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29811发布日期:2019-11-01 22:16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按键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按键组件,尤其是涉及一种可模组化的按键组件。



背景技术:

先前的摇杆部件是包括一顶盖及一压力感测器,所述压力感测器通常为透过一压力元件感测器,或是软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FPC)的电荷,即手指按压的力量越大,按压面积越大,而FPC会感测并转换成数字且换算为按压力量大小值。所述顶盖具有一按键,组装时是将一压力感测器装设在顶盖之下。当使用者使用时,将按压所述按键,所述按键会先向下与所述压力感测器的上表面接触,再将所述压力感测器向下压,以完成所述按键的按压。

然而,为导入一种泡绵软性材质的压力感测器,所述泡绵软性材质的压力感测器具有较强的感测灵敏度。因此,在上述的结构中,容易受结构间的累积公差影响,导致按压时的数值过度变动。且若是所述按键故障,也难以辨别是否为所述压力感测器或其他结构导致,且不易更换。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模组化的按键组件,使得所述泡绵软性材质的压力感测器使用时能具有较少的累积公差,且能易于所述摇杆部件中进行检测及更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可模组化的按键组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按键组件,设置在一摇杆部件中,包含一底座、一压力感测器和一键帽;所述底座的两侧皆具有一向外凸伸形成的下固定部;所述压力感测器,装设于所述底座的所述容置槽中;所述键帽覆盖在所述压力感测器的上方,所述键帽的下表面具有一接触部,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压力感测器相接触,所述键帽的两侧皆具有一向外凸伸形成的上固定部,所述两上固定部分别安装在所述两下固定部上,使所述两上固定部得以固定在所述两下固定部上。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两下固定部皆包括一从所述底座的一侧向外凸伸形成的下延伸部,所述两下延伸部之靠近末端处皆具有一向上凸伸形成的凸台,所述两凸台皆具有一向上凸伸形成的固定座。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上固定部中开设有至少一减料区,所述减料区使两上固定部皆成为可上下弯曲且具有弹性的弹性臂,所述两上固定部皆开设有一固定孔,所述两固定孔分别向下套设于所述两固定座上。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压力感测器包括一软性材质感测器,所述键帽的所述接触部与所述软性材质感测器的上表面相接触。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底座靠近外侧边缘上具有数个向上凸伸形成的限位块,使所述底座中间围设形成一所述容置槽。

如上所述,藉由所述底座、所述压力感测器及所述键帽之间设置所述上固定部及所述下固定部,以形成一可按压的按键结构,使得本实用新型按键组件达到模组化。当使用者按压本实用新型按键组件时,能直接透过所述键帽将压力传递至所述压力感测器上,以此结构与先前技术相比,具有较少的累积公差。其模组化的结构,也能灵活的在其他载具中组装或更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按键组件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按键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按键组件的另一视角立体分解图。

图4为搭载本实用新型按键组件的摇杆部件的立体图。

图5为图4所示搭载本实用新型按键组件的摇杆部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6为图4所示搭载本实用新型按键组件的摇杆部件的VI—VI线的剖面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按键组件 100 底座 1

容置槽 11 限位块 111

下固定部 12 下延伸部 121

凸台 122 固定座 123

固定孔 13 压力感测器 2

软性材质感测器 21 第一电容 22

键帽 3 接触部 31

上固定部 32 减料区 321

固定孔 322 摇杆部件 200

外壳 4 容置空间 41

凸块 42 固定槽 43

电路板 5 第一连通开口 51

固定架 6 限位壁 61

挡止块 62 第二连通开口 63

外壳 7 开口 71

顶盖 8。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的目的和功效,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按键组件100包括一底座1、一压力感测器2及一键帽3。所述按键组件100包括一底座1、一压力感测器2及一键帽3。所述底座1中间具有一容置槽11,所述底座1靠近外侧边缘上具有数个向上凸伸形成的限位块111,使所述底座1中间围设形成一容置槽11。所述底座1的两侧皆具有一向外凸伸形成的下固定部12,所述两下固定部12皆包括一从所述底座1的一侧向外凸伸形成的下延伸部121。所述两下延伸部121之靠近末端处皆具有一向上凸伸形成的凸台122,所述两凸台122皆具有一向上凸伸形成的固定座123。所述底座1开设有一上下贯穿形成的固定孔13。

