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路板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46846发布日期:2018-09-28 21:04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线路板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市场发展,交流接触器的电子产品越来越多,使的该类产品的装配工艺也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线路板和结构件之间往往用导线或螺钉连接。这两种连接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弊端。

在导线连接方式中,该连接导线不但起到电气连接的作用,还承担结构连接的作用,在零部件的装配流动过程中,导线经常受到拉扯,使得焊接点容易松动甚至脱落;而用螺钉连接时,往往又使得产品结构体积增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紧凑,性能安全稳定,安装拆卸方便的线路板连接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线路板连接结构,包括至少两块平行设置的线路板,还包括连接线路板的连接装置4,所述连接装置4包括连接本体41,连接本体延伸设有与线路板安装配合的连接臂42,线路板的边缘凹陷设有与连接臂42安装配合的连接凹槽21。

进一步,所述连接本体41包括分别位于线路板两侧的第一连接分本体411和第二连接分本体412,第一连接分本体411和第二连接分本体412之间通过连接杆413连接。

进一步,所述连接本体41设于多块线路板一侧中部,连接本体41向两侧延伸设有与连接本体41两侧线路板安装配合的连接臂42。

进一步,线路板为两块,包括第一线路板2和第二线路板3,第一连接分本体411和第二连接分本体412分别位于第一线路板2和第二线路板3的两侧之间,第一连接分本体411和第二连接分本体412向两侧延伸设有与第一线路板2和第二线路板3安装配合的连接臂42。

进一步,所述连接装置4安装于第一线路板2和第二线路板3的下部,第一连接分本体411和第二连接分本体412的上下两端分别向两侧延伸设有一条连接臂42,第一连接分本体411和第二连接分本体412的上端和下端之间分别设有一条连接杆413。

进一步,所述连接臂42的端部朝向第一线路板2和第二线路板3凸出设有与第一线路板2和第二线路板3的朝外的侧壁卡扣配合的卡钩421。

进一步,所述第一连接分本体411和第二连接分本体412的顶部设有固定块414,固定块414上设有用于安装片状接线端子5的端子安装槽415;端子安装槽415朝向一侧开口,第一线路板2上设有与片状接线端子5焊接连接的第一焊接口203。

进一步,所述第一线路板2和第二线路板3之间通过针式接线端子6电连接,第一线路板2和第二线路板3上分别设有与针式接线端子6的两端连接的连接孔201。

进一步,所述第二线路板3上部安装有接线片7,第二线路板3设有用于焊接接线片7的第二焊接孔302。

进一步,所述线路板的侧壁设有用于容纳导线的导线卡槽202。

本实用新型线路板连接结构设置连接装置用于实现多块线路板的连接,连接装置的连接本体延伸设置连接臂与线路板的连接凹槽安装配合,连接结构简单紧凑,实现产品结构小型化,简化了生产过程中的装配工艺,提高了零部件流转过程中的合格率,安装拆卸方便。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连接分本体和第二连接分本体同时从线路板的两侧进行安装固定,相对于只对线路板的一侧安装固定,安装结构稳固可靠,结构简单紧凑。连接本体设于多块线路板的一侧中部,连接本体向两侧都设有连接臂与线路板安装固定,连接装置的受力稳定,保证连接臂的强度。连接臂端部的朝向线路板的外侧壁设有卡钩用于与线路板的外侧壁卡扣配合,连接臂与线路板的连接结构稳定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线路板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线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实本实用新型第二线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至4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线路板连接结构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线路板连接结构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线路板连接结构,包括至少两块平行设置的线路板,还包括连接线路板的连接装置4,所述连接装置4包括连接本体41,连接本体延伸设有与线路板安装配合的连接臂42,线路板的边缘凹陷设有与连接臂42安装配合的连接凹槽21。本实用新型线路板连接结构设置连接装置用于实现多块线路板的连接,连接装置的连接本体延伸设置连接臂与线路板的连接凹槽安装配合,连接结构简单紧凑,实现产品结构小型化,简化了生产过程中的装配工艺,提高了零部件流转过程中的合格率,安装拆卸方便。

