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控制柜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91231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控制柜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器,特别涉及一种高效控制柜散热器,属于控制柜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控制柜,新一代节能型供水设备。主要用于高层建筑无塔供水,消防深井泵恒压供水等根据实时用水工况需要闭环调节水泵转速的场合,采用知名品牌的变频器、智能控制器、压力传感器及水泵组成闭环控制系统。多泵控制,管网压力稳定,提高供水质量,减少二次污染,节电效率高,可实现无人值守的无塔供水自动控制系统。控制柜又包括许多种,有电气控制柜、变频控制柜、低压控制柜、高压控制柜、水泵控制柜、电源控制柜、防爆控制柜、电梯控制柜、PLC控制柜、消防控制柜、砖机控制柜等等。控制柜在运行的过程中各电器元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现有的控制柜大多是使用风扇进行散热,其散热效率较低,当外界温度较热或控制柜大功率运行时,热量无法及时散去,会对控制柜造成严重损害,影响其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控制柜大多是使用风扇进行散热,其散热效率较低,当外界温度较热或控制柜大功率运行时,热量无法及时散去,会对控制柜造成严重损害,影响其使用寿命的缺陷,提供一种高效控制柜散热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效控制柜散热器,包括控制柜外壳、电器元件、散热片、散热风扇、通风口和排风扇,所述控制柜外壳的内部安装有所述电器元件,所述电器元件的顶部安装有若干均匀分布的散热片,所述散热片的一端安装有正对所述散热片的所述散热风扇,另一端安装有所述排风扇,所述散热风扇和所述排风扇均安装于所述控制柜外壳的内侧壁上,且所述散热风扇和所述排风扇的一侧均设置有若干均匀分布的所述通风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通风口的外侧设置有弧形挡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散热片使用金属材料制造。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散热片垂直设置于所述散热风扇和所述排风扇,且若干所述散热片之间相互平行。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该装置在控制柜内的电器元件上安装有若干散热片,散热片能吸收电器元件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再通过散热风扇对电器元件和散热片的吹拂来进行散热,通过散热片大大增加了电器元件的散热面积,从而提高了散热效率;且散热片的另一端安装有排风扇,能及时排除散热过程中产生的热空气,进一步增加了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散热片的分布示意图;

图中:1、控制柜外壳;2、电器元件;3、散热片;4、散热风扇;5、通风口;6、排风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效控制柜散热器,包括控制柜外壳1、电器元件2、散热片3、散热风扇4、通风口5和排风扇6,控制柜外壳1的内部安装有电器元件2,电器元件2的顶部安装有若干均匀分布的散热片3,散热片3的一端安装有正对散热片3的散热风扇4,另一端安装有排风扇6,散热风扇4和排风扇6均安装于控制柜外壳1的内侧壁上,且散热风扇4和排风扇6的一侧均设置有若干均匀分布的通风口5。

通风口5的外侧设置有弧形挡板,能挡住通风口的上方和侧方,防止雨水或灰尘等杂物通过通风口进入控制柜内。散热片3使用金属材料制造,金属材料导热性强,能快速吸收传递电器元件上的热量。散热片3垂直设置于散热风扇4和排风扇6,且若干散热片3之间相互平行,散热片能在散热风扇和排风扇之间形成若干风道,有利于通风散热,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

具体工作原理:在控制柜运行过程中,控制柜内的电器元件2产生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传输分散到电器元件2顶部的若干散热片3中,缓慢挥发,同时散热风扇4开启,通过通风口5抽取外界的冷空气吹向电器元件2和散热片3,进行快速散热,由于散热片3大大增加了电器元件2的散热面积,所以提高了散热效率;另外排风扇6会抽取控制柜内部的热空气,并通过其一侧的通风口5将热空气排出柜体外,进一步提高了散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该装置在控制柜内的电器元件上安装有若干散热片,散热片能吸收电器元件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再通过散热风扇对电器元件和散热片的吹拂来进行散热,通过散热片大大增加了电器元件的散热面积,从而提高了散热效率;且散热片的另一端安装有排风扇,能及时排除散热过程中产生的热空气,进一步增加了散热效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