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冷机柜及数据中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28218发布日期:2023-01-20 20:07阅读:37来源:国知局
一种液冷机柜及数据中心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实施例涉及但不限于机柜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冷机柜及数据中心。


背景技术:

2.数据中心通常采用液冷技术对机柜中的电子设备进行降温散热,但相关技术中的液冷方案散热效率低,且不便维护。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液冷机柜及数据中心,具有受外界影响小,冷却效率高,便于维护等优点。
4.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液冷机柜,包括柜体、第一液冷回路、第二液冷回路和配置单元,柜体用于安放待冷却设备;第一液冷回路用于和待冷却设备进行热交换;第二液冷回路用于和外部散热单元进行热交换;配置单元设置于柜体内部,第一液冷回路和第二液冷回路均连通于配置单元,第一液冷回路中的冷却液和第二液冷回路中的冷却液通过配置单元进行热交换。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液冷机柜,包括柜体和配置单元,其中,柜体用于安放待冷却设备,配置单元连通有第一液冷回路,第一液冷回路流经待冷却设备,第一液冷回路可以和待冷却设备进行热交换,也将待冷却设备产生的热量传导至配置单元,从而对待冷却设备进行冷却散热。同时,液冷机柜还包括第二液冷回路,第二液冷回路同样连通于配置单元,第二液冷回路可以和外部散热单元进行热量交换,外部散热单元是独立于液冷机柜的散热单元,也即,第二液冷回路可以将配置单元处的热量传导至外部散热单元,从而对配置单元进行冷却散热。其中,第一液冷回路中的冷却液和第二液冷回路中的冷却液可通过配置单元进行热交换,也即第一液冷回路中的冷却液和第二液冷回路中的冷却液独立循环,且能进行热量交换,从而使第一液冷回路中的热量传递至配置单元,再由配置单元将热量传递至第二液冷回路,由第二液冷回路将热量传导至外部散热单元,以实现对待冷却设备的冷却散热。由于第一液冷回路中的冷却液和第二液冷回路中的冷却液独立循环,且配置单元设置于柜体内,使得由第一液冷回路和配置单元构成的柜体内部冷却液循环受柜体外部的干扰较小,同时,第一液冷回路中的冷却液不用流经外部散热单元,循环路径更短,柜体内部的冷却液循环速度更快,冷却散热的效率也更高。此外,由于第一液冷回路和第二液冷回路相独立,当其中一个液冷回路故障时,对另一个液冷回路的影响较小,维护更加容易。与相关技术中,采用一个液冷回路将待冷却设备处的热量直接传导至外部散热单元的方案相比,本技术的液冷机柜,由于采用了相独立的第一液冷回路和第二液冷回路,两者通过配置单元交换热量,既能减少柜体外部对柜内第一液冷回路的影响,提高第一液冷回路的效率,还使得整个液冷机柜更加便于维护。
6.在本技术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液冷回路中包括连通于配置单元的两个冷却液端口之间的多个换热管道,换热管道用于和待冷却设备进行热交换,多个换热管道
并联设置,其中,冷却液由两个冷却液端口中的一个经换热管道流向另一个。
7.在本技术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配置单元和换热管道之间设置有多个支路管道,多个支路管道并联或串联设置,多个支路管道形成多个管道组,多个换热管道形成换热管道组,多个管道组依次串联于配置单元和换热管道组之间,且管道组中的支路管道并联设置。
8.在本技术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相邻两个管道组中,远离配置单元的为第一管道组,靠近配置单元的为第二管道组,第一管道组中的支路管道数量大于第二管道组中的支路管道数量,且与换热管道组连接的管道组中的支路管道数量小于等于换热管道数量。
9.在本技术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多个支路管道和多个换热管道中的至少部分设置有控制阀,控制阀用于调节对应支路管道或换热管道中冷却液的流量。
10.在本技术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两个冷却液端口中冷却液流向换热管道的为出液端口,控制阀设置于出液端口和换热管道之间的支路管道。
