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滤波电路和改善部件冷却装置的逆变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10522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滤波电路和改善部件冷却装置的逆变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涉及包括逆变电路的用作变压变频电源的逆变器,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逆变器,它包括一个用于减低电噪音的滤波电路和一个用于将包括滤波电路的部件冷却的冷却装置。
逆变电路的开关操作在上述类型逆变器中引起电噪音。此噪音有时会造成放在逆变器周围的设备功能失常,例如音响设备。考虑到此问题,通常在逆变器电源端使用滤波电路以消除电噪音。

图18阐述这类常规逆变器的举例。如图所示,逆变器1包括单个外壳4,其中装有一个整流电路2,一个逆变电路3等等。在电源与逆变器1之间连接着一个离散型外接类型滤波电路5。
当使用独立于逆变器1之外的滤波电路5时,包括离散型滤波电路5在内,逆变器1需要大的安装空间。此外,用于将滤波电路5接至整流电路2和逆变电路3的线长度增大并暴露于外壳4外部。其结果是,自线6向外辐射噪音。近年来,滤波器5在更多情况下与逆变器合用并阻止对逆变器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由于以上所述原因,希望将滤波电路5与整流电路2,逆变电路3等一起装在外壳4内以使逆变器更为紧凑。
然而,当将常规滤波电路5装入逆变器外壳内时,这外壳将比常规外壳4大得多。此外,滤波电路5,或具体地说,它的线圈产生大量热量。因此,当滤波电路5与逆变电路3等一起装入外壳内时,外壳内产生的热量将增大。相应地,除整流电路2和逆变电路3等所用常规冷却装置外,另外还需要装于外壳4内用于向滤波电路提供足够冷却作用的装置。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逆变器,其中逆变电路、整流电路和滤波电路可装在单个外壳内,其尺寸可做得尽可能地小。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逆变器,其中逆变电路、整流电路和滤波电路可装在单个外壳内,同时这些部件可以充分冷却。
本发明提供一种逆变器,它包括一个在其中装有一个整流电路和一个逆变电路的外壳,其特征为一个包括输入端电容,一个线圈和一个输出端电容的滤波电路,以及其特征在于该滤波电路位于整流电路的前级。
在现有技术中,用于连接滤波电路和整流电路的线较长并当提供的滤波电路独立于装有逆变电路和整流电路的外壳之外时该连线暴露于外壳之外。结果该连线产生一种辐射噪音。返回至电源端的传导噪音应予限制以减小由连线所产生的噪音。为此目的,需要一个高性能的滤波电路,它因而是昂贵而大尺寸的。
根据本发明的逆变器,滤波电路与整流电路之间的连线可以缩短,同时滤波电路与整流电路和逆变电路一起装在外壳内。因此可减少滤波电路与整流电路之间的连线所产生的辐射噪音。由于不需抑制传导噪音,滤波电路可做得更小些。因此,即使滤波电路与整流电路和逆变电路一起装在外壳内时,仍然可以减小逆变器尺寸。
线圈最好具有在彼此不同方向延伸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在此情况下输入和输出端电容由位于其间的线圈将它们隔离于不同方向内。由于阻止噪音自滤波电路输出端叠加至输入端,所以逆变器可做得更小。
逆变器的优选特征在于装有输入端电容的输入端印制电路板及装有输出端电容的输出端印制电路板。在此情况下,线圈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中的一端形成为销形,而在另一端则将线圈的线材料绕制形成为线形状。销形端可以容易地连至相应的电路板。由于另一端形成为线形,输入和输出端电路板可以容易地互相隔开。此外,可根据外壳内的安装空间可选地改变滤波电路的位置。
当输出端印制电路板整体地装在整流电路上时,可以在连接滤波电路和整流电路时不用线。因此可进一步减少噪音。
该逆变器的优选特征进一步在于零相位电感器的环状铁心。在此情况下,连至输入端印制电路板的电源线,在输入和输出端印制电路板之间连接用的线和连至输出端印制电路板的输出线中的任何线都通过该铁心。这种铁心配置可减少电源线和输出线之间单元中所产生的噪音。
