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定子绕组端部整形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194480阅读:365来源:国知局
一种定子绕组端部整形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整形模,具体涉及一种定子绕组端部整形模具。
【背景技术】
[0002]目前,无论是发电机还是电动机中,定子绕组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实现能量转换的重要部分。绕组端部就是在定子铁心槽的外面起连接作用的部分。
[0003]然而,定子绕组端部结构不同于定子槽中那样随槽成型,嵌线结束后绕组端部往往会超出所规定的尺寸范围。随着小型电机的广泛应用,体积小、重量轻、运输方便、各方面指标稳定的电机备受瞩目,容积率高的电机端部要求很紧凑。仅靠以往人工敲打整形的方法已不满足设计的要求,端部整形工艺在电机生产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实用新型内容】
[0004]鉴于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定子绕组端部整形模具,以有效解决将定子端部整形到规定要求,且加工方便,结构简单。
[0005]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定子绕组端部整形模具,用于为定子绕组端部整形,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包括上底座和自所述上底座的底面中部向下延伸的上抵顶部,所述上底座和上抵顶部均呈圆柱体状,且同轴设置,所述上底座和上抵顶部的中心设有第一贯穿孔,所述上底座于所述上抵顶部的外围处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为圆环柱状,且与所述上底座和上抵顶部同轴,所述第一凹槽的形状与所述定子绕组端部整形后的形状相适应,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上底座的侧边缘间隔,形成第一挡止部;所述下模包括下底座和自所述下底座的顶面中部向上延伸的下抵顶部,所述下底座和下抵顶部中心设有第二贯穿孔,所述下底座于所述下抵顶部的外围处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下底座的侧边缘间隔,形成第二挡止部,所述下底座、下抵顶部、第二贯穿孔、第二凹槽和第二挡止部与所述上底座、上抵顶部、第一贯穿孔、第一凹槽和第一挡止部结构相同且对应设置,所述下底座的底端一侧设有出线口。
[000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提供一种定子绕组端部整形模具,从而有效解决将定子端部整形到规定要求,且加工方便,结构简单。
[0007]进一步地,所述上抵顶部和下抵顶部的高度之和与所述定子绕组中部的长度相当。
[000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挡止部和第二挡止部采用倒角设计。
[0009]进一步地,所述上抵顶部靠近所述下抵顶部一侧的外围采用倒角设计。
[0010]进一步地,所述下抵顶部靠近所述上抵顶部一侧的外围采用倒角设计。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定子绕组端部整形模具与定子绕组装配后完成整形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2为图1中上模的三视图。
[0013]图3为图1中下模的三视图。
[0014]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15]1、上模,11、上底座,12、上抵顶部,13、第一贯穿孔,14、第一凹槽,15、第一挡止部,
2、下模,21、下底座,22、下抵顶部,23、第二贯穿孔,24、第二凹槽,25、第二挡止部,26、出线口,3、定子绕组。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0017]请参阅图1,其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定子绕组端部整形模具与定子绕组3装配后完成整形的结构示意图,其包括上模1和下模2。
[0018]请同时参阅图2,上模1包括上底座11和自上底座11的底面中部向下延伸的上抵顶部12。上底座11和上抵顶部12均呈圆柱体状,且同轴设置。上底座11和上抵顶部12的中心设有第一贯穿孔13。上底座11于上抵顶部12的外围处设有第一凹槽14,第一凹槽14为圆环柱状,且与上底座11和上抵顶部12同轴,第一凹槽14的形状与定子绕组3端部整形后的形状相适应,定子绕组3最终被整形成第一凹槽14的形状。第一凹槽14与上底座11的侧边缘间隔,形成第一挡止部15。
[0019]下模2包括下底座21和自下底座21的顶面中部向上延伸的下抵顶部22。下底座21和下抵顶部22中心设有第二贯穿孔23,下底座21于下抵顶部22的外围处设有第二凹槽24。第二凹槽24与下底座21的侧边缘间隔,形成第二挡止部25。下底座21、下抵顶部22、第二贯穿孔23、第二凹槽24和第二挡止部25与上底座11、上抵顶部12、第一贯穿孔
13、第一凹槽14和第一挡止部15结构相同且对应设置。下底座21的底端一侧设有出线口26,从而可轻松将引出线引出。
