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船舶操控室内用控制机箱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02071发布日期:2019-10-29 21:55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一种船舶操控室内用控制机箱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电子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船舶操控室内用控制机箱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机箱,即是指计算机除去输入输出设备以外的主要机体部分,通常包括CPU、内存以及电源等各种电子零部件,其主要工作方式是通过电力以及网络来进行操作的,其中各种电子器件在工作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热量,所以现今的电子设备中均会进行散热器的设置和安装。

现有的散热器主要分为风力散热以及水冷散热,如中国专利公的“一种电脑机箱的水冷式散热装置”(专利号:CN207992917U),该专利包括机箱本体和循环水管,该技术方案主要是利用循环水泵使得冷却水在第一水管和第二水管内流动吸热,对机箱本体进行散热;如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高效散热的服务器机箱”(专利号:CN108655038A),该专利包括箱体,箱体上铰接有箱门,箱体内沿箱体水平方向设置有若干摆放板,箱体内位于摆放板后方设置有导热板,导热板相对于摆放板垂直设置,导热板远离摆放板的一侧连接有若干导热管,导热管的另一端连接有散热翅片,箱体位于散热翅片后方的内壁上还安装有散热风扇,所述内壁沿水平方向上开设有若干散热缝。

上述的技术方案确实都可以做到对机箱进行热处理,不论是电脑机箱还是其他的机箱,但是船舶上的各种控制箱以及各种设备或者仪器,不同于其他的设备,船舶长时间停留在水面上,其内部的空气中是含有大量的水分的,所以船舶上的各种仪器和机箱要做到绝对的密封性,虽然上述的水冷方式能够适用于密闭环境,但是其在管道中填充水冷液的时候,由于管道内部的水冷液较多并且在流动状态下能够吸收的热量是相对较少的,根据公知常识可以清楚的了解到,水雾或者少量的液体在吸收热量的速度是比较多液体堆积状态下的速度要快并且吸收的热量也较多。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船舶操控室内用控制机箱散热装置,解决了船舶上控制机箱散由于环境原因导致散热困难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船舶操控室内用控制机箱散热装置,包括鼓风箱、散热机构和回收箱,所述鼓风箱安装在控制机箱的左侧,所述散热机构固定安装在鼓风箱的右侧,所述回收箱固定安装在散热机构的右侧,所述散热机构包括进气直管,所述进气直管的右侧贯穿控制机箱并延伸至设备的外侧,所述进气直管的顶部等距离固定连接有散热支管,所述散热支管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吸热仓,所述吸热仓右侧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回流管,所述回收箱右侧的顶部开设有回收槽,所述回收槽内腔的右侧设置有压缩机构,所述回收槽内壁左侧的顶部与底部均等距离固定粘接有橡胶柱,所述橡胶柱的左侧固定粘接有活动板,所述活动板的左侧固定粘接有透气海绵。

优选的,所述吸热仓内壁背面的中部固定焊接有承重柱,所述承重柱的外侧套接有活动套,所述活动套的外侧等距离固定焊接有刷板条,所述吸热仓右侧的底部开设有回流孔。

优选的,所述压缩机构包括压缩轴,所述压缩轴外侧的正面与背面均套接有循环带,所述循环带的右侧固定焊接有压缩块,所述压缩块相对的一侧固定焊接有中心轴,所述中心轴的外侧套接有压缩滚筒。

优选的,所述散热支管的底部与进气直管的顶部相连通,所述吸热仓的底部与散热支管的顶部相连通,所述回流管的底部与进气直管的顶部相连通。

优选的,所述回收箱正面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电机,所述回收箱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积液箱。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船舶操控室内用控制机箱散热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船舶操控室内用控制机箱散热装置,直接利用船上含有较多水分的空气进行流动式接触控制箱内腔的高温空气,以此来达到对船上的控制箱进行散热的目的,一方面可以直接利用外部环境,减少水冷液的使用以及维护添加工作,另一方面雾化后的水在吸热效率上相较于液态的水冷液更好。

(2)、该船舶操控室内用控制机箱散热装置,可以对吸热后的水蒸气以及空气中的气态水进行吸收并且进行挤压收集,在利用完空气中的水汽之后进行收集,可以达到对控制室环境进行干燥,同时在海面上的话还可以得到一定量的淡水资源。

