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组件和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97103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散热组件和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手机行业的发展,手机配置越来越高,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Unit/CPU)主频越来越高,功耗越来越大,导致手机发热量也相应变大,如果这些热量达不到控制或转移,将会带来两个方面的影响:1.手机芯片温度过高,导致手机运算变慢,甚至卡顿,影响手机的使用;2.手机芯片温度传递至手机外壳,导致外壳温度较高,使用时会出现烫手、烫耳朵等问题。为解决手机的发热问题,目前业内一般是将散热件粘贴在热量集中的设备上,以起到均热和散热的作用,但是发明人在实施上述技术方案时发现散热件粘贴在设备上后,将其取下不方便,通常会对散热件造成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多次拆装的散热组件和具有该散热组件的移动终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散热组件,包括吸附件和散热件,所述吸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连接面和吸附面,所述连接面设置于所述散热件上,所述吸附面用于吸附于器件上,以使所述散热件对所述器件上的热量进行散热。其中,所述吸附面开设多个吸附孔,所述吸附件通过所述多个吸附孔吸附于所述器件上。其中,所述散热件包括具有吸热和储热功能的材料属性的吸热储热材料,所述吸热储热材料用于吸收所述器件上的热量,并且所述吸热储热材料将吸收的热量进行储存。其中,所述散热件还包括钛酸酯偶联剂和胶层,所述吸热储热材料和所述钛酸酯偶联剂混合制成片状材料,所述胶层层叠贴覆于所述片状材料上,所述片状材料通过所述胶层粘接于所述吸附件的连接面。其中,所述散热件还包括稀释溶剂和粘结溶液,所述吸热储热材料、所述稀释溶剂和所述粘结溶液混合并涂布于所述吸附件的连接面上。其中,所述散热件还包括基底和胶层,所述吸热储热材料涂布于所述基底上,所述胶层层叠贴覆于所述散热件上,且涂布有所述吸热储热材料的基底通过所述胶层粘接于所述吸附件的连接面上。其中,所述散热件包括具有吸热、储热和散热功能的材料属性的混合材料,所述混合材料由吸热储热材料和导热散热材料混合组成,所述导热散热材料用于将所述器件上的热量传递给所述吸热储热材料,所述吸热储热材料用于吸收并储存所述器件上的热量,同时储存所述导热散热材料传导的热量。其中,所述吸热储热材料和所述导热散热材料的质量比为1:1。其中,所述散热件还包括钛酸酯偶联剂和胶层,所述混合材料和所述钛酸酯偶联剂混合制成片状材料,所述胶层层叠贴覆于所述片状材料上,所述片状材料通过所述胶层粘接于所述吸附件的连接面。其中,所述散热件还包括稀释溶剂和粘结溶液,所述混合材料、所述稀释溶剂和所述粘结溶液混合并涂布于所述吸附件的连接面上。其中,所述散热件还包括基底和胶层,所述混合材料涂布于所述基底上,所述胶层层叠贴覆于所述散热件上,且涂布有所述混合材料的基底通过所述胶层粘接于所述吸附件的连接面上。其中,所述吸热储热材料包括二氧化硅和聚乙二醇,所述二氧化硅和聚乙二醇的质量比为1:1~1:9。其中,所述吸热储热材料由若干以所述二氧化硅为囊壁、以所述聚乙二醇为囊芯的微囊构成。其中,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保护膜,所述保护膜设置于所述散热件上,且所述保护膜位于远离所述吸附件的连接面的一侧。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器件和散热组件,所述吸附件的吸附面吸附于所述器件上。本发明提供的散热组件中的散热件设置于吸附件的连接面上,再将吸附件的吸附面用于压设于器件上,来将多个吸附孔中的空气排空,使散热件能够通过多个吸附孔真空吸附于器件上,并且当散热件需要拆装时,只需稍稍使力即可将散热件取下,不会损坏散热件,使得散热件能够多次重复使用,提高散热组件的可靠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示意图;图1a是图1所示的器件设置散热组件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散热组件的剖面图;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散热组件的剖面图;