11.在本技术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多个支路管道的至少部分设置有补液阀,补液阀用于将对应支路管路和外部补液管路连通。
12.在本技术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相邻两个支路管道通过连接管道相连通,连接管道套设于对应的支路管道外侧,且连接管道沿径向变形的能力大于支路管道。
13.在本技术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连接管道内侧具有第一限位结构,支路管道外侧具有第二限位结构,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均具有至少一个垂直连接管道轴向的限位面,第一限位结构的限位面和第二限位结构的限位面相抵靠,以将支路管道和连接管道密封连接。
14.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中心,包括电子设备和第一方面中任一项的液冷机柜,液冷机柜用于安放电子设备。
1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中心,由于包括第一方面中的液冷机柜,因此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即采用了相独立的第一液冷回路和第二液冷回路,两者通过配置单元交换热量,既能减少柜体外部对柜内第一液冷回路的影响,提高第一液冷回路的效率,还使得整个液冷机柜更加便于维护。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液冷机柜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液冷机柜中配置单元设置有换热板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液冷机柜中配置单元设置有蓄热填料的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液冷机柜中第一液冷回路的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液冷机柜中控制阀的连接示意图;
21.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液冷机柜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2.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液冷机柜中回液主管道的结构示意图;
23.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液冷机柜中出液主管道的结构示意图;
24.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液冷机柜中连接管道的连接示意图;
25.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液冷机柜中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的连接示
意图;
26.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液冷机柜中螺纹抱箍和密封圈的连接示意图。
27.附图标记:
28.1-柜体;11-托架;111-安装部;12-挡板;13-万向轮;2-第一液冷回路;21-换热管道;22-支路管道;22a-第一级支路管道;22a1-第一支路管道;22a2-第二支路管道;22b-第二级支路管道;221-第二限位结构;222-本体段;223-连接段;22c-第一硬质管道;22d-第二硬质管道;23-出液主管道;24-回液主管道;25-控制阀;26-补液阀;27-连接管道;271-第一连接管道;272-第二连接管道;271-第一限位结构;272-限位面;28-螺纹抱箍;29-密封圈;3-第二液冷回路;4-配置单元;41-第一容纳腔;42-第二容纳腔;43-换热板;44-蓄热填料;5-待冷却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3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31.此外,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上”、“下”、“左”以及“右”等方位术语是相对于附图中的部件示意置放的方位来定义的,应当理解到,这些方向性术语是相对的概念,它们用于相对于的描述和澄清,其可以根据附图中部件所放置的方位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
