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电胶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044475发布日期:2020-11-25 14:57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一种导电胶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涉及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导电胶膜。



背景技术:

导电胶膜是一种无铅连接材料,其在元件与线路板之间提供了机械连接和电气连接,因而被逐渐广泛地应用于微电子封装、印刷电路板、导电线路粘接等各种电子领域中。

目前,现有导电胶膜普遍是通过在胶内混合大量的导电粒子制成的,从而使得导电胶膜能够同时提供机械连接和电气连接;在实际应用中,导电胶膜粘合在导体之间,通过使导电胶膜的一面与其中一个导体粘合,并使导电胶膜的另一面与另一导体粘合,从而实现导体之间的导通。

但是,在实施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现有的导电胶膜并不具备防电磁波干扰的功能,这样在应用导电胶膜时,导电胶膜就不能解决通过其连接的两个器件之间的电磁波干扰问题。例如,元件通过导电胶膜连接在线路板上时,线路板上产生的电磁波信号,有可能会干扰到该元件。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电胶膜,其通过吸收电磁波信号而具备防电磁波干扰的能力,从而能够解决通过其连接的两个器件之间的电磁波干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导电胶膜,其包括导电胶膜本体及电磁波吸收材料;所述导电胶膜本体设有所述电磁波吸收材料;其中,设有所述电磁波吸收材料的所述导电胶膜本体整体具有导电性。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导电胶膜本体内设有开孔;所述开孔内设有所述电磁波吸收材料。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开孔贯穿所述导电胶膜本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开孔为圆孔、方孔、多边形孔或异形孔。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导电胶膜本体内设有腔体,所述腔体内设有所述电磁波吸收材料。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腔体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腔体均匀或不均匀分布于所述导电胶膜本体内。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电磁波吸收材料为颗粒状。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电磁波吸收材料具有导电性。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电磁波吸收材料以层状的方式设于所述导电胶膜本体的表面上或设于所述导电胶膜本体内。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电磁波吸收材料构成的层结构的电磁波吸收率在第一方向上递增;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由所述导电胶膜本体的下表面垂直指向其上表面的方向,或由所述导电胶膜本体的上表面垂直指向其下表面的方向。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层结构包括至少两个依次层叠在一起的且电磁波吸收率不同的电磁波吸收子层。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层结构中的电磁波吸收材料的浓度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逐渐递增。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电磁波吸收材料为导电金属、导电海绵体、导电塑料或导电橡胶。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电磁波吸收材料为碳系吸波材料、铁系吸波材料、陶瓷系吸波材料或复合吸波材料。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所述导电胶膜,通过在所述导电胶膜本体上设置所述电磁波吸收材料,这样所述电磁波吸收材料可以吸收到达所述导电胶膜的电磁波信号,这样所述导电胶膜具有电磁波吸收能力,从而能够解决通过其连接的两个器件之间的电磁波干扰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导电胶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导电胶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导电胶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导电胶膜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注说明:1.导电胶膜本体;10.开孔;11.腔体;2.电磁波吸收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部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