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散热组件的剖面图;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五提供的一种散热组件的剖面图;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六提供的一种散热组件的剖面图;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七提供的一种散热组件的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的移动终端可以是任何具备通信和存储功能的设备,例如:平板电脑、手机、电子阅读器、遥控器、个人计算机(PersonalComputer,PC)、笔记本电脑、车载设备、网络电视、可穿戴设备等具有网络功能的智能设备。如图1和图1a所示,为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100,移动终端100包括器件20和散热组件10,散热组件10吸附于器件20上,以对器件20上的热量进行散热,器件20可以为发热量较大的器件20,比如后盖即电池盖、支架或屏蔽罩等。可以理解的,散热组件10可以设置于器件20的整个表面,亦可以设置于所需的区域。本实施例以散热组件10吸附于后盖上进行举例。具体的,散热组件10设置于后盖的内表面之用于承载电池的第一区域上,即是对第一区域上集中的热量进行散热,从而减少后盖的发热影响。可以理解的,后盖开设多个导热孔21。导热孔21可以通过激光切割的方式加工形成,以使导热孔21可以达到肉眼不可见的效果,从而不影响后盖的外观。导热孔21可以设置于第一区域中,也可以围绕第一区域设置,对后盖内的热量进行更好的传热,进一步提高后盖的散热性能。其中,散热组件10的具体实施方式请参见以下实施例。请参照图2,为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组件30,散热组件30包括吸附件31和散热件32,散热件32用于散热,散热件32设置于吸附件31上。在本实施例中,吸附件31包括相对设置的连接面311和吸附面312,散热件32设置于吸附件31的吸附面312上,吸附面312吸附于器件上。可以理解的,吸附面312开设多个吸附孔312a,散热件32通过多个吸附孔312a吸附于器件上。具体的,吸附件31为软垫,吸附面312阵列开设多个半圆的吸附孔312a,散热件32设置于吸附件31的连接面311上,再将吸附件31的吸附面312压设于器件上,将多个吸附孔312a中的空气排空,使散热件32能够通过多个吸附孔312a真空吸附于第一区域上。当散热件32需要拆装时,只需稍稍使力即可将散热件32取下,不会损坏散热件32,使得散热件32组件能够多次重复使用,提高散热组件30的可靠性。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器件还可以开设多个半圆的吸附孔,吸附面挤压于多个吸附孔中,以使吸附件吸附于器件上。具体的,吸附面为平面,将吸附面对应器件的多个吸附孔进行挤压,将器件上的吸附孔的空气排出,以实现散热件和器件的真空吸附。在本实施例中,散热件32包括具有吸热和储热功能的材料属性的吸热储热材料,吸热储热材料用于吸收器件上的热量,并且吸热储热材料将吸收的热量进行储存。通过在器件上设置散热组件30,散热组件30中的散热件32包括具有吸热和储热功能的吸热储热材料能够对器件上的热量进行吸收,并且将热量储存在自身,当器件的温度降下来后,将储存的热量缓慢散发到空气中,从而降低器件的热量,从而使得具有该器件的移动终端具有较佳的散热性能,提高设备使用的可靠性,减少了发热对器件的影响。在本实施例中,吸热储热材料可以为一种相变材料,其能够随着温度变化而改变物理性质并能吸收大量的热量,随着吸收的热量的增加,吸热储热材料从一种相逐渐转化为另一种相,在吸收充足的热量后会稳定维持另一种相并不再吸热,而当器件上没有热源或者热量较低时,吸热储热材料进行散热并逐渐随着热量的减少由另一种相逐渐恢复为原来的相。其中,吸热储热材料可以随着温度的变化从固相向液相或者液相向固相转变,或固相向气相或者液相向固相转变,或者液相向气相或者气相向液相转变。可以理解的,散热件32的形状与器件的形状相匹配,当器件的热量达到一定温度时,吸热储热材料对器件上的热量进行吸热和储热,来对器件进行降温。为了更进一步的改进,吸热储热材料优选为包括质量比为1:1~1:9的二氧化硅和聚乙二醇。发明人通过大量的实验得出,将二氧化硅和聚乙二醇以质量比为1:1~1:9混合能够制得的有机-复合相变材料具有适宜的相变温度,能够及时吸收器件的热量,来进一步提高器件的可靠性。具体的,该吸热储热材料混合制得的相变温度为40度,即在器件产生的热量达到40度后,吸热储热材料进行相变吸热,将器件的热量带走,以对器件进行降温。