3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
33.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3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他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3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中心,数据中心是全球协作的特定设备网络,用来在互联网基础设施上传递、加速、展示、计算、存储数据信息。数据中心多是将数量庞大的服务器放在一起,提供运行应用来处理商业和运作的组织数据。
36.具体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中心包括电子设备和液冷机柜,液冷机柜用于安放电子设备,使得电子设备摆放更加整齐,有利于散热和维护,电子设备可以为服务器、
交换机、存储器、电源等,本技术对此不作限制,这些电子设备在运行时会产生热量,热量堆积会造成电子设备的运行环境稳定升高,影响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因此需要对电子设备进行冷却散热。
37.在此基础上,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液冷机柜,参照图1,本技术的液冷机柜包括柜体1、第一液冷回路2、第二液冷回路3和配置单元4,柜体1用于安放待冷却设备5;第一液冷回路2用于和待冷却设备5进行热交换;第二液冷回路3用于和外部散热单元进行热交换;配置单元4设置于柜体1内部,第一液冷回路2和第二液冷回路3均连通于配置单元4,第一液冷回路2中的冷却液和第二液冷回路3中的冷却液通过配置单元4进行热交换。
3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液冷机柜,包括柜体1和配置单元4,其中,柜体1用于安放待冷却设备5,配置单元4连通有第一液冷回路2,第一液冷回路2流经待冷却设备5,第一液冷回路2可以和待冷却设备5进行热交换,也将待冷却设备5产生的热量传导至配置单元4,从而对待冷却设备5进行冷却散热。
39.同时,液冷机柜还包括第二液冷回路3,第二液冷回路3同样连通于配置单元4,第二液冷回路3可以和外部散热单元进行热量交换,外部散热单元是独立于液冷机柜的散热单元,也即,第二液冷回路3可以将配置单元4处的热量传导至外部散热单元,从而对配置单元4进行冷却散热。
40.其中,第一液冷回路2中的冷却液和第二液冷回路3中的冷却液可通过配置单元4进行热交换,也即第一液冷回路2中的冷却液和第二液冷回路3中的冷却液独立循环,且能进行热量交换,从而使第一液冷回路2中的热量传递至配置单元4,再由配置单元4将热量传递至第二液冷回路3,由第二液冷回路3将热量传导至外部散热单元,以实现对待冷却设备5的冷却散热。
41.由于第一液冷回路2中的冷却液和第二液冷回路3中的冷却液独立循环,且配置单元4设置于柜体1内,使得由第一液冷回路2和配置单元4构成的柜体1内部冷却液循环受柜体1外部的干扰较小,同时,第一液冷回路2中的冷却液不用流经外部散热单元,循环路径更短,柜体1内部的冷却液循环速度更快,冷却散热的效率也更高。此外,由于第一液冷回路2和第二液冷回路3相独立,当其中一个液冷回路故障时,对另一个液冷回路的影响较小,维护更加容易。
42.与相关技术中,采用一个液冷回路将待冷却设备5处的热量直接传导至外部散热单元的方案相比,本技术的液冷机柜,由于采用了相独立的第一液冷回路2和第二液冷回路3,两者通过配置单元4交换热量,既能减少柜体1外部对柜内第一液冷回路2的影响,提高第一液冷回路2的效率,还使得整个液冷机柜更加便于维护。
43.需要说明的是,配置单元4有多种可能的结构实现第一液冷回路2和第二液冷回路3的热量交换,在本技术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液冷回路2的管道和第二液冷回路3的管道在配置单元4中相接触,第一液冷回路2中的冷却液和第二液冷回路3中的冷却液通过管道壁热传导的方式进行热交换。
44.参照图2,在本技术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配置单元4内形成又第一容纳腔41和第二容纳腔42,第一容纳腔41和第一液冷回路2相连通,第二容纳腔42和第二液冷回路3相连通,第一容纳腔41和第二容纳腔42通过换热板43相隔离,第一液冷回路2的冷却液和第二液冷回路3的冷却液通过换热板43进行热交换,如此设置,对管道的要求较低,且换热效
率更高。
