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连式抛光高速永磁电动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129000发布日期:2020-12-01 11:45阅读:83来源:国知局
直连式抛光高速永磁电动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抛光机械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直连式抛光高速永磁电动机。



背景技术:

抛光机是一种对于工件表面进行抛光处理的设备,其一般通过较低转速的电机通过连接具有速比加成的动力头实现对于抛光盘的高速转动实现抛光动作。一般的抛光动作需要人工或工装调整工件的位置以实现仿形动作实施抛光。在复杂型面工件的抛光过程中,工件位置的调整需要较大的供其移动调整位置的空间,如现有的连接动力头的电机空间占用大,影响工件的位置调整,而若直接选用一般的高速电机,一方面这类电机的承载结构无法适应承载抛光工序中的与工件止抵产生的径向或其他方向的载荷,另一方面高速电机的散热结构如后侧风扇直吹的结构的气流会影响抛光中磨屑的正常落下,导致工作环境的污染且对操作工人产生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直连式抛光高速永磁电动机,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该电机可以实现转轴直接连接抛光盘等抛光元件,并具有良好的对于抛光中载荷的承载能力,并可以实现良好的不影响加工环境的高效散热效果。

为实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直连式抛光高速永磁电动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空腔和在所述空腔内由外向内依次套接的定子、转子和转轴,以及设于所述壳体两端将所述定子、转子和转轴围合于所述壳体内的前端盖和后端盖,所述壳体轮廓呈圆角矩形,所述转轴前端由所述前端盖向前伸出,其端部同轴设有内凹的连接端,所述前端外侧设有紧固元件,所述连接端通过所述紧固元件固定连接有er夹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位于所述前端盖前侧的支承端盖,所述支承端盖向所述前端盖方向延伸有同轴的第一支承环和第二支承环,所述第一支承环止抵于所述前端盖,所述第二支承环后侧端部具有将其围合形成支承腔的挡环,所述支承腔内设有嵌装于所述转轴外侧的轴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轴承为角接触球轴承,并具有并列设置的三个。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后端盖包括围合于所述空腔外侧的供所述转轴穿出的中心盘、沿所述壳体后端边缘设置的围壳和连接于所述中心盘和围壳间的多个连接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壳体后端连接有风扇,所述壳体上设有复数个呈绕所述转轴中心对称设置的散热腔,所述散热腔沿所述转轴轴向延伸贯穿于所述壳体并形成多条散热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转轴后端耦合连接所述风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前端盖设有对应所述散热腔的气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支承端盖边缘延伸有遮挡于所述散热腔前侧的挡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后端盖与所述壳体间设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表面对应所述散热腔设有通孔,所述支撑板底部延伸有支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支承端盖向下延伸有支承部,所述支承部与所述支脚的底面共面,所述支承部与所述支脚间连接有平衡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通过直连结构实现了较小的整体结构体积,使得待抛光的工件可以便利地进行位置调整以高效抛光;

2、通过支承端盖及与其配合的结构的设置使得整体电机可以承载较大的抛光载荷;