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吸热储热材料还可以为无机相变材料,或者复合相变材料等。为了更进一步的改进,吸热储热材料由若干以二氧化硅为囊壁、以聚乙二醇为囊芯的微囊构成。该微囊结构的吸热储热材料能够较佳对器件进行吸热储热,进而达到较佳的散热性能。具体的,将聚乙二醇加入到一定浓度的硅溶胶中,待全部溶解后,滴加CaCl2促凝剂溶液,在强力搅拌下,使得聚乙二醇在硅溶胶中发生溶胶-凝胶反应,静置后形成三维网络结构凝胶;将凝胶在80℃烘箱中鼓风干燥24~48h,冷却至室温,即能够得到以有机硅氧化合物在碱性条件下产生的大量以二氧化硅凝胶为囊壁、以乳化后的聚乙二醇为囊芯的微囊。即在每个微囊中,二氧化硅作为囊壁包裹住作为囊芯的聚乙二醇,使得聚乙二醇在从固相-液相的过程中不会泄漏,能够很好的被二氧化硅包裹住。该形成微胶囊结构的吸热储热材料在器件的热量达到40度后,开始吸收器件上的热量,并且囊芯本身随着热量的逐渐增加逐渐从固相-液相,当囊芯都转化为液相后,吸热储热材料吸收的热量已经饱和,其停止吸收热量,而在器件的温度逐渐降低至预设温度后,囊芯会逐渐从液相转换为固相,同时囊芯将吸收的热量(由于吸热储热材料在囊芯由固态转变成液态的相变过程会带走一部分潜热,故此时囊芯里的热量已经很小)逐渐散发出来,传递到空气中,此刻,通过上述固相至液相的循环转换,从而对器件进行降温,提高具有该散热组件的器件的散热性能和可靠性。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吸热储热材料还可以为其它结构,使得吸热储热材料能够通过从固相至气相的循环转换来对器件降温。如图2所示,为了更进一步的改进,散热件32还包括钛酸酯偶联剂和胶层322,吸热储热材料和钛酸酯偶联剂混合制成片状材料321,胶层322层叠贴覆于片状材料321上,片状材料321通过胶层322粘接于吸附件31的连接面311上,再通过吸附件31的吸附面312吸附于吸附件31的连接面311上。在本实施例中,将吸热储热材料捣碎并强力搅拌得到粉末,由于粉体的直径远远大于每个微囊的直径,因此不会破坏吸热储热材料中的微囊结构,即不会影响吸热储热材料的吸热储热功能,在粉末状的吸热储热材料添加钛酸酯偶联剂疏水改性得到无机拟有机复合定形相变材料,再将该无机拟有机复合定形相变材料经压片机压片制得薄片状即片状材料321,片状材料321再层叠连接上胶层322形成散热件32。可以理解的,胶层322可以为背胶、双面胶或离型膜等。散热件32该片状材料321可以根据器件的形状裁剪成一定形状,应用较为方便,不用等待期贴合在器件上,实现吸热储热的功能。为了更进一步的改进,散热组件30还包括保护膜33,保护膜33设置于散热件32上,且保护膜33位于远离吸附件31的吸附面312的一侧。通过在散热件32上设置保护膜33,以对散热件32进行进一步保护,进一步提高散热组件30的可靠性。在本实施例中,保护膜33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其层叠贴覆于片状材料321上,且与胶层322相背,保护膜33能够进一步对片状材料321进行定型和具有防尘的作用。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保护膜33的材质还可以为其它,比如说硅胶。如图3所示,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组件230,该散热组件230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组件30的基本结构大致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散热件232包括吸热散热材料、稀释溶剂和粘结溶液,吸热储热材料、稀释溶剂和粘结溶液混合并涂布于吸附件231的连接面2311上。通过将稀释溶剂、粘结溶液与吸热储热材料混合形成散热件232,使得散热件232直接具有附着力,无需再另外增加胶层即可涂布于吸附件231的连接面2311上,从而提供了一种使用较为便利的散热件232。在本实施例中,将吸热储热材料捣碎并强力搅拌得到粉末,由于粉体的直径远远大于每个微囊的直径,因此不会破坏吸热储热材料中的微囊结构,即不会影响吸热储热材料的吸热储热功能,在粉末状的吸热储热材料添加进稀释溶剂及添加特殊粘结溶液混合(比如:甲醇二甲苯,丙烯酸树脂等),使得散热件232具有附着力,将散热件232直接采用涂布的形式堆积成一定厚度附在吸附件231的连接面2311上,从而实现吸热储热的功能。为了更进一步的改进,散热组件230还包括保护膜233,保护膜233设置于散热件232上,且保护膜233位于远离吸附件231的一侧。通过在散热件232上设置保护膜233,以对散热件232进行进一步保护,进一步提高散热组件230的可靠性。