该逆变器的优选特征进一步在于用于装线圈的线圈外壳。在此情况下,线圈装于线圈外壳内。另一替换方案是,外壳有一个通孔,铁心对应于外壳通孔而装于外壳内,电源线或来自逆变电路的输出线则通过通孔。该外壳最好有用于固定线圈外壳的卡爪。
逆变器的优选特征进一步在于一个在外壳内形成的第一冷却室,一个在外壳内形成由分隔壁与第一冷却室分开但又与之相邻的第二冷却室,多个在分隔壁上的通气孔,及一个用于将冷却空气通入第一冷却室并进一步通过通气孔进入第二冷却室的风扇。在此结构中,逆变电路由进入第一冷却室的冷却空气冷却及滤波电路线圈由进入第二冷却室的冷却空气冷却。由于滤波电路,整流电路和逆变电路是在外壳内整体地形成的,因此逆变电路和滤波电路可以由被风扇通入第一和第二冷却室的冷却空气有效地冷却。最好使用导流部件将冷却空气由风扇导入第二冷却室。导流部件最好位于面向第一冷却室的分隔壁一侧通气口中任何一个通气口附近。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逆变器,它包括一个滤波电路,一个整流电路和一个逆变电路,其特征在于一个冷却外壳,它具有一个和一个由分隔壁分开而彼此邻近的第一冷却室和第二冷却室,该分隔壁具有多个通气孔,该冷却外壳具有一个用于使冷却空气进入第一冷却室和进一步通过通气孔进入第二冷却室的风扇,以使逆变电路由进入第一冷却室的冷却空气冷却及滤波电路由流经第二冷却室的冷却空气冷却。
下面参照附图通过例子描述本发明,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逆变器的顶视平面图,其中顶盖已取去;图2是零相位电抗器平面图;图3是用于安装零相位电抗器和零相位电感器的铁心的线圈外壳的透视图;图4是从后方看的线圈外壳透视图5是用于显示输入端印制板,零相位电抗器和输出端印制板的线连接的透视图;图6是逆变器外壳的透视图;图7是由卡爪固定的线圈外壳的透视图;图8是用于显示逆变器电气配置的原理线路图;图9类似于图1,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逆变器;图10是用于显示一块金属板和一根通过金属板的孔和零相位电感器铁心的电源线的透视图;图11类似于图6,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逆变器;图12是外壳的纵向端部分;图13是外壳和逆变器安装部分的分解透视图;图14是从逆变器后方看的压铸铝翅板的透视图;图15显示滤波电路的接线图形;图16显示压铸铝翅板中冷却空气的流通路径;图17原理性地阐述滤波电路的修改形式;以及图18原理性地阐述逆变电路和滤波电路的常规配置。
现参照图1至8描述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第一实施例中,本发明用于大容量逆变器,其功率容量为5.5至15KW之间。
首先参照图8,原理性地显示了第一实施例的逆变器11的电气配置。逆变器11装于外壳36内(见图6)。整流电路12通过DC总线13和14连至逆变电路15。带常开触点的继电器16接至DC总线13。在DC总线13和14之间接有两个平滑用主电路电容17和18。在整流电路12的前级上提供了滤波电路19。
整流电路12包括六个三相桥接二极管12a至12f。实施例中这些二极管12a至12f装配成例如一个矩形包装(未示出)。逆变电路15包括一个逆变主电路20和一个用于控制逆变主电路20开关操作的控制电路21。逆变主电路20包括六个用作开关元件的晶体管22a至22f和六个用于处理无效电流的反馈二极管23a至23f。晶体管22a至22f和反馈二极管23a至23f三相桥接于DC总线13和14之间。实施例中逆变主电路20装配为一个基本上矩形包装。滤波电路19包括一个由三个电容24a至24c组成的输入端电容电路24,一个由三相线圈25a至25c组成的零相位电抗器(共模铁心电抗器)以及一个由四个电容26a至26d组成的输出端电容电路26。
零相位电抗器25包括一个其上如图2中所示地缠绕的三相线圈25a至25c。零相位电抗器25装在如图3中所示的具有前部开口的矩形线圈外壳28内。零相位电抗器25用例如树脂固定至线圈外壳28底部28a。线圈25a至25c的输出端头29a至29c通过线圈外壳28开口向外伸出。输出端头29a至29c通过延伸有关线圈的线材料而成为线形。图3中零相位电抗器25的线圈25a至25c未示出。
