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声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914014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扬声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扬声器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一般的扬声器装置,公知有动圈式扬声器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如图1所示,该动圈式扬声器装置例如具备框架3J、锥形振动板21J、将振动板21J支承在框架3J的边缘4J、接合在振动板21J的内周部的音圈骨架610J、将音圈骨架610J支承在框架3J的阻尼器7J、缠绕在音圈骨架610J的音圈611J、磁轭51J、磁石52J、薄板53J,并且具有形成配置音圈611J的磁隙的磁路。在该扬声器装置中,若音频信号输入到音圈611J, 则音圈骨架610J通过产生在磁隙内的音圈611J的洛伦兹力振动,通过该振动驱动振动板 21J。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公开平8-149596号公报(第1图)如图1所示,上述的一般的动圈式扬声器装置例如相对于振动板21J的音响放射侧而在相反侧配设音圈611J,并构成为音圈611J及音圈骨架610J的振动方向与振动板 21J的振动方向成为相同方向。并且,在这种扬声器装置中,用于振动板21J振动的区域、 用于音圈骨架610J振动的区域、配置磁路的区域等沿振动板21J的振动方向(音响放射方向)而形成,所以成为扬声器装置的总高不得不变得比较大的结构。更详细地,如图1所示,沿扬声器装置的振动板21J的振动方向的大小包括如下 沿锥形振动板21J的振动方向的大小、将振动板21J支承在框架3J的边缘4J的总高(a)、 从振动板21J与音圈骨架610J的接合部到音圈611J的上端的音圈骨架高度(b)、音圈总高 (c)、相当于从音圈611J的下端部至磁轭51J的上面的高度的磁路的主要磁石高度(d)、磁路的主要磁轭51J的厚度(e)等。在这种扬声器装置中,为了确保充分的振动板21J的振动行程,需要充分确保上述的a、b、c、d的高度,而且为了得到充分的电磁力,需要充分确保上述的c、d、e的高度,所以尤其在大音量对应式扬声器装置中,扬声器装置的总高不得不变大。这样,在以往的扬声器装置中,音圈骨架610J的振动方向与振动板21J的振动方向成为相同方向,所以若想加大振动板21J的振幅而得到大音量,则为了确保音圈骨架 610J的振动行程而导致扬声器装置的总高变大,难以实现装置的薄型化。即,存在很难兼顾装置的薄型化和大音量化的问题。但是,以往的扬声器装置在将扬声器单元配置在壳体内时,若想充分确保扬声器单元的背面侧空间的容积,则因扬声器单元的总高的大小,在扬声器单元的背面侧不得不取大壳体的纵深。由此使包括壳体的扬声器装置整体大型化而存在对扬声器装置的设置空间容易产生制约的问题。尤其在车载用扬声器等中,可设置扬声器装置的空间受限,存在无法在具有充分的容积的壳体内配置扬声器单元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将解决这种问题作为课题的一例。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放射大音量的再生音的薄型的扬声器装置;方向转换音圈的振动而能够有效地传给振动板;实现包括壳体的扬声器装置整体的薄型化且充分确保壳体内的容积,从而能够获得良好的扬声器单元的音响性能等。为了实现这种目的,基于本发明的扬声器装置至少具备以下各独立权利要求所涉及的结构。[第一方面]一种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扬声器单元和安装该扬声器单元的壳体,所述扬声器单元具备振动板、沿振动方向振动自如地支承该振动板的静止部、设在该静止部且根据音频信号将振动供给给所述振动板的驱动部,所述驱动部具备形成磁隙的磁路、输入音频信号且沿与所述振动板的振动方向不同方向振动的音圈、方向转换所述音圈的振动并传给所述振动板的刚性的振动方向转换部,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的一端部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角度变更自如地连结在所述音圈,同时另一端部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角度变更自如地连结在所述振动板,且分别相对于所述振动板的振动方向及所述音圈的振动方向斜设而配置,所述壳体在与所述扬声器单元之间形成规定的空间。[第二方面]一种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扬声器单元和安装该扬声器单元的壳体,所述扬声器单元具备振动板、沿振动方向振动自如地支承所述振动板的静止部、设在该静止部且根据音频信号将振动供给给所述振动板的驱动部,所述驱动部具备沿与所述振动板的振动方向不同方向形成磁隙的磁路、沿所述磁隙振动的音圈、方向转换所述音圈的振动并传给所述振动板的振动方向转换部,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具备使在所述音圈与所述振动板之间形成的连杆部分角度变更的连杆机构,所述壳体在与所述扬声器单元之间形成规定的空间。


图1是以往技术的说明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扬声器单元的基本结构的说明图(同图(a)为沿X轴方向的剖视图,同图(b)为表示驱动部的动作的说明图)。图3是说明振动方向转换部的结构例和动作的说明图。图4是说明振动方向转换部的结构例和动作的说明图。图5是表示振动方向转换部的形成例的说明图(图5(a)为侧视图,图5 (b)为斜视图,图5(c)为A部放大图)。图6是表示振动方向转换部的形成例的说明图。图7是表示采用振动方向转换部的扬声器装置的说明图(同图(a)为沿X轴方向的剖视图,同图(b)为表示驱动部的动作的说明图)。图8是表示采用振动方向转换部的扬声器装置的说明图(同图(a)为沿X轴方向的剖视图,同图(b)为表示驱动部的动作的说明图)。图9是表示具体的振动方向转换部的说明图。图10是表示具体的振动方向转换部的说明图。图11是表示振动方向转换部的其他例子的说明图。图12是表示振动方向转换部的其他例子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振动方向转换部的其他例子的说明图。图14是表示振动方向转换部的其他例子的说明图。图15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扬声器单元的供电结构的说明图。图16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扬声器单元的供电结构的说明图。图17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扬声器单元的供电结构的说明图。图18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扬声器单元的供电结构的说明图。图19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扬声器单元的供电结构的说明图。图20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扬声器单元的供电结构的说明图。图21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扬声器单元的音圈的安装结构的说明图。图22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扬声器单元的供电结构的说明图。图23是表示应用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扬声器装置的壳体的结构例的说明图。图M是表示应用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扬声器装置的壳体的结构例及扬声器装置的壳体内的扬声器单元配置的方式例的说明图。图2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扬声器装置的壳体内的扬声器单元配置的方式例的说明图。图沈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扬声器装置的壳体内的扬声器单元配置的方式例的说明图。图27表示包含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扬声器装置的壳体的扬声器装置1的方式例。图观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图。图四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变形例的说明图。图30是表示利用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中高频再生用扬声器单元的一例的说明图 (剖视图)。图3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指向特性的图。图3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音响特性的图。图3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具备挡板的情况和不具备挡板的情况)的音响特性的图。图34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或扬声器单元)的说明图(整体剖视图)。图35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或扬声器单元)的说明图(整体平面斜视图)。图36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或扬声器单元)的说明图(内部结构说明图)。图37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或扬声器单元)的说明图(整体剖视图)。图38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说明图(整体剖视图)。图39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说明图(局部剖视图)。图40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说明图(表示中高频再生用扬声器单元(扩音器)的结构例的剖视图)。图41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说明图(附属零件安装图)。图42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说明图(外观图)。图4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搭载例的说明图。图4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搭载例的说明图。图4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搭载例的说明图。图4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搭载例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虽然包括图示的内容, 但并非仅限于此。另外,在以后的各图的说明中,与已经说明的部位共同的部分附加同一符号而部分省略重复说明。[扬声器装置整体结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具备扬声器单元和安装该扬声器单元的壳体。而且,壳体在与扬声器单元之间形成规定的空间。扬声器单元的详细内容进行后述,其具备振动板、沿振动方向振动自如地支承该振动板的静止部、设在该静止部且根据音频信号将振动供给给所述振动板的驱动部,所述驱动部具备形成磁隙的磁路、输入音频信号且沿与所述振动板的振动方向不同方向振动的音圈、方向转换所述音圈的振动并传给所述振动板的刚性的振动方向转换部,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的一端部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角度变更自如地连结在所述音圈,同时另一端部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角度变更自如地连结在所述振动板,且分别相对于所述振动板的振动方向及所述音圈的振动方向斜设而配置。并且,扬声器单元具备振动板、沿振动方向振动自如地支承所述振动板的静止部、 设在该静止部且根据音频信号将振动供给给所述振动板的驱动部,所述驱动部具备沿与所述振动板的振动方向不同方向形成磁隙的磁路、沿所述磁隙振动的音圈、方向转换所述音圈的振动并传给所述振动板的振动方向转换部,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具备使在所述音圈与所述振动板之间形成的连杆部分角度变更的连杆机构。根据具有这种结构的扬声器装置,扬声器单元在振动方向转换部方向转换音圈的振动而传给振动板,所以加大音圈的振幅不会直接影响扬声器单元的音响放射方向上的厚度。从而,实现扬声器单元的大音量化的同时,能够实现薄型化。而且,配备这种扬声器单元的壳体能够薄型地形成扬声器单元,所以即使在弄浅壳体的纵深的壳体中容纳扬声器单元时,与扬声器单元之间的空间也能够加大容积。由此,实现包括壳体的扬声器装置整体的薄型化,且能够改善确保扬声器装置的设置空间的问题,进而将壳体内的扬声器单元的背面侧空间设为充分的容积,从而扬声器单元能够发挥良好的音响性能。若壳体内空间的容积小,则在扬声器单元驱动时,壳体内的空气反复受压缩/膨胀而在空气产生弹性,妨碍振动板的振动而音响性能降低,但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即使是纵深小的壳体,也能够确保充分的壳体内的容积,从而能够抑制这种音响性能的降低。[扬声器单元]
(基本结构)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扬声器单元的基本结构的说明图(同图(a)为沿X轴方向的剖视图,同图(b)为表示驱动部的动作的说明图)。扬声器单元IU具备振动板10、沿振动方向振动自如地支承振动板10的静止部100、设在静止部100且根据音频信号将振动供给给振动板10的驱动部14,驱动部14具备形成磁隙20G的磁路20、输入音频信号且沿与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不同方向振动的音圈30、方向转换音圈30的振动并传给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图示中,音圈30支承在音圈支承部40,但也可以是音圈 30本身与振动板方向转换部50连结。在此,将音圈30的振动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与此正交的2个方向分别设为Y轴方向和Z轴方向。振动板10的平面俯视可以是大致矩形,或者圆形或椭圆形,或者其他形状。而且, 振动板10的剖面形状例如能够形成为平板形、圆顶形、锥形等规定形状。图示例子的振动板10的剖面形状为平面,但也可以是弯曲形状。并且,根据需要将振动板10的总高设得比较小而谋求扬声器单元IU的薄型化也无妨。静止部100为支承振动板10及驱动部14等的振动的部位的总称,在此,框架12、 兼具框架12的功能的后述的磁轭部、安装单元等相当于静止部100。并非指静止部100其本身完全静止,其整体也可以受驱动部14的振动的影响或受其他力而振动。振动板10的外周部通过边缘11支承在作为静止部100的框架12。驱动部14具备磁路20、音圈30 (驱动部件)、振动方向转换部50,音圈30沿着磁路20的磁隙20G向一轴方向振动,振动方向转换部50方向转换其振动而传给振动板10。 在图示的例子中,音圈30沿X轴方向振动,振动板10向与此正交的Z轴方向振动自如地配置,振动方向转换部50将音圈30的X轴方向的振动转换为本身变化的斜设角度,从而使振动板10向Z轴方向振动。磁路20具备磁石21 (21A、21B)和磁极部件(磁轭部)22 (22A、22B),以使多个磁隙 20G沿音圈30的振动方向(例如X轴方向)排列。在此,设定磁石21(21A、21B)的磁极方向,以使一对磁隙20G的磁场方向相互成为反方向(士Z轴方向),并且配置缠绕导电部件的音圈30,以使相对于在相反方向具有磁场的磁隙20G流过相反方向(士Y轴方向)的电流, 由此使在音圈30产生沿磁隙20G的方向(士X轴方向)的驱动力(洛伦兹力、电磁力)。磁石21和磁极部件(磁轭部)22的配置关系不限于图示的例子。将音圈支承部40例如由平板形的绝缘部件形成,从而能够对音圈30整体附加刚性(也包括弯曲刚性、扭曲刚性)。并且,在作为音圈支承部40的平板形的绝缘部件中,在导线的外侧形成有多个导电层。该导电层43(参照图17)与从导线的起点及终点引出的引出线31(参照图17)电连接。该引出线31例如由后述的导电部件的一部分构成。并且,通过后述的保持部15与外部电连接,且作为将来自外部的音频信号输入到音圈30的中继线来发挥功能。并且,例如将相对于音圈脱离的导线作为中继线在扬声器单元内围绕时,另外需要围绕配线的空间。 但是,通过将作为中继线的导电层43(参照图17)形成在音圈支承部40的表面,由此无需确保中继线用的空间,能够薄型化扬声器单元。在图示的例子中,音圈30及音圈支承部40 形成为平板形,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形成为筒形。并且,音圈30或支承音圈30的音圈支承部40为筒形时,也可以在振动方向转换部50侧的端部安装能使振动方向转换部角度变更自如地连结的平板形的盖部。
