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eIRA准循环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的校验矩阵构造方法

文档序号:7602453阅读:6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类eIRA准循环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的校验矩阵构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准循环低密度奇偶校验码构造方法,属于通信信道编译码领域,尤其 涉及一种类似eIRA码字结构的准循环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的校验矩阵构造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实际信道都不是理想的。首先这些信道都具有非理想的频率选择特性, 另外还有噪声干扰和信号通过信道传输时搀杂进去的其他干扰。这些干扰损害了发送信 号,并使接收的数字序列产生错误。为了克服这些噪声和干扰,增加数据传输的可靠性,或 者说为了增加接收信号的逼真度,常常需要在信息序列中引入一些冗余位。这种增加数据 冗余度以抗干扰的方法叫做信道编码。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最早由Gallager提出,后由Mackay重新发现后引起广 泛重视,是一类性能优异的纠错码。T. J. Richardson and R. Urbanke通过研究发现,在BPSK 调制、AWGN信道下,码率为1/2的LDPC码距离香农限仅为0. 0045dB,这也是有史以来发现 的最接近香农限的码字。信道编码的目标是获得性能尽量逼近香农限,同时编译码复杂度尽量低的好码。 LDPC码能实现线性译码复杂度,但编码复杂度较高。尽管RU算法能提供近似线性的LDPC 编码复杂度,但他们所设计的高性能LDPC码码长都超过十万,不太实用;Mackay设计的高 性能LDPC码码长中等(100 ^n^ 10000),但他所用的随机化编码方法使编码器复杂度较
尚ο如果(n,k)线性分组码C的每一个码字的每一个循环移位都是C中的码字,则称 C为一个循环码。循环码的循环结构使其编译码实现都比较容易,用移位寄存器和模2和模 块构成的电路即可实现,其编码复杂度是码长的线性函数。但循环码的码字之间的约束关 系比较紧,码字的可选范围比较小,难于实现严格循环结构的LDPC码。一些线性分组码(n, k)的码字循环移位Iitl (η = 2n0, k = zk0)次后得到的仍是该码的一个码字,这类码称为准 循环(Quasi Cyclic, QC)码。准循环码的编码也可用移位寄存器实现,降低了编码器的复 杂度。在众多的QC-LDPC码编码构造方法中,扩展的非规则重复累加(extended Iregular Repeat Accumulate, eIRA)码是其优秀代表。eIRA码的校验矩阵H = [H1 P],其中P是有双对角线结构的矩阵
权利要求
1.类eIRA准循环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的校验矩阵构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 根据所要构造码字的码长和编码复杂度的要求,获得基于有限域GF(q)的基矩 阵基矩阵Wi具有q_l行q_l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类eIRA准循环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的校验矩阵构造方法,其特征 在于,还包括步骤5 采用可保证步骤4所获得的校验矩阵H的准循环结构不变的短环消除 方法,进一步对校验矩阵H进行短环消除,即对H矩阵的左半部份进行优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类eIRA准循环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的校验矩阵构造方法,其特征 在于,步骤5中所述短环消除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首先进行短环搜索构造与步骤4获得的校验矩阵的最后m-t行子矩阵相对应的 Tanner图G(t);选择与该校验矩阵的最后m_t行子矩阵的第一行相对应的校验节点,并且 构造该节点的邻居树T(t);找出T(t)中的所有环路径,形成集合C(t+1)的元素,其中t从 0开始递增到m-1,而m为H矩阵的行数;然后进行短环消除假设C(l),C(2),...,C(m)的并集中有c个环,在步骤4获得 的校验矩阵H中共有s个子矩阵,先构造一个辅助的cX s 二元矩阵M,它的每行和C(l), C(2),. . .,C(m)的并集中的环对应,而每列和校验矩阵H中的子矩阵对应;当且仅到第i个 环路径通过第j个子矩阵时Mm = 1,否则为0 ;找到M中具有最大列重的列i ;将第i列所 对应的子矩阵用零矩阵替换;对于每一个满足% i = 1的j,将第j行所有元素清零;如果 所得M不是全零矩阵,继续找M中具有最大列重的列,重复进行直到M为全零矩阵为止。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类eIRA准循环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的校验矩阵构造方 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循环置换矩阵可通过对单位矩阵进行相应循环位移得到。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类eIRA准循环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的校验矩阵构造方法,属于通信信道编译码领域。本发明在现有的具有循环结构的LDPC码校验矩阵的基础上,参照eIRA码校验矩阵结构,从增加最小环长的思想出发,提出类似eIRA码字结构的准循环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的校验矩阵构造方法,进一步地,还可利用一种短环消除算法,使得类eIRA码校验矩阵中的H1最短环长进一步增大,从而省略了eIRA码较高复杂度的计算机搜索过程。
文档编号H04L1/00GK102006085SQ20101053177
公开日2011年4月6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4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4日
发明者倪吉庆, 匡镜明, 沈朱哲, 费泽松 申请人:北京理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