零相位电感器的环状铁心30位于线圈外壳28内,也位于零相位电抗器25内。输出端头29a至29c通过零相位电感器铁心30。图3中线圈外壳28中的输出端头29a至29c的位置简化以便典型地显示输出端头与零相位电抗器铁心30之间的位置关系。如图4中所示,插销端31a至31c自线圈外壳28后面28b中伸出。线圈25a至25c的输入端头32a至32c(见图2)分别连至插销端31a至31c。因此相应线圈25a至25c的输入端头32a至32c与输出端头29a至29c在彼此不同的方向内伸出。
如图5所示,组成输入端电容电路24的三个电容24a至24c安装于输入端印制电路板33上。输入端印制电路板33具有三个其位置分别对应于插销端31a至31c位置的通孔(未示出)。插销端31a至31c插入相应的通孔中并焊接以使输入端电容电路24电气上连至线圈25a至25c。图5中所示三相线34a至34c连至外壳36中的主电路终端块(未示出)。这些三相线34a至34c在图1中示如一根单根中继线。插销端31a至31c被焊以使输入端印制电路板33固定于线圈外壳28上。此外,如果进一步用螺钉拧至线圈外壳28上,则输入端印制电路板33可以可靠地固定至线圈外壳28上。
组成输出端电容电路26的四个电容26a至26d如图5所示地安装在输出端印制电路板35上。输出端印制电路板35具有三个螺纹状连接端35a至35c。线圈25a至25c的输出端头29a至29c分别连至连接端35a至35c以使输出端电容电路26电气上连至线圈25a至25c。
如图6中所示,以上描述的滤波电路19,整流电路12,逆变电路15等装在由例如塑料材料制成的外壳36内。外壳36包括一个冷却单元37和位于冷却单元上部的一个安装单元38,一个包括例如一个轴流风扇的风扇39装于冷却单元37一侧。虽然没有显示出来,但在冷却单元37的安装风扇39一侧的对面有一个开口(未示出)。冷却单元37内对着风扇39放置了众多压铸铝翅板(未示出)。在开动风扇时,它使一股冷却空气流进冷却单元37并自翅板吸收热量后向外排出。
安装单元38包括一个外壳主体40和一个用于遮住外壳主体40上部开口的盖41。盖41上的操作屏42包括操作开关42a,显示器42b等。在外壳主体40的一侧形成了用于辐射热量的众多通气口40a。安装单元38的一侧有矩形窗口43,其上固定了一块具有三个网眼孔44a的金属板44。
图1阐述安装单元38的外壳主体40,其盖41已被取走。在窗口43的整个内周边面上形成了槽43a。在将盖41取下后将金属板44插入外壳主体40的槽43a内并固定于窗口43内,同时将盖41盖在外壳主体40上并使金属板44插入盖41上对应于窗口43一侧的槽(未示出)内。电源线47(只在图1中显示)在其一端上连至一个电源及一根连至逆变电路15的输出线(未示出)通过金属板44的孔44a。电源线47的另一端连至以上描述的主电路终端块。
组成逆变电路15的逆变主电路20位于外壳主体40的上部右端内侧,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看出,安装单元38内整流电路12位于逆变主电路20之下。外壳主体40底部40b具有两个矩形开口(未示出),这些开口分别对应于逆变主电路20和整流电路12,以使逆变主电路和整流电路位于冷却单元37压铸铝翅板的上表面上方。主电路电容17和18位于外壳主体40内逆变主电路20左方。此外,继电器16位于外壳主体38内主电路电容18下方。外壳主体40底部40b还有分别对应于继电器16和主电路电容17和18的开口(未示出)以使流经冷却单元37的冷却空气能将继电器16和主电路电容17和18冷却。
滤波电路19位于外壳主体40的剩余空间内。更具体地可自图1中看出,装有滤波电路19的零相位电抗器25的线圈外壳28固定于输入端印制电路板33上从而位于继电器16下方。线圈外壳28夹持于自外壳主体40底部40a伸出的壁45与具有弹性的卡爪46之间,从而可靠地固定于外壳主体40上。当卡爪46向与壁45相对的方向弯曲时,卡爪46远端与壁45之间的空间变大,从而使线圈外壳28放入壁45与卡爪46之间。
输出端印制电路板35用螺纹型连接端35a至35c拧到整流电路12的包装上,在它上面的输出端电容电路26电气上连至整流电路12。控制电路21连同操作开关42a和显示器42b一起安装在印制电路板上,然后,虽然图中未显示,印制电路板固定于盖41上。虽然没有示出,主电路终端块放置于安装单元38内滤波电路19上方隔开预定空间处。此外,外壳主体40底部40b上有一个与滤波电路19对应的开口(未示出)以使流经冷却单元37的冷却空气将滤波电路冷却。冷却单元37内的冷却空气通过底部40b的开口进入安装单元38,从而将安装在安装单元38内的部件冷却。
