数的立架结构堆叠,避免因传统采用拉线方式造成拉线拉力过大造成安全隐患;通过将引导绳贯穿防护网,并采用无人机作业,将有引导绳挂接至横架的方式,有效节约人力,提高安全性能,辅助作用牵引绳,铺展较大面积的防护网需要足够牵引力,便于防护网的完整搭建,若干引导绳使得防护网具有优秀的承重力,达到全防护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跨越架位于不同高度施工场地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立架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施例顶升结构的基座的主视示意图;

图5是本实施例顶升结构的基座的俯视示意图;

图6是本实施例套架和防坠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7是本实施例套架和防坠结构的主视示意图;

图8是本实施例拉线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施例防护网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施例防护网与横架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数字表示:

1立架结构、11架体、12圆管、13方管、14支撑管;

2顶升结构、21基座、22套架、23顶升设备、24方框本体、25支撑座、26主支撑柱、27次支撑柱、28栏杆、29滑轮;

3防坠结构、31防坠侧板、32回弹卡位件;

4横架结构、41转角架、42横架、43羊角架、44倾斜管;

5拉线结构、51绞盘、52拉线、53吊环、54滚轮;

6防护网结构、61防护网、62引导绳、63牵引绳、64挂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实施例1:

参照图1-10所示,本实施例是顶升式全防护跨越架,包括适应调节堆叠高度的若干立架结构1、逐级顶升立架结构1的顶升结构2、连接顶升结构2限位底层立架结构1的防坠结构3、跨越连接各立架结构1的横架结构4、连接横架结构4端部并稳定立架结构1至地面的拉线结构5、跨越连接各横架结构4顶部的防护网结构6。

跨越架由并排的三列架体11、两条横梁结构4、以及两张防护网结构5组成,架体11由不同高度的顶层立架结构和若干标准高度的标准立架结构组成。

立架结构1由四根圆管12围合呈方柱形结构,相邻圆管12之间架设有多层级的方管13,相邻圆管12之间还连接有斜向的支撑管14。

顶升结构2包括基座21、设于基座21上的套架22、设于基座21内顶升设备23;顶升设备23不限于液压千斤顶、蜗轮蜗杆升降机、滑轮组。基座21包括方框本体24、设于方框本体底部两侧向外延伸的支撑座25、设于方框本体24四周内边角位置的主支撑柱26,主支撑柱26的顶部高于基座21的顶部,主支撑柱26上设有分别连接至相邻支撑座25侧壁的次支撑柱27。基座21的顶部连接有与其外周相对应的套架22,套架22内用于导向防护立架结构1,套架22为方柱形结构,套架22上设有若干围挡其侧边的栏杆28。套架22的一侧边内设有避让立架结构的空位,各主支撑柱26的顶部架至有立架结构1。

顶升结构2还包括设于套架四周内角位置上的滑轮组件,滑轮组件内的滑轮29的辊面贴合至立架结构1内的圆管12侧壁,对立架结构1的顶升过程进行导向作用。

防坠结构3包括对称设于套架22上部两侧的防坠侧板31、弹性连接防坠侧板31的回弹卡位件32;回弹卡位件32受力时靠向防坠侧板31旋转,回弹卡位件32复位后与防坠侧板31之间形成锐角,回弹卡位件32的一端连接防坠侧板31的底部,回弹卡位件32的另一端偏离防坠侧板31延伸向套架22的内部。回弹卡位件32复位时,其顶部支撑挡位立架结构1的方管13底部。

立架结构1从套架22的侧边空位推入,顶升设备23将立架结构1向上顶推,立架结构1的顶部方管13推动回弹卡位件32旋转后,顶升设备撤离,立架结构1回落架置于回弹卡位件32上,如此循环堆叠立架结构1。通过将顶升设备23配合防坠结构3,避免使用外力拉线起吊上一层的立架结构,有效提高堆叠的层数,占用体积小,安全性能高。

下一层立架结构与上一层立架结构的连接处通过螺栓螺母组合件锁紧。

由于施工场地存在高低位置差异,根据顶升结构2放置的位置不同,以较高位置的套架22为基准,横架结构4水平连接于较高位置上套架22内的顶层立架结构,其余较低位置上的套架22内的顶层立架结构根据高低差进行不同规格的替换,直至使横架结构4相对水平的架置于各立架结构1上,顶层立架结构确定后,顶升结构2逐层顶升标准立架结构1。

