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薄膜电极引出线固定于微晶玻璃基底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34775发布日期:2020-05-12 19:38阅读:464来源:国知局
一种薄膜电极引出线固定于微晶玻璃基底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薄膜电极引出线固定于微晶玻璃基底的结构。



背景技术:

微晶玻璃(crystoeandneoparies)又称微晶玉石或陶瓷玻璃,是无机非金属材料。其制作工艺是通过添加有晶核剂(或不加晶核剂)的特定组成的基础玻璃,在一定温度制度下进行晶化热处理,在玻璃内均匀地析出大量的微小晶体,形成致密的微晶相和玻璃相的多相复合体。通过控制微晶的种类数量、尺寸大小等,可以获得透明微晶玻璃、膨胀系数为零的微晶玻璃、表面强化微晶玻璃、不同色彩或可切削微晶玻璃。

微晶玻璃具有玻璃和陶瓷的双重特性,普通玻璃内部的原子排列是没有规则的,这也是玻璃易碎的原因之一。而微晶玻璃像陶瓷一样,由晶体组成,也就是说,它的原子排列是有规律的。所以,微晶玻璃比陶瓷的亮度高,比玻璃韧性强。由于微晶玻璃具有强度高、韧性好,而且膨胀系数低、不易裂的特点;因此,非常适用于高温基底,其可以广泛应用于耐高温、耐腐蚀的化学仪器、化工、电子、冶金、工业加热组件以及国防等领域。

微晶玻璃被用作发热体的基底材料,是将加热涂层材料以直接涂敷、印刷等形式附着在微晶玻璃表面,其电极则是将金属靶材通过真空镀膜技术沉积到发热涂层表面上;或者是采用将金属浆料印刷或直接涂敷的方法,在发热涂层表面形成电极。形成电极后,电极引出线一般是采用焊接法进行焊接,因焊接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不同,长时间工作后,容易导致焊盘脱落,引发电路的断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电极引出线焊接容易导致焊盘脱落,引发电路的断路问题,提供一种薄膜电极引出线固定于微晶玻璃基底的结构。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薄膜电极引出线固定于微晶玻璃基底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微晶玻璃板,所述的微晶玻璃板的上表面设置有盲孔,所述的盲孔内设置有一端伸出的导线,导线与盲孔中的空间区域通过电极焊块填充,盲孔的端口通过玻璃粉封口。

所述的盲孔通过激光刻蚀而成的类灌胶孔形状。

所述的盲孔的深度为0.2-1.0mm。

所述的玻璃粉的厚度为100-300u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如下:

本实用新型在微晶玻璃板上设置盲孔,将导线的一端设置于盲孔内,并通过电极焊块填充导线与盲孔的空间区域,并在盲孔的端口通过玻璃粉封口,使得导线不容易脱落,防止引发电路断路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薄膜电极制作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导线放置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导线与电极焊接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玻璃粉封接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最终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微晶玻璃板,2-盲孔,3-导线,4-电极焊块,5-玻璃粉,6-发热涂层,7-薄膜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薄膜电极引出线固定于微晶玻璃基底的结构,参见图1-图4,包括微晶玻璃板1,盲孔2,导线3,电极焊块4,玻璃粉5,发热涂层6,薄膜电极7(参见图5);

上述微晶玻璃板1的上表面设置有通过激光刻蚀而成盲孔2、发热涂层6和薄膜电极7,盲孔2的深度为0.2-1.0mm,并与薄膜电极7相连;所述的盲孔2内设置有一端伸出的导线3,导线3与盲孔2中的空间区域通过电极焊块4填充,盲孔2的端口通过玻璃粉5封口,玻璃粉5的厚度为100-300um。