在本实施例中,保护膜233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其中,在散热件232直接涂布于吸附件231的连接面2311上后,将保护膜233设置于散热件232上。保护膜233能够进一步对散热件232进行定型和具有防尘的作用。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保护膜233的材质还可以为其它,比如硅胶。如图4所示,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组件330,该散热组件330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组件30的基本结构大致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该散热件332包括吸热散热材料3321、基底3322和胶层3323,吸热储热材料3321涂布于基底3322上,胶层3323层叠连接于吸热储热材料3321上,且胶层3323粘接于吸附件331的连接面3311上。通过直接将吸热储热材料3321涂布于基底3322上成型,再在吸热储热材料3321设置胶层3323以粘贴于吸附件331的连接面3311上,无需压片机进行压片,制作较为简单。在本实施例中,基底3322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将吸热储热材料4321捣碎并强力搅拌得到粉末,由于粉体的直径远远大于微囊的直径,因此不会破坏吸热储热材料3321中的微囊结构,即不会影响吸热储热材料3321的吸热储热功能,将粉末状的吸热储热材料3321直接涂布于基底3322上成型,将具有吸热储热材料3321的基底3322通过胶层3323粘接于吸附件331的连接面3311上,实现散热件332的吸热储热功能。可以理解的,胶层3323可以为背胶、双面胶或者其它等。为了更进一步的改进,散热组件330还包括保护膜333,保护膜333设置于散热件332上,且位于远离吸附件331的一侧。通过在散热件332上设置保护膜333,以对散热件332进行进一步保护,进一步提高散热组件330的可靠性。在本实施例中,保护膜333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将保护膜333设置于基底3322上。保护膜333能够进一步对散热件进行定型和具有防尘的作用。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保护膜333的材质还可以为其它,比如说硅胶。请参阅图5,为发明第五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组件40,散热组件40包括吸附件41和散热件42,散热件42用于散热,散热件42设置于吸附件41上。在本实施例中,吸附件41包括相对设置的连接面411和吸附面412,散热件42设置于吸附件41上,吸附面412吸附于器件上。可以理解的,吸附面412开设多个吸附孔412a,散热件42通过多个吸附孔412a吸附于器件上。具体的,吸附件41为软垫,吸附面412阵列开设多个半圆的吸附孔412a,散热件42设置于吸附件41的连接面411上,再将吸附件41的吸附面412压设于器件上,将多个吸附孔412a中的空气排空,使散热件42能够通过多个吸附孔412a真空吸附于器件上。当散热件42需要拆装时,只需稍稍使力即可将散热件42取下,不会损坏散热件42,使得散热件42壳多次重复使用,提高散热组件40的可靠性。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器件还可以开设多个半圆的吸附孔412a,吸附面412挤压于多个吸附孔412a中,以使吸附件41吸附于器件上。具体的,吸附面412为平面,将吸附面412对应器件的多个吸附孔412a进行挤压,将器件上的吸附孔412a的空气排出,以实现散热件42和器件的真空吸附。在本实施例中,散热件42包括具有吸热、储热和散热功能的材料属性的混合材料,混合材料由吸热储热材料和导热散热材料混合组成,导热散热材料用于将器件上的热量传递给吸热储热材料,吸热储热材料用于吸收并储存器件上的热量,同时储存导热散热材料传导的热量。本发明提供的散热组件40包括具有吸热、储热和散热功能的混合材料,混合材料由吸热储热材料和导热散热材料混合而成,吸热储热材料用于吸收并储存器件上的热量,同时导热散热材料加快吸热储热材料对器件上的热量的吸收和散发,利用混合材料对器件上的热量进行吸热、储热和散热,从而可以降低器件的温度,以保证具有该器件的移动终端正常运行,同时通过储热和散热的作用,可以避免器件温度过高。可以理解的,混合材料是由导热散热材料和吸热储热材料混合形成的,吸热储热材料为具有吸热和储热功能的材料属性的材料,吸热储热材料和导热散热材料的质量比为1:1。