45.参照图3,在本技术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配置单元4内设置有蓄热腔,蓄热腔内设置有蓄热填料44,第一液冷回路2从蓄热填料44中穿过,将待冷却设备5的热量传导至蓄热填料44,第二液冷回路3则和蓄热腔连通,第二液冷回路3中的冷却液流经蓄热填料44,从而将蓄热填料44中的热量传导至外部散热单元,如此设置,蓄热填料44可以提供一定的缓冲,以使第一液冷回路2和第二液冷回路3中的热交换更加平稳。
46.相应的,配置单元4包括四个冷却液端口,四个冷却液端口包括与第一液冷回路2连接的第一出液端口和第一回液端口,第一液冷回路2中的冷却液由第一回液端口流入配置单元4,再由配置单元4的第一出液单口流入第一液冷回路2中,同时,四个冷却液端口还包括与第二液冷回路3连接的第二出液端口和第二回液端口,第二液冷回路3中的冷却液由第二回液端口流入配置单元4,再由配置单元4的第二出液单口流入第二液冷回路3中,第二液冷回路3上的外部散热单元可以为散热片、散热风扇等。
47.此外,配置单元4内还可设置有泵体,泵体为第一液冷回路2或第二液冷回路3中的冷却液流动提供动力;配置单元4内还可设置过滤净化部件,以对第一液冷回路2或第二液冷回路3中的冷却液进行过滤和净化;配置单元4内还可设置电磁阀等,以对第一液冷回路2或第二液冷回路3的流量、流速等进行调节,本技术对此不作限制。
48.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对柜体1的结构不作限制,参照图1,在本技术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柜体1包括托架11、挡板12、万向轮13等,托架11呈长方形设置,托架11用于安放电子设备即待冷却设备5,托架11上设置有多个安装部111,多个安装部111沿托架11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从而使一个柜体1上可以安装多个待冷却设备5,安装部111可以为螺栓孔、卡槽或支撑板等,本技术对此不作限制,挡板12则连接于托架11的周侧,以保护设置于托架11上的待冷却设备5,万向轮13则设置于托架11的底部,以便于柜体1的移动。
49.由于液冷机柜上可能同时安装多个待冷却设备5,第一液冷回路2需要和每个待冷却设备5进行热交换,可选的,第一液冷回路2依次流经每个待冷却设备5,相当于将多个冷却设备依次串联设置于第一液冷回路2上,如此设置,管路布置较为简便。
50.参照图4、图5和图6,在本技术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配置单元4包括多个冷却液端口,第一液冷回路2中包括连通于配置单元4的两个冷却液端口之间的多个换热管道21,换热管道21用于和待冷却设备5进行热交换,多个换热管道21并联设置,其中,冷却液由两个冷却液端口中的一个经换热管道21流向另一个,如此设置,冷却液流入每个换热管道21时的温度相差较小,可降低多个换热管道21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每个换热管道21均能对相应的待冷却设备5进行良好散热。
51.由于液冷机柜中可能同时安装多个不同类型的待冷却设备5,不同类型的待冷却设备5的发热量不同,所需的散热要求也不相同,为了使第一液冷回路2能适配多种不同的待冷却设备5,参照图4、图5和图6,在本技术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配置单元4和换热管道21之间设置有多个支路管道22,多个支路管道22并联或串联设置,多个支路管道22形成多个管道组,多个换热管道21形成换热管道21组,多个管道组依次串联于配置单元4和换热管道21组之间,且管道组中的支路管道22并联设置。
52.如此设置,通过配置不同径向尺寸的支路管道22,可以使不同的换热管道21中的冷却液获得不同的流量,从而使换热管道21中的冷却液流量与相应的待冷却设备5相匹配,
以减少能量的浪费,节省能源。
53.此外,当支路管道22的路线上遇到较为狭小的结构难以布设时,通过将径向尺寸较大的支路管道22分为两个或多个径向尺寸较小的支路管道22时,可以方便支路管道22的布设,而多个支路管道22形成管道组,多个管道组依次串联设置,则可以形成层级化结构,便于管道布局的梳理,利于维护。
54.本技术对多个支路管道22的布设形式不作限制,可选的,在本技术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相邻两个管道组中,远离配置单元4的为第一管道组,靠近配置单元4的为第二管道组,第一管道组中的支路管道22数量大于第二管道组中的支路管道22数量,且与换热管道21组连接的管道组中的支路管道22数量小于等于换热管道21数量,也即形成树状的支路管道22布局。