参见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导电胶膜,其包括导电胶膜本体1及电磁波吸收材料2;所述导电胶膜本体1设有所述电磁波吸收材料2;其中,设有所述电磁波吸收材料2的所述导电胶膜本体1整体具有导电性。此外,电磁波吸收材料2具有吸收电磁波的功能,其能够吸收投射到它表面的电磁波能量,并可以通过介质损耗等方式将电磁波转化为热能或其他形式的能量。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中,通过在所述导电胶膜本体1上设置所述电磁波吸收材料2,这样所述电磁波吸收材料2可以吸收到达所述导电胶膜的电磁波信号,这样所述导电胶膜具有电磁波吸收能力,从而能够解决通过其连接的两个器件之间的电磁波干扰问题。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导电胶膜本体1可以是通过在胶内混合大量的导电粒子制成的。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电磁波吸收材料2在所述导电胶膜本体1上的设置方式为:不会显著影响到所述导电胶膜本体1的导电能力,而是能够让所述导电胶膜本体1的导电能力,能够满足通过其连接的两个器件之间的导电要求。例如,当所述电磁波吸收材料2若不具备导电性,那么其设置在所述导电胶膜本体1上并不会使得所述导电胶膜本体1不具备导电能力。作为示例,参见图1,当所述电磁波吸收材料2不具备导电能力并且是通过分散地方式混合在所述导电胶膜本体1中,那么所述电磁波吸收材料2在所述导电胶膜本体1中的最大浓度的要求为:不会让所述导电胶膜本体1不具备导电能力。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电胶膜本体1可以是单层结构,也可以是多层结构,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示例性地,参见图2,作为所述电磁波吸收材料2设置在所述导电胶膜本体1内的其中一种设置方式:所述导电胶膜本体1内设有开孔10;所述开孔10内设有所述电磁波吸收材料2。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所述导电胶膜本体1上设有开孔10并在里面设置(可以是填充的方式)电磁波吸收材料2,这样可以使得电磁波吸收材料2能够有效固定在所述导电胶膜本体1中,并且电磁波吸收材料2能够有效吸收到达所述导电胶膜本体1处的电磁波信号。

此外,现有技术的导电胶膜具有一定的厚度且透气性差,当导电胶膜所处的周围环境的温度较高时,容易使得导电胶膜产生气体(导电胶膜的一些成分材料在高温时会产生气体)而导致导电胶膜出现轻微甚至是严重的形变,从而会使得导电胶膜在两个器件之间的导电连接能力下降。而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所述导电胶膜本体1上开孔10并在开孔10内设有所述电磁波吸收材料2,这样不仅可以使得所述导电胶膜本体1具有电磁波吸收能力,同时还可以使得所述导电胶膜本体1具有一定的透气性,从而能够避免导电胶膜由于在高温环境下产生气体出现的变形而导致其在两个器件之间的导电连接能力下降。

其中,示例性地,参见图2,所述开孔10贯穿所述导电胶膜本体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当然,也可以是贯穿所述导电胶膜的其中两个相对的侧面。

作为举例的,所述开孔10可以为圆孔、方孔、多边形孔或异形孔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示例性地,所述开孔10均匀或不均匀分布于所述导电胶膜本体1上。

在本实施例中,示例性地,参见图3,作为所述电磁波吸收材料2设置在所述导电胶膜本体1内的另一种设置方式:所述导电胶膜本体1内设有腔体11,所述腔体11内设有所述电磁波吸收材料2。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所述导电胶膜本体1上设有腔体11并在里面设置(可以是填充的方式)电磁波吸收材料2,这样可以使得电磁波吸收材料2能够有效固定在所述导电胶膜本体1中,并且电磁波吸收材料2能够有效吸收到达所述导电胶膜本体1处的电磁波信号。此外,还可以使得所述导电胶膜本体1的透气性得到一定程度提高,从而能够一定程度避免导电胶膜由于在高温环境下产生气体出现的变形而导致其在两个器件之间的导电连接能力下降。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腔体11可以是封闭式的,也可以是半开放式的(即腔体11的腔口可以是通向所述导电胶膜本体1的外面的)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当所述腔体11为封闭式时,所述电磁波吸收材料2可以较为稳固地固定于所述屏蔽层内,不容易出现脱落。当所述腔体11为半开放式时,可以提高所述导电胶膜本体1的透气性。需要说明的是,不论所述腔体11是封闭式的还是半开放式的,都可以比完全不设有腔体11的导电胶膜具有更好的透气性。

示例性地,所述腔体1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其中,当为多个腔体11时,多个所述腔体11均匀或不均匀分布于所述导电胶膜本体1内。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电磁波吸收材料2设置于所述导电胶膜本体1内的方式还可以是其他方式,例如:参见图1,是直接分散在所述导电胶膜本体1中。