根据以上描述的实施例,滤波电路19连同整流电路12和逆变电路15一起安装于外壳18内。因此可减小逆变器尺寸。换言之,由于滤波电路19在安装单元38内的位置离整流电路12更近些,因此可缩短滤波电路19与整流电路12间的连接距离。可以相应地减少滤波电路19与整流电路12这些节点所产生的噪音。这使滤波电路19因而逆变器11的尺寸都能减小。因此可减少逆变器的制造成本,及减少它的安装空间。
具体地在实施例中,输出端印制电路板35用螺钉拧至装配着整流电路12的包装上,以使输出端电容电路26连至整流电路12。由于滤波电路19不用一根线就连到整流电路12,因此可进一步减少噪音。
在零相位电抗器25中,有关线圈25a至25c的输入端头32a至32c和输出端头29a至29c在彼此不同的方向内伸出。相应地,由于滤波电路19的输入端电容电路24和输出端电容电路26可彼此隔离,因此可防止滤波电路19中噪音自输出端叠加到输入端来。因此,即使滤波电路装在外壳36内,也可阻止滤波电路19的抑制噪音性能下降。
零相位电抗器25的输入端头32a至32c分别连至插销端31a至31c。插销端32a至32c进一步插过输入端印制电路板33的孔以使零相位电抗器25连至输入端印制电路板33。因此当将零相位电抗器25连至输入端印制电路板33时不需任何线,同时线圈外壳可容易地固定至输入端印制电路板33上。
零相位电抗器25的输出端头29a至29c通过将线圈25a至25c的线材料伸出而形成线形状。由于这允许输出端印制电路板35与线圈外壳28隔离,因此输入端和输出端印制电路板33和35可以可靠地彼此隔离。此外,可以按照安装单元38内滤波电路19的安装空间改变线圈外壳28和输出端印制电路板35的结构配置。
输出端印制电路板35用螺钉拧至整流电路12上。这使输出端印制电路板35和整流电路12更为紧凑。此外,由于滤波电路19连至整流电路12时不用任何线,因此可进一步减少噪音。
零相位电抗器25的输出端头29a至29c通过环状零相位电感器铁心30。因此零相位电感器铁心30能进一步减少噪音。在上述实施例中,零相位电感器铁心30位于线圈外壳28内零相位电抗器25内。因此不需要在安装单元38内专门为铁心30安排安装空间,从而使外壳36和逆变器11做得更小。
图9和10阐述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现描述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别。第二实施例中相同的部件用第一实施例中相同参考符号标示。第二实施例中零相位电感器铁心51焊至金属板44的面向安装单元38内部的一侧上,而不是将零相位电感器铁心30装在线圈外壳28内。在此情况下,如图10中所示,铁心51固定至金属板44上以对应于金属板44的三个孔44a中的一个孔。因此当电源线47插入通过孔44a时,它也通过零相位电感器铁心51。与铁心51位于插入的电源线47中部的情况相比较,电源线47通过铁心51的效率得到改善。此外,由于铁心固定于金属板44上,邻近金属板44的一个空间可有效地用作铁心51的安装空间。
图11至15阐释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现描述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别。第三实施例中的相同部件用第一实施例中相同参考符号标示。第三实施例中本发明用于小型逆变器,其功率容量范围为0.75至4KW。
参照图11,逆变器11装于所提供的外壳61内而不是在外壳36内。该外壳61包括一个冷却外壳62和位于冷却外壳62上面的塑料安装单元63。
现参照图12至14描述冷却外壳62和安装单元63的结构。冷却外壳62包括一个用作第一冷却室的翅板单元65和一个用作第二冷却室的滤波电路安装单元66。翅板单元65和滤波电路安装单元66由分隔壁64分开。分隔壁64具有例如两个通气孔67和68,翅板单元65通过通气孔与滤波电路安装单元66相通。风扇39装在冷却外壳62上对应于翅板单元65的一侧。
