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测温准确的电磁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95808发布日期:2020-11-20 09:58阅读:76来源:国知局
一种测温准确的电磁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厨房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测温准确的电磁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电磁加热装置在运行过程中,需要测温组件对加热线盘的温度进行测量,以实时监测加热线盘的温度,防止加热线盘过热损坏,但是,测温组件在对加热线盘进行测温时,机壳内还会有对发热元器件进行散热的冷却风通过,冷却风的气流在经过测温组件的时候,降低测温组件附近的温度,影响了测温组件的测量精度,使得电磁加热装置无法实现精准控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防止加热线盘的测温组件受散热气流影响的测温准确的电磁加热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测温准确的电磁加热装置,包括机壳,机壳内形成容纳腔,容纳腔内设有加热线盘和位于加热线盘下方用以给加热线盘测温的测温组件,机壳包括下壳体,下壳体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下壳体上设有位于加热线盘下方的导风件,以及由进风口向出风口方向延伸的导风筋,导风筋与导风件相接并使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形成导风通道以散热,测温组件位于导风通道外侧。

在上述一种测温准确的电磁加热装置中,机壳包括上壳体,上壳体和下壳体盖合形成容纳腔,加热线盘下部具有配合部,配合部与导风件、导风筋相对或相接,以将测温组件隔离于导风通道之外。

在上述一种测温准确的电磁加热装置中,测温组件靠近并位于导风件外侧。

在上述一种测温准确的电磁加热装置中,下壳体上设有位于进风口上方的散热风扇和靠近出风口的主控板,导风筋包括围绕散热风扇的第一导风板和向主控板延伸的第二导风板,第一导风板、第二导风板和导风件依次连接。

在上述一种测温准确的电磁加热装置中,导风件安装于主控板上。

在上述一种测温准确的电磁加热装置中,主控板上设有防止导风件晃动的导风支架。

在上述一种测温准确的电磁加热装置中,导风支架包括设于导风件下部的第一支撑部,第一支撑部的截面呈倒置的“u”型,且第一支撑部与导风件为一体结构。

在上述一种测温准确的电磁加热装置中,导风支架包括设于导风通道外侧的第二支撑部,第二支撑部与导风件的侧壁相抵。

在上述一种测温准确的电磁加热装置中,主控板上设有发热元器件和散热片,发热元器件和散热片均位于导风通道内。

在上述一种测温准确的电磁加热装置中,加热线盘包括线盘支架和线圈,线盘支架上设有绕线槽,线圈绕设于绕线槽内,测温组件固定在线盘支架的底部且测温组件的测温头伸入绕线槽中以对线圈进行测温。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一种测温准确的电磁加热装置,包括机壳,机壳内形成容纳腔,容纳腔内设有加热线盘和位于加热线盘下方用以给加热线盘测温的测温组件,机壳包括下壳体,下壳体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下壳体上设有位于加热线盘下方的导风件,以及由进风口向出风口方向延伸的导风筋,导风筋与导风件相接并使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形成导风通道以散热,测温组件位于导风通道外侧。该技术方案有如下技术效果:

目前,电磁加热装置在运行过程中,需要测温组件对加热线盘的温度进行测量,以实时监测加热线盘的温度,防止加热线盘过热损坏,但是,测温组件在对加热线盘进行测温时,机壳内还会有对发热元器件进行散热的冷却风通过,冷却风的气流在经过测温组件的时候,降低测温组件附近的温度,影响了测温组件的测量精度,使得电磁加热装置无法实现精准控温。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测温组件设置在导风通道外侧,冷却风仅在导风通道内流动,防止测温组件在测量加热线盘温度时受到导风通道内的冷却风影响,以对加热线盘进行精准测温。

机壳包括上壳体,上壳体和下壳体盖合形成容纳腔,加热线盘下部具有配合部,配合部与导风件、导风筋相对或相接,以将测温组件隔离于导风通道之外,防止导风通道内的冷却风影响测温组件的准确性。

