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线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70426发布日期:2020-11-19 21:53阅读:9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线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力线路跨越式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线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在配电网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新建低压或高压电线必须在已运行中的低压电线上方经过的情况。如果按照以往的施工惯例,则使用牵引绳将新建电线从已运行中的低压电线上方拖过,拖线过程中容易将已运行中的低压电线的外绝缘皮磨破,产生安全风险。目前电力公司都是通过搭设带电跨越架来解决问题,缺点是搭设步骤繁琐、成本费用高、时间久,必须请专业人士搭设。否则就需要将低压线路停电后再施工,频繁停电导致用户埋怨大,供电所供电可靠性指标受到影响,办理停电手续繁琐。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既方便快捷安装,又安全可靠的电线输送装置,具备无需停电、无需专业人士安装、安全方便快捷低成本等优点。

针对上述问题,需要开发一种电线输送装置,以解决电力线路跨越式施工时,跨越式设备搭设步骤繁琐及频繁停电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线输送装置。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线输送装置,包括:

固定架;

输送管,所述输送管设置于所述固定架上并向上延伸,电线能穿设于所述输送管内;

多个滚动件,设置于所述输送管内并沿所述输送管的长度方向排列,所述滚动件的轴线与所述输送管的轴线垂直,所述滚动件与所述电线滚动接触。

优选地,所述滚动件包括:

固定轴,固定于所述输送管内部,且所述固定轴设置于所述输送管的轴线的一侧;

至少两个滚珠,转动设置于所述固定轴上,所述电线能够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滚珠之间。

优选地,所述输送管为具有弹性的绝缘橡胶管。

优选地,所述输送管上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沿所述输送管的轴向方向贯穿所述输送管。

优选地,所述输送管包括第一管壁、第二管壁及第三管壁,所述第一管壁和所述第二管壁为四分之一圆弧,所述第三管壁为半圆弧,所述第一管壁和所述第二管壁分别通过旋转轴与所述第三管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一管壁和所述第二管壁的圆弧之间形成所述开口。

优选地,所述输送管的顶端弯折,所述输送管的顶端管口朝水平方向设置。

优选地,所述电线输送装置还包括人字梯,所述人字梯包括顶端转动连接的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所述固定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件的顶端转动连接,所述固定架能够在与所述第一支撑件呈平角设置的工作位置和叠放在所述第一支撑件上的收纳位置间切换。

优选地,所述人字梯由绝缘玻璃钢制成。

优选地,所述人字梯包括:

第一延长件,所述第一延长件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一端,且能够沿所述第一支撑件长度方向滑动;

第二延长件,所述第二延长件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件一端,且能够沿所述第二支撑件长度方向滑动。

优选地,所述人字梯包括:

第一紧固螺钉,设置在所述第一延长件上,所述第一紧固螺钉能在所述第一延长件滑动到任一位置时将所述第一延长件紧固固定;

第二紧固螺钉,设置在所述第二延长件上,所述第二紧固螺钉能在所述第二延长件滑动到任一位置时将所述第二延长件紧固固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线输送装置。该装置中,输送管设置于固定架上,有利于保持输送管直线延伸,避免输送管弯曲导致电线推进困难。操作人员根据现有低压线路中的电线高度来调节输送管出口的高度,保证输送的电线能跨越现有低压线路中的电线。输送管中设置有多个滚动件,保证电线能快速地输送到出口处,防止因电线和输送管之间的摩擦力而导致输送困难。该装置能既方便安装,又能在现有低压线路不断电的情况下使电线安全跨越现有低压线路,具有方便快捷成本低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具体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绝缘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具体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输送机构长度方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具体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输送机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具体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输送机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1、输送管;11、电线;12、滚珠;13、固定轴;14、开口;15、旋转轴;16、第一管壁;17、第二管壁;18、第三管壁;2、固定架;3、人字梯;31、第一支撑件;32、第一延长件;33、第二支撑件;34、第二延长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其中,术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为两个不同的位置。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第一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线输送装置,可以用于将新建低压或高压电线跨过已运行中的低压电线上方。如图1所示,该电线输送装置包括固定架2、输送管1及多个滚动件。输送管1设置于固定架2上,并且可以向上延伸,电线11能穿设于输送管1内。输送管1内部沿输送管1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多个滚动件,滚动件的轴线与输送管1的轴线垂直,滚动件与电线11滚动接触。