55.示例地,以液冷机柜内设置中央处理器(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和供电单元(psu,power supply unit)两种待冷却设备5,配置单元4和换热管道21设置两个管道组为例,
56.参照图4、图5和图6,第一液冷回路2包括由配置单元4的第一出液端口引出的出液主管道23,出液主管道23远离第一出液端口一端形成两个第一级支路管道22a,两个第一级支路管道22a构成第一管道组,第一级支路管道22a远离主管道的一端形成n(n≥2)第二级支路管道22b,两个第一级支路管道22a共对应2n个第二级支路管道22b,2n个第二级支路管道22b形成第二管道组。
57.其中,每个第二级支路管道22b均连接一个换热管道21,两个第一级支路管道22a分别为第一支路管道22a1和第二支路管道22a2,第一支路管道22a1连通的n个换热管道21和n个cpu一一对应设置,第二支路管道22a2连通的n个换热管道21和n个psu一一对应设置。
58.可选的,换热管道21组和配置单元4的第一回液端口之间可采用类似的管道布局,即每个换热管道21靠近第一回液口的一端均连接有第二级支路管道22b,n个cpu对应的n个第二级支路管道22b远离换热管道21组的一端汇聚成一个第一支路管道22a1,n个psu对应的n个第二级支路管道22b远离换热管道21组的一端汇聚成一个第二支路管道22a2,在换热管道21组和第一回液端口之间,第一支路管道22a1和第二支路管道22a2汇聚成回液主管道24,并通过回液主管道24连接至第一回液端口。
59.由于cpu和psu的散热需求不同,对应的第一支路管道22a1的径向尺寸和第二支路管道22a2的径向尺寸不同,第一支路管道22a1连接的第二级支路管道22b的径向尺寸和第二支路管道22a2连接的第二级支路管道22b的径向尺寸不同,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即可,可选的,第一支路管道22a1的径向尺寸大于第二支路管道22a2的径向尺寸。
60.其中,配置单元4、支路管道22和换热管道21的实际结构不作限制,参照图6、图7和图8,在本技术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配置单元4设置于柜体1的下部,也即相对于地面,待冷却设备5均设置于配置单元4的上方,如此设置可使得液冷机柜的重心较低,更加稳定,还能有效利用机柜下部的空间,而且即使配置单元4的冷却液泄露,对待冷却设备5的影响也较小,冷却液端口设置于配置单元4的竖直侧面,便于管道的连接,两个第一支路管道22a1和两个第二支路管道22a2竖直设置,以便于将冷却液送至柜体1的高处。
61.为了便于对多个换热管道21中的冷却液流量进行控制,参照图4、图5和图6,在本技术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多个支路管道22和多个换热管道21中的至少部分设置有控制
阀25,控制阀25用于调节对应支路管道22或换热管道21中冷却液的流量。
62.例如,控制阀25设置于换热管道21上,可以仅针对该换热管道21进行冷却液的流量调节;又例如,控制阀25设置于第一级支路管道22a上,第一级支路管道22a上的控制阀25可以对相连接的多个换热管道21中的冷却液流量进行调节;再例如,控制阀25设置于回液主管道24或出液主管道23上,可以对第一液冷回路2的流量进行调节。其中,控制阀25可以为电磁阀、手动阀等,本技术对此不作限制。
63.为了稳定冷却液的压力,可选的,在第一液冷回路2连接的第一出液端口和第一回液端口中,冷却液由第一出液端口流向第一回液端口,控制阀25设置于第一回液端口和换热管道21之间的支路管道22,也即控制阀25设置于换热管道21的回液侧,如此设置,可确保冷却液可以达到柜体1最高位置的待冷却设备5后对冷却液的流量进行调整,以解决控制阀25设置于换热管道21的进液侧时,调节后冷却液压力较小,较高位置的待冷却设备5对应的换热管道21冷却液压力不足的问题。
64.参照图6、图7和图8,多个支路管道22的至少部分设置有补液阀26,补液阀26可以为针阀等,补液阀26用于将对应支路管路和外部补液管路连通,如此设置,可以通过将外部补液管路快速向第一液冷回路2中补充冷却液,参照图6,在本技术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包括两个补液阀26,其中一个补液阀26设置于回液主管道24靠近第一回液端口的位置,另一个补液阀26设置于第一液冷回路2回液侧的第二支路管道22a2上,当然,两个补液阀26也可以一个设置于回液主管道24,另一个设置于出液主管道23,本技术对此不作限制。
65.为了便于相串联的两个支路管道22的连接,参照图6、图7和图8,在本技术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相邻两个支路管道22通过连接管道27相连通,连接管道27套设于对应的支路管道22外侧,且连接管道27沿径向变形的能力大于支路管道22。如此设置,连接管道27具有较强变形能力,可以便于支路管道22插入连接管道27内,使得连接更加容易,可选的,支路管道22采用钢材质,连接管道27采用塑料或橡胶材质。