测温组件靠近并位于导风件外侧,在保证测温组件精准测温的同时,使得容纳腔内结构更加紧凑。

下壳体上设有位于进风口上方的散热风扇和靠近出风口的主控板,导风筋包括围绕散热风扇的第一导风板和向主控板延伸的第二导风板,第一导风板、第二导风板和导风件依次连接,冷却风被散热风扇抽入导风通道内,在导风通道内流动并经过主控板上的发热元器件,与发热元器件热交换后,从出风口排出。通过依次连接的第一导风板、第二导风板和导风件形成不向侧边漏风的导风结构,防止漏风影响测温组件精准测温,同时狭小的导风通道,加快导风通道内冷却风的流速,使得导风通道的散热效率高。

导风件安装于主控板上,导风件的底部与主控板相抵,防止冷却风从导风件的底部与主控板之间流向测温组件。

主控板上设有防止导风件晃动的导风支架,为了对导风件形成支撑,使得导风件能够更加稳固地对冷却风进行导向,防止导风件因为倾斜或晃动撞击测温组件等其他元器件或使得冷却风从导风通道外泄。

导风支架包括设于导风件下部的第一支撑部,第一支撑部的截面呈倒置的“u”型,且第一支撑部与导风件为一体结构,第一支撑部增大导风件下部与主控板之间的接触面积,防止导风件因为呈薄板状向导风通道内侧或外侧倾倒,第一支撑部与导风件为一体结构,无需对导风件和第一支撑部之间进行安装,更便于导风件的生产和电磁加热装置的装配。

导风支架包括设于导风通道外侧的第二支撑部,第二支撑部与导风件的侧壁相抵,防止导风件在冷却气流的作用下向测温组件方向偏移而撞击或损坏测温组件。

加热线盘包括线盘支架和线圈,线盘支架上设有绕线槽,线圈绕设于绕线槽内,测温组件固定在线盘支架的底部且测温组件的测温头伸入绕线槽中以对线圈进行测温,测温组件直接对绕线槽中的线圈进行测温,使得测温过程中受到的干扰更少,测温更加精确。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下壳体的俯视图;

图2为下壳体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测温准确的电磁加热装置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b部放大图;

图5为图3的a-a剖视图;

图6为图5的c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

200下壳体、201进风口、202出风口、210导风件、220导风筋、221第一导风板、222第二导风板、230导风通道、240导风支架、241第一支撑部、242第二支撑部;

300容纳腔、310加热线盘、311线盘支架、312绕线槽、320测温组件、321测温头、330主控板、331发热元器件、332散热片。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测温准确的电磁加热装置,包括机壳,机壳内形成容纳腔,容纳腔内设有加热线盘和位于加热线盘下方用以给加热线盘测温的测温组件,机壳包括下壳体,下壳体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下壳体上设有位于加热线盘下方的导风件,以及由进风口向出风口方向延伸的导风筋,导风筋与导风件相接并使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形成导风通道以散热,测温组件位于导风通道外侧。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测温组件设置在导风通道外侧,冷却风仅在导风通道内流动,防止测温组件在测量加热线盘温度时受到导风通道内的冷却风影响,以对加热线盘进行精准测温。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实施例一:

一种测温准确的电磁加热装置,如图1至图6所示,包括机壳,机壳内形成容纳腔300,在容纳腔300内设有加热线盘310和测温组件320,测温组件320位于加热线盘310下方用以给加热线盘310测温,机壳包括下壳体200,在下壳体200上设有进风口201和出风口202,下壳体200上还设有位于加热线盘310下方的导风件210,以及由进风口201向出风口202方向延伸的导风筋220,导风筋220与导风件210相接并使进风口201和出风口202之间形成导风通道230,冷却风从进风口201进入导风通道230,经过导风通道230时与导风通道230内的发热元器件331进行热交换,然后通过出风口202排出导风通道230,以对导风通道230内的发热元器件331进行散热,同时测温组件320位于导风通道230外侧以测量加热线盘310的温度,将测温组件320设置在导风通道230外侧,冷却风仅在导风通道230内流动,防止测温组件320在测量加热线盘310温度时受到导风通道230内的冷却风影响,以对加热线盘310进行精准测温。