音圈30缠绕输入音频信号的导线(导电部件)而形成,其本身振动自如地配置在静止部100或者通过音圈支承部40振动自如地配置在静止部100。音圈支承部40例如可以由平板形的绝缘部件形成,将音圈30在支承在其表面上或内部。将音圈支承部40例如由平板形的绝缘部件形成,从而能够对音圈30整体附加刚性(也包括弯曲刚性、扭曲刚性)。该音圈30通过省略图示的保持部保持在静止部100。保持部具有相对于静止部 100沿振动方向(例如X轴方向)振动自如地保持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的同时,规制成不向此意外的方向移动的结构。例如,保持部可沿音圈30的振动方向(例如,X轴方向) 变形,在与该振动方向交叉的方向可以通过具有刚性的弯曲板部件形成。并且,音圈30相对于音圈30的振动方向上的长度,可以将相对于音圈30的振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音圈的长度设得比较大,从而在扬声器驱动时可以获得比较大的驱动力。并且,不限于作为驱动部件的音圈30,也可为压电元件或磁致伸缩型元件。2009 年7月四日国际申请的PCT/JP2009/063527中所记载的记载的全部内容编入本申请中。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一端部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角度变更自如地连结在音圈30 的同时,另一端部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角度变更自如地连结在振动板10,且分别相对于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及音圈30的振动方向斜设而配置。即,振动方向转换部50具备在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与振动板10之间角度变更自如地斜设的刚性的连杆部分51 ;形成在连杆部分51的两端且成为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角度变化的支点的关节部分52。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连结部分53相对于振动板10或音圈30,或者相对于包含除振动板10或音圈30以外的其他部件的被安装部件200,例如由作为接合部件的粘结剂或双面胶带、作为缔结部件的螺丝等的连结部件连结,且使关节部分52配置成靠近被安装部件200。在图示的例子中,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一端的连结部分53 (53A)通过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和连结部60连结,但也可以不通过连结部60而直接连结。连结部60形成在振动方向转换部 50中的音圈侧的端部和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的振动方向转换部侧的端部之间,且使两端部沿着振动方向隔着间隔连结。并且,连结部60吸收磁路20的厚度,谋求扬声器单元的薄型化。另外,在靠近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关节部分52的被安装部件200的面侧形成有避免与关节部分52的接触的接触回避部70。该接触回避部70还作为容纳并限制接合振动方向转换部50和被安装部件200的接合部件的接合部件容纳部(限制部)发挥功能。该接触回避部70沿关节部分52形成为凹状。例如,作为凹部或切口部或槽部等,在关节部分 52与在关节部分52的附近配置的被安装部件200的表面之间形成预定的空间,抑制介于振动方向转换部50与被安装部件200之间的粘结部件涉及到关节部分52。在图示的例子中, 在成为被安装部件200的连结部60作为接触回避部70将切口部71形成为靠近关节部分 52(52A),在振动板10作为接触回避部70将凹部72形成为靠近关节部分52 (52B)。由此, 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连结部分53与连结部60或振动板10的端面由粘结剂或双面胶带等的接合部件粘合时,朝向关节部分52溢出的粘结剂或双面胶带的端部进入切口部71或凹部72,从而使之不会接触到关节部分52而附着。如同图(a)所示,这种扬声器单元IU在驱动部14的音圈30作为电信号输入音频信号SS,从而如同图(b)所示,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沿着磁路20的磁隙20G例如向图示的X轴方向振动。由此,该振动通过振动方向转换部50被方向转换而传递到振动板10, 使振动板10例如向图示的Z轴方向振动而向音响放射方向SD放射根据音频信号的音。根据这种扬声器单元1U,通过振动方向转换部50使音圈30的振动方向和振动板 10的振动方向成为不同方向,所以与使音圈30沿着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振动的情况相比, 能够薄型化振动板10的背面侧。由此可以获得可由高声压再生低音区的薄型的扬声器装置。另外,通过振动方向转换部50方向转换音圈30的振动并传给振动板10,所以加大音圈30的振幅,从而即使加大振动板10的振幅,扬声器单元IU的音响放射方向的厚度 (扬声器单元的总高)也不会变大。由此,能够获得可以放射大音量的再生音的薄型的扬声器单元。并且,作为接合部件使用粘结剂来连结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连结部分53和被安装部件200时,若伴随该接合而粘结剂扩散伸展并朝向关节部分52溢出,并且在关节部分 52附着粘结剂,则关节部分52固化而有可能变得不能动。并且,作为接合部件使用双面胶带时,该双面胶带的端部朝向关节部分52溢出,在关节部分52附着双面胶带,则关节部分 52固化而有可能变得不能动。另外,粘结剂或双面胶带的端部等附着而固化的关节部分52 反复弯曲或曲折或者旋转运动而存在破裂的忧虑。这样若关节部分52破裂,则粘结剂或双面胶带的端部等附着的部位反复接触或远离振动板10或音圈30或者其他部件等的被安装部件200,每次都会发生异音(碰撞声)。另一方面,若减少粘结剂的涂覆量或基于双面胶带的接合面积,以免粘结剂或双面胶带的端部等溢出而附着在关节部分52,则振动方向转换部50与被安装部件200的连结力降低,且从端面产生剥落而成为异音的根源,或进而导致完全剥落而存在牵连扬声器的破坏的问题。另外,因关节部分52配置在被安装部件200 的附近,所以有时关节部分52接触到被安装部件200而损坏关节部分52或着振动方向转换部50相对于被安装部件200无法弯曲或曲折或者进行旋转运动。但是,在该扬声器单元 IU中,因在靠近关节部分52的被安装部件200的面侧形成有接触回避部70,所以抑制与关节部件52的接触的同时,能够抑制由接触引起的异音发生等。并且,即使为了连结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连结部分53和被安装部件200而使用的粘结剂或双面胶带等结合部件溢出,进入还具有作为接合部件限制部的功能的接触回避部70而附着在关节部分52,从而也能够抑制妨碍关节部分52的可动。由此,较高地保持振动方向转换部50与被安装部件200 的连结力的同时,还能够维持关节部分52的功能。振动方向转换部50相对于被安装部件 200确实地进行弯曲或曲折或者旋转运动,所以能够抑制因破裂引起的关节部分52向被安装部件200的接触或异音的发生等。(振动方向转换部)图3及图4是说明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结构例和动作的说明图。方向转换音圈 30的振动而传给振动板10的刚性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具有连杆部分51,所述连杆部分分别在振动板10侧和音圈30侧形成关节部分52而相对于音圈30的振动方向斜设。在此, 关节部分52是指旋转自如地接合2个具有刚性的部件的部分或使一体化的具有刚性的2 个部分曲折或弯曲自如的部分,连杆部分51是指关节部分52在端部形成的具有刚性的部分。在此,刚性是指能够将音圈30的振动传递给振动板10程度而不变形的性能,并非仅表示完全不变形的情况。连杆部分51可形成为板状或棒状。
图3所示的方式例中,具备1个连杆部分51,在其两端形成关节部分52(52A、 52B),一方的关节部分52A形成在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的端部,另一方的关节部分52B 形成在振动板10侧。另一方的关节部分52B既可以连接在振动板10,也可以通过其他部件连接在振动板10。作为其他部件可以使用公知的部件,例如也可以选择关节部分52与振动板10的接合强度提高的金属部件等(在图3中图示省略振动板10)。如同图(a)示出连杆部分51处于振动的中间位置的情况。连杆部分51在音圈 30 (或音圈支承部40)与振动板10之间以角度θ ^斜设。此时,从音圈30沿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在仅远离距离Htl的位置A配置振动板10侧的关节部分52Β。音圈30 (或音圈支承部40)使振动方向规制成向一轴方向(例如,X轴方向)振动,振动板10使其振动方向规制成与音圈30的振动方向不同方向(例如Z轴方向)振动。如同图(b)所示,形成于音圈30的端部的关节部分52A从最初的位置\向振动方向(X轴方向)仅移动Δ &而到达位置&,则连杆部分51的倾斜角度变更为Q1OtlS θ D,从而振动板10侧的关节部分52B的位置向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Z轴方向)仅移动 AZ1而到达位置&。即,将振动板10沿振动方向仅上推ΔΖρ如同图(c)所示,形成于音圈30的端部的关节部分52Α从最初的位置\向振动方向(-X轴方向)仅移动Δ &而到达位置X2,则连杆部分51的倾斜角度变更为θ2(θ。 < θ 2),从而振动板10侧的关节部分52Β的位置向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Z轴方向)仅移动而到达位置4。S卩,将振动板10沿振动方向仅下压Δ&。这样由连杆部分51及关节部分52 (52Α、52Β)构成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功能将音圈30的振动转换为栏杆部分51所变化的斜设角度而传给振动板10,使振动板10向与音圈30的振动方向不同方向振动。图4是用于说明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其他结构例及其动作的说明图。详细而言, 如同图(b)表示振动板10处于基准位置的状态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状态,如同图(a) 表示振动板10相对于基准位置向音响放射侧变位的状态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状态,如同图(c)表示振动板10相对于基准位置向相对于音响放射侧的反方向变位的状态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状态(图示省略振动板10)。该振动方向转换部50具有连杆部分51受来自位于与振动板侧的相反侧的框架12 等静止部100的反作用力而角度变更的功能。详细而言,振动方向转换部50具有将一端设为音圈30侧的关节部分52A且将另一端设为振动板10侧的关节部分52B的第1连杆部分51A ;将一端设为与第1连杆部分51的中间部的关节部分52C且将另一端设为与静止部 100的关节部分52D的第2连杆部分51B,将第1连杆部分51A和第2连杆部分51B向相对于音圈30的振动方向不同的方向倾斜配置。更详细而言,振动方向转换部50具有将一端设为音圈30侧的第1关节部分52A且将另一端设为振动板10侧的第2关节部分52B的第 1连杆部分51A ;将一端设为与第1连杆部分51A的中间部的第3关节部分52C且将另一端设为与静止部100的第4关节部分52D的第2连杆部分51B,第1关节部分51A、第2关节部分52B及第4关节部分52D处于与以第3关节部分52C为中心的第1连杆部分51A的长度几乎相等的直径的圆周上。该振动方向转换部50中,关节部分52D为唯一位置不变动的关节部,该关节部分相对于静止部100(或框架12)支承,且将来自静止部100的反作用力赋予于连杆部分51。由此,若音圈30 (或音圈支承部40)从基准位置\向X轴方向仅移动△)(1时,如图4(a)所示,朝不同方向倾斜配置的第1连杆部分51A和第2连杆部分52B的角度几乎上升相同角度,在关节部分52D受来自静止部100的反作用力而关节部分52B确实地将振动板10从基准位置4向2轴方向仅上推ΔΖρ并且,如图4(c)所示,若音圈30从基准位置&向与X 轴反方向仅移动,则第1连杆部分51Α和第2连杆部分51Β的角度几乎下降相同角度, 在关节部分52D受来自静止部100的反作用力而关节部分52Β确实地将振动板10从基准位置4向与Z轴反方向仅下压Δ &。在此,优选将从关节部分52Α至关节部分52C的连杆部分的长度a、从关节部分 52C至关节部分52B的连杆部分的长度b、及从关节部分52C至关节部分52D的连杆部分的长度c实际上设为相等,且与音圈30的移动方向大致平行地配置关节部分52A和关节部分52D。这种连杆机构作为斯科特-拉塞尔机构而周知,关节部分52A、52B、52D以关节部分52C为中心,直径处于第1连杆部分51A的长度(a+b = 2a)的圆周上。即,通过关节部分52A和关节部分52D的直线和通过关节部分52B和关节部分52D的直线所形成的角度成为直角。由此,若使音圈30向X轴方向移动,则第1连杆部分51A和振动板10的关节部分 52B沿与X轴垂直的Z轴移动,可将音圈30的振动方向转换为与其垂直的方向而传给振动板10。图5及图6是表示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形成例的说明图(图5(a)为侧视图,图 5(b)为斜视图,图5(c)为A部放大图)。如前述,振动方向转换部50具备连杆部分51和形成在其两端的关节部分52(52A、52B)。在图示的例子中,在连杆部分51的两端侧通过关节部分52形成有连结部分53 (第1连结部分53A、第2连结部分53B)。在此,第1连结部分53A是相对于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而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连结而与音圈30 —体振动的部分,第2连结部分5 是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连接在振动板10而与振动板10 —体振动的部分。该振动方向转换部50 —体形成连杆部分51、关节部分52A、52B及第1、第2连结部分53A、53B,关节部分52A、52B由通过横跨关节部分52A、52B的两侧的部分连接的曲折自如的连接部件形成。此处的连接部件可以是形成连杆部分51和第1、第2连结部分53A、 53B整体的部件,也可以是形成连杆部分51和第1、第2连结部分53A、5!3B的一部分的部件。 设置这种第2连结部分5 使连杆部分51在宽范围支承振动板10,从而能够使振动板10 以同相位振动。在此所说的曲折也包含概念上的曲折。由板状部件形成振动方向转换部50时,如图5(b)所示,关节部分52形成为沿宽度方向延伸的线形。并且,要求连杆部分51具有不变形的刚性,要求关节部分52曲折自如, 所以,相对于连杆部分51或连结部分53的厚度tl薄壁状地形成关节部分52的厚度t2,从而使一体的部件具有不同的性质。并且,将关节部分52和连杆部分51的厚度的变化形成为倾斜面状,在横跨关节部分52的两侧的部分的端部形成面对面的倾斜面51t、53t。由此,在角度变更连杆部分51 时,可抑制连杆部分51的厚度对角度变更的干涉。另外,在成为靠近关节部分52A配置的被安装部件200的连结部60的端部,作为接触回避部70形成凹部或切口部71,在图5(a)所示的例子中形成剖面形状为倾斜状的切口部,以使在关节部分52A和连结部60之间形成空间。并且,在靠近关节部分52B配置的被安装部件200的振动板10,作为接触回避部70形成凹部或切口部72,在图示的例子中形成剖面形状为弯曲状的凹部,以使在关节部分52B与振动板10之间形成空间。由此,能够抑制关节部分52A、52B与被安装部件200的接触。并且,分别用作为接合部件的粘结剂贴合连杆部分51的第1连结部分53A和连结部60的端面及第2连杆部分5 和振动板10 时,即使粘结剂朝关节部分52A、52B溢出也进入凹部或切口部71、72,所以不附着在关节部分52A、52B,即使附着也仅为非关节部分(非曲折或弯曲的具有刚性的部分),所以能够抑制妨碍关节部分52A、52B的曲折动作或弯曲动作。图6所示的例子是在曲折自如的连接部件使刚性的部件一体化而形成连杆部分或连结部分,并将关节部分设为由连接部件构成的部分。如同图(a)所示的例子中,在作为曲折自如的片状部件的连接部件50P的表面粘贴刚性部件50Q而形成连杆部分51或连结部分53。若这样,连接部件50P在横跨关节部分52的两侧的部分连续延伸,关节部分52实际上仅在连接部件50P曲折自如地形成。另一方面,在连接部件50P粘贴刚性部件50Q的连杆部分51或连结部分53形成在具有刚性的部分。如同图(b)所示的例子中,粘贴刚性部件50Q来形成连杆部分51或连结部分53, 以使挟持连接部件50P。在此,未粘贴刚性部件50Q的部分也成为关节部分52。如同图(c) 所示的例子中,形成连杆部分51的刚性部件层压刚性部件50Q1、50Q2而形成为多层。另外, 如同图(c)中,将刚性部件50Q1或刚性部件50Q2设为多层结构也无妨。这样在曲折自如的连接部件50P局部性地粘贴刚性部件50Q,从而能够一体形成曲折自如的关节部分52和具有刚性的连杆部分51、连结部分53。连接部件50P优选具有仅能耐于扬声器单元的驱动时反复的关节部分52的曲折的强度和耐久性,且曲折动作反复时不发出声音程度地具有柔软性。作为具体例,连接部件50P可由高强度纤维的织物或无纺布形成。作为织布的例子可以设为均一素材的平纹织物、经纱和纬纱为不同材质的平纹织物、每隔1根纱交替改变纱材质的平纹织物、基于交捻纱的平纹织物、并纱的平纹织物等,除了平纹织物以外,还可以设为三轴、四轴织物、三轴、 四轴织品、编织物、一方向并纱的纤维等。将高强度纤维适用于全部或局部时,沿着音圈支承部40的振动方向配置高强度纤维,从而相对于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的振动可获得充分的强度。将经纱和纬纱都设为高强度纤维时,均使纤维方向相对于音圈支承部40的振动方向倾斜大约45°,从而可以使经纱和纬纱承受均等的张力而提高耐久性。作为高强度纤维可以使用聚芳基酰胺纤维、 碳纤维、玻璃纤维等。并且,为了调整连接部件的弯曲应力或刚性等物性,也可以涂覆(赋予)清除剂(减振剂、制动材料)。作为刚性部件50Q优选轻量易成型且固化后具有刚性,可以使用热塑性树脂、热硬化性树脂、金属、纸等。刚性部件50Q在成型为板状之后,在连接部件50P的除关节部分52 以外的部分的表面由作为接合剂的粘结剂粘贴,从而可以形成振动方向转换部50。并且,作为刚性部件50Q使用热硬化性树脂时,可以使树脂局部地浸渍在纤维质的连接部件50P中的连杆部分51或连结部分53后使之固化来形成振动方向转换部50。并且,作为刚性部件 50Q使用树脂或金属时,可以通过嵌件成型而在连杆部分51和连结部分53中使连接部件 50P和刚性部件50Q —体化。另外,与前述的一体形成有关的技术中记载在2005年5月12日美国申请的US20050127233(公开号:US2005/253298)、2005 年 5 月 13 日美国申请的 US20050U8232 (公开号US2005/253299)中,本申请援用所述公报中记载的内容。图7及图8是表示采用前述的振动方向转换部的扬声器单元的说明图(图7(a) 及图8(a)为沿X轴方向的剖视图,如同图(b)为表示驱动部的动作的说明图)。与前述的说明共同的部位附加同一符号,对重复说明进行一部分的说明。图7及图8所示的扬声器单元1U(1A、1B)中,具备连结在音圈支承部40而与音圈支承部40 —体振动的第1连结部分53A、连结在振动板10而与振动板10 —体振动的第2连结部分53B,同时形成有具备多个连杆部分的连杆机构50L。图7所示的扬声器单元IU(IA)中,振动方向转换部50由具备刚性的第1连杆部分51A和第2连杆部分51B的连杆机构50L形成。第1连杆部分51A,在一端侧通过关节部分52A形成第1连结部分53A,在另一端侧通过关节部分52B形成第2连结部分53B,第 2连杆部分51B,在一端侧通过关节部分52C形成第1连结部分51A的中间部,在另一端侧通过关节部分52D相对于音圈支承部40的振动形成有不动的连结部分53C。而且,图示的例子中,第1连结部分53A通过连结部60或直接连结在音圈支承部 40的端部,第2连结部分5 直接连结在振动板10,不动的连结部分53C连结在成为静止部100的框架12的底部12A。在靠近关节部分52D配置的被安装部件200的框架12的底部12A作为接触回避部70形成凹部或切口部73,在图示的例子中形成切口部,以使在关节部分52D与框架12的底部12A之间形成空间。第1连杆部分51A和第2连杆部分51B在相对于音圈支承部40的振动方向(X轴方向)不同方向倾斜配置,静止部100相对于振动方向转换部50设在与振动板10侧的相反侧。图示的例子中,静止部100由框架12的底部 12A形成,但取而代之,也可以使磁路20的磁轭部22A延伸至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下方而将该磁轭部22k设为静止部100。如图7(b)所示,音圈支承部40侧的关节部分52A随着音圈支承部40的移动向X 轴方向移动,连结在静止部100的关节部分52D成为固定的状态,并通过从静止部100接受的反作用力,关节部分52A的移动转换成第1连杆部分51A和第2连杆部分51B所变化的角度,使振动板10侧的关节部分52B向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例如Z轴方向)移动。图8所示的扬声器单元IU(IB)是左右对称地相互对置配置图7所示的驱动部14 的单元,具备驱动部14 (R)、14 (L),在各自的驱动部14 (R) ,14 (L)设有连杆机构50L(R)、 50L(L)、音圈支承部 40 (R)、40 (L)、磁路 20 (R)、20 (L)及连结部 60 (R)、60 (L)。而且,就连杆机构50L(R)、(L)而言,对置配置的一对第1连杆部分51A、一对第2 连杆部分51B、一对第1连结部分53A、第2连结部分53B、不动的连结部分53C成为一体而形成振动方向转换部50。一对第1连结部分53A分别连结在音圈支承部40,第2连结部分 53B连结在振动板10,不动的连结部分53C连结在框架12的底部12A。若这样,如图8(b)所示,通过将音圈支承部40 (R)、40 (L)的振动方向设为使其同期的反方向,从而能够合并2个驱动部14(R)、14(L)的驱动力而使振动板10振动。