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自限温加热电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89158阅读:320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自限温加热电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加热应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自限温加热电缆。



背景技术:

温控伴热电缆由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塑料)和两根平行金属导线及绝缘护套构成的扁形带状电缆,其特性是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具有正温度系数PTC特性,且相互并联,能随被加热体系的温度变化自动调节输出功率,自动限制加热的温度。温控伴热电缆,普遍应用于石油、化工、钢铁、电力等工业企业的管线、容器储罐以及仪器仪表箱的伴热保温、防冻、抗凝,还可以用于建筑物消防管道防冻保温、坡道、屋顶化冰、化雪、以及室内采暖等诸多场合。温控伴热电缆还适用于普通区、防爆区、腐蚀区,最高维持温度为65±5℃,105±5℃

在温控伴热电缆的使用中如油管,在装配使用中随着油管温度的增加,伴热电缆会自动地降低输出热量,反之亦然,进而实现不断地补偿温度波动,保证正常的石油生产作业。但是传统的温控伴热电缆,其为常规电热线(恒功率)易产生局部过热或烧毁等现象,而石油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一旦在运行中产生局部过热或烧毁等现象,将会引起火灾、爆炸等事故,甚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

综上所述,现有结构的自限温加热电缆已不能满足现有工业生产中的高标准使用需求,而这是当前所亟待解决的,因此,基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一种高效自限温加热电缆。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效自限温加热电缆,其设计结构合理,使用安全、高效节能,经挤出、辐射加工而成,解决现有结构易产生局部过热或烧毁、安全系数低等缺点,提高生产加热效率和热传递质量,实用性强。

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效自限温加热电缆,包括加强护套层,及设置在加强护套层内的屏蔽编织层,及设置在屏蔽编织层内的外护套,及设置在外护套内的主绝缘层,及分别设置在主绝缘层内的第一母线绝缘层、第二母线绝缘层,及分别设置在第一母线绝缘层、第二母线绝缘层内的第一母线、第二母线,及缠绕设置在主绝缘层上的发热丝。

本技术方案的,所述高效自限温加热电缆,还包括设置在主绝缘层内的且与第一母线绝缘层、第二母线绝缘层相配合使用的第三母线绝缘层,及设置在第三母线绝缘层内的第三母线。

本技术方案的,所述加强护套层、屏蔽编织、外护套、主绝缘层的厚度分别设置为2mm-8mm、3mm-5mm、5mm-10mm、3mm-6mm。

本技术方案的,所述第一母线绝缘层、第二母线绝缘层、第三母线绝缘层的厚度均设置为1mm-4mm。

本技术方案的,所述第一母线、第二母线、第三母线的直径均设置为2mm-10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效自限温加热电缆的有益效果在于:一方面其设计结构合理,使用安全、高效节能,经挤出、辐射加工而成,解决现有结构易产生局部过热或烧毁、安全系数低等缺点,提高生产加热效率和热传递质量,实用性强;另一方面能减少油管的堵蜡及频繁的刮蜡,提温降粘减少井筒的流动阻力,增加泵效,同时减少泵和泵杆上的应力,减少推油杆浮动,延长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效自限温加热电缆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效自限温加热电缆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图1的装配组装使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图2的装配组装使用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序号标注如下:1-加强护套层、2-屏蔽编织层、3-外护套、4-主绝缘层、5-发热丝、6-第一母线绝缘层、7-第一母线、8-第二母线绝缘层、9-第二母线、10-第三母线绝缘层、11-第三母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的一种高效自限温加热电缆,包括加强护套层1,及设置在加强护套层1内的屏蔽编织层2,及设置在屏蔽编织层2内的外护套3,及设置在外护套3内的主绝缘层4,及分别设置在主绝缘层4内的第一母线绝缘层6、第二母线绝缘层8,及分别设置在第一母线绝缘层6、第二母线绝缘层8内的第一母线7、第二母线9,及缠绕设置在主绝缘层4上的发热丝5。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高效自限温加热电缆,还包括设置在主绝缘层4内的且与第一母线绝缘层6、第二母线绝缘层8相配合使用的第三母线绝缘层10,及设置在第三母线绝缘层10内的第三母线11;及所述加强护套层1、屏蔽编织层2、外护套3、主绝缘层4的厚度分别设置为2mm-8mm、3mm-5mm、5mm-10mm、3mm-6mm;及所述第一母线绝缘层6、第二母线绝缘层8、第三母线绝缘层10的厚度均设置为1mm-4mm;及所述第一母线7、第二母线9、第三母线11的直径均设置为2mm-10mm。

本实用新型的高效自限温加热电缆,一方面便于控制,油井自限温加热电缆的热量可以根据需要自动变化,使运行费用达到最低值,在临时关井后,油管不会堵塞,可迅速恢复油井的生产力能力(低流速的原油不会产生部分堵塞油管的现象);另一方面不会污染原油,即可获得生产原油的全部价值,也不会影响下游炼油的处理工艺。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