将涂层发热材料,均匀涂敷在微晶玻璃基底的发热区域。

一种薄膜电极引出线固定于微晶玻璃基底结构的方法,首先是基底处理,使用绿光或紫外激光装置,在微晶玻璃基底需要设置引出线位置进行强激光辐照和刻蚀,形成类灌胶孔形状的特定刻蚀孔;然后进行真空薄膜电极沉积,或者印刷涂敷金属电极,使得金属电极延伸到刻蚀孔内;接着将金属接线置于刻蚀孔,采用金属焊接的方法进行熔接;最后采用相近膨胀系数的玻璃粉进行表面涂敷,在含氮气氛围内低温烘烤半小时进行烧结固化,形成一个接触稳定、抗拉强度大的引出线。

具体方法为:

1)准备材料:

首先将微晶玻璃板浸泡在去离子水中,超声波清洗5min,然后采用丙酮和无水乙醇的混合溶液,再次进行超声波清洗10min,清洗结束后,用氮气吹干备用;

2)刻蚀孔处理:

使用532nm或355nm强激光,在微晶玻璃板需要设置引出线位置辐照,进行逐层刻蚀,形成直径0.5-5mm不等的盲孔;孔深度0.2-1.0mm;使用旋转电机,带动微晶玻璃板,倾斜15-30°,然后调整激光作用方法,再次在盲孔底部边缘进行辐照,对盲孔底部进行刻蚀;最终形成类灌胶孔状的特定刻蚀孔;对刻蚀完成的刻蚀孔进行超声波清洗10min,清洗结束后,用氮气吹干备用;

所述的步骤2)中激光功率5-10w以上,激光能量密度10j/cm2以上。

3)涂覆发热涂层:

将涂层发热材料,均匀涂敷在微晶玻璃基底的发热区域,经过自然晾晒、风干及低温烘烤烧结后,自然冷却;

所述的步骤3)中涂层厚度50-200um;烘烤温度为350℃-550℃。

4)电极制作:

将涂敷完发热涂层的微晶玻璃板,采用真空镀膜技术进行薄膜电极制作,或采用金属浆料直接印刷涂敷的方法,形成薄膜电极;

所述的步骤4)中金属电极延伸到刻蚀孔内,薄膜电极的厚度50-200um。

5)引出线导线处理:

将导线一端先浸锡处理,然后放入刻蚀孔;采用锡焊金属焊接方法,将导线与刻蚀孔内的薄膜电极焊接在一起;然后,将低温玻璃粉经稀释搅拌后形成的膏状涂敷在刻蚀孔上,涂敷厚度100-300um;然后在130℃-350℃左右的温度下进行烘烤,使低温玻璃粉重新凝固在微晶玻璃表面形成一体,从而实现固化的作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薄膜电极引出线固定于微晶玻璃基底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微晶玻璃板(1),所述的微晶玻璃板(1)的上表面设置有盲孔(2),所述的盲孔(2)内设置有一端伸出的导线(3),导线(3)与盲孔(2)中的空间区域通过电极焊块(4)填充,盲孔(2)的端口通过玻璃粉(5)封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薄膜电极引出线固定于微晶玻璃基底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盲孔(2)通过激光刻蚀而成的类灌胶孔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薄膜电极引出线固定于微晶玻璃基底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盲孔(2)的深度为0.2-1.0m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薄膜电极引出线固定于微晶玻璃基底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玻璃粉(5)的厚度为100-300um。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薄膜电极引出线固定于微晶玻璃基底的结构。解决电极引出线焊接容易导致焊盘脱落,引发电路的断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微晶玻璃板,所述的微晶玻璃板的上表面设置有盲孔,所述的盲孔内设置有一端伸出的导线,导线与盲孔中的空间区域通过电极焊块填充,盲孔的端口通过玻璃粉封口;所述的盲孔通过激光刻蚀而成的类灌胶孔形状;所述的盲孔的深度为0.2‑1.0mm;所述的玻璃粉的厚度为100‑300um。

技术研发人员:吴慎将;周文炳;苏俊宏;李党娟;徐均琪;王佳;杨利红;时凯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西安工业大学
技术研发日:2019.08.16
技术公布日:2020.05.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