通过散热件42中的混合材料所包含的吸热储热材料进行吸热和储热,可以对器件上的热量进行吸收并存储于吸热储热材料中,以降低器件的温度,并且通过存储热量可以避免热量直接传递到手机外壳;通过散热件42中的混合材料所包含的导热散热材料进行传热和散热,可以加速对吸热储热材料对器件的吸热,在吸热储热材料吸收到充足的热量后,又可以对吸热储热材料中的热量进行散热,进一步加强了对器件的降温效果。可以理解的,吸热储热材料可以为一种相变材料,其能够随着温度变化而改变物理性质并能吸收大量的热量,随着吸收的热量的增加,吸热储热材料从一种相逐渐转化为另一种相,在吸收充足的热量后会稳定维持另一种相并不再吸热,并且吸收的热量会随着吸热储热材料的相变而带走一部分潜热,而当器件上没有热量或者热量较低时,吸热储热材料进行散热并逐渐随着热量的减少由另一种相逐渐恢复为原来的相。其中,吸热储热材料可以随着温度的变化从固相向液相或者液相向固相转变,或固相向气相或者液相向固相转变,或者液相向气相或者气相向液相转变。可选的,吸热储热材料优选为包括质量比为1:1~1:9的二氧化硅和聚乙二醇。发明人通过大量的实验得出,将二氧化硅和聚乙二醇以质量比为1:1~1:9混合能够制得的有机-复合相变材料具有适宜的相变温度,能够及时吸收器件的热量,来进一步提高器件和移动终端的可靠性。具体的,该吸热储热材料混合制得的相变温度为40度,即在器件上集中的热量达到40度后,吸热储热材料进行相变吸热,将器件的热量带走,以对器件进行降温。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吸热储热材料还可以为无机相变材料,或者复合相变材料等。优选的,吸热储热材料由若干以二氧化硅为囊壁、以聚乙二醇为囊芯的微囊构成。该微囊结构的吸热储热材料能够较佳对器件进行吸热储热,进而达到较佳的散热性能。具体的,制作吸热储热材料的过程为:将聚乙二醇加入到一定浓度的硅溶胶中,待全部溶解后,滴加CaCl2促凝剂溶液,在强力搅拌下,使得聚乙二醇在硅溶胶中发生溶胶-凝胶反应,静置后形成三维网络结构凝胶;将凝胶在80℃烘箱中鼓风干燥24~48h,冷却至室温,即能够得到以有机硅氧化合物在碱性条件下产生的大量以二氧化硅凝胶为囊壁、以乳化后的聚乙二醇为囊芯的微囊。即在每个微囊中,二氧化硅作为囊壁包裹住作为囊芯的聚乙二醇,使得聚乙二醇在从固相-液相的过程中不会泄漏,能够很好的被二氧化硅包裹住。该形成微胶囊结构的吸热储热材料在器件上的热量达到40度后,开始吸收器件上的热量,并且囊芯本身随着热量的逐渐增加逐渐从固相-液相,当囊芯都转化为液相后,吸热储热材料吸收的热量已经饱和,其停止吸收热量,而在器件上的温度逐渐降低至预设温度后,囊芯会逐渐从液相转换为固相,同时囊芯将吸收的热量(由于吸热储热材料在囊芯由固态转变成液态的相变过程会带走一部分潜热,故此时囊芯里的热量已经很小)逐渐散发出来,传递到空气中,此刻,通过上述固相至液相的循环转换,从而对器件进行降温,提高具有器件的移动终端的散热性能和可靠性。其中,混合材料中的导热散热材料由于本身的传热和散热性能,能够加速吸热储热材料对器件的热量的吸收,使得器件上的热量能够快速的降低,并且在吸热储热材料进行放热的过程,也能够对吸热储热材料上的热量进行快速散发,从而实现混合材料对器件的快速降温。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吸热储热材料还可以为其它结构,使得吸热储热材料能够通过从固相至气相的循环转换来对器件降温。可以理解的,导热散热材料可以为石墨或者金属等散热性能较佳的材料。其中,导热散热材料优选为石墨,其质地较软容易加工。混合材料的制作过程具体为:将吸热储热材料捣碎并强力搅拌得到粉末,由于粉体的直径远远大于每个微囊的直径,因此不会破坏吸热储热材料中的微囊结构,即不会影响吸热储热材料的吸热储热功能;再将捣碎成粉末状的导热散热材料与粉末状的吸热储热材料混合形成混合材料,从而使得混合材料具有吸热、储热和散热的功能。进一步的,散热组件40还包括钛酸酯偶联剂和胶层422,混合材料和钛酸酯偶联剂混合制成片状材料421,胶层422层叠贴覆于片状材料421上,片状材料421通过胶层422粘接于吸附件41的连接面411上。通过将混合材料与钛酸酯偶联剂混合制成片状材料421,再通过胶层422层叠连接于片状材料421上形成散热件42,不仅使得散热件42能够按照器件的形状去进行裁切,进而能够与散热具有较佳的配合,能够对散热的各个位置进行吸热、储热和散热,进一步对散热进行降温,提高散热的散热性能和可靠性,而且片状的散热件42应用较为方便,直接粘上即可,不用等待其冷却形成涂层。在本实施例中,将混合材料中添加钛酸酯偶联剂疏水改性得到无机拟有机复合定形相变材料,再将该无机拟有机复合定形相变材料经压片机压片制得薄片状即片状材料421,片状材料421再层叠连接上胶层422粘贴于吸附件41的吸附面412形成散热组件40。可以理解的,胶层422可以为背胶、双面胶或离型膜等。散热件42可以根据器件的形状裁剪成一定形状,贴合在器件上,实现吸热、储热和散热的功能。