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子元器件的贴插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19277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在PCB板上的电子元器件的贴插设备领域,具体涉及电子元器件贴插设备用的贴片头和插件头。

背景技术:
贴片机设备属于SMT(SurfaceMountSystem表面贴装系统)贴片机中的一种,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传统SMT贴片机已不能满足行业生产需求,此时贴片机便应运而生。随着自动化技术不断地提高,贴片机的自动化程度也不断地提高,现有的全自动贴片机能够实现自动上料动作、自动贴片动作以及自动下料动作,自动化程度非常高且工作效率也非常高。在利用全自动贴片机将物料贴装于基板的过程中,基板随着贴片机的自动输送装置输送至指定位置,待基板移送到位后,贴装头通过吸头吸取物料并将物料贴装于基板的表面。现有的贴装头中的吸料、贴料的动作是由两组不同的驱动模块带动两组工作机构分别运动,结构较为复杂,且需要协同处理设备对两组驱动模块的工作状态进行协同。虽然,也有利用单一驱动模块对两组工作机构实现同步驱动的贴装头,但其结构仍较为复杂,在制造成本、工作可靠性、稳定性上均存在一定的不足,不能很好的满足贴片工业化生产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工作可靠性高的封装设备用的贴装头。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子元器件的贴插头结构,包括基板、驱动单元、传动机构、吸料机构、贴料机构;驱动单元固设在一块与基板相连的安装板上;传动机构通过转轴安装在基板上;传动机构包括一与驱动单元配合的传动轮以及两异形凸轮;吸料机构通过安装在基板上,并与一异形凸轮实现配合;贴料机构通过安装在基板上,并与一异形凸轮实现配合。进一步的说,驱动单元为驱动电机,与传动轮间通过皮带连接配合。进一步的说,吸料机构包括固定板、气缸、吸料头、导杆,导杆通过导轨及复位弹簧安装在基板上,并在一端设置有与一异形凸轮抵靠配合的靠块,导杆与固定板相连,气缸安装在固定板上,固定板与导杆连接吸料头安设在气缸活动轴上,经由气缸带动吸料头作往复直线运动。进一步的说,贴料机构包括固定座、活动块、贴料头、摆动杆,固定座安装在基板上,活动块通过导轨及复位弹簧安装在固定座上,贴料头安装在活动块上,摆动杆的中轴通过通过轴套安装在基座上,实现摆动杆沿中轴自由旋转,摆动杆一端与活动块相连,另一端上设置有与一异形凸轮抵靠配合的靠块。进一步的说,贴料机构上还设有进料槽。本发明实施时,利用驱动单元带动传动轮旋转,传动轮进而带动两异形凸轮同步旋转,由于导杆、摆动杆上的靠块与异形凸轮抵靠,进而,由于异形凸轮的形外结构,推动靠块运动,进而带动摆动杆摆动及导杆同步伸缩,实现吸料、贴料的加工。本发明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通过单一驱动单元对两机构实现同步驱动,同时,由于结构简单,使得制造成本较低,工作可靠性好,可有效减少贴片机的整体复杂程序,提高工作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俯视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各标号分别是:(1)基板(2)安装板(3)驱动单元(4)传动轮(5)异形凸轮(6)异形凸轮(7)固定板(8)气缸(9)吸料头(10)导杆(11)复位弹簧(12)导轨(13)靠块(14)固定座(15)活动块(16)贴料头(17)摆动杆(18)导轨(19)靠块(20)中轴具体实施方式为方便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理解,现结合附图举出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如图1、2所示,本发明包括基板1、驱动单元3、传动机构、吸料机构、贴料机构;驱动单元3固设在一块与基板1相连的安装板2上;传动机构通过转轴安装在基板1上;传动机构包括一与驱动单元3配合的传动轮4以及两异形凸轮5、6;吸料机构通过安装在基板1上,并与一异形凸轮5实现配合;贴料机构通过安装在基板1上,并与一异形凸轮6实现配合;驱动单元3为驱动电机,与传动轮4间通过皮带连接配合;吸料机构包括固定板7、气缸8、吸料头9、导杆10,导杆10通过导轨12及复位弹簧11安装在基板1上,并在一端设置有与一异形凸轮5抵靠配合的靠块13,导杆10与固定板7相连,气缸8安装在固定板7上,固定板7与导杆10连接,吸料头9安设在气缸8活动轴上,经由气缸8带动吸料头9作往复直线运动;贴料机构包括固定座14、活动块15、贴料头16、摆动杆17,固定座14安装在基板1上,活动块15通过导轨18及复位弹簧安装在固定座14上,贴料头16安装在活动块15上,摆动杆17的中轴20通过通过轴套安装在基座1上,实现摆动杆17沿中轴20自由旋转,摆动杆17一端与活动块15相连,另一端上设置有与一异形凸轮6抵靠配合的靠块19。以上实施例为本发明的优化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法原则和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正,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法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