通过将顶升结构2和立架结构1配合,适应性的调整由于不同施工场地造成的高低位置问题,避免由于传统钢架吊装过程中无法协调的问题。

横架结构4包括设于立架结构1上的转角架41、连接转角架41侧边的横架42、设于转角架41顶部的羊角架43。本实施例架体11上设有相对平行的一组横架42,一组横架42之间夹持有若干标准立架结构1。羊角架43包括连接立架结构1顶部的u形架、连接u形架上的倾斜管44,u形架为非等高方管结构。

拉线结构5包括设于转角架41侧边的吊环组件,设于套架22侧边的绞盘51,连接绞盘51绕接吊环组件延伸固定至地面的拉线52。吊环组件包括连接转角架41的吊环53,与吊环53扣接的滚轮54,拉线52一端固定地面,拉线52另一端绕过滚轮54连接绞盘51,随着横架42不断顶升,绞盘51放线,当横架42稳定到位时,拉线52固定;采用活动收放式的拉线结构5,在架体11搭建过程中完成拉线52固定,避免架体11搭建完成后,拉线52定位难度较大,人工作业量大的问题。

防护网结构6包括穿接于防护网61整体内并连接两侧的横架42间的若干引导绳62、牵引防护网61沿引导绳62一端铺布向另一端的牵引绳63。防护网61的下方设有被保护电力线路。若干引导绳62均布连接于两侧的横架42之间,引导绳62的一端与一侧的横架42固定连接,引导绳62的另一端设有挂钩64,通过挂钩64与另一侧的横架42挂接。防护网61的两侧与横架42的连接处绑扎固定。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顶升式全防护跨越架搭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勘察与测量,对所需搭设跨越架所跨越的电力线路、建筑物设施进行地形、地貌的现场勘测测量;

2)安装顶升结构,将顶升设备23固定于基座21内,套架22固定于基座21外周,套架22内设置导向立架结构1的滑轮组件;

3)平衡顶层立架结构,以基础水平线最高位置的套架22为基准,根据测量数据,将其余位置上套架22内的顶层立架结构的高度进行高度差补齐,使得各顶层立架结构在同一水平位置;

4)安装防坠结构,防坠侧板31固定于套架22两侧,当立架结构1顶升过程时,回弹卡位件32旋转避让,当立架结构1撤除顶升力时,立架结构1的方管13架置于回弹卡位件32上;

5)架体的搭建,顶层立架结构从套架22的侧边空位推入至其内部,顶升设备顶升顶层立架结构至套架22顶部,由防坠结构3限位;横架42通过转角架41连接顶层立架结构,横架42保持水平位置;顶升设备循环将标准立架结构顶升抵接至顶层立架结构,将上一层立架结构和下一层立架结构通过螺栓螺母组件锁紧固定;

6)拉线结构5固定,在套架22侧边安装绞盘51,横架42端部安装吊环组件,拉线52一端固定地面,其另一端绕过吊环组件收放缠绕于绞盘51内,架体11搭建过程中,由于立架结构1不断层级顶升,横架42的端部的拉线52不断放线,直至搭建至合适高度,拉线停止放线,固定拉紧横架42;

7)防护网铺设,将若干引导绳62一端固定于一侧横架42上,引导绳62的另一端均匀贯穿防护网61,防护网61一侧固定于一侧的横架42上,防护网61的另一侧连接若干牵引绳63;通过无人机将引导绳62具有挂钩64的端部挂接至另一侧的横架42上,再次通过无人机将牵引绳63搭落于另一侧的横架42上,通过人力或拉力设备拽动牵引绳63,从而将防护网61拉开铺平;铺展后的防护网61两侧均绑扎于横架42上。

应用上述实施例时,通过设置相互配合的顶升结构和立架结构,改变传统吊装立架结构的方式,不需要使用较大型号的拉力设备,造成资源浪费;在架体搭设过程中,工作人员一直在地面工作,避免高空作业,极大降低了高空坠落的风险;防坠结构有效限位上一层的立架结构,为下一层的立架结构的搭入做准备,根据需要堆叠的架体高度进行适应性的调整,使得横架保持水平位置,适用于具有高低差的施工环境;实现较高层数的立架结构堆叠,避免因传统采用拉线方式造成拉线拉力过大造成安全隐患;通过将引导绳贯穿防护网,并采用无人机作业,将有引导绳挂接至横架的方式,有效节约人力,提高安全性能,辅助作用牵引绳,铺展较大面积的防护网需要足够牵引力,便于防护网的完整搭建,若干引导绳使得防护网具有优秀的承重力,达到全防护效果。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