机壳还包括上壳体,上壳体和下壳体200盖合形成容纳腔300,加热线盘310的下部具有配合部,本实施例中的配合部可以与导风件210、导风筋220相对,以将测温组件320隔离于导风通道230之外,即配合部位于导风件210和导风筋220正上方,在配合部与导风件210和导风筋220的上端之间留有间隙;或者,如图5所示,配合部与导风件210、导风筋220相接,以将测温组件320隔离于导风通道230之外,即配合部与导风件210和导风筋220正上方相抵接,优选的是配合部与导风件210、导风筋220相接,使得导风通道230内的冷却风不会从配合部与导风件210的顶部(或配合部与导风筋220的顶部)之间流动至测温组件320附近影响测温组件320的精准测温。

在本实施例中,规定导风件210朝向导风通道230的一侧为内侧,导风件210背离导风通道230的一侧为外侧,测温组件320设于导风件210的外侧,并且靠近导风件210设置,在保证测温组件320精准测温的同时,使得容纳腔300内结构更加紧凑。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下壳体200的进风口201设于下壳体200的底面上,进风口201的上方设有散热风扇,下壳体200的出风口202设于下壳体200的侧面上,下壳体200靠近出风口202的位置上设有主控板330,导风筋220包括围绕散热风扇的第一导风板221和向主控板330延伸的第二导风板222,第一导风板221、第二导风板222和导风件210依次连接以形成导风通道230,主控板330上的发热元器件331均位于导风通道230内,冷却风被散热风扇抽入导风通道230内,在导风通道230内流动并经过主控板330上的发热元器件331,与发热元器件331热交换后,从出风口202排出。通过依次连接的第一导风板221、第二导风板222和导风件210形成不向侧边(即导风通道230外侧)漏风的导风结构,防止漏风影响测温组件320精准测温,同时狭小的导风通道230,加快导风通道230内冷却风的流速,使得导风通道230的散热效率高。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导风件210安装于主控板330上,导风件210的底部与主控板330相抵,防止冷却风从导风件210的底部与主控板330之间流向测温组件320,为了导风件210能够更加稳固地对冷却风进行导向,防止导风件210因为倾斜或晃动撞击测温组件320等其他元器件或使得冷却风从导风通道230外泄,在主控板330上设有导风支架240,通过导风支架240对导风件210形成支撑。

本实施例中,导风支架240包括设于导风件210下部的第一支撑部241,第一支撑部241的截面呈倒置的“u”型,通过倒置的“u”型设置的第一支撑部241增大导风件210下部与主控板330之间的接触面积,防止导风件210因为呈薄板状向导风通道230内侧或外侧倾倒,第一支撑部241与导风件210为一体结构,无需对导风件210和第一支撑部241之间进行安装,更便于导风件210的生产和电磁加热装置的装配。导风支架240还包括设于导风通道230外侧的第二支撑部242,第二支撑部242与导风件210的侧壁相抵,防止导风件210在冷却气流的作用下向测温组件320方向偏移而撞击或损坏测温组件320,优选的是,如图2所示,第二支撑部242为“v”字型板,“v”字型板的两端均与导风件210的外侧壁相抵,使得导风件210和第二支撑部242围成稳定的三角形结构,大大提高导风件210的稳定性。

主控板330上设有电感等发热元器件331和散热片332,发热元器件331和散热片332均位于导风通道230内,优选的,电感设置于散热片332和出风口202制之间。

如图3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加热线盘310包括线盘支架311和线圈,线盘支架311上设有绕线槽312,线圈绕设于绕线槽312内,测温组件320固定在线盘支架311的底部,测温组件320的测温头321伸入绕线槽312中以对线圈进行测温,测温组件320直接对绕线槽312中的线圈进行测温,使得测温过程中受到的干扰更少,测温更加精确。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电磁加热装置为应用于厨房烹饪的器具,例如电磁炉、电磁灶、电磁感应加热式电饭煲、电压力锅、炒菜机等烹饪器具。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