并且, 因可以在多个部位设置振动板10侧的关节部分52B,所以振动板10的支承点增加,且可以合并振动板10的振动的相位。图9及图10为表示更具体的振动方向转换部的说明图(图9(a)为斜视图,图9(b) 为如同图(a)中的A部的放大图,图10(a)为拉长关节部分而使整体平坦化的状态的平面图,图10(b)为拉长关节部分而使整体平坦化的状态的侧视图)。在该例子中,振动方向转换部50由一体化的一零件形成,如前述在一对第1连杆部分51A和其两端分别形成关节部分52A、52B,在一对第2连杆部分51B和其两端分别形成关节部分52C、52D。并且,在一对第1连杆部分51A的一端侧通过关节部分52A形成第1连结部分53A,在形成于一对第1连杆部分51A的另一端侧的关节部分52B之间形成第2连结部分53B,在形成于第2连杆部分 51B的另一端侧的关节部分52D之间形成不动的连结部分53C。而且,第1连杆部分51A、 51A和第2连杆部分53B曲折成凸状,第2连杆部分51B、51B和不动的连结部分53C曲折成凹状。如图9 (b)所示,关节部分52A由前述的连接部件50P曲折自如地形成,在第1连杆部分51A粘贴有前述的刚性部件50Q,在第1连结部分53A还粘贴有前述的刚性部件50Q。 而且,前述的所有的关节部分形成为相同的结构。并且,在各关节部分对置形成有倾斜面 51t、53t。如图10(a)所示,由连杆部分51A、51B、各关节部分、连结部分53A、53B、53C构成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由一体的片状零件形成。以直线性地横切一体的片状零件的方式形成关节部分52A,以局部地横切一体的片状零件的方式形成关节部分52B、52C、52D。并且,通过沿一体的片状零件的长边方向形成一对切口部50S,从而切出并形成第2连杆部分51B、 51B和不动的连结部分53C。如图10(b)所示,为了形成这种振动方向转换部50例如在作为片状部件的连接部件50P上整面涂覆用于形成刚性部件50Q的树脂材料等而进行层压,并进行为了形成各关节部分和其两侧的倾斜面51t、53t的V字形的脱模。之后,形成前述的切口部50S而使树脂材料固化。在此使用的树脂材料可以使用液状的未固化的树脂材料或树脂薄膜。并且,形成各关节部分和其两侧的倾斜面51t、53t时,也可以与由树脂材料形成刚性部件50Q同时成型。这时,优选在成型刚性部件50Q的模具预先形成剖面形状为V字形的槽或凹部。图11、图12、图13是表示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其他例子的说明图(图11(a)为侧视图,图11(b)为斜视图,图12为动作说明图,图13(a)、(b)为形成例的说明图)。该振动方向转换部50 (连杆机构50L)当设置一对驱动部而使振动方向转换部50相互大致左右对称地对置配置时,由多个连杆部分形成平行连杆。振动方向转换部50具有将一端设为与第1连结部分53A(R)、53A(L)的关节部分 52A(R)、52A(L)并将另一端设为与第2连结部分53B的关节部分52B (R)、52B (L)的一对第 1连杆部分5IA(R)、5IA(L)。并且,具有将一端设为与第1连杆部分51A(R)、51A(L)的中间部的关节部分52C(R)、52C(L)并将另一端设为与不动的连结部分53C的关节部分52D(R)、 52D(L)的一对第2连杆部分51B(R)、51B(L)。如前述,第1连结部分53A直接或通过作为其他部件的连结部60连结在以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第2连结部分5 连结在振动板 10,不动的连结部分53C连结在成为静止部100的框架12的底部12A或形成磁路20的磁轭部22等。另外,具有第3连杆部分5IC (R)、(L),其一端为与从第1连结部分53A(R)、53A(L) 一体延设的一对连结部分53D (R)、53D (L)的关节部分52E (R)、52E (L),且另一端为第2连结部分53B与一体的连结部分53E的关节部分52F(R)、52F(L)。
而且,第1连杆部分51A(R)和第3连杆部分51C(R)、第1连杆部分51A(L)和第3 连杆部分51C(L)、第2连杆部分51B(R)和第3连杆部分51C(L)、第2连杆部分51B(L)和第3连杆部分51C(R)分别形成平行连杆。这种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连杆机构50L实际上具有组合图7所示的方式例的连杆机构和平行连杆机构的功能,使刚性部件50Q在连接部件50P —体化而形成各连杆部分及连结部分,连杆部分之间的各关节部分由曲折自如的连接部件50P形成为线形,连杆部分相互间通过关节部分一体形成。图示的例子中,在靠近关节部分52F(R)、52F(L)配置的第2连结部分5 和靠近关节部分52A(R)、52A(L)配置的一对连结部分53D(R)、53D(L)作为接触回避部70形成凹部76,以使在各关节部分与连结部分之间形成空间。根据图12说明该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动作。在该例子中,支承在框架12的不动的连结部分53C作为静止部100发挥功能。根据这种振动方向转换部50,若通过音圈支承部40的振动而关节部分52A (R)、(L)从X轴方向的基准位置XO向Xl移动,则通过平行连杆机构第2连结部分5 和与其一体的连结部分53E维持平行状态而上升,且角度变更为形成平行连杆的第1连杆部分51A(R)、(L)和第3连杆部分51C(R)、(L)竖起。此时,因关节部分52D(L)、(R)由成为静止部的不动的连结部分53C的两端支承,所以接受来自静止部的反作用力而确实地进行第1连杆部分51A(R)、(L)和第3连杆部分51C(R)、(L)的角度变更,将从关节部分52A(R)、(L)的位置XO向位置Xl的变位确实地转换为从振动板10的位置ZO向位置Zl的变位。同样地,若关节部分52A (R)、(L)从X轴方向的基准位置XO向X2移动,则通过平行连杆机构第2连结部分5 和与其一体的连结部分53E维持平行状态而下降,并角度变更为形成平行连杆的第1连杆部分51A(R)、(L)和第3连杆部分51C(R)、(L)倒下。此时, 因关节部分52D(R)、(L)支承在静止部,所以接受来自静止部的反作用力而确实地进行第1 连杆部分5IA (R)、(L)和第3连杆部分51C(R)、(L)的角度变更,将从关节部分52A(R)、(L) 的位置XO向位置X2的变位确实地转换为从振动板10的位置ZO向位置Z2的变位。根据这种振动方向转换部50,一个音圈支承部40的X轴方向的振动转换为以大致相同相位/大致相同振幅振动的关节部分52B(R)、(L)、52F(R)、(L)以及第2连结部分5 的Z轴方向的振动。由此,振动板10在宽范围支承而承受大致相同相位/大致相同振幅的振动,所以相对于宽面积的平面的振动板10能够以大致同相位传递音圈支承部40的振动。如图11(b)所示,振动方向转换部50分别向宽幅方向平行配置一对连结部分53B、 53D(R)、(L)、第3连杆部分51C(R)、(L),形成两股第1连杆部分5IA (R)、(L)而在其中间部形成与第2连杆部分51B (R)、(L)的关节部分52C(R)、(L),第2连杆部分51B (R)、(L)及连结部分53C配设在向宽度方向平行配置一对连结部分53B、53D(R)、(L)与第3连杆部分 5IC(R)、(L)之间。这样通过由1个片状(板状)零件形成连杆部分,可以由面支承振动板10而使之振动,所以能够使振动板10整体以大致同相位振动,且能够抑制分割振动。并且,如图11(b)所示,该方式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使形成连杆部分的一个板状部件整体曲折成凸台形而形成第1连杆部分51A(R)、(L)和第2连结部分53B,局部切出该板状部件而使之曲折成凹台形,从而形成第2连杆部分51B (R)、(L)和不动的连结部分53C。
根据图13说明这种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形成方法。作为一个形成方法,如图 13(a)所示,该振动方向转换部50贴合多个0张)片状(板状)零件501、502而形成,在一方的片状零件501形成第1连结部分53A(R)、(L)、第1连杆部分51A(R)、(L)、第2连杆部分51B (R)、(L)、第2连结部分5 及不动的连结部分53C,在另一方的片状零件502形成连结部分53D、第3连杆部分51C(R)、(L)及连结部分53E。而且,沿着第1连杆部分51A(R)、 (L)和第2连结部分53B形成连结部分53D(R)、(L)和第3连杆部分51C(R)、(L)的同时, 在片状部零件502形成有与第2连杆部分51B (R)、(L)和不动的连结部分53C对应的开口 502A。在该例子中,形成在与一方的片状零件501的第2连杆部分51B(R)、(L)和不动的连结部分53C对应的另一方的片状零件502的开口 502A的大小形成为从另一方的片状零件502的一端朝向内侧扩大。通过这样,抑制第2连杆部分51B(R)、(L)和不动的连结部分 53C与其他片状零件502相接触,并能够使连杆机构的移动圆滑地进行。片状零件501、502通过连接部件50P和刚性部件50Q形成,如图13(b)所示,在使连接部件50P对面的状态下连结2个零件501、502。由此一体化连接部件50P而能够圆滑地进行关节部分52的曲折。在该情况中,在靠近关节部分52的部位,作为接触回避部70 也形成凹部或切口部76。并且,在各关节部分的附近,在各连杆部分的端部形成有如图5(c)所示的倾斜面。当连杆部分在关节部分曲折时,倾斜面形成为互不干涉,连杆部分能够在关节部分高效率地进行曲折。作为其他形成例,如图13(c)所示,通过连接在前述的片状零件501的端部而一体形成前述的片状零件502,并由折叠线f向箭头方向折叠,从而能够获得图11及图12所示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在该例子中,与图10所示的例子相同,通过如下可简单形成层压用于在作为片状零件的连接部件50P上整面形成刚性部件50Q的树脂材料,进行为了形成各关节部分和其两侧的倾斜面的V字形的脱模,之后形成前述的切口部50S和开口 502A而使树脂材料固化。并且,在形成各关节部分和其两侧的倾斜面51t、53t时,也可以与由树脂材料形成刚性部件50Q同时成型。此时,优选在成型刚性部件50Q的模具预先形成剖面形状为V 字形的槽或凹部。在图8 图13所示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中,对2个对置的音圈支承部40使用一个一体零件,从而能够形成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连杆机构,所以在形成具备一对驱动部的扬声器单元时,也能够简单进行组装操作。并且,通过设置不动的连结部分53C,相对于音圈支承部40的对置振动(振动成多个音圈支承部40成为相反方向的情况),即使不特别在框架12支承关节部分52D (R)、(L),该关节部分52D (R)、(L)的位置也被保持成一定,根据此也能够简化对振动方向转换部的扬声器单元的组装。而且,在图11 图13所示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中,作为连杆机构由右侧的第1 连杆部分51A(R)和第3连杆部分51C(R)、左侧的第1连杆部分51A(L)和第3连杆部分 51C(L)形成平行连杆,所以相对于音圈支承部40的对置振动可以使紧固在振动板10的第 2连结部分5 沿Z轴方向稳定地平行移动。由此,能够施加相对于平面状的振动板10稳定的振动。
根据这种扬声器单元1U(1A、1B),若输入音频信号SS,则音圈支承部40沿着磁隙 20G振动,所述磁隙沿与振动板10所允许的振动方向不同方向形成,该振动通过振动方向转换部50方向转换而传递到振动板10,并使振动板10振动而向音响放射方向SD放射根据音频信号SS的声音。此时,使磁隙20G的方向在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及扬声器单元1U(1A、1B)的厚度方向交叉,所以加大磁路20的驱动力或音圈30的振动不会直接影响扬声器单元IU (ΙΑ、1B) 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的大小。由此,谋求大音量化的同时,能够实现扬声器单元1U(1A、 IB)的薄型化。并且,振动方向转换部50通过机械性连杆机构来转换音圈支承部40的振动方向而传给振动板10,所以振动的传递效率高。尤其在图7 图8所示的扬声器单元1U(1A、1B) 中,第1连杆部分51A和第2连杆部分51B的角度变更通过音圈支承部40的振动和来自静止部100的反作用力进行,所以可将来自音圈支承部40的振动更确实地传给振动板10。由此,能够获得扬声器单元1U(1A、1B)的良好的再生效率。并且,在图2、图7及图8所示的扬声器单元IU (ΙΑ、1B)中,通过设置连结部60,可在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的端部40A的位置和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端部50A的位置之间形成阶梯差(间隔)。由此,能够将磁路20的Z轴方向的宽度(高度)容纳在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高度中,在确保驱动力的基础上,充分确保所需的磁路20的高度,同时能够薄型化扬声器单元1U(1A、1B)。并且,通过设置连结部60,即使实现扬声器单元1U(1A、1B)的薄型化,也能够充分确保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必要高度(连杆部分51的长度),并能够将振动板10的振幅设得比较大。另外,通过形成为连结部60的底部61以在框架12的底部12A或静止部100上设置预定的间隙的状态进行滑动,从而能够稳定化音圈支承部40的振动。并且,能够直线地进行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端部的移动,并能够确实且稳定化连结在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端部的移动。图14所示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为图11所示的方式的改善例。在图14(a)所示的例子中,相对于通过音圈支承部40的对置振动而容易发生弯曲的连杆部分,设置凸部510 而提高了刚性。在图示的例子中,在第1连杆部分5IA (R)、(L),第2连杆部分5IB (R)、(L)、 连结部分53D(R)、(L)、连结部分53C分别设置凸部510。并且,如同图(b)所示的例子中, 在不特别需要强度的连杆部分设置开口部520来谋求振动方向转换部的轻量化。图示的例子中,在连结部分5 设有开口部520。振动方向转换部的轻量化尤其在再生特性的广域化或加大对预定的音频电流的声波的振幅及声压级方面有效。(供电结构)图15 图M为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单元的供电结构的说明图。参照前述的基本结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单元具备振动板10、振动自如地支承振动体10的静止部100、设在静止部100且根据音频信号向振动板10赋予振动的驱动部14,驱动部14具备有输入音频信号而向与振动板10不同方向振动的多个音圈30、 30 ;具有分别配置音圈30、30的磁隙20G、20G的多个磁路20、20 ;相对于音圈30、30及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斜设且将音圈30、30的振动传给振动板10的刚性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而且,为了向多个音圈30、30输入音频信号,从多个音圈30、30的一方的音圈30朝向另一方的音圈30延伸,并且在静止部100设置相对于多个音圈30、30的共同的端子部 81、81。该端子部81在设置一对音圈30、30时,设置一对端子部81,一对音圈30、30的各自的一端连接在1个端子部81,而一对音圈30、30的各自的另一端连接在其他端子部81。通过相对于多个音圈30、30设置共同的端子部81、81,从而与在各音圈30的一端和另一端分别设置端子部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端子部的配置空间节省化。通过在端子部消减必要的空间,可以小型化或薄型化扬声器单元。端子部81、81形成有电连接多个音圈30、30的配线(第1配线80A)。由此,若向端子部81、81输入音频信号,则可经由配线而分别向多个音圈30、30供给音频信号。图15(a)、(b)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单元的外观斜视图。扬声器单元IU的静止部100由第1构成部件100A和第2构成部件100B形成。第2构成部件100B 为配置在振动方向转换部50侧的框架,支承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一部分。端子部81、81配置在第1构成部件IOA和第2构成部件100B之间。第1构成部件100A为配置在振动板10 侧的框架,通过边缘11支承振动板10。并且,由第1构成部件100A和第2构成部件100B 支承磁路20,第1构成部件100A支承磁路20的一方的一侧磁极部件(磁轭部22),第2构成部件100B支承磁路20的另一方的一侧磁极部件(磁轭部2 ,由此在结合第1构成部件 100A和第2构成部件100B的状态下,在两磁极部件之间形成规定间隔的磁隙。在第1构成部件100A和第2构成部件100B由形成于相互对置的面内的凹部构成开口部100F。在第1构成部件100A及第2构成部件100B形成有支承端子部81、81的突出部109 (109A、109B),端子部81、81被突出部109A和突出部109挟持。由此,使第1构成部件100A和第2构成部件100B结合的同时,稳定地固定端子部81、81。并且,如图15所示,静止部100具备围绕磁路20的外周框部101和底面部107,端子部81、81形成为沿外周框部101的形状,且安装在外周框部101。由此,端子部81、81不会从静止部100的外周框部101向外侧突出而实现装置的紧凑化。并且,通过端子部81、81 安装在外周框部101,可稳定地固定端子部81、81且回避与音圈30、30的接触不良。端子部81、81形成为具有从一方的音圈30沿另一方的音圈30的长轴、和与该长轴交叉的短轴的形状。这样通过设成细长形状,可提高设置空间的效率。端子部81、81可以配置在外周框部101的内部,根据此也可以不影响扬声器单元的外周缘的形状或大小而设置端子部81、81。并且,根据需要也可以使用嵌件成型的技术而配置在外周框部101的内部。第1构成部件100A和第2构成部件100B中的各外周框部101、101在与音圈30 对置的面内具有前述的开口部100F,在开口部100F配置端子部81、81。此时,端子部81、81 成为加强静止部100的开口部100F的加强部。与电连接于外部的配线82、82(第2配线80A)的连接部81a(参照图19)形成在端子部81、81,端子部81、81的配线(第1配线80A)和配线82 (第2配线80B)由连接部81a 被电连接。配线82(第2配线80A)固定在静止部100的侧面的同时,连接在端子部81、81。 静止部100的外周框部101具备安装配线82(第2配线80B)的侧面,在静止部100的侧面形成有引导配线82,82的引导部106、106。图16为表示扬声器单元的内部结构(除第1构成部件100A的状态)的斜视图, 图17为表示扬声器单元的内部结构(除第2构成部件100B的状态)的平面图,图18为表示扬声器单元的内部结构(除第2构成部件100B的状态)的斜视图,图19为表示扬声器单元的内部结构的斜视图(配线的连接状态的说明图),图20为表示扬声器单元的内部结构的局部放大图,图21为表示音圈的安装结构的说明图,图22为保持部的零件说明图。磁路20的磁轭部22设有用于将该磁轭部22支承于第1构成部件100A、第2构成部件100B的突出部22p,该突出部22p卡合在设于第1构成部件100A、第2构成部件100B 的承受部105。第1构成部件100A或第2构成部件100B的一方形成有定位端子部81、81的定位销100P (参照图17、图18),定位销100P插入在端子部81、81的孔部8Ih (参照图16),从而端子部81相对于静止部100在规定的位置配置。并且,在图示的例子中,端子部81、81在侧部形成有凹部81b,该凹部81b卡合在形成于第2构成部件100B的凸部100B1,从而端子部81、81定位于第2构成部件100B。音圈30由环状的导电部件形成为平板状,并由刚性的衬板(音圈支承部40)支承该导电部件。