66.此外,由于连接管道27的材质较支路管道22柔软,且具有较强的变形能力,当相邻的两个支路管道22位置均相对柜体1固定时,采用连接管道27作为连接过渡,连接管道27可以通过变形弥补两个支路管道22的位置误差,从而使得支路管道22的连接更加方便。
67.参照图9,在本技术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支路管道22包括和出液主管道23一体设置的第一硬质管道22c,第一硬质管道22c为两个,其中一个第一硬质管道22c通过第一连接管道271和第一支路管道22a1连接,另一个第一硬质管道22c通过第二连接管道272和第二支路管道22a2连接,且第一硬质管道22c和第二支路管道22a2之间可以通过一个连接管道27连接,也可以通过多个连接管道27和支路管道22交替连接。
68.相应的,支路管道22还包括和回液主管道24一体设置的第二硬质管道22d,第二硬质管道22d为两个,其中一个第二硬质管道22d通过第一连接管道271和第一支路管道22a1连接,另一个第二硬质管道22d通过第二连接管道272和第二支路管道22a2连接,且第二硬质管道22d和第二支路管道22a2之间可以通过一个连接管道27连接,也可以通过多个连接管道27和支路管道22交替连接。
69.为了使冷却液的流动更加通畅,支路管道22、出液主管道23、回液主管道24、连接管道27中的至少部分需要进行弯折,弯折半径的大小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参照图6和图9,出液主管道23和回液主管道24均有弯折,同时第二连接管道272也具有较大的弧形弯折,近
似弯折为l型或u型,既能对其他管道进行避让,也能确保其中的冷却液畅通,减小冷却液的流动阻力。
70.为了确保支路管道22和连接管道27连接的稳固性,参照图10和图11,在本技术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连接管道27内侧具有第一限位结构271,支路管道22外侧具有第二限位结构221,第一限位结构271和第二限位结构221均具有至少一个垂直连接管道27轴向的限位面272,第一限位结构271的限位面272和第二限位结构221的限位面272相抵靠,以将支路管道22和连接管道27密封连接。
71.本技术中第一限位结构271和第二限位结构221有多种可能的形式,例如,第一限位结构271为连接管道27内侧设置的多个凸起,且多个凸起沿连接管道27轴向的投影呈环形,第二限位结构221则为设置于支路管道22外侧的多个凹槽,多个凹槽和多个凸起一一对应相卡接;又例如,第一限位结构271为连接管道27内侧的环形槽,第二限位结构221为支路管道22外侧的环形凸缘,其中,第一限位结构271在连接管道27轴向截面的形状可以为方形、三角形、梯形等,第二限位结构221在支路管道22轴向截面的形状对应设置,本技术对此不作限制。
72.参照图10和图11,在本技术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限位结构221为设置于支路管道22上的多个环形凸缘,多个环形凸缘沿支路管道22的轴向依次设置,环形凸缘沿连接管道27轴向截面的形状为三角形,环形凸缘具有垂直连接管道27轴向的限位面272,该限位面272对应环形凸缘最大径向尺寸位置,且环形凸缘的径向尺寸沿朝向连接管道27方向逐渐减小,以使多个环形凸缘形成塔形结构,可选的,多个环形凸缘中靠近连接管道27的环形凸缘尺寸较大,以提高连接强度,连接管道27上的第一限位结构271则对应第二限位结构221设置,如此设置,连接管道27和支路管道22的连接牢固,且具有防止漏液的功能。
73.其中,支路管道22可以采用一体设置,也可以采用分段设置,为了便于支路管道22的设计制造,并提高互换性,参照图11,在本技术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支路管道22分为本体段222和连接段223,第二限位结构221设置于连接段223,连接段223通过螺纹抱箍28可拆卸连接于本体段222,其中,连接段223卡接设置在螺纹抱箍28内,螺纹抱箍28内设置有内螺纹和本体段222螺纹连接,从而将连接段223和本体段222相连接。为了提高本体段222和连接段223之间的密封性,可选的,螺纹抱箍28和本体段222之间设置有密封圈29。
74.上述本技术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以上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