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控制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09015发布日期:2019-07-31 20:09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一种控制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控制箱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控制箱。



背景技术:

随着自动化控制的普及和发展,特种装备、工程机械等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因此,在该类设备中需要安装的自动化控制零部件数量、体积以及接口、线束等也随之增加。

现有特种装备、工程机械等该类设备的零部件通常采用分散安装,在零部件数量、接口及线束较少时尚可,但也存在自动化控制零部件安装环境恶劣,故障排查、操作不易等问题。当零部件数量、接口及线束较多的情况下,而设备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就无法满足自动化控制的高效操作性了,为此,考虑到设备有限的空间,在满足自动化控制零部件的环境适应性、可操作性及可维性下,设计一种控制箱,用于特种装备、工程机械等设备自动化控制零部件的安装就显得尤为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设备空间有限,设备自动化控制零部件的安装环境适应性、可操作性及可维性低等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控制箱。

一种控制箱,包括箱体、门板,门板通过铰链机构固定于箱体上,所述门板包括门板一、门板二和门板三,所述铰链机构包括铰链组一、铰链组二和铰链组三,所述门板一的一侧端通过铰链组一固定于箱体侧壁面上,所述门板三的一侧端通过铰链组三固定于箱体的对称侧壁面上,所述门板一的另一侧端通过铰链组二与门板二的一侧端固定,所述门板二上设置有门锁。该控制箱体固定于设备上,箱体的形状可依据设备空间进行设计,也可根据需求实现高I P防护等级的设计;门板经铰链机构固定于箱体上,门板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可选择多门板设计,以便降低开启空间需求,本实用新型中的门板选择三片,门板一和门板三两侧端采用铰链机构与箱体侧壁连接,门板一和门板二之间也采用铰链机构连接,其中,铰链机构采用现有技术中的铰链结构,实现控制箱门板的开启,该实用新型的铰链机构采用外置安装方式,设计时选择固定拆卸式,门锁设置在门板二上,实现门板与控制箱箱体的锁闭,门锁可根据需要是否带锁与I P防护设计。

进一步地,所述铰链组一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铰链A和铰链B,所述铰链组二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铰链C和铰链D,所述铰链组三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铰链E和铰链F。

进一步地,所述箱体包括依次相围接的第一侧板、安装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相对设置,箱体顶部设置有顶板,所述箱体底部设置有底板。

进一步地,所述顶板上设置有操作零部件的安装器件。顶板主要用于操作零部件的安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板内壁、第二侧板内壁和底板上均设置有操作接口和线束的连接接口。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底板主要用于接口及线束的连接、安装,可根据实际操作需求进行设计。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自动化控制零部件的安装器件。安装板用于自动化控制零部件的安装。

进一步地,所述门板一、门板二和门板三形状大小一致。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具有高可维性,设备自动化控制主要零部件均安装于本控制箱内,降低了测试、维护的难度,使得设备自动化控制零部件的维护、更换更方便,极大的提高了设备的可维性。

2、本实用新型的控制箱采用灵活的外形设计及I P防护设计,可降低对设备自动化控制零部件的技术要求(环境要求),提高控制箱的可靠性。

3、本实用新型充分利用控制箱的各个面,合理的进行操作器件的布局,以提高设备的可操作性,提高操作舒适度。

4、本实用新型控制箱可广泛用于特种装备、工程机械等设备自动化控制零部件的安装,该箱体采用多门板(门板数量>2)的设计,由此降低开门空间需求,极大地减小了设备的占用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箱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箱体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侧板、第二次被、顶板、底板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控制箱体开启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箱体,2-门板,21-门板一,22-门板二,23-门板三,3-铰链机构,31-铰链A,32-铰链B,33-铰链C,34-铰链D,35-铰链E,36-铰链F,4-门锁, 5-顶板,6-底板,7-第一侧板,8-第二侧板,9-安装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并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所用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4所示,一种控制箱,包括箱体1、门板2,门板2通过铰链机构3固定于箱体1上,所述门板2包括门板一21、门板二22和门板三23,所述铰链机构3 包括铰链组一、铰链组二和铰链组三,所述门板一21的一侧端通过铰链组一固定于箱体1侧壁面上,所述门板三23的一侧端通过铰链组三固定于箱体1的对称侧壁面上,所述门板一21的另一侧端通过铰链组二与门板二22的一侧端固定,所述门板二22上设置有门锁4。

所述箱体1包括依次相围接的第一侧板7、安装板9和第二侧板8,所述第一侧板7和所述第二侧板8相对设置,箱体1顶部设置有顶板5,所述箱体1底部设置有底板6。

所述顶板5上设置有操作零部件的安装器件。顶板5主要用于操作零部件的安装。

所述第一侧板7内壁、第二侧板8内壁和底板6上均设置有操作接口和线束的连接接口。第一侧板7、第二侧板8和底板6主要用于接口及线束的连接、安装,可根据实际操作需求进行设计。

所述安装板9上设置有自动化控制零部件的安装器件。安装板9用于自动化控制零部件的安装。

所述门板一21、门板二22和门板三23形状大小一致。

本实施例中,门板的数量选择三片,门板一和门板三两侧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铰链机构与箱体侧壁连接,门板一和门板二之间也采用铰链机构连接,通过控制门锁,打开门板三和门板二,门板二与门板一之间由于也采用了铰链机构,可以进行进一步收折,实现控制箱门板的开启,本实施例中铰链机构采用外置安装方式,设计时采用固定拆卸式,门锁采用带锁与I P防护设计。

实施例2

如图2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优化,具体实施方案如下所示:

所述铰链组一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铰链A 31和铰链B 32,所述铰链组二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铰链C 33和铰链D 34,所述铰链组三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铰链E 35和铰链F 36。

本实施例中,门板一与控制箱体侧壁、门板一与门板二之间、以及门板三与控制箱体对称侧壁均采用上下两排铰链结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加强门板与控制箱体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实现控制箱门板的稳定开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