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通过安装单元16单元化而安装在第1构成部件 100A和第2构成部件100B之间。并且,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通过保持部15安装在安装单元16,并将安装单元16安装在第1构成部件100A和第2构成部件100B之间,从而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通过保持部15保持在静止部100。并且,在安装单元16 —体化连结部60,并通过该连结部60连结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和振动方向转换部50。支承音圈30的音圈支承部40 (衬板)的表面形成有连结在引出线31的音圈引出线32(参照图19)。音圈引出线32为构图形成为在音圈30的导电部件的外侧围绕此的导电层43,通过配备一对该导电层43,由此音圈引出线32电连接音圈30的导电部件和保持部15,从而作为用于向音圈30的导电部件输入音频信号的中继线发挥功能。在保持部15形成有电连接音圈30和端子部81的配线(第3配线80C),端子部 81、81的端部和配线(第3配线80C)被电连接,保持部15的配线(第3配线80C)和音圈引出线32被连接,在端子部81、81连接配线82 (第2配线80B),由此从外部向音圈30输入音频信号。该配线(第3配线80C)能够通过将保持部15设为导电部件来形成。并且,也可以在保持部15另外形成配线。也可以使用配线基板形成保持部15本身。配线82(第2 配线80B)和端子部81、81的连接带来配线82的端部8 和端子部81、81的连接部81a的电连接。保持部15在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具有刚性的同时,在音圈30的振动方向具备可变形的形状。图示的例子中,保持部15具有沿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X轴方向)直线延伸的侧面的同时,在音圈30的振动方向具有弯曲状的剖面形状。由此,保持部15向一轴方向 (X轴方向)规制音圈30的振动,抑制向音圈30的另一方向的振动。保持部15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将音圈30向音圈30的振动方向振动自如地保持在静止部100,具备第1保持部15 (15A)和第2保持部15 (15B)。第1保持部15 (15A)配置在音圈30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侧,第2保持部15(15B)配置在与音圈30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相反侧。第1保持部15(15A)在连结部60与静止部100之间,配置在连结部60的左右,第 2保持部15(15B)在与音圈30的连结部60连结的侧的相反侧,相对于所述音圈左右配置, 第1保持部15(15A)及第2保持部(15B)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将音圈30大致左右对称地保持在静止部。并且,详细而言,第2保持部15 (15B)其中央部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保持在静止部,其两端连接在音圈的左右端。图21为表示音圈的安装结构的说明图。由音圈支承部40支承缠绕导电部件的音圈30,并通过保持部15将音圈支承部40保持在安装単元16。就音圈支承部40而言,在由平板状的绝缘材料构成的衬板41开ロ有音圈安装部位41a,由保护薄膜44覆盖其开ロ的一侧,在该音圈安装部位41a内安装有音圈30。在安装単元16的一端侧,ー对第1保持部15(15A)的外端部各自连结在安装単元 16,ー对第1保持部15(15A)的内端部连结在连结部60。并且,安装単元16的另一端侧安装有单一件的第2保持部15 (15B),该第2保持部15 (15B)的中央部连结在安装単元16,其第2保持部15(15B)的两端部安装在音圈支承部40的两端部41B、41C。音圈支承部40的端部41A连结在连结部60。连结部60是用于连结音圈30和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部件。 连接孔部16d为将安装単元16连接于静止部时的嵌合孔。根据图22进ー步具体说明保持部15的形成例。图示的例子中,贴合2个构成部件15^1 而形成保持部15。同图(a)为表示构成部件15^1 的单件的斜视图,同图(b) 为保持部15的侧视图,同图(c)为其平面图。保持部15的构成部件15バ152)由平板部F 相互连接,具备第1弯曲部W和第2弯曲部Wa,在两端具备平板部F、F的同吋,在与平板部 F垂直的方向具备连接部F1、F2。多个构成部件15” 1 为导线性金属部件,通过焊接接合。 图示的例子中,使平板部F对面而在此实施点焊,从而焊接构成部件15”152。在此,在两端部的平板部F、F各自有多个部位成为点焊(符号s为点焊部位)。通过贴合2个构成部件 15”152来形成保持部15,从而能够抑制保持部15扭歪或在保持部15发生共振。与保持部15所具有的端子部81、81的连接部Fl形成为平板状,以使向与振动板 10的振动方向(Z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并抵接于端子部81、81。与保持部15所具有的音圈引出线32的连结部F2也形成为平板状,以使向与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Z轴方向) 交叉的方向延伸,并抵接于音圈引出线43的端部。[壳体](壳体结构例)图23是表示应用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扬声器装置的壳体的结构例的说明图。 在此所示的方式为一例,不特别限定于此。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1中的壳体300具有其前面(朝向扬声器単元IU的音响放射方向的面)300a与侧面(除了朝向扬声器単元IU的音响放射方向的面以外的面)300b,在与扬声器単元IU之间形成有规定的空间S(S1、S2)。该空间S基本上为了围绕从与扬声器単元IU的振动板10的音响放射侧的相反侧放射的声波而形成,从而通过在该相反侧放出的声波和在音响放射侧放射的声波的干渉抑制扬声器装置1的音响输出减弱。由该扬声器単元IU和壳体300包围的空间S,如图23 (a)、(c)所示可以是密封的,如图23(b)所示,也可以在壳体300的前面(朝向扬声器単元IU的音响放射方向的面)300a或侧面(除了朝向扬声器単元IU的音响放射方向的面以外的面)300b设置开ロ 部310而空间S的一部分向外部开放。并且,虽然省略图示,但也可以在壳体300内根据需要配备吸引材料。若使空间S密封,则能够确实地封闭相对于振动板10的音响放射侧而从相反侧放射的声波,但在该方式中,通过密封扬声器単元背面的空气从而由空气的劲度抑制振动板 10的移动,提高扬声器単元IU的最低共振频率f0(低音区的再生频带受限制)。然而,本发明的扬声器装置1中,通过扬声器単元IU的薄型化,即使在壳体300不形成较大的纵深也能够确保难以对振动板10的移动产生影响的壳体300内的容积。并且,图示的例子中,相对于扬声器単元IU的厚度(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的厚度)比较大地形成壳体300的纵深(振动板1的振动方向上的纵深),但不限于此,相对于扬声器単元IU的厚度也可以将壳体300的纵深设得比较小。此时,扬声器装置1的厚度 (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的厚度)变得比较小,谋求扬声器装置1的薄型化的同吋,可以谋求小型化。另ー方面,通过开放空间S,可以积极利用在与振动板10的音响放射侧的相反侧放射的声波(背面声波)来改善音响特性。为此,将开ロ部310设为筒状开ロ部(音响端 ロ)310A。在图23(b)所示的例子中,使壳体300的内部和外部连通的同吋,将相对于振动板10的音响放射侧而从相反侧放射的声波引导至外部的放音部320设置在壳体300的前面300a或侧面300b。通过设置这种放音部320,可以扩大低音区的再生频率频帯,且能够获得均等的再生频率特性。图23(c)所示的方式例中,在壳体300,随着扬声器単元IU的驱动振动的被动型振动板330靠近扬声器単元IU而安装。这代替前述的筒状开ロ部(音响端ロ)310A而在壳体300的前面300a安装被动型振动板330 (由仅具有振动系统而不具有驱动系统的扬声器単元形成的振动板)。由此也能够与前述形态同样地改善再生频率特性。图23(d)、(e)所示的方式例中,壳体300具备将其内部的空间区分为第1空间Sl 和第2空间S2的壁部331,通过安装在该壁部331,从而在第1空间Sl配置扬声器単元IU 的一部分。而且,图23(d)所示的方式例中,在壳体300的前面300a或侧面300b设有使第 2空间S2和外部连通而放射扬声器単元IU的声波的放音部320。图23(d)所示的方式例中,扬声器単元IU的背面侧由第1空间Sl密封,在扬声器単元IU的振动板的前面设置第 2空间S2和放音部320,从而能够发挥密封型的优点的同时进行前述的再生频率特性的改善。并且,通过扬声器単元IU的背面侧由第1空间Sl密封,规定的再生频率频带处的再生频率成为带通特性,所以能够提高该频带处的输出声压频率特性。图23(e)所示的方式例中,壳体300具备将其内部的空间区分为第1空间Sl和第 2空间S2的壁部331,通过安装在壁部331,从而在第1空间Sl配置扬声器単元IU的一部分,第2空间S2相对于扬声器単元IU对置配置,并且将扬声器単元IU向第2空间S2侧放射的声波引导至外部的第1放音部320(321)、和将扬声器単元IU向第1空间Sl侧放射的声波引导至外部的第2放音部320(32 设在壳体300的前面300a或侧面300b。此时,第 2放音部322具备从外部贯穿第2空间S2及壁部331而延伸至1空间Sl的筒状的形状。 该例子为在图23(d)所示的例子附加了基于由放音部320(32 放出背面声波的优点的例子。(壳体内的扬声器単元配置例)图M 图沈为表示壳体内的扬声器単元配置的方式例。在此,使多个对置配置的振动板10通过多个扬声器単元1U、1U或1个扬声器単元IU驱动。图M所示的方式例中,具备多个扬声器単元1U,在壳体300的外周面,音响放射面朝向互不相同的方向的多个扬声器単元IU被安装在对置的位置上,并被设置成扬声器单元IU的音响放射面与外部相对向。图示的例子中,相互相反方向配置2个扬声器単元1U, 其音响放射面朝向相互相反的方向,并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接合相互的静止部100彼此, 从而形成薄型的双面放射型扬声器装置。此时,若由1个音频信号驱动2个扬声器単元1, 则驱动时传播到双方的扬声器単元1U、1U的振动相互抵消而能够实现稳定的驱动。在前述的可实现薄型化的扬声器単元IU中,即使是相互相反方向配置2个振动板并接合的状态, 扬声器装置的厚度也不会变得那么大,并在扬声器単元1U、1U的侧方形成壳体300内的空间S1、S2,从而能够获得减薄壳体300的纵深(厚度)的扬声器装置。即使减薄壳体300的纵深(厚度),也能够利用扬声器単元1U、1U的侧方的空间来充分确保空间S1、S2的容积, 所以在形成密封型壳体300吋,也不会因壳体300内的空气的劲度的影响而容易发生振动板10的振动被抑制的不良情況。而且,在这种方式中,能够在扬声器単元1U、IU之间设置减振部件350。这样,减振部件350吸收在相互的扬声器単元IU中相互影响的振动,所以能够实现更稳定的扬声器装置的驱动。并且,在该方式例中,如前述,振动方向转换部50将连杆部分51作为第1连杆部分51A,并在第1连杆部分51A与静止部100之间具备作为连杆机构50L的第2连杆部分 51B,在支承第2连杆部分51B的静止部100的一部分被安装有上述的减振部件350。在这种方式例中,因在支承双方的连杆机构50L、50L的静止部100、100之间被安装有减振部件 350,所以在驱动扬声器装置吋,能够抑制产生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振动相互影响而使扬声器装置的驱动不稳定或发生异音的不良情況。并且,前述的机械阻抗大致相等吋,能够相抵从振动板10接受且向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各连杆部分的反作用力。关于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动作本身,通过使支承双方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50的静止部100、100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抵接,从而不易引起静止部100、100的位置变动,能够实现稳定的振动方向转换动作。并且,被安装在前述的静止部100、100之间的减振部件350具备柔软性或比较大的柔順性,并且具备截止音圈30通过振动方向转换部50传递至振动板10的振动中由高频率规定的振动的高频截止功能,从而能够抑制因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振动而引起静止部100的共振,扬声器単元IU的再生声压频率特性紊乱或发生高次谐波变形之类的不良情况。并且,如图示的例子,也可以直接连结扬声器単元1U、1U所具有的连结部分60、 60,或者通过减振部件350连结。连结部分60、60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连结吋,能够抑制发生不必要的振动,并能够改善音响特性。以下对图M所示的扬声器装置1的壳体300的宽度进行说明。壳体300在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图示的Z轴方向)上的宽度Tz由在ー侧被配置在对置的位置上的多个扬声器単元1U、1U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50所具有的在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Z轴方向) 上的宽度规定。更具体而言,壳体300在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Z轴方向)上的宽度Tz实际上与振动方向转换部50、50在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Z轴方向)上的宽度相同。并且其他观点中,壳体300在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Z轴方向)上的宽度Tz由配置在对置的位置上的多个扬声器単元1U、1U的磁路20、20所具有的在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Z轴方向)上的宽度规定。更具体而言,壳体300在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Z轴方向) 上的宽度Tz实际上与磁路20、20在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Z轴方向)上的宽度加上被形成在壳体300与扬声器単元1U、1U之间的空间Si、S2的宽度相等。虽然未图示,但是壳体 300在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Z轴方向)上的宽度Tz可以构成为实际上与磁路20、20在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Z轴方向)上的宽度相同。因此,扬声器装置1中,当振动方向转换部50、50的宽度变窄,磁路20、20的宽度变窄,多个扬声器単元iu、IU所具有的振动板10被靠近配置吋,能够缩窄壳体300在Z轴方向上的宽度1Γζ。并且,壳体300在音圈30的振动方向(X轴方向)上的宽度Tx由扬声器単元1U、 IU在音圈30的振动方向(X轴方向)上的宽度规定。更具体而言,壳体300在音圈30的振动方向(X轴方向)上的宽度Tx由扬声器単元IU所具有的1对磁路20、20之间的距离规定。图示的扬声器単元IU中,通过在振动板10的外侧配置磁路20、20,从而靠近配置振动板10来缩窄壳体300在Z轴方向上的宽度Τζ,因此根据振动板10的大小决定磁路20、20 之间的距离。利用较大的振动板10吋,磁路20、20之间的距离变大,利用较小的振动板10 吋,磁路20、20之间的距离变小。按照此规定壳体300在X轴方向上的宽度Tx。并且,图示的例子中,被形成在壳体300与扬声器単元1U、1U之间的空间S1、S2所具有的在音圈30的振动方向(X轴方向)上的宽度相对扬声器単元1U、1U所具有的在音圈的振动方向(X轴方向)上的宽度变小。图25及图沈示出将使ー对振动板10、10通过各种方式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连杆机构50L振动的扬声器単元IU安装在壳体300的方式例。图25所示的方式例中,通过形成由连杆部分 51(51A、51B、51C、51D)和关节部分 52 (52A、52B、52C、52D、52E、52F)构成的连杆机构50L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转换在X轴方向上被振动自如地保持的音圈30 (30” 302)的靠近或分离的振动的方向,从而驱动ー对振动板10、10。音圈30(3(^30》被配置在被安装于框架12中的安装部12P的磁路20的磁隙20G内。而且,在框架12的侧部被形成有壳体300内的空间Si、S2。同图(a)中仅由省略图示的保持部保持音圈30,同图(b)中除了保持部以外还通过阻尼器D规制音圈的移动。图26(a)所示的方式例中,连杆部分51除了前述的图25 (a)所示的例子之外, 还具备连杆部分51E、51F、51G、51H、51I,振动板10除了呈中央部分凹陷的形态以外,与图 25(a)所示的形态相同。图沈化)、(c)所示的方式例中,具备向大致相同方向振动的2个音圈SO1JO1和以与其靠近或分离的方式向大致相同方向振动的2个音圈302、302,振动方向转换部50中由第1连杆部分51A和第2连杆部分51B构成的连杆机构被支承在矩形固定框体50P的四角。音圈30(3(^3(^3(^3(^)被配置在与其对应的磁路20的磁隙20G内, 被靠近配置的磁路20通过减振部件350被接合。图25及图沈所示的方式例中,使一对振动板10、10振动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相对于沿音圈30的振动方向的中心轴被大致轴对称地配置。由此,连杆机构50L的连杆部分 51的振动相对于前述的中心轴大致对称地进行,能够相抵各连杆部分51相互干渉的影响。 由此,能够抑制由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振动引起的共振现象等不良情況。并且,图25及图沈所示的方式例中,将扬声器単元1U、1U的间隔,尤其将振动板 10、10的间隔设得比较小时,能够在波长比较大的(频率比较小的)频带将扬声器単元1U、IU当作点声源。因此,低音区的输出声压特性不会受到挡板的面积(支承振动板10、10且包围周围的壳体300的局部面积)的影响,扬声器装置1能够良好地提供低音区的再生音。 并且,即使将壳体300设得比较小,扬声器装置1也能够充分提供低音区的再生音。并且,前述的机械阻抗大致相等吋,能够相抵从振动板10接受且向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各连杆部分的反作用力。并且,与图M相同,扬声器単元1U、IU所具有的音圈30可以直接连结音圈支承部 40,或者如图沈((3)所示通过减振部件350连结。连结部分60、60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连结时,能够抑制发生不必要的振动,并能够改善音响特性。在前述的图M至图沈所涉及的实施方式中,各扬声器単元IU所具备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50、振动板10、10、边缘11、11及省略图示的保持部15等的机械阻抗相互大致相等吋,能够使2个扬声器単元IU均衡地驱动。例如,优选使振动方向转换部50、50、振动板10、10、边缘11、11的重量或保持部15 的柔順性、振动方向转换部所具有的各连杆部分的刚性或柔順性(机械抵抗)相互大致相寸。