使用该电线输送装置时,固定架2可以支撑于地面上或通过工作人员手持托举,以使固定架2上的输送管1的顶端位于已运行的低压电线的上方。之后,其他工作人员将新建的电线推进到输送管1中,并使电线沿输送管1向上延伸以跨过已运行的低压电线。

输送管1通过固定架2进行固定,有利于保持输送管1直线延伸,避免输送管1弯曲导致电线11推进困难,且方便操作人员手持和举升输送管1,使输送管1的出口高出需要跨越的正在使用的低压线路。电线11靠人力推进输送管1中,输送管1中的多个滚动件与电线11滚动接触,大大降低了电线11受到的摩擦力,防止电线11直接与输送管1接触,由于摩擦力过大而导致电线11很难被推动。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滚动件包括固定轴13和滚珠12,固定轴13固定于输送管1内部,滚珠12转动设置于固定轴13上,以使滚珠12能够与电线11滚动接触,以减小电线11受到的摩擦力。

为避免电线11在传输过程中弯曲导致推进困难,固定轴13上可以设置有两个滚珠12,两个滚珠12的相邻侧的弧面围成大致呈v型的凹槽,电线11可以在凹槽内,以避免电线11在推进中弯曲。

在其他实施例中,每个固定轴13上可以设置有多个滚珠12,例如三个、四个,每相邻的两个滚珠12之间均可以输送电线11。为避免电线11与输送管1或滚珠12之间接触压力较大导致推进困难,凹槽与管壁之间的距离可以大于电线11的直径,以便操作人员在推动电线11时,电线11基本不与输送管1的管壁接触。

可以理解的是,至少两个滚珠12仅是滚动件实施例中的一个,在其他实施例中,滚动件可以是中间有容纳槽的滚轴,中间的容纳槽为电线11通过的路径。

进一步地,输送管1为具有弹性的绝缘橡胶管。

由于该电线输送装置是在不断电的情况下使用,故该输送管1的材质优选绝缘材料。而绝缘橡胶管存在一定的弹性,在适用性上能满足绝大多数的使用场景,且使用与运输过程中不易损坏。

优选地,输送管1上设置有开口14,开口14沿输送管1的轴向方向贯穿输送管1。

操作人员在运行中的低压线路另一侧将待输送的电线11拉出输送管1,为了将电线11与输送管1脱离,故需要在输送管1的靠近电线11一侧设置开口14,为了保证电线11在输送过程中不会脱离输送管1,开口14要小于电线11的直径。由于输送管1具有弹性,可以将电线11在开口14处拉出输送管1。

进一步地,输送管1的顶端弯折,输送管1的顶端管口朝水平设置。

运行中的低压线路较高,露出地面的电杆大约为6.8米,操作人员需要借助工具才能达到这个高度进行操作。而若是任由电线11从管口自由落下,方向不受控制,容易碰到低压线路。故将输送管1的顶端弯折,管口朝水平设置,对电线11落下的方向进行控制,既避免了操作人员的操作难度,又提高了安全性。

在其他实施例中,此处水平部分设置有豁口,输送管1形成半圆形的空间,此处开放型的输送管1有利于电线更便捷的输送,防止因电线11在输送管1内变向导致摩擦力增大,输送困难。

为进一步方便操作人员使用,电线输送装置还可以包括人字梯3,人字梯3包括顶端转动连接的第一支撑件31和第二支撑件32,固定架2的一端与第一支撑件31的顶端转动连接,固定架2能够在与第一支撑件31呈平角设置的工作位置和叠放在第一支撑件31上的收纳位置间切换。为跨越6.8米高的电杆,固定架2及第一支撑件31的长度均为4.2米。使用该电线输送装置时,人字梯3可以支撑于地面上,相比由操作人员手持固定架2,操作人员仅仅扶稳人字梯3即可,一方面操作更省力且支撑更稳定,能够避免固定架2手持不稳定,影响电线输送;另一方面固定架2加上人字梯3的总长度较长,还可以提高输送管1的顶端的高度,满足使用需求。

为避免人字梯3和固定架2整体的尺寸加大导致收纳及运输不便,固定架2与人字梯3转动连接,固定架2绕连接处旋转180°折叠使总长度减小。固定架2与人字梯3上对应设置有固定位置用的销钉和孔,用于在使用时将固定架2和人字梯3固定到展开状态。

