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和电视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872694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背光模组和电视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装置领域,具体而言,涉及ー种背光模组和电视机。
背景技术
随着电视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超薄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直下式LED背光模组需要很短的混光距离才能实现超薄设计,而基于普通的光学架构在减小混光距离时,会出现明显的LED灯影现象,很难实现较好的主观效果,从而影响显示器的显示效果。如图I所示的传统膜片架构,LED光源I发出的光经过普通扩散板2和增亮膜3,会出现明显的LED灯影现象,即使再使用反射式偏光增亮膜4进行遮盖也无法有效消除LED灯影。因此,需要一种新的背光模组,在明显缩短混光距离的同时能够有效地消除灯影,从而实现超薄设计,实现较好的显示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新的背光模组,在明显缩短混光距离的同时能够有效地消除灯影,从而实现超薄设计。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ー种背光模组,包括第一光扩散板和第二光扩散板,所述第一光扩散板与所述第二光扩散板之间相互平行,所述第一光扩散板的入光面和所述第二光扩散板的入光面上分别设置有微结构。在该技术方案中,使用了两块光扩散板,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只米用一块光扩散板,实现了对背光的进ー步扩散,更好地消除了灯影,从而实现更短的混光距离,使背光模组更薄;另外,两块光扩散板上的入光面上分別设置有微结构,采用微结构的扩散板,对光的扩散效果更优,更好地保证了所述背光模组的的扩散效果和透光度。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微结构为条状凸起。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在所述第一光扩散板的入光面和所述第二光扩散板的入光面上分別设置有多条所述条状凸起。在该技术方案中,在所述第一光扩散板的入光面和所述第二光扩散板的入光面上分别设置有多条所述条状凸起,即每个扩散板上均设置有多个所述微结构,増加了使背光发生散射的结构,可以有效扩散背光。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在每块光扩散板上,任意两条所述条状凸起之间相互平行。在该技术方案中,在每块光扩散板上,任意两条所述条状凸起之间相互平行,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在每块光扩散板上,任意两条相邻的所述条状凸起之间的间距均相等。在该技术方案中,任意两条相邻的所述条状凸起之间的间距均相等,即所述的多条条状凸起均匀分布,从而使从所述扩散板的出光面射出的光更加均匀,对背光的扩散效果更好。[0014]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光扩散板的条状凸起所在的直线与所述第ニ光扩散板的条状凸起所在的直线的夹角大于O度且小于等于90度。在该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光扩散板的条状凸起所在的直线与所述第二光扩散板的条状凸起所在的直线的夹角大于O度且小于等于90度,由于所述的微结构为条状凸起,所以当混光距离过短时,就会出现一列一列的条状灯影,因此本技术方案中使两块扩散板的条状凸起成一定的角度,则可以有效的消除所述条状灯影;特别的,当该夹角为90度吋,达到最佳效果,不仅消除了灯影,而且透光度损失极小,在相同的混光距离下实现了最好的显示效果,因此,对于达到ー个固定的显示效果标准,在夹角为90度时,可以实现最短的混光距离,从而使所述背光模组的厚度最小。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二光扩散板的入光面紧贴在所述第一光扩散板的出光面上。在该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光扩散板的入光面紧贴在所述第一光扩散板的出光面上,若两块扩散板未紧贴,则使所述背光模组增加了额外的厚度,与实现超薄的设计追求相背离;相应地,将两块扩散板紧贴着安装,则避免了无谓地空间占用,使所述背光模组满足超薄设计要求。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背光模组为直下式LED背光模组。在该技术方案中,背光光源采用LED,节能环保,发光效率高,而且使用寿命长,而且LED亮度高,将所述背光模组应用到LED显示屏上,则可以使显示屏更薄。综上所述,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显著减小了背光模组的混光距离,同时有效地消除了灯影,不仅实现了背光模组的超薄化设计,而且很好地保证了背光模组对背光的扩散效果。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视机,包括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所述的背光模组。还可以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模组应用于其他的显示或照明设备当中,在此无法穷举,不再赘述,但其应用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图I是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的任一扩散板的主视示意图;图4是图2中的任一扩散板的左视示意图;图5是图2中的任一扩散板的俯视示意图;其中,图I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ILED灯;2普通扩散板;3增亮膜;4反射式偏光增亮膜。图2至图5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5第一光扩散板;6第二光扩散板;7条状凸起;71条状凸起顶面;8光扩散板本体;9背光源;10第一光扩散板的出光面;11第二光扩散板的出光面;12第一光扩散板的入光面;13第二光扩散板的入光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歩的详细描述。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的扩散板的主视示意图;图4是图2中的扩散板的左视示意图;图5是图2中的扩散板的俯视示意图。 