并且,当机械阻抗明显不同吋,各扬声器単元有时难以良好地驱动,有时在扬声器単元1U、1U发生不必要的振动。图27示出包含壳体300的扬声器装置1的方式例。在该例子中,具备扬声器単元 IU被安装在壳体300的第1扬声器装置1的第1板Pl和具备扬声器単元IU被安装在壳体 300的第2扬声器装置1的第2板P2在相互的侧部被可转动地连结。在此,第1板Pl的一侧侧部通过转动轴Rl被连结在第1板P2的ー侧侧部,第2板P2的另一方的侧部通过转动轴R2可转动地连结在底座板Bs的端部。根据这种扬声器装置,可根据使用状况改变板P1、 P2的角度并使扬声器単元IU的音响放射方向朝向任意方向。此时,因扬声器単元IU被安装在壳体300,所以能够用壳体300内的空间S包围扬声器単元IU的背面声波。并且,可以代替板P1、P2中一方的板所搭载的扬声器単元IU使用中高音用扬声器単元,此时能够在整个频带提供再生音。另外,将中高音用扬声器単元搭载于板P1、P2中的任一个时,也可以使板Pl及板P2向相对于底座板Bs大致正交的方向配列。这种形态能够采用在搭载扬声器単元IU的各种电子设备中。根据图观 图33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图观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图(同图(a) 为剖视图,同图(b)为平面图,同图(c)为斜视图。)。扬声器装置1具备有低频再生用扬声器単元IU(IW)、中高频再生用扬声器単元IT及被安装于扬声器単元1U、1T的壳体300。 关于扬声器単元IU的详细内容例如为图M或图25、图沈所示的实施方式,在此省略重复的说明。扬声器単元IU的振动板10与扬声器単元IT的振动板IOT被暴露在壳体300的音响放射侧的面(前面300a)。该扬声器装置1除了具备多个低音再生用扬声器単元IU(IW)之外,还具备有多个中高音再生用扬声器単元1T。并且,图示的例子中,多个低频再生用扬声器単元IU(IW)及多个中高频再生用扬声器単元IT其音响放射面朝向互不相同的方向,并被配置在相对向的位置上。更具体而言,在1个音响放射面被配置低音再生用扬声器単元IU和中高音再生用扬声器単元1T,在与其相差180°方向的音响放射面也被配置低音再生用扬声器単元IU和中高音再生用扬声器単元1T。并且,扬声器装置1的壳体300在扬声器単元1U、1T之间形成有规定的空间,壳体 300的音响放射侧的面(前面300a)具备有由长轴O1及短轴仏规定的平面形状。更具体而言,壳体300的音响放射侧的面(前面300a)在长轴O1方向上呈长矩形,被形成为纵深较小的箱形形状。并且,扬声器装置1被形成为如下被配置在相同的音响放射面侧的低频再生用扬声器単元IU及中高频再生用扬声器単元IT沿壳体300的长轴O1被排列安装,壳体300 的短轴仏的方向(图示的Y方向)上的壳体300的外周部与扬声器単元IU之间的距离L1 相对于扬声器単元IU在该方向(Y方向)上的宽度L2较小或大致相等。即,具备有使扬声器単元IU至壳体300的外周部的距离L1设为较小的结构。成为如下结构充分縮小扬声器単元IU至壳体300的外周部的距离L1时,壳体300在短轴O2方向(Y方向)上的宽度Ltl 相对于扬声器単元IU在该方向(Y方向)上的宽度L2大致相等。图四所示的例子为前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1的变形例。与前述的例子相同的部分附加相同的符号而部分省略重复说明。低音再生用扬声器単元IU 与中高音再生用扬声器単元IT分別被配置在不同的音响放射面的基本结构与前述的例子相同,但在此,在1个音响放射面侧被配置有多个扬声器単元IU。并且,被配置在相同的音响放射面侧的多个低频再生用扬声器単元IU及中高频再生用単元IT沿壳体300的长轴O1 (沿X方向)被排列安装,多个低频再生用扬声器単元 1U、1U、……之间被配置有中高频再生用扬声器単元1T。同图(a)所示的例子中,被排列在X方向上的2个扬声器単元IU之间被配置有扬声器単元1T。同图(b)、(c)所示的例子中,被排列在X方向上的3个扬声器単元1U、1U、1U中2个扬声器単元1U、1U之间被配置有 1个扬声器単元1T。并且,该扬声器単元IU具备由长轴O11及短轴O12规定的平面形状(具体而言为在长轴O11方向上较长的矩形),同图(a)、(b)所示的例子中,扬声器単元IU被安装在壳体 300,以便壳体300的短轴(Y方向)与扬声器単元IU的短轴O12成为大致相同的方向,同图 (c)所示的例子中,扬声器単元IU被安装在壳体300,以便壳体300的短轴O12与扬声器单元的长轴(X方向)成为大致相同的方向。并且,同图(c)所示的例子中,被邻接配置的扬声器単元1U、1U的振动板10、10之间的距离相对于壳体300的短轴方向(Y方向)上的壳体300的外周部与扬声器単元IU的振动板10之间的距离变小。另タト,图示的例子中,扬声器単元IU的长轴方向成为音圈30的振动方向,与振动板10的短轴方向成为大致相同的方向。并且,扬声器単元IU的短轴方向成为与振动板10 的长轴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并且,扬声器装置1中壳体300在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图示的Z方向)上的宽度,即売体300所具有的侧面300b的宽度由被安装在壳体300的1对扬声器単元IU所具有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參考图24)在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上的宽度,即2个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厚度规定。具体而言,壳体300的侧面300b的宽度被形成为实际上与2个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厚度相等。并且,壳体300的侧面300b的宽度被形成为实际上与被对置配置在壳体300的1对扬声器単元IU所具有的2个磁路20之间的距离(參考图24)相等。并且,壳体300的侧面300b的宽度被形成为实际上与被对置配置在壳体300的1对扬声器単元IU所具有2个振动板10之间的距离相等。被对置配置在壳体300的1对扬声器単元IU所具有的2个振动板10、10被靠近配置。因此,壳体300所具有的侧面300b的宽度变得较小。如扬声器装置1的全方位扬声器中,能够使振动板10、10靠近并使壳体300 的侧面300b的宽度变得较小来抑制产生指向性。图3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使用的中高频再生用扬声器単元IT的一例的说明图(剖视图)。在此示出使用圆顶状振动板的中高频再生用扬声器単元1T。该扬声器単元IT具备有磁路20T、该磁路20T被安装在后部的框架40T (静止部)、 振动板10T、圆筒状的音圈支承部31T及被缠绕在音圈支承部31T上的音圈30T。磁路20T具备如下具有平面形状为圆形状的底面部21Ta与被设置在底面部 21Ta上的柱状的中心杆21Tb的磁轭21T ;被配置在中心杆21Tb的外侧的环状的磁石22T 及被配置在环状的磁石22T上的环状的薄板23T。薄板23T的内周侧面与中心杆21Tb的外周侧面之间被设置有被配置音圈30T的磁隙Gt。振动板IOT具备在音响放射方向上为凸状的圆顶状振动部IlT和续于振动部IlT 而形成且将振动部IlT支承于框架的边缘部12T。振动部IlT与边缘部12T之间被设置有支承音圈支承部31T的连结部13T,并朝向磁路20T被形成为凸状。音圈支承部31T的状端部通过例如粘结剂等接合部件被接合于该连结部13T。另外,不限定于振动部IlT与边缘部 12T被形成为一体,振动部IlT与边缘部12T也可由不同的部件形成,并由接合部件等接合。 并且,音圈支承部31T与振动板IOT由不同的部件形成,但不限于此,也可被形成为一体。并且,虽然没有图示,但振动部IlT与音圈支承部31T也可以由不同的部件形成, 通过例如接合部件等将振动部IlT的外周部安装于音圈支承部31T的上端部,在音圈支承部31T的外周側面,即远离振动部IlT的外周部的位置通过例如接合部件等安装边缘部12T 的内周部。另外,振动部IlT也可以朝向音响放射方向为凹状。有关上述的中高频再生用扬声器単元的技术被记载于2003年2月27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专利第3989856号及2004 年2月25日在美国申请的美国专利第7088842号。本申请援用记载于所述公报中的内容。并且,边缘部12T被形成为朝向音响放射方向凸状的形状,但不限于此,也可设为凹状的形状。并且也可通过使边缘部12T变得较大等来扩大有效振动面积。这时,边缘部12T 具备与振动部IlT相同的功能(作为振动板的功能)。在边缘部12T的外周部被形成有与框架40T的外周部接合的法兰部14T。在法兰部14T的外周缘被延设有被形成在框架40T的外周部的外缘突起。被接合于该法兰部40 的外周部的法兰部14T上被设置有环状的垫圈15T。有关上述的中高频再生用扬声器単元的技术被记载于2004年5月18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专利公开2005-333276及2005年5月17日在美国申请的美国专利第7577270号。 本申请援用记载于前述公报中的内容。另外,中高频再生用扬声器単元IT不限定于具备圆顶状振动板的扬声器単元,能够使用具备锥状的振动板、平板状的振动板等的扬声器単元等公知的扬声器単元。图31是表示扬声器装置1的指向特性的说明图。另外,该指向特性为如下特性 将对置配置的扬声器単元的正面设为0°或180°,从扬声器単元的振动板以一定的距离从前述的正面改变角度,并按不同的频带OOOHz、500Hz、lkHz)測定全方位的声压特性。另外,相互相对的扬声器単元所具有的振动板的振动反向为相互相反方向,一方的扬声器单元的振动板从壳体的内侧朝向外侧振动时,另一方的扬声器単元的振动板也从壳体的内侧朝向外侧振动。同图(a)表示音圈的振动方向与振动板的振动方向相同的以往的扬声器装置所涉及的指向特性。如从该指向特性可知,扬声器単元所具有的2个振动板之间的距离较大, 所以因一方的扬声器単元所产生的声波与另一方的扬声器単元所产生的声波之间的相位差而产生显著的指向特性。同图(b)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1的指向特性。如从该指向特性可知,扬声器単元所具有的2个振动板之间的距离较小,所以因一方的扬声器単元所产生的声波与另一方的扬声器単元所产生的声波之间的相位差而被抑制产生显著的指向特性。如从同图(a)、(b)所示的指向特性的比较中明确可知,扬声器装置1尤其在200Hz 至IkHz的频带中,声压以全方位大致相等,未产生显著的指向性。因此,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1具备所谓接近点声源的音响特性,视听者例如在居住空间内或汽车室内可以不局限于其位置良好地视听。通过使被对置配置的1对扬声器単元IU所具有的2个振动板10之间的距离变得较小,由此能够抑制指向特性因从1对扬声器単元IU发生的声波相互干涉而显著之类的不良情況。图32中示出扬声器装置1的音响特性(横轴为频率(Hz),纵轴为声压)。同图(a) 表示音圈的振动方向与振动板的振动方向相同的以往的扬声器装置所涉及的音响特性。同图(b)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1所涉及的音响特性。比较2个附图,则扬声器装置1的音响特性与从2个扬声器単元IU发出的声波的相位差在预定的频带中偏移180度的逆相位有关,在高频产生该干涉效果,而在作为扬声器単元IU的主要再生频带的低频中未产生该干渉效果。即,同图(a)、(b)的比较表示扬声器装置1具有具备比较大的频带的良好的音响特性。图33中示出在扬声器装置1的壳体300安装挡板时的扬声器装置所涉及的音响特性(横轴为频率(Hz),纵轴为声压)。相对于没有在壳体300安装挡板时的音响特性(线 a),未发现将宽度较小的挡板安装于壳体300时(线b)及将宽度较大的挡板安装于壳体 300时(线c)的音响特性有较大的差异。即,图33中示出即使扬声器装置1不具备挡板也能够提供良好的音响特性的情況。并且,示出扬声器装置1与挡板的大小(例如外径等) 无关而能够提供实际上相同的音响特性的情況。并且,从图32及图33可知,能够使壳体300在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上的宽度变得较小且使多个扬声器単元IU对置配置来使扬声器装置1薄型化,且无需利用较大的挡板。 由此,能够使扬声器装置1小型化。并且,可知能够降低例如峰谷的产生较小等音响特性上的紊乱,并能够得到良好的音响特性。另外,图观及图四中示出壳体300具备具有由长轴及短轴规定的平面形状的前面300a的情況,并示出在该壳体300的前面300a被安装有作为低频再生用扬声器単元的多个扬声器単元IU(IW),作为中高频再生用扬声器単元的多个扬声器単元IT的情况,但可在壳体300的一方安装扬声器単元IU(IW)、扬声器単元IU(IT)中的其中1个,而在另一方安装多个,或者在双方仅安装1个,或者虽未图示,但也可沿短轴方向排列配置作为低频再生用扬声器単元的多个扬声器単元IU(IW)与作为中高频再生用扬声器単元的多个扬声器単元(IT),这种配置形态可以进行适当变更。并且,在壳体300的2个前面300a、300a中,1对扬声器单元IU(IW)或1对扬声器単元IU(IT)以将其音响放射面朝向外部的状态被安装在相对向的位置上。扬声器単元 IU(Iff)、扬声器単元IT相对于壳体300的安装位置不特别限定于图示的实施例。考虑收听者在居住空间内的高度,将扬声器単元IT的安装位置设置在收听者的视线高度或收听者的耳朵高度附近,在扬声器単元IT的指向特性这一点上优选。尤其,利用如图30所示的扬声器単元IT吋,考虑扬声器単元IT的指向特性,优选将扬声器単元IT的安装位置设置在收听者的视线高度或收听者的耳朵高度附近。并且,如图^Kc)所示的将扬声器単元IU(IW)的长轴设为与壳体300的短轴大致相同的方向来进行安装吋,能够使扬声器単元1U、1U之间的间隔变得较小,因此能够改善壳体300在长轴方向上的指向特性。相对壳体300将扬声器単元IU(IW)及扬声器単元IT的安装位置设为预定高度来使壳体300内的空间容积变得较大,由此能够得到所希望的音响特性。并且,图^(c)中示出扬声器単元IU(IW)被邻接配置且扬声器単元IU(IW)的振动板10、10之间的距离相对于壳体300在短轴方向(Y方向)上的宽度较小的情況。并且, 扬声器単元IU(IW)的振动板10、10之间的距离相对于壳体300的外周部与扬声器単元 IU(Iff)的振动板10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同或较小。通过靠近配置这样的扬声器単元1U、1U, 能够抑制声压以预定的方位变得较大或变得较小,井能够使扬声器装置的指向特性变得良好。并且,可以在多个扬声器単元1U、1U、……之间以任何方式配置扬声器単元1T。 并且,以扬声器単元IU(IW)的长轴或短轴方向沿向壳体300的长轴的方式将扬声器単元 IU(Iff)安装于壳体300时,扬声器単元IU在长轴方向(O11方向)上在振动板10的外侧需要空间,因此如图^Kb)所示,使长轴O11沿向壳体300的长轴方向(X方向)时更能使壳体 300在短轴方向(Y轴方向)的宽度变窄。并且,在图^(a)、(b)中,壳体300内的空间Si、S2在音圈30的振动方向(父方向)上的长度可形成为相对于扬声器単元IU(IW)在音圈30的振动方向(X方向)上的长度大致相同。另外,在不限定于实施例的本发明中,可将图23所示的构成扬声器装置1的扬声器装置IU和图M所示的构成扬声器装置的2个扬声器単元IU置換成単一的扬声器単元来构成扬声器装置1。并且,不限定于图M所示的壳体300的结构,也可适当采用公知的壳体的结构。根据具有这样的结构的扬声器装置1,通过振动方向转换部50转换音圈30的振动的方向并传递至振动板10,因此加大音圈30的振幅不会直接影响扬声器装置1在音响放射方向上的厚度。因此,能够实现扬声器装置1的大音量化,并实现薄型化。并且,由于在壳体300内的空间捕捉逆相位的产生音,因此不会使来自振动板10的产生音衰减而能够进行有效的音响再生。并且,能够通过壳体300的一部分牢固地支承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连杆机构50L,因此能够通过来自壳体300的反作用力有效地进行连杆部分51的角度转换,井能够转换音圈30的振动的方向的同时有效地传递至振动板10。
图34、图35、图36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或扬声器単元)的说明图(图34为整体剖视图,图35为整体平面斜视图,图36为内部结构说明图。)。以下的说明中在附图中也对与前述的说明共同的部位附加相同的符号而部分省略
重复说明。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1 (或扬声器単元1U)与图M等所示的实施方式相同,具备有1对振动板10及振动自如地连结1对振动板10与音圈30的1对振动方向转换部50。并且,该扬声器装置1(或扬声器単元1U)中如下情况与图M等所示的实施方式相同1对振动方向转换部50被配置在1对振动板10之间;1对振动方向转换部50连结1 对振动板10并使其以相互靠近或分离的方式联动;被配置在静止部100附近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一部分通过静止部100被振动自如地支承;被配置在驱动部14附近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一部分通过驱动部14被振动自如地支承;1对振动方向转换部50被一体地形成。详细而言,该扬声器装置1 (或扬声器単元1U)具备有静止部100、驱动部14及振动体。这里所说的振动体包含被振动自如地支承于静止部100的多个振动板10与被配置在这些振动板10之间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振动方向转换部50被设置在多个振动板10 中相对向的第1振动板10-1与第2振动板10-2之间。并且,振动方向转换部50连结第1 振动板10-1与第2振动板10-2并使其以相互靠近或分离的方式联动。驱动部14振动自如地支承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一部分。该驱动部14在图示的例子中具备有沿与振动板10 的振动方向(图示的Z轴方向)不同的方向具有磁隙20G的磁路20及沿磁隙20G振动的音圈30。并且,不限于此,如由压电元件、磁致伸縮元件、形状存储金属(人造肌肉)构成的元件等,只要是能够将电信号转换成机械振动元件,则能够构成驱动部14。图示的例子中,具备有单一的驱动部14,通过单ー的驱动部14使1对振动方向转换部50振动,并通过该振动方向转换部50使第1振动板10-1与第2振动板10-2以靠近或远离的方式连结并振动。静止部100具备有连结框架12与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一部分的连结部12B。连结部12B具备从框架12向振动方向转换部50突出的端部。框架12可由1个部件构成,也可连结多个部件。图示的例子中,框架12具备振动自如地支承第1振动板10-1的第1框架12-1、振动自如地支承第2振动板10-2的第2框架12-2及具备连结部12B的第3框架 12-3。连结部12B在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图示的Z轴方向)上具备刚性。由于连结部 12B在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上具备刚性,因此即使在振动时也能够将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基准高度維持成恒定。并且,由于连结部12B在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上具备刚性,因此能够有效地将音圈30在X轴方向的振动转换成Z轴方向的振动。振动方向转换部50与前述的实施方式相同地具备有连杆部分51。作为连杆部分 50,振动方向转换部50具备有被配置在音圈30与振动板10之间的第1连杆部分51A和转换第1连杆部分51A的角度的第2连杆部分51B。连杆部分51可根据需要具备加强用凸部 (加强部)510。并且,振动方向转换部50具备有音圈用连结部分(第1连结部分)53A、第 1关节部分52-1、框架用连结部分53C、第2关节部分52-2。音圈用连结部分53A(第1连结部分)将第1连杆部分51A连结于音圈30。第1关节部分52-1被设置在第1连杆部分 51A与音圈用连结部分(第1连结部分)53A之间。框架用连结部分53C将第2连杆部分51B连结于连结部12B。