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柔性片状碳纤维发热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49268阅读:30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碳纤维发热体,特别涉及一种柔性片状碳纤维发热体,属于加热材料技术领域。

技术背景

碳纤维由于具有电磁辐射小,电热转化效率高,远红外的保健作用,加热速度快等特点,已经作为发热材料广泛地应用于取暖和加热设备中,其应用最广的是家庭地暖、取暖器和浴霸。

目前,主要采用束丝发热或者碳纤维混抄纸的面状发热体。中国专利200610086660.1公开了一种利用碳纤维制造多功能发热体的方法,将造纸用纸浆和人造纤维制备第一层初纸,用极细碳纤维、造纸用纸浆和人造纤维混合制备第二层初纸,将第一层初纸和第二层初纸叠加形成原纸,之后在第二层初纸的花纹上涂布碳粉混合物,形成发热基体。中国专利201310284007.6公开了一种加热服装的碳纤维发热件,包括碳纤维加热条和布块,布块包括面布块和底布块,面布块与底布块缝合在一起,并形成有一容置空间,碳纤维加热条放于容置空间内。上述发热结构柔性不高,不易洗涤、发热不均,不能应用于对柔性要求较高、对洗涤有一定要求、对发热均匀性要求较高、低电压发热等领域。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的发热体柔软性不足,发热体表面热量积聚,发热不均匀,可洗涤性差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柔性片状碳纤维发热体,可作为内嵌发热体广泛用于穿戴设备、服饰、鞋、家纺等领域中。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柔性片状碳纤维发热体,包括:

采用碳纤维制成的碳纤维毡,所述的碳纤维毡采用聚丙烯腈基碳纤维、沥青基碳纤维或黏胶基碳纤维制成,纤维长度为5-200mm,面密度为10-1000g/m2,纤维直径为3-15μm,碳纤维毡通过针刺而成,通过树脂粘结剂乳液后压制形成树脂粘结剂的含量为0.5-5wt.%的柔性碳纤维毡;

固定连接在碳纤维毡两端的金属导体,所述的金属导体是铜膜或镍膜等金属膜,所述的金属膜采用针刺固定连接在碳纤维毡的两端;

金属导体连接导线;

控制温度的热感应装置,所述热感应装置是一个感应温度的控制通断装置,固定于碳纤维毡表面,根据发热体温度需要,可以选择不同温度等级的热感应装置;

固定用纤维布或毡,所述的固定用纤维布或毡固定在碳纤维毡的上下表面,所述固定用的纤维布或毡为有机纤维布或毡,采用缝制或热熔焊接而固定内部的发热元器件。

优选地,所述的碳纤维毡采用聚丙烯腈基碳纤维或黏胶基碳纤维制成。

优选地,所述的碳纤维长度为10-100mm,面密度为50-500g/m2,纤维直径为5-10μm,粘结剂含量为0.7-2wt.%。

优选地,所述的固定用纤维布或毡采用有机纤维制成,更优选采用聚酯纤维。

优选地,所述的固定用纤维布或毡固定方式为超声波焊接。

本发明还提供上述柔性片状碳材料发热体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将碳纤维短切后制成碳纤维毡,将碳纤维毡连续通过树脂粘结剂乳液槽,压制后干燥制得成品碳纤维毡,成品碳纤维毡分割成片状,将金属膜针刺固定在碳纤维毡的两端,在电路中串联热感应装置,并将热感应装置放置于碳纤维毡的表面组装得到发热元器件,在发热元器件的上下表面放置纤维布或毡,采用缝制或热熔焊接固定发热元器件,制得柔性片状碳材料发热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的柔性片状碳材料发热体,具有良好的可折叠性,形状与尺寸可设计性强;

2、本发明的柔性片状碳材料发热体,将发热碳纤维毡作为夹层,采用纤维布或毡将发热碳纤维毡固定,具有很好的尺寸稳定性,能抵抗拉扯、洗涤和暴晒等,发热碳纤维毡不易断裂,抗拉强度可达到25kgf/m2,撕裂强度达到1200gf/m2,模拟正常热洗10000次后,发热功率保持在原有设计功率的90%以上;

3、本发明的柔性片状碳材料发热体,发热碳纤维毡电阻可以设计,发热功率可控性强,适用于低电压条件;

4、本发明的柔性片状碳材料发热体,片状发热体比表面积大,整个面可以向外辐射远红外线,热量容易散发出去,不会导致热量集中带来安全隐患,而且热辐射均匀性好;

5、本发明的柔性碳材料片状发热体,由于整个片材都是电子通道,电流密度及其低,加上碳纤维本身电磁辐射几乎为零,所以对人体毫无伤害;

