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子设备水中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09809发布日期:2019-04-24 00:21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子设备水中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保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设备水中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电子设备随处可见,且经常会随身携带,但水依旧对电子设备有很大危害,进水后容易使电子设备短路,从而烧坏电路板或电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电子设备水中保护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子设备水中保护装置,包括保护壳,所述保护壳的一侧开设有通孔,且保护壳的内壁安装有湿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位于通孔一侧,保护壳的一侧安装有电源,且保护壳的底部的内壁安装有本体、电磁铁和支撑杆,支撑杆的顶部通过铰链连接有转动杆,转动杆位于电磁铁的上方,且转动杆的底部胶合有弹簧和传动杆,弹簧远离转动杆的一端胶合在保护壳的底部的内壁上,传动杆远离转动杆的一端焊接有导电杆,导电杆的顶部焊接有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

优选的,所述保护壳的顶部焊接有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支架的顶端胶合有第一导电块,第一导电块的底部焊接有第三触点,且第一导电块的一侧焊接有接线环,第二支架的顶端胶合有第二导电块,第二导电块的顶部胶合有第四触点,且第二导电块和第一导电块结构相同,大小相等。

优选的,所述保护壳的顶部胶合有A/D转换器和单片机,单片机的输入端导线连接A/D的转换器的输出端,A/D转换器的输入端导线连接湿度传感器的输出端。

优选的,所述第一触点接触有第三触点,第二触点接触有第四触点,且四者大小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湿度传感器检测通孔附近的湿度,若保护壳内进水,单片机会使电磁铁通电,将转动杆吸合下来,使转动杆带动传动杆下移压,使导电杆上的第一触点和第三触点分离,第二触点和第四触点分离,致使电路不通,避免进水后本体继续工作,从而导致某处短路烧坏电子元件或电源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电子设备水中保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电子设备水中保护装置的部分结构放大图。

图中:1保护壳、2湿度传感器、3本体、4支撑杆、5转动杆、6弹簧、7电磁铁、8传动杆、9导电杆、10第一导电块、11第二导电块、12电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2,一种电子设备水中保护装置,包括保护壳1,保护壳1的一侧开设有通孔,且保护壳1的内壁安装有湿度传感器2,湿度传感器2位于通孔一侧,保护壳1的一侧安装有电源12,且保护壳1的底部的内壁安装有本体3、电磁铁7和支撑杆4,本体3为电子设备,内部设置有电路板和电子元件,支撑杆4的顶部通过铰链连接有转动杆5,转动杆5位于电磁铁7的上方,且转动杆5的底部胶合有弹簧6和传动杆8,弹簧6远离转动杆5的一端胶合在保护壳1的底部的内壁上,传动杆8远离转动杆5的一端焊接有导电杆9,导电杆9的顶部焊接有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保护壳1的顶部焊接有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支架的顶端胶合有第一导电块10,第一导电块10的底部焊接有第三触点,第一触点接触有第三触点,且第一导电块10的一侧焊接有接线环,第二支架的顶端胶合有第二导电块11,第二导电块11的顶部胶合有第四触点,第二触点接触有第四触点,且第二导电块11和第一导电块10结构相同,大小相等,且保护壳1的顶部胶合有A/D转换器和单片机,单片机的输入端导线连接A/D的转换器的输出端,A/D转换器的输入端导线连接湿度传感器2的输出端。

本实施例中,保护壳1开设的通孔用来穿插导线,通过湿度传感器2检测通孔附近的湿度,事先设定一个湿度阈值,若检测到的湿度大于设定值,则表示进水了,湿度传感器2(型号为YL-69)将检测的信号传送给A/D转换器(型号为ADC0832),A/D转换器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传送给单片机(型号为STC89C51),单片机下达指令,使电磁铁7通电,从而产生磁力,将转动杆5吸合下来,使转动杆5的一端带动传动杆8下压,使导电杆9上的第一触点和第三触点分离,第二触点和第四触点分离,第一导电块10和第二导电块11的接线环分别连在电路中,且第一导电块10和第二导电块11不连接,导电杆9无法将第一导电块10和第二导电块11连接,致使电路不通,避免进水后本体3继续工作,致使某处短路,烧坏电子元件或电源12的情况。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