第2关节部分52-2被设置在第2连杆部分51B与框架用连结部分 53C之间。并且,振动方向转换部50具备有连结第1连杆部分51A的中间部分与第2连杆部分5IB的第3关节部分52-3。连结部12B连结于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框架用连结部分53C。換言之,连结部12B 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与第2连杆部分51B连结。并且,第1关节部分52-1和第2关节部分 52-2相对于音圈30 (或沿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图示的Z轴方向))被配置在实际上相同的高度上。通过将第1关节部分52-1和第2关节部分52-2的高度设成实际上相同的高度上,从而能够将音圈30在X轴方向的振动的方向转换成大致垂直并使振动板10振动。并且,无需倾斜1对振动板10就能够使之振动。在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图示的Z轴方向)上被相互对置配置的1对振动方向转换部50、50与音圈30连结。这时,1对音圈用连结部分53A、53A连结于音圈30。并且, 1对振动方向转换部50、50与连结部12B连结。这时,1对框架用连结部分53C、53C连结于框架12的连结部12B。使合计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图示的Z轴方向)上1对音圈用连结部分53A、53A的厚度与音圈30的厚度的厚度实际上与合计1对框架用连结部分53C、53C 的厚度的厚度相同。前述的第1关节部分52-1和第2关节部分52_2的高度能够通过调整框架用连结部分53C、53C的厚度来进行调整。图示的例子中,使框架用连结部分53C、53C各自的厚度厚于音圈用连结部分53A、53A各自的厚度。这样代替调整框架用连结部分53C、53C各自厚度,也可以使垫片部件介于框架用连结部分53C、53C之间。通过使用垫片部件,还能够调整合计框架用连结部分53C、53C与垫片部件的厚度的厚度。与前述的实施方式相同,在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第1关节部分52-1的下方设置有将音圈用连结部分53A的表面设为凹状的接触回避部70。通过设置该接触回避部70,能够抑制在第1关节部分52-1的附近处第1连杆部分51A与下方的连杆部分接触而发生异音之类的不良情況。图示的例子中,示出有1对振动方向转换部50、50。不限于此,也可将如图25、图 26所示的単一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代替1对振动方向转换部50、50来使用。扬声器装置1 (或扬声器単元1U)具备有将振动板10连结于静止部200的边缘11。 边缘11具备具有4个角部的环状的平面形状。边缘11具备多个角部、向短轴方向延伸的第1部分及向长轴方向延伸的第2部分。并且,角部及其附近的边缘11的一部分具备有剖面形状为凸状或凹状的加强部11S。并且,也可以在边缘11沿其短轴方向或长轴设置加强部11S1。加强部IlSl使边缘11的拉伸弹性模量或内部损失大于其他部分,具体而言,能够通过对边缘11的表面或内部赋予乳胶类树脂等或者使边缘的厚度局部变厚来形成。加强部IlSl能够沿音圈30的振动方向(图示的X轴方向)加强边缘11。因此,即使施加音圈30在X轴方向的振动时,也抑制振动板10的横摇现象,从而能够使振动板10沿Z轴方向振动。加强部IlSl可被设置在边缘11所具有的第1部分的一方或两方。并且,通过在边缘11的一部分设置加强部11S1,能够维持边缘11的柔软性的同时,提高相对振动板10 的振动的追随性。并且,也可根据需要在边缘11以环状设置加强部11S1。在扬声器装置1 (或扬声器単元1U)中,也可以在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框架用连结部分53C或音圈用连结部分53A具备朝向振动板10凸状的振动规制部件530。该例子中,在音圈用连结部分53A上,即在第2关节部52-2附近被配置有振动规制部件530。并且,该振动规制部件530被配置成通过关节部52-2与连结于音圈用连结部分53A的连杆部分51(51B)相对向。该振动规制部件530通过与连杆部分51B的一部分接触来发出声音。 音圈30的振幅过量变大时,连杆部分51B的振幅也过量变大。这时,连杆部分51B的一部分向振动规制部件530移动。这时,连杆部分51B的一部分与振动规制部件530接触。这样,振动规制部件530具有当连杆部分51B的振幅过量变大时通过与连杆部分51B的一部分的接触发出声音并将过振幅告知用户的功能。用户能够在不产生振动规制部件530的接触音的范围内使用。并且通过音圈30的过振幅,能够抑制损伤振动方向转换部50。图示的例子中,磁路20的磁轭22Q2A、22B)具备2个平坦状部22S1、22S2及被形成在其间的倾斜部22P。1对平坦状部22S1、22S1之间被设置有磁石21 (21A、21B)。在这些磁石21 (21A、21B)之间被形成有1个磁隙20G。并且,通过设置倾斜部22P,使1对平坦状部22S2、22S2之间的间隔变窄。该1对平坦状部22S2、22S2之间已被形成有1个磁隙20G。 音圈30被缠绕有导线,以便在2个磁隙20G之间绕行。音圈30的内周侧的端部、外周侧的端部通过引出线31连接于音圈引出图案32P。 音圈引出图案32P的端部32P1通过导线33连接于设置在框架12的外侧的外部端子34。 在导线33被形成有余长部,以便容许音圈30的振动。扬声器装置1 (或扬声器単元1U)的各构成部件能够通过粘结剂等接合部件连结。 并且,扬声器装置1具备以下记载的结构,从而能够连结各构成部件。扬声器装置1的多个构成部件被相互连结或固定。该多个构成部件中,在一方的构成部件设置突起状部90,在另一方的构成部件设置被插入突起状部90的孔部91。在该孔部91被插入突起状部90。通过热熔从孔部91突出的突起状部的一部分(前端部)来构成法兰部90a。该法兰部能够抑制突起状部90从孔部91脱落。如图16、图17、图18所示,第1构成部件100A或第2构成部件100B的一方具备定位端子部81的定位销100P。并且,多个定位销100P沿音圈30的振动方向被配置。端子部81具备被插入定位销100P的孔部81h。也可根据需要将定位销100P作为突起状部,熔融从孔部81h突出的定位销100P的一部分(前端部),从而构成法兰部。并且如图15、图17、图18、图20所示,安装単元16具备连接孔部16d(嵌合孔)。 并且,第2构成部件100B(静止部)具备被插入于连接孔部16d的嵌合突起部。并且,第1 构成部件100A(静止部)具备被插入嵌合突起部的孔部。也可以根据需要将该嵌合突起部作为突起状部,熔融从连接孔部16d或第1构成部件100A的孔部突出的嵌合突起部的一部分(前端部),从而构成法兰部。图34 图39是表示扬声器装置1的各构成部件的连结结构的说明图。静止部 100、驱动部14及振动板10各自通过1个或多个构成部件构成。构成部件为构成静止部 100、驱动部14及振动板10的一部分或整体的部件。作为静止部100成为框架12、振动板用框架12-1、12-2等。作为驱动部14成为音圈30、音圈支承部40、磁路20的结构要件(磁路20还能成为静止部100)等。多个振动板10、多个边缘11、边缘11等成为构成部件。若将构成部件分成2种,则音圈30、音圈支承部40、振动板10、10、边缘11、振动方向转换部50 的各部位等为振动系统部件,框架12、振动板用框架12-1、12-2、磁路20等为静止系统部件。多个构成部件也可在与驱动部件14的振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隔开预定间隔而被重叠配置。如图34 图39所示,扬声器装置1构成为前述的构成部件被相互固定或接合,被相互固定的一方的构成部件具备有突起状部90,被相互固定的另一方的构成部件具备有被插入突起状部90的孔部91。并且,突起状部90沿相对驱动部件14 (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 40)的振动方向(图示的X轴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这样,突起状部90沿相对驱动部件14的振动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因此,突起状部90能够阻止驱动部件14的振动,并抑制驱动部件14的振动对构成部件的固定状态带来的不良影响。并且,实际上也可消除孔部91的内径与突起状部90的外径的间隙。通过实际上消除该间隙,由此构成部件的位置关系由较高的精度规定。并且,突起状部90能够抑制因驱动部件14的振动而相互固定的构成部件的位置关系产生偏移。并且,突起状部90 也可以相对驱动部件14的振动方向具备刚性(弯曲刚性)。通过突起状部90具备刚性,由此能够抑制相互固定的构成部件的位置关系产生偏移。被配置突起状部90及孔部91的部位为多个振动系统部件相连结的连结部、多个静止系统部件相连结的连结部或振动系统部件与静止系统部件相连结的连结部。一方的构成部件具备有被设置突起状部90的固定面。另一方的构成部件具备有被设置孔部91的固定面。一方的构成部件及另一方的构成部件的各固定面沿驱动部件14 的振动方向(图示的X轴方向)延伸。在具备这些固定面且驱动部件14的振动方向与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不同的扬声器装置1中,通过将构成部件所具有的突起状部90插入于构成部件所具有的孔部91,由此能够使相对驱动部件14的振动方向的固定状态稳定化。并且,通过使一方的构成部件的固定面与另一方的构成部件的固定面抵接,从而能够使相对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的固定状态稳定化。并且,如图36所示,当一方的构成部件具备多个突起状部90,另一方的构成部件具备有多个孔部91吋,多个突起状部90的至少1个沿相对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图示的Z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即驱动部件14的振动方向(图示的X轴方向)突出。这样,由于突起状部90沿相对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因此突起状部90阻止振动板 10的振动,从而能够抑制振动板10的振动对相互固定的构成部件的固定状态带来的不良影响。在驱动部件14的振动方向与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不同的扬声器装置1中,能够在驱动部件14的振动方向与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双方使被相互固定的构成部件的固定状态稳定化。并且,如同图所示,另一方的构成部件具备被邻接配置在一方的构成部件的壁部 (例如壁部12B1)。突起状部90和壁部沿驱动部件14的驱动方向(图示的X轴方向)被排列配置。壁部为了规制一方的构成部件的位置而被设置。尤其当沿驱动部件14的振动方向靠近突起状部90而配置壁部吋,壁部能够规制一方的构成部件相对另一方的构成部件的位置。并且,一方的构成部件可具备突起状部90与壁部。这时,壁部能够规制另一方的构成部件相对一方的构成部件的位置。突起状部90及孔部91可配置在振动系统部件(音圈30、音圈支承部40、振动板 10、边缘11、振动方向转换部50等)中实际振动的部分的附近。这样,突起状部90直接阻止构成部件中由实际振动的一部分引起的外力(振动)。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外力(振动)对被相互固定的多个构成部件的固定状态带来不良影响。实际振动的部分可举出振动系统部件的一部分、支承振动系统部件的静止系统部件的一部分、振动系统部件的振动被直接传播的静止系统部件的一部分等。并且,如同图(d)所示,突起状部90具备被配置在孔部91内的柱状的支柱部及与具备突起状部90的一方的构成部件所具有的固定面(例如固定面12B1)相对向而被配置的法兰部90a。并且,该法兰部90a从孔部91的内侧向外侧延伸。法兰部90a的外径相对于法兰部90a附近的孔部91的外径较大。这样,能够规制支柱部在相对沿支柱部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位置,并规制法兰部90a沿支柱部的方向上的位置。一方的构成部件的固定面与法兰部90a之间被配置有另一方的构成部件的固定面。并且,多个固定面构成沿音圈30的振动方向的面。相互靠近的一方的构成部件的固定面与另一方的构成部件的固定面实际上可以平坦。这样,保持法兰部90a相対的多个固定面的接触状态。因此,被相互固定的构成部件能够以相互的固定面所接触的状态维持驱动部件14的振动方向和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上的固定状态。尤其,被相互固定的构成部件的固定面相接触,因此在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上,构成部件不会松动而能够维持良好的固定状态。并且,被相互固定的构成部件的固定面具备沿音圈30的振动方向的面。因此在音圈 30的振动方向上,实际上能够平行配置具有固定面的一方的构成部件与具有固定面的另ー 方的构成部件。并且,能够根据需要在对置的多个固定面之间配置树脂部件、弾性部件、缓冲部件、粘结剂等。图示的例子中,为了使扬声器装置1薄型化,各个构成部件被较薄地构成。即,构成部件在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上的厚度小于音圈30的振动方向上的长度。并且,构成部件在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上的厚度小于相对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及音圈30的振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长度。因此,比较薄的构成部件有时例如剖面形状变成弯曲状等发生变形。 并且,根据制造时的条件等,比较薄的构成部件有时会稍微弯曲。并且,在图示的扬声器装置1中,沿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层叠各构成部件而构成。因此,利用弯曲的构成部件吋,有时很难与其他部件良好地连结。并且,连结弯曲的构成部件与其他构成部件吋,有时固定力降低。并且,有时无法在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上将其他构成部件配置在所希望的位置上。 因此,能够利用突起状部90和孔部91,将构成部件維持成与其他构成部件大致平行的形状的同吋,使其固定于其他构成部件。并且,能够提高相互连结的构成部件的固定力。并且, 能够将构成部件在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关系设为所希望的位置关系。尤其, 在突起状部90或孔部91的周围设置固定面,由此能够将相互连结的构成部件的连结部分維持成相互大致平行的形状的同时固定。并且,多个构成部件被精度良好地固定在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上的所希望的位置上。并且,突起状部90具备刚性,由此能够抑制在音圈30的振动方向上产生位置偏移。 并且,被设置在突起状部90、孔部91的周围的固定面具备沿音圈30的振动方向的面。并且,固定面可具备平坦的面。通过利用这种突起状部90、孔部91、固定面,能够使构成部件在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与音圈30的振动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关系变得良好。图示的例子中,磁轭23A、振动板用框架12-1、12-2沿音圈30的振动方向被排列配置并固定在框架12上。磁轭部22规定磁隙20G在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上的宽度。振动板用框架规定振动板10在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上的位置。并且,音圈30被配置在被规定的磁隙20G内。该音圈30通过振动方向转换部50连结于振动板10。这时,例如磁轭部22与振动板用框架12-1、12-2在音圈30的振动方向、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上位于所希望的位置吋,能够抑制音圈30和振动板10中至少一方以相对音圈30的振动方向倾斜的状态配置。具备突起状部90的一方的构成部件例如由树脂部件构成。作为树脂部件可举出通过光照射(红外线等)、焊台等加热手段加热来熔化的热塑性树脂和焊锡等热熔型材料。 法兰部90a被连续设置在支承法兰部90a的支柱部的端部。该法兰部90a例如能够通过由加热压接部件压接支柱部来形成。尤其,当固定被相互固定的构成部件吋,以将突起状部90 插入于孔部91的状态热熔支柱部a的端部来形成法兰部90a。并且,法兰部90a也可以通过在支柱部a的端部压接与法兰部90a对应且具备模具的加热压接部件来形成。这样,能够相互固定或接合构成部件1A1、1A2。另外,以下所示的图中,将加热之前的支柱部a突出的突起状部90表示为“ IB (a) ”,将具有加热而熔化支柱部a的端部的法兰部90a的突起状部90表示为“lB(b)”。由具备模具的加热压接部件形成的法兰部90a可接触干与法兰部90a相对向的构成部件的上面。并且,也可在法兰部90a的下面复制构成部件的上面的表面形状。通过在法兰部90a的下面复制构成部件的表面形状,从而能够抑制被相互固定的构成部件在驱动部件14的振动方向上的位置偏移。并且,能够抑制在构成部件之间产生松动。作为加热突起状部90等被加热部件的手段,有外部加热手段和内部加热手段。外部加热手段为从被加热部件的外部的热源通过热传导(热的移动)加热的方法。内部加热手段为使被加热部件自身发热的方法。并且,由于使被加热部件的内部温度上升,因此能够抑制不希望加热的部件的温度上升。因此能够抑制不希望加热的部件中发生变形等。并且,有时沿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重叠薄型化的构成部件IA来构成扬声器装置1。这时,需要在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上精度良好地配置多个构成部件1A。这时,若 1个构成部件因熔敷时的加热而导致变形等,则导致对多个构成部件IA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带来不良影响。具体而言,已变形的振动板10(振动系统部件)有时无法沿所希望的振动方向振动。并且,已变形的音圈30 (振动系统部件)有时与后述的磁轭接触,发生异音。 并且,有时框架12变形,并无法将后述的磁轭配置在预定的位置上。这时,有可能引发音圈 30与后述的磁轭的接触。因此,能够通过利用内部加热手段来使多个构成部件IA的相对位置关系变得良好。作为外部加热手段的具体例可举出热风式熔敷、热板式熔敷、脉冲式熔敷、烙铁式熔敷等。作为内部加热手段的具体例可举出利用高频介质加热法的超声波熔敷、利用聚光的红外线或激光束的熔敷等。尤其,内部加热手段中熔敷实际上能够仅加热希望加热的被加热部件的一部分。 因此,能够抑制被加热部件发生变形等。可对与法兰部90a相对向的构成部件的表面施加表面处理。通过施加表面处理能够提高法兰部90a与构成部件的粘附力。并且,可以根据需要形成法兰部90a的同吋,使法兰部90a与构成部件一体化。并且,可在被相互固定的构成部件之间被形成不产生松动程度的间隙。图示的例子中,1对框架用连结部分53C、53C与连结部12B连结。框架用连结部分为前述的一方的构成部件的一例,连结部12B为另一方的构成部件的一例。连结部12B具备固定框架用连结部分53C的固定面12B1。在连结部12B的固定面12B1上被设置有突起状部90。框架用连结部分53C具备孔部91、91。在该孔部91被插入有突起状部90。此时, 1对框架用连结部分53C、53C以夹住连结部12B的状态被安装于固定面12B1。连结部12B 的固定面12B1呈阶梯差状。壁部12B2被设置在固定面12B 1的端部。壁部12B2被对置配置在框架用连结部分53C的端部。壁部12B2成为与连结部12B相対的定位部。并且壁部12B2可在音圈30的振动方向上规制框架用连结部分53C的移动。图37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或扬声器単元)的说明图(整体剖视图)。该扬声器装置1 (或扬声器単元W是图34 图36所示的例子的变形例(附图中对相同部位附加相同符号而省略重复说明)。扬声器装置1(或扬声器単元 1U)具备有剖面形状(与音圈30的振动方向交叉的剖面形状)为环状的音圈30。图示的例子中,导电部件被支承于环状的音圈支承部40。并且,音圈30实际上仅由导电部件构成,其也可具有环状的刚性。导电部件可为具有起点与终点的导线、具有筒状形状的金属部件或金属膜,能够利用公知的材料。音圈30可由一个导电部件构成,也可由多个导电部件构成。由多个导电部件构成音圈30吋,例如可在被缠绕的一方的导线上缠绕另一方的导线来构成音圈30 (双音圈)。 音圈30可具备音圈支承部40。该音圈支承部40可由公知的树脂材料构成。为了谋求音圈 30的轻量化,由筒状的树脂部件构成音圈支承部40,也可在该音圈支承部40的外周侧面形成作为导电部件的导电层。音圈支承部40可在音圈30的振动方向上具备刚性。图示的例子中,磁路20具备有磁轭部22、磁石21、薄板23,磁轭部22具备外周筒部22a、底面部22b、柱部22c。磁石21磁性接合于柱部22c,在薄板23的外周面与磁轭部 22的外周筒部2 之间被形成磁隙20G。磁轭部22和柱部22c可由不同的部件构成,也可一体地构成。并且,可以将柱部22c设为磁石或者将磁石21及柱部22c设为一体的磁石。 作为构成磁路20的构成部件的磁轭部22、磁石21、薄板23由磁性体构成。磁石21可为稀土类磁石、铁素体类磁石,能够利用公知的磁性材料。并且,图示的例子中被示出単一的磁石21,但考虑磁性效率等可利用多个磁石。利用多个磁石吋,可組合利用稀土类磁石、铁素体类磁石。图示的例子为所谓的内磁式磁路,但也可为外磁式磁路、共同使用内磁式及外磁式磁路的磁路及利用多个磁石的排斥型磁路,磁路的形态不特別限定于此。振动方向转换部50通过刚性的筒状连结部件92连结于音圈30。详细而言,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音圈用连结部分53A通过筒状连结部件92与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连
