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缓冲吸嘴组件及组装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21484发布日期:2020-10-02 08:57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一种缓冲吸嘴组件及组装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元件贴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缓冲吸嘴组件及组装系统。



背景技术:

表面贴装技术是目前电子组装行业里最流行的一种技术和工艺,其通用的工序包括吸嘴自取产品贴片,和将产品贴片组装到产品中。然而,在吸取和贴装贴片元件的过程中,吸嘴和产品贴片均为硬性吸附接触,由于贴片元件为精密原件,上述操作容易对产品贴片造成损伤,从而影响其使用性能,同时也减少了吸嘴的使用寿命。另外,现有技术中,用于吸取产品贴片的吸嘴均由一条吸气管路进行输气,使得吸嘴间存有吸气干涉,不利于对产品贴片的吸放作业。由此,我们需要设计一种新型的缓冲吸嘴组件及组装系统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缓冲吸嘴组件,其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缓冲吸嘴组件,包括:l型支撑板,其侧部固定有一直线滑轨;缓冲滑座,其滑动安装在直线滑轨上;伸缩杆件,其一端部固定在l型支撑板上,其另一端部固定在缓冲滑座上;压缩弹簧,其套装在伸缩杆件上,用于提供缓冲滑座和l型支撑板间的缓冲力;滑座下安装板,其固定连接在缓冲滑座的底部;以及吸嘴件,其安装在滑座下安装板上;

其中,缓冲滑座和滑座下安装板中开设有用于向吸嘴件供给吸气力的吸风道,缓冲滑座上安装有用于接通吸风道的通风接头。

优选的,伸缩杆件包括固定连接在缓冲滑座上的空心杆和固定连接在l型支撑板上的滑动杆;其中,滑动杆可滑动地插装在空心杆中。

优选的,吸嘴件由第一吸嘴和第二吸嘴组成。

优选的,吸风道包括成型在缓冲滑座中的第一滑座通风道和第二滑座通风道;和成型在滑座下安装板中的第一安装板通风道和第二安装板通风道;

其中,第一安装板通风道和第一滑座通风道、第一吸嘴均密封地连通相接;第二安装板通风道和第二滑座通风道、第二吸嘴均密封地连通相接。

优选的,通风接头包括第一接头,其固定在缓冲滑座上,第一接头的一端部连通于第一滑座通风道,其另一端部接连在吸风动力装置上;和第二接头,其固定在缓冲滑座上,第二接头的一端部连通于第二滑座通风道,其另一端部接连在吸风动力装置上。

优选的,滑座下安装板上还安装有用于采集贴片元件角度偏差信息的相机。

优选的,缓冲吸嘴组件固定连接在旋转驱动单元的底部;旋转驱动单元包括旋转支撑架;旋转驱动电机,其固定座装在旋转支撑架上;以及旋转连接轴,其连接在旋转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

其中,缓冲吸嘴组件固定连接旋转连接轴的底部。

优选的,旋转支撑架上固定有一用于对旋转连接轴进行旋转支撑的轴套座;

其中,旋转连接轴上固定有一转角感应板,轴套座上固定有一用于采集转角感应板转动角度信息的光电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组装系统,其包括如上述的缓冲吸嘴组件;和龙门模组。

优选的,旋转驱动单元固定在龙门模组上;龙门模组包括第一架,其上安装有第一传送带;第一传送驱动电机,其固定在第一架上,用于驱动第一传送带进行传动作业;第二架,其固定在第一传送带的一侧带体上,第二架上安装有第二传送带;以及第二传送驱动电机,其固定在第二架上,用于驱动第二传送带进行传动作业;

其中,旋转驱动单元固定在第二传送带的一侧带体上。

优选的,龙门模组还包括丝杠,其螺接在第一架上;升降驱动电机,用于驱动丝杠旋转;以及光杆,其插装在第一架上,用于沿竖向导向第一架。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缓冲吸嘴组件,其能够在吸取和贴装贴片元件的过程中,通过压缩弹簧提供缓冲力,从而减小了对贴片元件冲击力,以避免对贴片元件造成损伤,并增长了吸嘴的使用寿命;吸嘴间通过相独立的吸风道进行输气,使得吸嘴间不会出现吸气干涉,有利于对产品贴片的吸放作业。另外,本申请能够在龙门模组和旋转驱动单元的作用下,精准地调整贴片元件的各向位置,大大提高了对贴片元件的贴装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缓冲滑座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滑座下安装板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龙门模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旋转驱动单元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缓冲吸嘴组件;10、l型支撑板;101、直线滑轨;11、缓冲滑座;14、伸缩杆件;15、压缩弹簧;12、滑座下安装板;131、第一吸嘴;132、第二吸嘴;111、第一滑座通风道;112、第二滑座通风道;211、第一安装板通风道;212、第二安装板通风道;121、第一安装板;122、第二安装板;221、第一通气孔;222、第二通气孔;161、第一接头;162、第二接头;2、相机;30、旋转支撑架;31、旋转驱动电机;32、旋转连接轴;33、轴套座;41、转角感应板;42、光电传感器;61、第一架;62、第一传送带;63、第一传送驱动电机;51、第二架;52、第二传送带;53、第二传送驱动电机;72、丝杠;71、升降驱动电机;73、光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如图1—图5所示,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缓冲吸嘴组件,包括:

l型支撑板10,其侧部固定有一直线滑轨101;