翅板单元65在安装风扇39一侧的对面有一个开启式侧面和一个开启式底部。该翅板单元65还具有一块顶板,它上面有众多整体地形成的平面热辐射翅板69,这些翅板69与分隔壁64平行。用作导流部件的导流板70安装于翅板单元65侧的分隔壁64侧面上,它位于通气孔67与通气孔68之间离通气孔67较近处。当开动风扇39时,驱使冷却空气流入翅板单元65。一部分冷却空气撞击导流板70因而被导入通气孔67侧,而另一部分冷却空气则通过每一片热辐射翅板69与其相邻翅板间的空间。通过通气孔67进入滤波电路安装单元66的冷却空气被迫通过另一通气孔68回至翅板单元65内。
滤波电路安装单元66具有一个开启式顶部并在其中安装其上装有滤波电路19的滤波电路板71。零相位电抗器25装于滤波电路板71的中部上。只显示了零相位电抗器25的铁心27而它的线圈25a至25c则去掉了。输入端和输出端电容24和26分别安装于滤波电路板71的右边和左边部分,而零相位电抗器25则位于其间。
如图15中所示,滤波电路板71具有输入端接线图形72a至72c,零相位电抗器25的相应输入端头32a至32c(见图2)通过接线图形72a至72c连至输入端电容电路24。滤波电路板71还具有输出端接线图形73a至73c,零相位电抗器25的相应输出端头29a至29c(见图2)通过接线图形73a至73c连至输出端电容电路26。因此滤波电路19的输入端也与其输出端相隔离。
安装单元63做成一个矩形盒,它具有一个开启式底部,盖在冷却外壳62顶面上。安装单元63的一侧具有一扇扁长形扇口(未示出)。金属板44用螺钉拧至安装单元63上以盖住窗口,如图11中所示。安装单元63另一侧具有许多通气孔63a。包括操作开关42a和显示器42b等的操作屏42安装于安装单元63顶部上。
如图12和13中所示,安装单元63中具有一个驱动电路板74和一个控制电路板75。驱动电路板74用螺钉拧至冷却外壳62顶部,其中间隔了间隔器74a(只显示于图12中)。因此冷却外壳62的滤波电路安装单元66的上部开口由驱动电路板74的一半部分所遮盖。
驱动电路板74的上表面上安装着继电器16,主电路电容17和18和主电路终端块76。一块平包装77装于驱动电路板74下面,包装77上面以模塑方式装有逆变器主电路20和整流电路12。包装77用螺钉拧至翅板单元上表面以与它紧密接触从而使自翅板单元65辐射的热量能有效地传送至翅板单元65。在整流电路12和滤波电路19间连结的连线79及在滤波电路19和主电路终端块76间连接的中继线80还在驱动电路板74和滤波电路板71间连接。
此外,控制电路板75用螺钉拧至安装单元63的顶板。控制电路板75在电气上通过连接电缆78连至驱动电路板74,电缆78在驱动电路板74侧连至插座78a和在控制电路板75侧连至插座78b。操作开关42a,显示器42b和控制终端块79装在控制电路板75上。
根据第三实施例,当驱动逆变器11时逆变电路20因而包装77都热起来。此外,如图16中箭头A所示,开动风扇39时,冷却空气流入翅板单元65。一部分冷却空气流经每一片热辐射板69与其相邻板之间的空间。由于包装77紧密地固定于翅板单元65的上表面,因此由包装77产生的热量有效地传送至翅板单元65,其中热量幅射至流经每一片热辐射翅板69与其相邻翅板间空间的冷却空气。
当驱动逆变器11时,滤波电路19具体地说零相位电抗器25热起来。流入翅板单元65的一部分冷却空气由导流板70导向经过通气孔67流入滤波电路安装单元66,并进一步通过通气孔68流至翅板单元65侧,如图16中箭头B所示。因此滤波电路19可由流经滤波电路安装单元66的冷却空气冷却。
在第三实施例中冷却外壳划分为翅板单元65和滤波电路安装单元66,逆变电路15和整流电路12由流经翅板单元65的冷却空气冷却,而滤波电路19则由流经滤波电路安装单元66的冷却空气冷却。因此,即使当滤波电路19与逆变电路15和整流电路12一起装在外壳61内时,滤波电路19也可与逆变器主电路20和整流电路12一起充分冷却。
本发明不应限于以上参照附图所描述的实施例。本发明可以下述方式改变。零相位电感器铁心30或51如此放置以使输出端头29a至29c通过它们,或使电源线47通过它们。然而,如图17中所示,零相位电感器铁心30可如此放置以使将零相位电抗器25分别连至输入端电容电路24和输出端电容电路26的连线81或82通过它们或使将滤波电路19连至电源的连线83或将滤波电路19连至整流电路12的连线通过它们。在每一种情况下都能同样地减少噪音。此外,在前述第三实施例中,零相位电抗器铁心可如此放置以使一条合适连线通过它。
在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线圈25a至25c的输入端头32a至32c可做成线形,以使线圈外壳28和输入端印制电路板33连接时在位置上互相分开。此外,输出端29a至29c可做成销形以使线圈外壳和输出端印制电路板35直接连在一起。