η ο筒状连结部件92具备刚性的安装面部92c、第1筒状连结部92a、第2筒状连结部 92b。刚性安装面部92c具有沿相对音圈30的振动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安装面92cl。第1筒状连结部9 连结于音圈用连结部分53A。详细而言,第1筒状连结部92a的内周面与音圈用连结部分53A的外周面接触。由此,第1筒状连结部9 将音圈用连结部分53A相对音圈30配置在预定的位置。第2筒状连结部92b连结于音圈30。详细而言,第2筒状连结部 92b的外周面与音圈支承部40的内周面接触。由此,第2筒状连结部92b将音圈支承部40 相对音圈用连结部分53A配置在预定的位置。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第2连杆部分51B在第3关节部分52_3附近具备弯曲部 M。通过设置弯曲部M,从而能够抑制振动方向转换部50振动时第1连杆部分51A与第2连杆部分51B接触而发生异音之类的不良情況。弯曲部M具备在从第1连杆部分51A朝向振动板10的方向上为凸状的剖面形状。图38、图39、图40、图41、图42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说明图(图38为整体剖视图,图39为局部剖视图,图40是表示中高频再生用扬声器単元(扩音器)的结构例的剖视图,图41为附属零件安装图,图42为外观图。)。在此也在附图对与前述的说明相同的部分附加相同的符号而省略重复说明。扬声器装置1具备有壳体300。在该壳体300内的空间S被配备有具备前述的第 1振动板10-1和第2振动板10-2的扬声器単元1U。壳体300通过结合2个零件300-1、 300-2来在内部形成气密的空间S。在壳体300的外周缘被配置有导光部件304。在扬声器装置1动作时等,从由LED等自发光元件构成的光源(省略图示)向导光部件304导入光。 由此,能够从导光部件向壳体300的周围发射光。能够根据该光提高扬声器装置1的设计性。并且,用户能够确认扬声器装置1的位置。并且,还能够将该扬声器装置1作为光源活
ο并且,在壳体300的表面被安装有罩302。该罩302具备多个孔部。扬声器単元 IU发射的声波穿过该孔部被放出至外部。罩302由冲孔网等公知的部件构成。在壳体300 的外部被引出用于进行音频信号的输入的配线303。在壳体300的空间S内,磁路20和振动板10 (第1振动板10_1和第2振动板10_2) 在音圈30的振动方向上被排列配置。即,使磁路20与振动板10不在振动板30的振动方向上重叠。为了实现薄型的扬声器装置1,壳体300的2个零件300-1、300-2之间的距离必然变短,因此磁路20被配置在壳体300附近。这样在磁路20被配置在壳体300附近的扬声器装置1中,驱动时音圈30产生焦耳热。该焦耳热作为辐射热从磁路20被放出至壳体。因此,有辐射热传递至壳体300而壳体300变形之虞。为了消除该顾虑,扬声器装置1具备被支承于壳体300的放热用部件 301。放热用部件301由金属部件、导热率较高的部件(例如铝等金属板)构成。并且,放热用部件301能够由具有与磁路20相对向的表面301a和与壳体300的外侧空间相对向的表面301b的板状部件构成。放热用部件301被配置在壳体300的开ロ部300p内。并且,放热用部件301被配置在磁路20附近。由此,驱动时从磁路20产生的热有效地被辐射至放热用部件301。放热用部件30将被辐射的热放出至壳体300的外部。壳体300的开ロ部300p被放热用部件 301堵塞,因此可确保壳体300内的空间S的气密性。并且,壳体300维持壳体300和放热用部件30相连结的连结部分的气密性的同时也可具备放出声波的导管(放音部)。扬声器装置1中,在壳体300被配备具有与第1振动板10-1和第2振动板10_2 相应的2个音响放射面的中高频用扬声器単元(扩音器)100T。如图40所示,中高频用扬声器単元100T中被对置配置有相同形态的第1単元100T-1和第2単元100T-2。与扬声器単元IU相同的音频信号通过高通滤波器被输入至中高频用扬声器単元100T的第1単元 100T-1和第2单元100T-2。并且,第1单元100T-1和第2单元100T-2所具有的第1振动板IO-I(IlOT)和第2振动板10-2 (110T)相互同步振动。中高频用扬声器単元100T基本上为组合1对图30所示的中高频用扬声器単元的扬声器単元。并且,振动板(图示的例子中为圆顶型振动板)110T通过边缘IllT被振动自如地支承于框架112T。并且,音圈130T直接或通过音圈支承部140T连结于振动板110T。 并且,音圈130T被振动自如地配置在磁路120T的磁隙内。图示的例子中,磁路120T由磁轭121T、磁石122T、薄板(第1薄板122T)及吸音部件124T构成。中高频用扬声器单元100T的第1单元100T-1与第2单元100T-2的各框架112T 可以被接合,或者各框架112T被一体地形成。并且,若第1単元100T-1和第2単元100T-2 的各框架112T分別被支承于壳体300,则两者可设置间隔而被配置。框架112T、112T之间设置间隙吋,可在框架112T、112T之间配置缓冲部件。通过配置缓冲部件,能够使框架112T、 112T的振动衰减。扬声器装置1具备有将壳体300旋转自如地安装于被安装部件的安装部400。该安装部400相对壳体300可一体地形成。或者可由与壳体300不同的构成部件形成安装部 400。由不同的构成部件构成的安装部400可连结于壳体300的外側。安装部400具备将壳体300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被安装部件的旋转用支承部件401, 并且具备有旋转自如地容纳旋转用支承部件401的容纳部400A。旋转用支承部件401被嵌合安装于容纳部400A。详细而言,旋转支承部件401的轴支承嵌合部401A旋转自如地嵌合于安装部400上的被嵌合部400S。容纳部400A被形成为从壳体300的外周缘进入至内侧,壳体300具有相对容纳部 400A独立的气密空间。安装部400相对壳体300被一体地形成吋,被设置隔开被配备扬声器単元IU的壳体300内的空间S与容纳部400A并截止空气的出入的壁框。并且,安装部 400相对壳体300分体地连结吋,被设置将安装部400连结于壳体300的外周框的连结部。这样的扬声器装置能够作为各种电子设备或车载用有效地利用。图43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电子设备的说明图。在如同图(a)所示的手机或便携终端设备的电子设备2或者如同图(b)所示的平板显示器的电子设备3中,即使在作为电子设备3所具备的被安装部件的筐体内容纳扬声器装置1,或者在作为电子设备的被安装部件的筐体侧面安装扬声器装置1,也能够縮小设置扬声器装置1所需的厚度空间, 因此能够使整个电子设备薄型化。并且,在被薄型化的电子设备中也能够得到充分的音频输出。图44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的汽车的说明图。同图(a) 所示的汽车4能够通过扬声器装置1的薄型化扩大车内空间。尤其作为被安装部件,即使在顶棚4a、背盘4b、仪表板如或门板上安装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1,也能够使向车内空间的突出变得较小,井能够扩大驾驶员的操作空间或室内空间。并且,由于可以得到充分的音频输出,因此即使在杂音较多的高速行驶时等,也能够在车内舒适地享受音乐或视听广播。在汽车内,如同图(b)所示在仪表板如的上面D配置扬声器装置1 吋,通过在扬声器装置1的上面及左右设置放音部,从而能够通过仪表板4c两侧的侧面玻璃、、Se或挡风玻璃Fe、后侧玻璃も反射声音并在车室内得到高效的视听音。并且,为了向如同图(c)所示的设置在左右的放音部有效地引导声波,可在与振动板30对置的壳体300 等静止部设置均衡器304。并且,可在仪表板等被安装部件安装如图27所示的方式例的电子设备,能够按照乘坐汽车的乘客的人数或乘车位置在车内形成所希望的音场。并且,由图 44(c)图示的扬声器装置1中被设置有放音部320。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根据扬声器装置1 的安装空间或汽车内的形状,将放音部320设置在挡风玻璃Sg侧和相对于挡风玻璃Sg的相反側。图45、图46是安装在汽车内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的安装例的说明图。图示的例子中,安装部400被安装于汽车内的壁部4d。并且,扬声器装置1通过安装部400被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壁部4d。并且,扬声器装置1能够相对于壁部4d通过安装部400靠近或远离壁部4d。详细而言,图45 (a)所示的扬声器装置1在从壁部4d向坐席 (内側)的方向上以突出的方式被配置。图45(b)所示的扬声器装置1被配置在壁部4d附近。尤其,位于壁部4d侧的扬声器装置1的音响放射面与壁面4d-l相对向。此时,在位于壁部4d侧的音响放射面与壁面4d-l之间被设置有距离L量的间隙。该距离L比较小。图 45(a)、(b)中,扬声器装置1以靠近前部坐席(驾驶席)的状态被安装于壁部4d。图46 (a) 所示的扬声器装置1为从驾驶席侧观察图45(a)所示的扬声器装置1的图。图46(b)与图 45(b)的扬声器装置1的安装例相同,是表示在壁部4d附近配置扬声器装置1的安装例的图。图46(a)、(b)中,将扬声器単元IU以靠近背面玻璃的状态被安装于壁部4d。并且,图 45(a)、图46(a)中,在扬声器単元IU的长轴方向沿朝向前部坐席和后部坐席(ST)的方向的方向上,扬声器装置1被安装于壁部4d。并且,图45(b)、图46(b)中,在扬声器単元IU 的短轴方向沿朝向前部坐席和后部坐席的方向的方向上,扬声器装置1被安装于壁部4d。图45、图46所示的扬声器装置1具备有多个扬声器単元1U、多个中高频用扬声器単元100T。并且,多个扬声器単元1U、多个中高频用扬声器単元100T构成扬声器装置1的多个音响放射面。在该音响放射面与被配置在扬声器装置1附近的壁部4d所具有的壁面 4d-l之间被设置有预定距离L量的间隙。该距离L比较大时,有时由壁部4d反射的声波与扬声器装置1发射的声波相互干渉,对扬声器装置1所提供的无指向性产生不良影响。由此,从使扬声器装置1所提供的无指向性良好的这一点考虑,优选将距离L设得较小。換言之,优选将扬声器装置1的音响放射面配置在壁部4d附近。并且,图示的例子中,扬声器装置1通过安装部400被安装在壁部4d,但不限定于此。可在壁部4d直接安装扬声器装置1。这时,扬声器装置1的一部分被配置在壁部4d 内。并且,壁部4d支承扬声器装置1的外周部。并且,扬声器装置1的一方的音响放射面与壁部4d外侧的空间相对向。并且,扬声器装置1的另一方的音响放射面与壁部4d内的空间相对向。这时,壁部4d可具备将从扬声器装置1的另一方的音响放射面发射的声波引导至壁部4d的外侧空间的导声管或导管。即,壁部4d也可用作图23所示的壳体。并且,作为具备扬声器装置1的建筑物,在以人的居住为用途的住宅(建筑物)或可容纳多数人员举行会议、演讲会、聚会等的宾馆、旅馆或研修设施等(建筑物)中,在作为被安装部件的壁或顶棚设置扬声器装置1吋,能够縮小设置扬声器装置1所需的厚度空间, 所以能够除去室内不需要的空间,并能够有效活用空间。并且,近几年,随着投影机或大画面电视等的普及,设置具备音响/影像设备的居室的例子日益多见,另ー方面,不设置具备音响/影像设备的居室而将起居室等作为家庭影院使用的实例也多见。在这种实例中,通过使用扬声器装置1,能够使起居室家等简易地庭影院化,进而能够进ー步有效地活用起居室内的空间。另外,扬声器装置1的配置地点例如可以举出居室内的顶棚或壁等(被安装部件)。此外,列举扬声器装置1的应用例。在冰箱、洗衣机、浴室热水器的控制板、微波炉、空调、时钟、电饭锅、煤油扇形加热器等家庭用电气设备中,能够作为用于将设备的动作状态告知用户的音频再生构件、作为用于提高弹钢球、投币式游戏机面板等游戏机或娱乐设备的演出效果的音响发生构件、作为头戴式耳机、耳机、助听器、乐器用扬声器、扩音用扬声器、舞台用扬声器、会场用扬声器、卡拉OK用扬声器等有效地应用扬声器装置1。并且,作为在公路噪音降低用系统中使用的截止外部声音的截止机构,还能够将扬声器装置1安装在公路的壁面等预定的被安装部件。另外,还能够作为振动发生装置活用扬声器装置1,而且还能够作为体感用执行器(体感音响装置等)有效地活用扬声器装置 1。以上,參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叙述,但具体的结构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有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的设计变更等也包含于本发明中。并且,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只要在其目的及结构等上不存在特別的矛盾或问题,就能够流用相互的技木。另外, 在本申请中,2008年1月28国际申请的PCT/JP2008/051197、2008年10月14日国际申请的 PCT/JP2008/068580,2008 年 10 月 27 日国际申请的 PCT/JP2008/069480,2008 年 10 月 23 日国际申请的 PCT/JP2008/069269.2009 年 2 月 27 日国际申请的 PCT/JP2009/053752、 2009年2月沈日国际申请的PCT/JP2009/053592、2009年1月20日国际申请的PCT/ JP2009/050764、2009 年 3 月 19 日国际申请的 PCT/JP2009/055533、2009 年 3 月 19 日国际申请的 PCT/JP2009/055496、2009 年 3 月 19 日国际申请的 PCT/JP2009/055497、2009 年 3 月 19 日国际申请的 PCT/JP2009/055498、2009 年 3 月 19 日国际申请的 PCT/JP2009/055534、 2009年3月19日国际申请的PCT/JP2009/055523、2009年3月19日国际申请的PCT/ JP2009/055524.2009 年 3 月 19 日国际申请的 PCT/JP2009/055525、2009 年 3 月 19 日国际申请的 PCT/JP2009/055526、2009 年 3 月 19 日国际申请的 PCT/JP2009/055527、2009 年 3 月19日国际申请的PCT/JP2009/055528、2009年7月9日国际申请的PCT/JP2009/6M82、 2009年7月9日国际申请的PCT/JP2009/6M83、2009年7月9日国际申请的PCT/ JP2009/6M84、2009年7月9日国际申请的PCT/JP2009/6M77、2009年7月9日国际申请的 PCT/JP2009/62478、2009 年 7 月 9 日国际申请的 PCT/JP2009/62479、2009 年 7 月 9 日国际申请的 PCT/JP2009/62480,2009 年 7 月 9 日国际申请的 PCT/JP2009/6248U2009 年 7 月 29 日国际申请的PCT/JP2009/6;3525、2009 年 7 月四日国际申请的 PCT/JP2009/6;35^、2009 年7月四日国际申请的PCT/JP2009/62527中记载的全部内容編入本申请中。
权利要求
1.一种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扬声器单元与安装该扬声器单元的壳体,所述扬声器单元具备振动板、沿振动方向振动自如地支承所述振动板的静止部及被设置在该静止部且通过音频信号向所述振动板提供振动的驱动部, 所述驱动部具备磁路,沿与所述振动板的振动方向不同的方向形成磁隙; 音圈,沿所述磁隙振动;及振动方向转换部,转换所述音圈的振动的方向并传递至所述振动板, 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具备使被形成在所述音圈与所述振动板之间的连杆部分的角度进行转换的连杆机构,所述壳体在与所述扬声器单元之间形成规定的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的一端部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角度变更自如地被连结于所述音圈,并且另一端部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角度变更自如地被连结于所述振动板,分别相对所述振动板的振动方向及所述音圈的振动方向被斜设而配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被所述扬声器单元与所述壳体包围的空间被密封。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多个所述扬声器单元,在所述壳体的外周面,音响放射面朝向不同方向的多个所述扬声器单元被安装在对置的位置,所述扬声器单元的音响放射面与外部相对向。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扬声器单元之间被设置有减振部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将所述连杆部分作为第1连杆部分,并在该第1连杆部分与所述静止部之间具备作为所述连杆机构的第2连杆部分,在支承所述第2连杆部分的所述静止部的局部被安装有所述减振部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部件具备高频截止功能,所述高频截止功能截止所述音圈通过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传递至所述振动板的振动中由高频率规定的所述振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动板被形成为锥形或圆顶形。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备将其内部的空间划分为第1空间与第2空间的壁部,通过被安装于所述壁部,所述扬声器单元的一部分被配置在所述第1空间,所述第1空间为被所述壁部、所述扬声器单元及所述壳体包围的实际上被密封的空间。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连结部,所述连结部在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中靠所述音圈侧的端部与所述音圈的靠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侧的端部之间具备使两端部的位置沿所述振动板的振动方向不同地进行连结。