可选地,固定架2和人字梯3可以可拆卸连接。运输和收纳时,可以将固定架2由人字梯3上拆下,将固定架2和人字梯3叠在一起,减小尺寸。

示例性地,固定架2和人字梯3可以通过螺栓等紧固件连接,拆卸方便,且成本低。

可选地,固定架2可以与人字梯3滑动连接,固定架2和人字梯3上对应设置有相互配合的滑轨和滑块,运输和收纳时,可将固定架2和人字梯3滑动收回来减小总长度。

优选地,人字梯3由绝缘玻璃钢制成。

人字梯3在使用过程中为了保证安全,需要使用绝缘材质,且自身强度较高,故选用绝缘玻璃钢。其中,人字梯3还包括第一延长件32和第二延长件34。第一延长件32滑动设置于第一支撑件31一端,且能够沿第一支撑件31长度方向滑动。第二延长件34滑动设置于第二支撑件33一端,且能够沿第二支撑件33长度方向滑动。

正在运行的低压线路的高度并不完全相同,这就要求人字梯3能够调节高度来适应不同高度的低压线路。人字梯3通过第一支撑件31和第二支撑件33形成人字形固定于地面,第一支撑件31通过第一延长件32在其上滑动来增加或减少总长度,相应的第二支撑件33通过第二延长件34在其上滑动来配合第一延长件32的变化,保证在增加高度的同时保持稳定。在其他实施例中,为了增加电线输送装置的稳定性,也可以仅在任一个支撑件上设置延长件。

示例性地,第一支撑件31和第一延长件32之间设置有相互配合的导轨和导槽,第一支撑件31和第一延长件32通过导轨和导槽之间的滑配实现滑动连接。

第二支撑件33和第二延长件34之间的滑动关系与第一支撑件31和第一延长件32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人字梯3包括第一紧固螺钉和第二紧固螺钉。第一紧固螺钉设置在第一延长件32上,第一紧固螺钉能在第一延长件32滑动到任一位置时将第一延长件32紧固固定。第二紧固螺钉设置在第二延长件34上,第二紧固螺钉能在第二延长件34滑动到任一位置时将第二延长件34紧固固定。

第一延长件32和第二延长件34滑动后需要固定才能起到稳固的作用,本实施例中是通过在第一延长件32上设置第一紧固螺钉及在第二延长件34上设置第二紧固螺钉来实现的。通过紧固螺钉进行固定,操作简便,实用性强。

第二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线输送装置,是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改进了输送管1的结构,如图4所示。

本实施例中,输送管1包括第一管壁16、第二管壁17及第三管壁18,第一管壁16和第二管壁17为四分之一圆弧,第三管壁18为半圆弧,第一管壁16和第二管壁17分别通过旋转轴15与第三管壁18转动连接,第一管壁16和第二管壁17的圆弧之间形成开口14。

在使用过程中,仅仅通过开口14和输送管1的弹性来将电线11拉出输送管1,较为费力且容易损伤电线11。通过将输送管1结构进行优化,将其分为第一管壁16和第二管壁17及第三管壁18,并通过两个旋转轴15重新组合成一个带有开口14的管体,在输送电线11时管体闭合,保证输送路径的稳定,需要拉出电线11时打开管体,轻松取出电线11,极大地方便了操作,且不会出现损伤电线11的情况。

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仅设置第一管壁16,可活动的结构较少,减小了产品的故障率。

可以理解的是,固定轴13固定于第三管壁18内,在打开第一管壁16和第二管壁17时不会散落滚珠12。

优选地,第一管壁16和第二管壁17位于开口14的一侧设置有卡紧组件。

具体地,卡紧组件可以是卡扣。

为防止输送管1在使用过程中第一管壁16和第二管壁17松动旋转导致电线11脱落出输送管1,设置卡扣对第一管壁16和第二管壁17进行卡紧,保证电线11输送的顺利进行。

为方便操作人员的使用,旋转轴15上可以套设有扭簧,扭簧能将第一管壁16和第二管壁17弹向打开输送管1的方向,在操作人员打开卡紧组件后,第一管壁16和第二管壁17能在扭簧的作用下自动打开。

以第一管壁16和第三管壁18为例,旋转轴15上套设有扭簧,扭簧能驱动第一管壁16相对于第三管壁18延逆时针方向旋转。

在其他实施例中,旋转轴15也可以为阻尼转轴,能够将第一管壁16和第三管壁18维持在任一角度。

以上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