如图1、2所示,所述连接本体41包括分别位于线路板两侧的第一连接分本体411和第二连接分本体412,第一连接分本体411和第二连接分本体412,第一连接分本体411和第二连接分本体412之间通过连接杆413连接。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连接分本体411和第二连接分本体412同时从线路板的两侧进行安装固定,相对于只对线路板的一侧安装固定,安装结构稳固可靠,结构简单紧凑。显然,连接本体也可以只设置于线路板的一侧对线路板进行安装固定。

如图1、2所示,所述连接本体41设于多块线路板一侧中部,连接本体41向两侧延伸设有与连接本体41两侧线路板安装配合的连接臂42。连接本体设于多块线路板的一侧中部,连接本体41向两侧都设有连接臂与线路板安装固定,连接装置的受力稳定,保证连接臂的强度。连接本体也可以设于所有线路板的一侧,连接本体只朝向线路板一侧延伸设置连接臂42与线路板安装固定。

如图1、2所示,线路板为两块,包括第一线路板2和第二线路板3,第一连接分本体411和第二连接分本体412分别位于第一线路板2和第二线路板3的两侧之间,第一连接分本体411和第二连接分本体412向两侧延伸设有与第一线路板2和第二线路板3安装配合的连接臂42。显然,线路板可以为更多块。

本实用新型给出连接装置的一种实施例,所述连接装置4安装于第一线路板2和第二线路板3的下部,第一连接分本体411和第二连接分本体412的上下两端分别向两侧延伸设有一条连接臂42,第一连接分本体411和第二连接分本体412的上端和下端之间分别设有一条连接杆413。连接装置4设于第一线路板2和第二线路板3的下部,线路板的安装结构更加稳定可靠,第一连接分本体411和第二连接分本体412的上下两端分别向两侧延伸设有一条连接臂42,连接装置4的受力均匀,固定结构稳固可靠。显然,连接装置4也可以安装于线路板的上部,连接臂42的数量和安装位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所述连接臂42的端部朝向第一线路板2和第二线路板3凸出设有与第一线路板2和第二线路板3的朝外的侧壁卡扣配合的卡钩421。连接臂42端部的朝向线路板的外侧壁设有卡钩用于与线路板的外侧壁卡扣配合,连接臂42与线路板的连接结构稳定可靠。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连接分本体411和第二连接分本体412的顶部设有固定块414,固定块414上设有用于安装片状接线端子5的端子安装槽415;端子安装槽415朝向一侧开口,第一线路板2上设有与片状接线端子5焊接连接的第一焊接口302。端子安装槽415用于安装片状接线端子5,结构稳定可靠,第一线路板2上设置焊接口与片状接线端子5焊接连接,结构简单,便于加工。

如图1-4所示,所述第一线路板2和第二线路板3之间通过针式接线端子6电连接,第一线路板2和第二线路板3上分别设有与针式接线端子6的两端连接的连接孔201。针式接线端子分别连接于第一线路板2和第二线路板3的连接孔201上,实现两块线路板的电连接,结构简单。所述第二线路板3上部安装有接线片7,第二线路板3设有用于焊接接线片7的第二焊接孔302。第二焊接孔302用于接线片7的焊接,加工简单,结构稳固。图中,所述第一线路板2的侧壁设有用于容纳导线的导线卡槽202。导线卡槽202用于卡接导线,导线卡槽202为类圆形结构,也可以设置为其他形状。

在接线端子布局方面,第二线路板3的上部外侧设有两片焊接接线片7,第一连接分本体411和第二连接分本体412的顶部的端子安装槽415分别安装一片片状接线端子5,接线片7与第二线路板3垂直布置,片状接线端子5垂直安装于第一连接分本体411和第二连接分本体412的顶部。接线端子的布局结构紧凑,利用产品的小型化设计。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