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与包含所述振动板及所述音圈的被安装部件连结,并且具备靠近该被安装部件的关节部分,在靠近所述关节部分的所述被安装部件的面侧被形成有避免与所述关节部分接触的接触回避部。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与包含所述振动板及所述音圈的被安装部件连结,并且具备靠近该被安装部件的关节部分,在与所述关节部分对置的所述被安装部件的面侧被形成有接合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与所述被安装部件的粘结部件的容纳部。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具备在所述音圈与所述振动板之间被角度变更自如地斜设的刚性的连杆部分和被形成在该连杆部分的两端的关节部分,所述关节部分由曲折自如的连续部件形成,所述连续部件由横跨该关节部分的两侧的部分连续。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音圈具备平面状且被缠绕成环形的导电部件和支承所述导电部件的刚性的基体,在所述基体中靠所述导电部件的外侧的表面被构图形成有导电层。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配备一对所述导电层,以使环绕所述导电部件,且作为用于向所述导电部件输入音频信号的中继线发挥功能。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保持部,所述保持部在所述静止部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向所述音圈的振动方向振动自如地保持所述音圈。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具备第1保持部与第2保持部,所述第1保持被配置在所述音圈的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侧,所述第2保持部被配置在所述音圈的与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相反的一侧。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连结部,所述连结部在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中靠所述音圈侧的端部与所述音圈的靠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侧的端部之间使两端部的位置沿所述振动板的振动方向不同地进行连结,在所述连结部与所述静止部之间,所述第1保持部被配置在该连结部的左右,所述第2保持部在所述音圈的靠与所述连结部连结的一侧的相反侧,相对于所述音圈被左右配置,所述第1保持部及所述第2保持部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将所述音圈大致左右对称地保持在所述静止部。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保持部的中央部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被保持在所述静止部,其两端被连接于所述音圈的左右端。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保持部及所述第2保持部通过安装单元将所述连结部及所述音圈保持在所述静止部。
21.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音响放射面朝向相互成为相反方向的方向。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扬声器单元所具备的所述音圈或所述振动板向相互相反方向振动,并且以实际上相同的相位振动。
23.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在所述振动板的振动方向上的宽度由被配置在所述对置的位置上的所述多个扬声器单元的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所具有的、在所述振动板的振动方向上的宽度规定。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在所述振动板的振动方向上的宽度实际上与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在该振动板的振动方向上的宽度相同。
2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在所述振动板的振动方向上的宽度由被配置在所述对置的位置上的所述多个扬声器单元的所述磁路所具有的、在所述振动板的振动方向上的宽度规定。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在所述振动板的振动方向上的宽度实际上与所述磁路在该振动板的振动方向上的宽度相同。
2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扬声器单元所具有的所述振动板被靠近配置。
2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在所述音圈的振动方向上的宽度由所述扬声器单元在该音圈的振动方向上的宽度规定。
29.如权利要求观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在所述音圈的振动方向上的宽度由所述扬声器单元所具有的1对所述磁路之间的距离规定。
30.如权利要求四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被形成在所述壳体与所述扬声器单元之间的空间所具有的在所述音圈的振动方向上的宽度,相对于该扬声器单元所具有的在该音圈的振动方向上的宽度较小。
31.一种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扬声器单元与支承该扬声器单元的壳体,被安装于所述壳体的外周面的所述扬声器单元中,该扬声器单元的音响放射面与外部相对向,所述扬声器单元具备振动板、沿振动方向振动自如地支承该振动板的静止部及被设置在该静止部且通过音频信号向所述振动板提供振动的驱动部,所述驱动部具备形成磁隙的磁路;被输入音频信号,且沿与所述振动板的振动方向不同的方向振动的音圈;及转换所述音圈的振动的方向并传递至所述振动板的刚性的振动方向转换部,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的一端部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角度变更自如地被连结于所述音圈,并且另一端部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角度变更自如地被连结于所述振动板,分别相对所述振动板的振动方向及所述音圈的振动方向被斜设而配置, 所述壳体在与所述扬声器单元之间形成规定的空间, 所述壳体的音响放射侧的面具备由长轴及短轴规定的平面形状, 所述短轴方向上的所述壳体的外周部与所述扬声器单元之间的距离,相对于所述扬声器单元在该方向上的宽度较小或大致相等。
32.—种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扬声器单元与支承该扬声器单元的壳体,被安装于所述壳体的外周面的所述扬声器单元中,该扬声器单元的音响放射面与外部相对向,所述扬声器单元具备振动板、沿振动方向振动自如地支承所述振动板的静止部及被设置在该静止部且通过音频信号向所述振动板提供振动的驱动部, 所述驱动部具备磁路,沿与所述振动板的振动方向不同的方向形成磁隙; 音圈,沿所述磁隙振动;及振动方向转换部,转换所述音圈的振动的方向并传递至所述振动板, 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具备使被形成于所述音圈与所述振动板之间的连杆部分的角度进行转换的连杆机构,所述壳体在与所述扬声器单元之间形成规定的空间, 所述壳体的音响放射侧的面具备由长轴及短轴规定的平面形状, 所述短轴方向上的所述壳体的外周部与所述扬声器单元之间的距离相对所述扬声器单元在该方向上的宽度较小或大致相等。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在所述短轴的方向上的宽度相对所述扬声器单元在该方向上的宽度大致相寸。
34.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多个所述扬声器单元,被邻接配置的所述扬声器单元的振动板之间的距离相对于所述壳体在所述短轴的方向上的所述壳体的外周部与所述扬声器单元的振动板之间的距离较小。
35.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作为低频再生用扬声器单元具备所述扬声器单元,具备多个所述低频再生用扬声器单元与被安装于所述壳体的外周面的多个中高频再生用扬声器单元,所述多个低频再生用扬声器单元及所述多个中高频再生用扬声器单元其音响放射面被朝向互不相同的方向,并被配置在对置的位置上,被配置在相同的音响放射面侧的所述低频再生用扬声器单元及所述中高频再生用扬声器单元沿所述壳体的所述长轴被排列安装。
36.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多个低频再生用扬声器单元之间被配置有所述中高频再生用扬声器单元。
37.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扬声器单元具备由长轴及短轴规定的平面形状,所述扬声器单元被安装于所述壳体,以便所述壳体的短轴与所述扬声器单元的长轴成为大致相同的方向。
38.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扬声器单元具备由长轴及短轴规定的平面形状,所述扬声器单元被安装于所述壳体,以便所述壳体的短轴与所述扬声器单元的短轴成为大致相同的方向。
3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将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设为第1扬声器装置,具备所述第1扬声器装置的第1板与具备第2扬声器装置的第2板在彼此的侧部可转动地连结。
40.一种权利要求39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被安装于被安装部件。
41.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被安装于被安装部件。
42.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被安装部件为仪表板。
43.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被安装部件为顶棚、背盘。
44.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被安装于被安装部件。
45.一种建筑物,其特征在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被安装于被安装部件。
4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1对所述振动板,且具备振动自如地连结该1对振动板与所述音圈的1对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所述1对振动方向转换部被配置在所述1对振动板之间,并且连结所述1对振动板并使之以相互靠近或分离的方式联动,被配置在所述静止部附近的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的一部分通过所述静止部被振动自如地支承,被配置在所述驱动部附近的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的一部分通过所述驱动部被振动自如地支承。
47.一种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静止部、驱动部及振动体,所述振动体具备多个振动板,被振动自如地支承于所述静止部;及振动方向转换部,被设置在所述多个振动板中相对向的第1振动板与第2振动板之间, 连结所述第1振动板与所述第2振动板并使之以相互靠近或分离的方式联动,被配置在所述静止部附近的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的一部分通过所述静止部被振动自如地支承,被配置在所述驱动部附近的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的一部分通过所述驱动部被振动自如地支承。
48.如权利要求47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静止部具备连结框架与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的一部分的连结部, 所述连结部从所述框架朝向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延伸。
49.如权利要求48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部在所述振动板的振动方向上具备刚性。
50.如权利要求49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具备磁路,沿与所述振动板的振动方向不同的方向具有磁隙;及音圈,沿所述磁隙振动,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具备被配置在所述音圈与所述振动板之间的第1连杆部分与使该第1连杆部分的角度进行转换的第2连杆部分,所述连结部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与所述第2连杆部分连结。
51.如权利要求50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具备音圈用连结部分,将所述第1连杆部分连结于所述音圈;第 1关节部分,被设置在该第1连杆部分与所述音圈用连结部分之间;框架用连结部分,将所述第2连杆部分连结于所述连结部;及第2关节部分,被设置在该第2连杆部分与该框架用连结部分之间,所述第1关节部分与所述第2关节部分被配置在相对所述音圈实际上相同的高度。
52.如权利要求5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振动板的振动方向上具备1对被相互对置配置的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 1对所述音圈用连结部分连结于所述音圈, 1对所述框架用连结部分连结于所述框架的所述连结部,所述1对音圈用连结部分与所述音圈在所述振动板的振动方向上的厚度,实际上与所述1对框架用连结部分的厚度相同。
53.如权利要求52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具备连结所述第1连杆部分的中间部分与所述第2连杆部分的第 3关节部分,所述第2连杆部分在所述第3关节部分的附近具备弯曲部。
54.如权利要求53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曲部在从所述第1连杆部分朝向所述振动板的方向上具备凸状的剖面形状。
55.如权利要求M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支承所述静止部的壳体,所述磁路与所述振动板沿所述音圈的振动方向被排列配置, 所述磁路被配置在所述壳体的附近, 具备被支承于所述壳体的放热用部件,所述放热用部件具备与所述磁路相对向的表面和与所述壳体的外侧的空间相对向的表面,所述壳体与所述放热用部件的连结部分实际上截止空气在所述壳体内的空间与所述壳体外的空间之间的出入。
56.如权利要求55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热用部件被配置在所述壳体的开口部内, 并被配置在所述磁路的附近。
57.如权利要求56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将所述壳体旋转自如地安装于被安装部件的安装部。
58.如权利要求57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具备旋转用支承部件,所述旋转用支承部件将所述壳体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被安装部件,所述安装部件具备旋转自如地容纳所述旋转用支承部件的容纳部, 所述旋转用支承部件嵌入于所述容纳部。
59.如权利要求58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部具备从所述壳体的外周部朝向内侧突出的形状,所述壳体的外周部划分所述壳体内的空间与所述容纳部内的空间,所述壳体内的空间为气密的空间。
60.如权利要求59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将所述振动板连结于所述静止部的边缘, 所述边缘具备具有4个角部的环状的平面形状,所述角部及其附近处的所述边缘的一部分具备剖面形状为凸状或凹状的加强部。
61.如权利要求60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框架用连结部分或所述音圈用连结部分具备朝向所述振动板凸状的振动规制部件。
62.如权利要求47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支承所述静止部的壳体,所述壳体具备有沿所述振动板的振动方向延伸的外周侧面, 在所述壳体的外周侧面被设置有具有开口部的放音部。
63.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权利要求62所述的扬声器装置被安装于被安装部件,所述壳体的外周侧面沿通过被安装有所述扬声器装置的所述被安装部件的一部分的方向延伸,在所述被安装部件的附近的壳体的局部被设置有均衡器, 所述均衡器与被配置在所述被安装部件侧的所述振动板相对向。
64.如权利要求47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板、所述静止部及所述驱动部分别由1个或多个扬声器用构成部件构成, 被相互固定的多个扬声器用构成部件中,一方的所述扬声器用构成部件具备突起状部,另一方的所述扬声器用构成部件具备被插入所述突起状部的孔部, 所述突起状部沿相对所述驱动部件的振动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扬声器装置,该扬声器装置(1)具备扬声器单元(1U)和安装扬声器单元(1U)的壳体(300),扬声器单元(1U)具备振动板(10)、沿振动方向振动自如地支承振动板(10)的静止部(100)及被设置在静止部(100)且通过音频信号向振动板(10)提供振动的驱动部(14),驱动部(14)具备磁路(20),沿与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不同的方向形成磁隙;音圈(30),沿磁隙振动;及振动方向转换部(50),转换音圈(30)的振动的方向并传递至振动板(10),振动方向转换部(50)具备使被形成在音圈(30)与振动板(10)之间的连杆部分(51)的角度进行转换的连杆机构(50L),壳体(300)在与扬声器单元(1U)之间形成规定的空间(S)。
文档编号H04R9/04GK102577435SQ20108004608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1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15日
发明者佐相康宏, 堀米实, 大嶋健一, 小林博之, 尾泻要儿, 引地俊博, 早坂伸一, 胜田天平, 长泽宏大, 长泽拓荣, 阿部泰久, 高桥俊一 申请人:日本东北先锋公司, 日本先锋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