3、通过散热腔结构设置使得可以实现高效的散热,并且不会对前侧抛光区域造成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三维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前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后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支承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项分别为:1壳体,11风扇,12散热腔,13散热脊,14平衡板,2空腔,3定子,4转子,5转轴,51连接端,52紧固元件,6前端盖,61气孔,7后端盖,71中心盘,72围壳,73连接部,8支承端盖,81第一支承环,82第二支承环,83挡环,84支承腔,85轴承,86挡板,87支承部,9支撑板,91支脚。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2、3、4、5、6所示的直连式抛光高速永磁电动机,包括壳体1,壳体1具有空腔2和在空腔2内由外向内依次套接的定子3、转子4和转轴5,定子3和转子4组合形成等效于常用的永磁电动机的动力单元,在通电后带动转轴5转动实现连接的抛光轮的工作转动。还包括通过螺栓安装在壳体1两端将定子3、转子4和转轴5围合于壳体1内的前端盖6和后端盖7,壳体1轮廓呈圆角矩形,转轴5前端由前端盖6向前伸出,其端部同轴机加工有内凹圆台形的连接端51,前端外侧通过螺纹安装有紧固元件52,连接端51通过紧固元件52固定连接有er夹头(图中未示出),er夹头为从转轴5前端直接连接至抛光轮的标准件,根据实际使用中选用的转轴5直径选用即可。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通过螺栓安装在前端盖6前侧的支承端盖8,支承端盖8向前端盖6方向延伸有同轴的第一支承环81和第二支承环82,第一支承环81止抵于前端盖6上实现两者的间隔定位效果,第二支承环82后侧端部具有向内延伸将其端部开口处围合形成支承腔84的挡环83,支承腔84内嵌装有嵌装于转轴5外侧的轴承85。本实施例中的轴承85为72系列的角接触球轴承,并具有并列设置的三个。通过设置多个轴承85且采用第二支承环82围合形成容纳轴承85的支承腔84,提供了对于转轴5的支撑效果,在实际生产中,抛光工件产生的载荷主要加载在前端盖6附近,从而通过多个轴承85以及专门的支承腔84提供的对载荷的较强支撑能力,从而在受到抛光工件的载荷时其可以具有良好的抵抗变形、位置高速无摆动的转动效果的能力。

本实施例中,后端盖7包括围合于空腔2外侧的供转轴5穿出的中心盘71(中心盘71和转轴5间设有一个轴承即可(图中未示出))、沿壳体1后端边缘设置的围壳72和连接于中心盘71和围壳72间的多个块状或脊状的连接部73。从而为转轴5提供良好的支撑效果,且具有供散热的气流通过的空间。

本实施例中,壳体1后端连接有风扇11,风扇11设置在安装在壳体1后侧的塑料罩壳内,壳体1上机加工或在铸造时成型有四个呈绕转轴5中心对称设置在壳体1的圆角矩形四角的散热腔12,散热腔12包括多个孔,这些孔沿转轴5轴向延伸贯穿于壳体1并形成多条散热脊13,风扇11的送风方向为由后方送向前方,从散热腔12中穿过。在电机运转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从壳体1内部沿着散热脊13导出,散热脊13侧面的散热腔12中风扇11吹送的气流即可以高效地实现散热效果。

本实施例中,转轴5后端通过螺纹连接耦合连接风扇11的扇叶轴,即在转轴5在电机通电转动后自行带动风扇11实现风扇11与转轴5等速转动具有良好的散热效果。

本实施例中,前端盖6上加工有对应散热腔12的气孔61,使得从后侧送出的散热气流可以从中便利地送出。同时,在本实施例中的支承端盖8边缘延伸有遮挡于散热腔12前侧的挡板86,即从气孔61中送出的散热气流在行进至挡板86处后即受到遮挡沿其延伸方向转向,使得气流不会吹向前侧的er夹头夹持的抛光轮和抛光工件,也即不会将加工现场产生的尘埃、碎屑等吹散导致加工空间的污染。

本实施例中,后端盖7与壳体1间在安装时夹装有支撑板9,支撑板9表面对应散热腔12设有供气流通过的通孔(图中未示出,形状请参考图4中气孔61,它们形状相同),支撑板9底部一体延伸有支脚91,用于将电机稳定的安装于机架等基础上。

本实施例中,支承端盖8向下延伸有螺纹连接的可拆的支承部87,支承部87与支脚91的底面共面从而形成间隔的稳定支撑效果,同时为了减少抛光工件的载荷形成的力矩导致电机整体振动、位移,支承部87与支脚91间通过螺栓连接有水平的平衡板14,平衡板14一方面提供了更大的与机架的接触面,提高稳定性,另一方面使得支脚91和支承部87等效连接为一个整体,使得相对承载更大的支承部87可以向支脚91传递、分担其承载载荷,从而减小其大量承载可能造成的振动、位移等问题。

以上实施例只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构思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落入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内容,已经全部记载在权利要求书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