为了更进一步的改进,散热组件40还包括保护膜43,保护膜43设置于散热件42上,且保护膜43位于远离吸附件41的连接面411的一侧。通过在散热件42上设置保护膜43,以对散热件42进行进一步保护,进一步提高散热组件40的可靠性。在本实施例中,保护膜43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其层叠连接于片状材料421上,且与胶层422相背,保护膜43能够进一步对片状材料421进行定型和具有防尘的作用。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保护膜433的材质还可以为其它,比如硅胶、石墨。如图6所示,为发明第六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组件240,该散热组件240与本发明第五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组件40的基本结构大致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散热组件240包括混合材料、稀释溶剂和粘结溶液,混合材料、稀释溶剂和粘结溶液混合并涂布于吸附件241的连接面2411上。通过将稀释溶剂、粘结溶液与混合材料混合形成散热件242,使得散热件242直接具有附着力,无需再另外增加胶层即可涂布于吸附件241的连接面2411上,从而提供了一种使用较为便利的散热组件240。在本实施例中,将混合材料添加进稀释溶剂及添加特殊粘结溶液混合(比如:甲醇二甲苯,丙烯酸树脂等),使得散热件242具有附着力,将散热件242直接采用涂布的形式堆积成一定厚度附在吸附件241的连接面2411上,从而实现吸热、储热和散热的功能。为了更进一步的改进,散热组件240还包括保护膜243,保护膜243设置于散热件242上,且保护膜243位于远离吸附件241的一侧。通过在散热件242上设置保护膜243,以对散热件242进行进一步保护,进一步提高散热组件240的可靠性。在本实施例中,保护膜243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其中,在散热件242直接涂布于吸附件241的连接面2411上后,将保护膜243设置于散热件242上。保护膜243能够进一步对散热件242进行定型和具有防尘的作用。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保护膜243的材质还可以为其它,比如硅胶。如图7所示,为发明第七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组件340,该散热组件340与本发明第五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组件40的基本结构大致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散热件342包括混合材料3421、基底3422和胶层3423,散热件342即混合材料3421涂布于基底3422上,胶层3423层叠连接于混合材料3421上,且胶层3423粘接于吸附件341的连接面3411上。通过直接将混合材料3421涂布于基底3422上成型,再在散热件342即混合材料3421上设置胶层3423以粘贴于吸附件341的连接面3411上,无需压片机进行压片,制作较为简单。在本实施例中,基底3422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将混合材料3421捣碎并强力搅拌得到粉末,由于粉体的直径远远大于微囊的直径,因此不会破坏吸热储热材料中的微囊结构,即不会影响混合材料3421的吸热储热功能,将粉末状的混合材料3421直接涂布于基底3422上成型,将具有混合材料3421的基底3422通过胶层3423粘接于吸附件341的连接面3411上,实现散热件342的吸热储热功能。可以理解的,胶层3423可以为背胶、双面胶或者其它等。为了更进一步的改进,散热组件340还包括保护膜343,保护膜343设置于散热件342上,且位于远离吸附件341的一侧。通过在散热件342上设置保护膜343,以对散热件342进行进一步保护,进一步提高散热组件340的可靠性。在本实施例中,保护膜343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将保护膜343设置于基底3422上。保护膜343能够进一步对散热件342进行定型和具有防尘的作用。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保护膜343的材质还可以为其它,比如说硅胶。以上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