在上述实施例中,示例性地,所述电磁波吸收材料2为颗粒状。这样便于所述电磁波吸收材料2设于所述导电胶膜本体1中。例如,便于所述电磁波吸收材料2设于上述的开孔10内或上述的腔体11内。其中,颗粒状的所述电磁波吸收材料2可以为球状、团簇状、挂冰状、钟乳石状、树枝状等形状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当然,所述电磁波吸收材料2除了可以为颗粒状,还可以为中空的管状或片状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上述实施例中,进一步地,所述电磁波吸收材料2具有导电性。这样所述电磁波吸收材料2设于所述导电胶膜本体1内不会影响到所述导电胶膜的导电能力,并可以使得所述导电胶膜具有电磁波吸收能力。

作为示例的,参见图4,所述电磁波吸收材料2以层状的方式设于所述导电胶膜本体1的表面上或设于所述导电胶膜本体1内。这样能够使得所述导电胶膜本体1具有较好的电磁波吸收能力(例如,相比于分散设置电磁波材料而言),并且不会影响到所述导电胶膜的导电能力,同时还便于所述电磁波吸收材料2设置在所述导电胶膜本体1上(例如,相对于电磁波吸收材料2分散设置的方式,其以层状设置的方式会更加方便)。

其中,所述电磁波吸收材料2以层状设置的方式设于所述导电胶膜本体1上的方式可以为:直接在所述导电胶膜本体1的表面涂布一层电磁波吸收材料2层,也可以是将一层制作好的电磁波吸收材料2层放置到所述导电胶膜本体1上,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此外,电磁波吸收材料2层可以是单层结构也可以是多层结构,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当所述电磁波吸收材料2层为多层结构时,每层电磁波吸收材料2层的电磁波吸收率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进一步地,所述电磁波吸收材料2构成的层结构的电磁波吸收率在第一方向上递增;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由所述导电胶膜本体1的下表面垂直指向其上表面的方向,或由所述导电胶膜本体1的上表面垂直指向其下表面的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让所述层结构的电磁波吸收率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递增,这样可以实现对电磁波信号的逐级吸收,确保能够有效地吸收掉到达所述导电胶膜的电磁波信号,避免让电磁波信号在垂直方向上透过所述导电胶膜。

作为其中一种举例,所述层结构包括至少两个依次层叠在一起的且电磁波吸收率不同的电磁波吸收子层(图未示)。

作为另一种举例,所述层结构中的电磁波吸收材料的浓度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逐渐递增。

示例性地,所述电磁波吸收材料2为导电金属、导电海绵体、导电塑料或导电橡胶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电磁波吸收材料2还可以由粘结剂和吸波介质构成。其中,所述吸波介质由碳系吸波材料、铁系吸波材料、陶瓷系吸波材料和复合吸波材料中的任意一种构成。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碳系吸波材料包括但不限于石墨烯、石墨、炭黑、碳纤维和碳纳米管;所述铁系吸波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铁氧体,磁性铁纳米材料、fe基合金微粉和铁基非晶材料;所述陶瓷系吸波材料包括但不限于碳化硅;所述复合吸波材料包括但不限于还原氧化石墨烯/二氧化锡纳米复合吸波材料、锰锌铁氧体/聚吡咯复合材料、三维银-石墨烯杂化泡沫/环氧树脂复合材料、rg0/fe304@si02复合材料、软磁粉末加高分子塑胶共混组成的复合材料。此外,所述吸波介质还可以是导电聚合物、手性材料、等离子材料、多孔空心铁纳米球、自结皮聚氨酯轻量化材料、中空夹心微球金属硫化物等。当然,所述电磁波吸收材料2还可以直接为碳系吸波材料、铁系吸波材料、陶瓷系吸波材料或复合吸波材料。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领域技术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