缓冲滑座11,其滑动安装在直线滑轨101上;

伸缩杆件14,其一端部固定在l型支撑板10上,其另一端部固定在缓冲滑座11上;

压缩弹簧15,其套装在伸缩杆件14上,用于提供缓冲滑座11和l型支撑板10间的缓冲力;

滑座下安装板12,其固定连接在缓冲滑座11的底部;以及

吸嘴件,其安装在滑座下安装板12上;

其中,缓冲滑座11和滑座下安装板12中开设有用于向吸嘴件供给吸气力的吸风道,缓冲滑座11上安装有用于接通吸风道的通风接头。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伸缩杆件14包括固定连接在缓冲滑座11上的空心杆和固定连接在l型支撑板10上的滑动杆;

其中,滑动杆可滑动地插装在空心杆中;压缩弹簧15的一端部抵接在l型支撑板10上,其另一端部抵接在空心杆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吸嘴件由第一吸嘴131和第二吸嘴132组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吸风道包括

成型在缓冲滑座11中的第一滑座通风道111和第二滑座通风道112;和

成型在滑座下安装板12中的第一安装板通风道211和第二安装板通风道212;

其中,第一安装板通风道211和第一滑座通风道111、第一吸嘴131均密封地连通相接;第二安装板通风道212和第二滑座通风道112、第二吸嘴132均密封地连通相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滑座下安装板12包括贴合固定的第一安装板121和第二安装板122;

第一安装板通风道211和第二安装板通风道212成型在第一安装板121上;

第二安装板122上开设有用于分别接通第一安装板通风道211和第一滑座通风道111、第二安装板通风道212和第二滑座通风道112的第一通气孔221、第二通气孔222。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通风接头包括

第一接头161,其固定在缓冲滑座11上,第一接头161的一端部连通于第一滑座通风道111,其另一端部接连在吸风动力装置上;和

第二接头162,其固定在缓冲滑座11上,第二接头162的一端部连通于第二滑座通风道112,其另一端部接连在吸风动力装置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滑座下安装板12上还安装有用于采集贴片元件角度偏差信息的相机2。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缓冲吸嘴组件1固定连接在旋转驱动单元的底部;旋转驱动单元包括

旋转支撑架30;

旋转驱动电机31,其固定座装在旋转支撑架30上;以及

旋转连接轴32,其连接在旋转驱动电机31的输出轴上;

其中,缓冲吸嘴组件1固定连接旋转连接轴32的底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旋转支撑架30上固定有一用于对旋转连接轴32进行旋转支撑的轴套座33;

其中,旋转连接轴32上固定有一转角感应板41,轴套座33上固定有一用于采集转角感应板41转动角度信息的光电传感器42。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组装系统,其包括如上述的缓冲吸嘴组件;和

龙门模组。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旋转驱动单元固定在龙门模组上;龙门模组包括

第一架61,其上安装有第一传送带62;

第一传送驱动电机63,其固定在第一架61上,用于驱动第一传送带62进行传动作业;

第二架51,其固定在第一传送带62的一侧带体上,第二架51上安装有第二传送带52;以及

第二传送驱动电机53,其固定在第二架51上,用于驱动第二传送带52进行传动作业;

其中,旋转驱动单元固定在第二传送带52的一侧带体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第一传送带62和第二传送带52间垂直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龙门模组还包括

丝杠72,其螺接在第一架61上;

升降驱动电机71,用于驱动丝杠72旋转;以及

光杆73,其插装在第一架61上,用于沿竖向导向第一架61。

该缓冲吸嘴组件的工作原理如下:龙门模组带动旋转驱动单元将缓冲吸嘴组件移送至容装有贴片元件的tray盘的上部,吸风动力装置向吸嘴件供给吸附力,使得贴片元件被吸取在缓冲吸嘴组件上;相机2采集贴片元件的角度偏差信息,光电传感器42感应转角感应板41的初始角度信息和转动终了角度信息,并控制旋转驱动电机31带动缓冲吸嘴组件旋转对应的相对角度值;最后,龙门模组带动吸取有贴片元件的缓冲吸嘴组件运动到作业位置,并对贴片元件进行贴装。

缓冲吸嘴组件在吸取和贴装贴片元件的过程中,压缩弹簧15提供了缓冲力,从而减小了对贴片元件冲击力,以避免对其造成损伤。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