输入和输出端电容电路24和26的电容数量不应限于三个或四个。可以使用其它合适的电容数量。此外,通气孔17和18的数量不应限于两个。可提供三个或更多个通气孔。
上述描述和图只为了阐述本发现原理,而不能认为有限制作用。不同变动和修改对熟悉技术的人是明显的。所有这些变动和修改都处于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本发明范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包括用于在其中安装整流电路和逆变电路的外壳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一个包括一个输入端电容,一个线圈和一个输出端电容的滤波电路,该滤波电路放置于整流电路的前级。
2.根据权利要求1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该线圈具有一个输入端头和一个输出端头,两者在彼此不同的方向伸展。
3.根据权利要求2的逆变器,其特征还在于其上装有输入端电容的输入端印制电路板和其上装有输出端电容的输出端印制电路板,线圈的输入端头和输出端头中的一个做成销形,而另一端头通过将线圈线材料伸出而做成线形。
4.根据权利要求3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输出端印制电路板是整体地安装在整流电路上的。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的逆变器,其特征还在于零相位电感器的环状铁心,连至输入端印制电路板的电源线,连结输入和输出端印制电路板间的一根线或多根线,和连至输出端印制电路板的输出线中的任何一根线通过该铁心。
6.根据权利要求5的逆变器,其特征还在于用于安装线圈的线圈外壳,该铁心装于线圈外壳内。
7.根据权利要求5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该外壳具有一个通孔,电源线或来自逆变电路的输出线通过该通孔,该铁心放置于外壳内以对应于外壳通孔。
8.根据权利要求6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该外壳有一个用于将线圈外壳固定于其上的卡爪。
9.根据权利要求1的逆变器,其特征还在于在外壳内划出的第一冷却室,在外壳内划出的由分离壁与相邻的第一冷却室分开的第二冷却室,在分离壁上形成的多个通气孔和用于将冷却空气通入第一冷却室并进一步通过通气孔进入第二冷却室的风扇,该逆变电路由流入第一冷却室冷却空气冷却和滤波电路线圈由流经第二冷却室的冷却空气冷却。
10.根据权利要求9的逆变器,其特征还在于用于将由风扇供应的冷却空气导入第二冷却室的导流部件,该导流部件放置于分隔壁面向第一冷却室的一侧、通气孔中任何一个孔附近。
11.一种包括滤波电路、整流电路和逆变电路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一个具有由分隔壁分隔而互相邻近的第一冷却室和第二冷却室的冷却外壳,该分隔壁具有多个通气孔,一个用于将冷却空气通入第一冷却室和进一步通过通气孔通入第二冷却室的风扇,以使逆变电路由流入第一冷却室内的冷却空气冷却和滤波电路由流经第二冷却室的冷却空气冷却。
12.根据权利要求11的逆变器,其特征还在于一个用于将由风扇供应的冷却空气导入第二冷却室的导流部件,该导流部件放置于分隔壁面向第一冷却室的一侧通气孔中任何一个孔附近。
全文摘要
一种逆变器,包括一个整流电路,一个逆变电路,一个包括一个输入端电容、一个线圈、和一个输出端电容并放置于整流电路前级的滤波电路,一个安装有逆变电路、整流电路和滤波电路的外壳,一个外壳内划出的第一冷却室,一个在外壳内划出由分隔壁与第一冷却室分开并与之相邻的第二冷却室,众多在分隔壁中形成的通气孔,以及用于将冷却空气通入第一冷却室并进一步通过通气孔通入第二冷却室的风扇。
文档编号H02M7/00GK1189005SQ9810428
公开日1998年7月29日 申请日期1998年1月19日 优先权日1997年1月20日
发明者白井成一 申请人:株式会社东芝, 施内德电气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