[0020]于本实施例中,上抵顶部12和下抵顶部22的高度之和与定子绕组3中部的长度相当。且上模1和下模2在接触定子绕组3的部位均采用倒角设计,即第一挡止部15和第二挡止部25采用倒角设计;上抵顶部12靠近下抵顶部22 —侧的外围采用倒角设计;下抵顶部22靠近上抵顶部12 —侧的外围采用倒角设计,从而在整形过程中保障线圈和引出线不受损伤。
[0021]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定子绕组端部整形模具的使用过程来看:首先,将定子绕组3的端部人工敲打,使其两端部分别插入到上模1的第一凹槽14和下模2的第二凹槽24中,此时,上模1和下模2相对设置,且上模1的上抵顶部12和下模2的下抵顶部22相间隔,第一挡止部15和第二挡止部25也与定子绕组3的中部相间隔;其次,再将上模1、下模2和定子绕组3 —起整体放置于压力机工作台(图未示),对上模1和下模2施加一相对的力进行挤压,直到上模1的上抵顶部12和下模2的下抵顶部22相接触,此时第一挡止部15和第二挡止部25正好与定子绕组3的中部相接触,加压完成;最后从压力机工作台上取下,卸掉上模1和下模2,定子绕组3端部整形完成。
[0022]如此,该定子绕组端部整形模具借助外部压力机工作台能够实现对定子绕组3端部的外围尺寸、内围尺寸和高度均整形到规定要求,从而避免了定子绕组3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大大提高了其工作性能的稳定性,并且加工方便,结构简单,提高了制造效率。
[002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定子绕组端部整形模具,用于为定子绕组(3)端部整形,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1)和下模(2),所述上模(1)包括上底座(11)和自所述上底座(11)的底面中部向下延伸的上抵顶部(12),所述上底座(11)和上抵顶部(12)均呈圆柱体状,且同轴设置,所述上底座(11)和上抵顶部(12)的中心设有第一贯穿孔(13),所述上底座(11)于所述上抵顶部(12)的外围处设有第一凹槽(14),所述第一凹槽(14)为圆环柱状,且与所述上底座(11)和上抵顶部(12)同轴,所述第一凹槽(14)的形状与所述定子绕组(3)端部整形后的形状相适应,所述第一凹槽(14)与所述上底座(11)的侧边缘间隔,形成第一挡止部(15);所述下模⑵包括下底座(21)和自所述下底座(21)的顶面中部向上延伸的下抵顶部(22),所述下底座(21)和下抵顶部(22)中心设有第二贯穿孔(23),所述下底座(21)于所述下抵顶部(22)的外围处设有第二凹槽(24),所述第二凹槽(24)与所述下底座(21)的侧边缘间隔,形成第二挡止部(25),所述下底座(21)、下抵顶部(22)、第二贯穿孔(23)、第二凹槽(24)和第二挡止部(25)与所述上底座(11)、上抵顶部(12)、第一贯穿孔(13)、第一凹槽(14)和第一挡止部(15)结构相同且对应设置,所述下底座(21)的底端一侧设有出线口(26)ο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绕组端部整形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抵顶部(12)和下抵顶部(22)的高度之和与所述定子绕组(3)中部的长度相当。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绕组端部整形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止部(15)和第二挡止部(25)采用倒角设计。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绕组端部整形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抵顶部(12)靠近所述下抵顶部(22) —侧的外围采用倒角设计。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绕组端部整形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抵顶部(22)靠近所述上抵顶部(12) —侧的外围采用倒角设计。
【专利摘要】一种定子绕组端部整形模具,用于为定子绕组端部整形,包括上模和下模,上模包括上底座和自上底座的底面中部向下延伸的上抵顶部,上底座和上抵顶部均呈圆柱体状,且同轴设置,上底座和上抵顶部的中心设有第一贯穿孔,上底座于上抵顶部的外围处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为圆环柱状,且与上底座和上抵顶部同轴,第一凹槽的形状与定子绕组端部整形后的形状相适应,第一凹槽与上底座的侧边缘间隔,形成第一挡止部;下模与上模结构相同,下底座的底端一侧设有出线口。本实用新型通过提供一种定子绕组端部整形模,从而有效解决将定子端部整形到规定要求,且加工方便,结构简单。
【IPC分类】H02K15/00
【公开号】CN205105054
【申请号】CN201520832657
【发明人】袁红英, 裴东, 舒兵, 张永, 张立华, 张宣和, 候建军, 李鑫, 刘赛琼, 夏丹忱, 尹文嵩, 詹峰, 熊勇, 胡志丹, 朱志刚
【申请人】湖北同发机电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3月23日
【申请日】2015年10月23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