所述压力感测器2装设于底座1上由限位块111所围设而成的容置槽11中。所述压力感测器2包括一软性材质感测器21。所述压力感测器2具有一向外延伸的第一电容22。

请参阅图2和图3,所述键帽3覆盖在所述压力感测器2的上方,所述键帽3的下表面具有一接触部31,所述接触部31与所述软性材质感测器21的上表面相接触,所述键帽3的两侧皆具有一向外凸伸形成的上固定部32,所述两上固定部32分别安装在所述两下固定部12上,使所述两上固定部32得以固定在所述两下固定部12上。所述上固定部32为一大致呈椭圆形的塑胶部件,所述上固定部32中开设有至少一减料区321,所述减料区321使所述两上固定部32皆成为可上下弯曲且具有弹性的弹性臂。所述两上固定部32皆开设有一固定孔322,所述两固定孔322分别向下套设于所述两固定座123上。

由于本实用新型按键组件100是使用所述软性材质感测器21,所述软性材质感测器21会使得所述压力感测器2的感测灵敏度较软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FPC)及压力元件感测器大。当使用者按压所述压力感测器2时,容易导致压力数值过度变动。故本实用新型按键组件100将所述压力感测器2装设于一所述底座1及所述键帽3中。当使用者按压本实用新型按键组件100时,所述键帽3会随着按压位置向下移动,进而带动所述两上固定部32向下移动,以让使用者将所述键帽3进行下压的动作。由于所述两上固定部32之两固定孔322分别固定于所述固定座122上,故下压时所述两上固定部32于所述固定座123上的一端无法移动,唯有所述两上固定部32紧邻所述键帽3之部份向下移动,使得所述两上固定部32产生一弹性变形,所述两上固定部32之弹性变形处会产生一向上回复的回弹力。当使用者放开本实用新型按键组件100时,由于移除施加在所述键帽3上的力,使得所述两上固定部32之弹性变形处中之回弹力得以作动,所述两上固定部32紧邻所述键帽3之部份得以向上移动,进而带动所述键帽3向上移动,以使所述键帽3回复至初始状态,如此完成一次按压的动作。

请参阅图4至图6,揭示一装设所述本实用新型按键组件100之摇杆部件200。所述摇杆部件200包括一外壳4、电路板5、一固定架6及顶盖7。

所述外壳4中具有一容置空间41,所述电路板5及所述固定架6皆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41中,所述外壳4的底部具有一向上凸伸形成的凸块42,所述凸块42具有一向下凹陷形成的固定槽43,所述固定槽43对应所述按键组件100的所述底座1的所述固定孔16而设。

所述电路板5装设于所述外壳4中。所述电路板5具有一第一连通开口51,所述第一连通开口51由上往下穿过所述凸块42,所述电路板5还具有一第二电容(图中未示)。所述固定架6装设于所述电路板5上方及所述外壳4内,所述固定架6具有两向上凸伸形成的限位壁61,所述两限位壁61皆呈ㄇ字形,所述两限位壁61之开口侧彼此相对而设,所述两限位壁61分别对应所述两限位部12而设,所述两限位壁61的上部皆具有一向内凸伸形成的档止块62。所述固定架6还开设有一第二连通开口63,所述第二连通开口63与所述第一连通开口51连通,并由上往下穿过所述凸块42。所述顶盖7装设于所述外壳7上并覆盖住装设完成之所述电路板5及所述固定架6。所述顶盖7开设有一开口71,所述开口71对应本实用新型按键组件100而设。

所述本实用新型按键组件100是装设于所述摇杆部件200之中,所述固定槽43与所述按键组件100的所述底座1的所述固定孔16互相连通,并以一固定件8穿过连通的所述固定槽43及所述固定孔16。所述第一电容22与所述第二电容相连接,所述两限位部12分别装设于所述两限位壁61之中,所述两限位壁61中的档止块62分别位于所述两限位部12之上,使得所述两限位部12皆受限制,进而使所述底座1能固定在所述固定架6上。所述顶盖7装设于所述外壳7上并覆盖住装设完成的所述电路板5、所述固定架6及本实用新型按键组件100,所述键帽3于所述开口71中向上露出。如此将本实用新型按键组件100是装设于所述摇杆部件200中。

所述本实用新型按键组件100将所述压力感测器2与所述键帽3组装成一组件,可组装于任何能与之组合的载体中,故不限定于本说明书中所揭露的实施方式。

承上所述,藉由所述底座1、压力感测器2及键帽3之间设置所述下固定部12及所述上固定部32,以形成一可按压的按键结构,使得本实用新型按键组件100达到模组化。当使用者按压本实用新型按键组件100时,能直接透过所述键帽3将压力传递至所述压力感测器2上,以此结构与先前技术相比,具有较少的累积公差。其模组化的结构,也能灵活的在其他载具中组装或更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