(3)、该船舶操控室内用控制机箱散热装置,在控制箱内腔进行雾化水汽的扫刷,将水汽扫刷的吸热仓内壁上,在雾化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保证雾化水汽能够被进一步的利用,保证进入到控制箱内腔的水汽大部分都能够被最大化的利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吸热仓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回收箱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压缩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鼓风箱、2散热机构、201进气直管、202散热支管、203吸热仓、2031承重柱、2032活动套、2033刷板条、2034回流孔、204回流管、3回收箱、301回收槽、302压缩机构、3021压缩轴、3022循环带、3023压缩块、3024中心轴、3025压缩滚筒、303活动板、304透气海绵、305橡胶柱、306积液箱、307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船舶操控室内用控制机箱散热装置,包括鼓风箱1、散热机构2和回收箱3,鼓风箱1安装在控制机箱的左侧,散热机构2固定安装在鼓风箱1的右侧,回收箱3固定安装在散热机构2的右侧,回收箱3正面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电机307,回收箱3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积液箱306,散热机构2包括进气直管201,进气直管201的右侧贯穿控制机箱并延伸至设备的外侧,进气直管201的顶部等距离固定连接有散热支管202,散热支管202的底部与进气直管201的顶部相连通,吸热仓203的底部与散热支管202的顶部相连通,回流管204的底部与进气直管201的顶部相连通,散热支管202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吸热仓203,吸热仓203内壁背面的中部固定焊接有承重柱2031,承重柱2031的外侧套接有活动套2032,活动套2032的外侧等距离固定焊接有刷板条2033,吸热仓203右侧的底部开设有回流孔2034,吸热仓203右侧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回流管204,回收箱3右侧的顶部开设有回收槽301,回收槽301内腔的右侧设置有压缩机构302,压缩机构302包括压缩轴3021,压缩轴3021外侧的正面与背面均套接有循环带3022,循环带3022的右侧固定焊接有压缩块3023,压缩块3023相对的一侧固定焊接有中心轴3024,中心轴3024的外侧套接有压缩滚筒3025,回收槽301内壁左侧的顶部与底部均等距离固定粘接有橡胶柱305,橡胶柱305的左侧固定粘接有活动板303,活动板303的左侧固定粘接有透气海绵304。

该船舶操控室内用控制机箱散热装置工作时(或使用时),首先将散热机构2与鼓风箱1相互对接安装,然后将散热机构2中的进气直管201穿过控制机箱并延伸至外侧,直至将鼓风箱1与控制机箱相互贴合安装,然后再将回收箱3与散热机构2对接安装并且回收箱3与控制机箱相互贴合,然后启动鼓风箱1和回收箱3上的电机,鼓风箱1将外界潮湿的空气吹入进气直管201的内腔,进气直管201内腔潮湿空气不断向右侧运动,当空气运动至散热支管202底部的时候,有一部分空气便会从散热支管202进入到吸热仓203的内腔,气流吹动刷板条2033不断转动,刷板条2033将其上附着的水汽甩向吸热仓203的内壁上,刚接触到吸热仓203内壁上的水汽直接被吸热仓203外壁上吸收的热量所吸收,多余的水汽则会沿着回流孔2034和回流管204流出进入到进气直管201进行重复利用,当经过多次吸热和散热的水汽最终被透气海绵304所吸收,残留在透气海绵304上,电机307转动的时候带动回收槽301内腔的压缩轴3021转动,压缩轴3021带动其外侧的循环带3022转动,循环带3022带动其上的压缩块3023不断转动,压缩块3023则通过中心轴3024带动压缩滚筒3025运动,当压缩滚筒3025运动至透气海绵304的时候,则会通过挤压活动板303将透气海绵304挤压变形,把透气海绵304内腔残留的水分挤压流入积液箱306内腔进行收集和回收。

综上所述,该船舶操控室内用控制机箱散热装置,直接利用船上含有较多水分的空气进行流动式接触控制箱内腔的高温空气,以此来达到对船上的控制箱进行散热的目的,一方面可以直接利用外部环境,减少水冷液的使用以及维护添加工作,另一方面雾化后的水在吸热效率上相较于液态的水冷液更好,可以对吸热后的水蒸气以及空气中的气态水进行吸收并且进行挤压收集,在利用完空气中的水汽之后进行收集,可以达到对控制室环境进行干燥,同时在海面上的话还可以得到一定量的淡水资源,在控制箱内腔进行雾化水汽的扫刷,将水汽扫刷的吸热仓203的内壁上,在雾化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保证雾化水汽能够被进一步的利用,保证进入到控制箱内腔的水汽大部分都能够被最大化的利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