6、本发明的柔性碳材料片状发热体,由于内置了热感应装置,发热体达到一定温度,该装置就会切断电源,具有非常高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发热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以下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发明发热体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柔性片状碳材料发热体,包括碳纤维毡2,连接碳纤维毡的金属导体3,控制温度的热感应装置4,放置在碳纤维毡上下表面的固定用纤维布或毡1,金属导体连接导线5。

实施例1

将聚丙烯腈基碳纤维按5mm的长度短切,纤维直径为7μm,通过制毡设备制备成10g/m2碳纤维毡,将碳纤维毡连续通过树脂粘结剂乳液槽,控制树脂粘接剂含量为0.5wt%,压制后干燥制成成品碳纤维毡2。用铜膜3针刺固定在碳纤维毡的两端,固定后采用铜线5引出。在电路中串联热感应装置4,热感应装置放置于碳纤维毡的表面,制得发热元器件。在发热元器件的上下表面放置涤纶纤维毡1,采用热熔焊接固定内部的发热元器件,发热功率达到5000w/m2,抗拉强度达到25kgf/m2,撕裂强度达到1200gf/m2,模拟正常热洗10000次后,发热功率保持在原有设计功率的90%以上。

实施例2

将实施例1中所述碳纤维按10mm之间的长度短切,通过制毡设备制备成50g/m2碳纤维毡,其他制作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发热功率达到1500w/m2,抗拉强度为15kgf/m2,撕裂强度达到900gf/m2,模拟正常热洗10000次后,发热功率保持在原有设计功率的92%。

实施例3

将实施例1中所述碳纤维按100mm之间的长度短切,通过制毡设备制备成100g/m2碳纤维毡,其他制作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发热功率达到2000w/m2,抗拉强度为18kgf/m2,撕裂强度达到1000gf/m2,模拟正常热洗10000次后,发热功率保持在原有设计功率的95%。

实施例4

将实施例1中所述碳纤维按100mm之间的长度短切,通过制毡设备制备成500g/m2碳纤维毡,其他制作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发热功率达到3500w/m2,抗拉强度为20kgf/m2,撕裂强度达到1100gf/m2,模拟正常热洗10000次后,发热功率保持在原有设计功率的93%。

实施例5

将实施例1中所述碳纤维按200mm之间的长度短切,通过制毡设备制备成1000g/m2碳纤维毡,其他制作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发热功率达到5000w/m2,抗拉强度为25kgf/m2,撕裂强度达到1200gf/m2,模拟正常热洗10000次后,发热功率保持在原有设计功率的94%。

实施例6

将实施例1中所述聚丙烯腈基碳纤维,采用直径为5μm,通过制毡设备制备成50g/m2碳纤维毡,其他制作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发热功率达到1200w/m2,抗拉强度为16kgf/m2,撕裂强度达到950gf/m2,模拟正常热洗10000次后,发热功率保持在原有设计功率的90%。

实施例7

将实施例1中所述聚丙烯腈基碳纤维改为沥青基碳纤维,纤维直径为13μm,通过制毡设备制备成50g/m2碳纤维毡,其他制作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发热功率达到800w/m2,抗拉强度为17kgf/m2,撕裂强度达到900gf/m2,模拟正常热洗10000次后,发热功率保持在原有设计功率的92%。

实施例8

将实施例1中所述聚丙烯腈基碳纤维改为沥青基碳纤维,纤维直径特征值为10μm,通过制毡设备制备成50g/m2碳纤维毡,其他制作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发热功率达到1000w/m2,抗拉强度为18kgf/m2,撕裂强度达到960gf/m2,模拟正常热洗10000次后,发热功率保持在原有设计功率的90%。

实施例9

将实施例1中所述控制树脂粘接剂含量特征值改为0.7wt%,其他制作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发热功率达到1000w/m2,抗拉强度为22kgf/m2,撕裂强度达到1100gf/m2,模拟正常热洗10000次后,发热功率保持在原有设计功率的94%。

实施例10

将实施例1中所述控制树脂粘接剂含量特征值改为2wt%,其他制作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发热功率达到900w/m2,抗拉强度为14kgf/m2,撕裂强度达到850gf/m2,模拟正常热洗10000次后,发热功率保持在原有设计功率的89%。

实施例11

将实施例1中所述控制树脂粘接剂含量特征值改为5wt%,其他制作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发热功率达到700w/m2,抗拉强度为20kgf/m2,撕裂强度达到1000gf/m2,模拟正常热洗10000次后,发热功率保持在原有设计功率的92%。

对比例

市场的碳纤维发热件,模拟正常热洗10000次后,发热功率下降到初始功率的60%,并且部分发热件由于纤维水洗过程中断裂失去发热功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