如图2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ー种背光模组,包括第一光扩散板5和第ニ光扩散板6,所述第一光扩散板5与所述第二光扩散板6之间相互平行,所述第一光扩散板5的出光面10和所述第二光扩散板6的出光面11上分别设置有微结构。在该技术方案中,使用了两块光扩散板,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只米用一块光扩散板,实现了对背光的进ー步扩散,更好地消除了灯影,从而实现更短的混光距离,使背光模组更薄;另外,两块光扩散板上的入光面上分別设置有微结构,采用微结构扩散板,对光的扩散效果更优,更好地保证了所述背光模组的的扩散效果和透光度。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微结构为条状凸起7。当然,所述条状凸起7的截面可以是各种形状,例如矩形、半圆形等。图3至图5中所示的扩散板中,该条状凸起7的截面是梯形的(參考图3),可以从图5中看出,该条状凸起7的顶面71是矩形。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在所述第一光扩散板5的出光面10和所述第二光扩散板6的出光面11上分別设置有多条所述条状凸起7。在该技术方案中,在所述第一光扩散板5的出光面10和所述第二光扩散板6的出光面11上分別设置有多条所述条状凸起7,即每个扩散板上均设置有多个所述微结构,增加了使背光发生散射的结构,可以实现对背光的更好的扩散效果。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在每块光扩散板上,任意两条所述条状凸起7之间相互平行。在该技术方案中,在每块光扩散板上,任意两条所述条状凸起之间相互平行,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在每块光扩散板上,任意两条相邻的所述条状凸起之间的间距均相等。在该技术方案中,任意两条相邻的所述条状凸起7之间的间距均相等,即所述的多条条状凸起7均匀分布,从而使从扩散板的出光面射出的光更加均匀,对光的扩散效果更好。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光扩散板5的条状凸起所在的直线与所述第二光扩散板6的条状凸起所在的直线的夹角大于O度且小于等于90度。在该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光扩散板5的条状凸起所在的直线与所述第二光扩散板6的条状凸起所在的直线的夹角大于O度且小于等于90度,由于所述的微结构为条状凸起,所以当混光距离过短时,就会出现一列一列的条状灯影,因此本技术方案中使两块扩散板的条状凸起成一定的角度,则可以有效的消除所述条状灯影;特别的,当所述夹角为90度时达到效果最佳,不仅消除了灯影,而且透光度损失极小,在相同的混光距离下实现了最好的显示效果,因此,对于达到ー个固定的显示效果标准,在所述夹角为90度时,可以实现混光距离最短,从而使所述背光模组最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二光扩散板6的入光面13紧贴在所述第一光扩散板5的出光面10上。在该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光扩散板6的入光面13紧贴在所述第一光扩散板5的出光面10上,若两块扩散板未紧贴,则使所述背光模组增加了额外的厚度,与实现超薄的设计追求相背离;相应地,将两块扩散板紧贴着安装,则避免了无谓地空间占用,实现了使所述背光模组可以更薄的设计。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背光模组为直下式LED背光模组。在该技术方案中,背光光源9采用LED,节能环保,发光效率高,而且使用寿命长,并且将该直下式LED背光模组应用到显示屏上,则可以使显示屏更薄。从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明确,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光学原理可以如下背光源9发出的光线经过第一光扩散板5的入光面12进入该第一光扩散板5,发生折射,经过所述第一光扩散板5后从所述第一光扩散板5的出光面10射出,在从第一光扩散板5的出光面10射出之前,碰到第一光扩散板5的出光面10上的微结构,即条状凸起,发生散射,当光线从所述第一光扩散板5的出光面10射出之后已经变得比较均匀;紧接着光线又通过所述第二光扩散板6的入光面13射入,经过与在所述第一光扩散板5中类似的光传播过程后,从所述第二光扩散板6的出光面11均匀射出,整个实现过程与交叉增亮膜的作用原理类似,都是通过改变光的偏振方向从而实现光的均匀分布。此时,就可以消除灯影,主观上获得了足够令人满意的效果。在保证同一混光距离的基础上,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与使用普通扩散板的背光模组相比,可以省略部分膜片,比如反射式偏光增亮膜,也可以省略普通增亮膜,进ー步减小背光模组的厚度。若要使混光距离达到更小,例如缩短到原来的1/2乃至更小,实现超薄化设计,使用交叉条状凸起结构加一部分通用光学膜片即可有效消除灯影的存在,光分布均匀,达到令人满意的主观效果。这主要是利用微结构扩散板的特性,让光线透过光学复合材料漫射,产生ー个亮度分布均匀的光源,当然,若混光距离够长,则ー张微结构扩散板就可以实现令人满意的主观效果。但是要在混光距离更短为的情况下要确保没有灯影现象,则可以需要两张纵横交错的微结构扩散板,如此方可解除灯影的存在。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视机,包括如图2所示的背光模组。所述的背光模组包括第一光扩散板5和第二光扩散板6,所述第一光扩散板5与所述第二光扩散板6之间相互平行,所述第一光扩散板5的出光面10和所述第二光扩散板6的出光面11上分别设置有微结构。在该技术方案中,使用了两块光扩散板,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只米用一块光扩散板,实现了对背光的进ー步扩散,更好地消除了灯影,从而实现更短的混光距离,使背光模组更薄;另外,两块光扩散板上的入光面上分別设置有微结构,采用微结构扩散板,对光的扩散效果更优,更好地保证了所述背光模组的的扩散效果和透光度。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微结构为条状凸起7。图3至图5中所示的扩散板中,该条状凸起7的截面是梯形的,可以从图5中看出,该条状凸起7的顶面71是矩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在所述第一光扩散板5的出光面10和所述第二光扩散板6的出光面11上分別设置有多条所述条状凸起7。在该技术方案中,在所述第一光扩散板5的出光面10和所述第二光扩散板6的出光面11上分別设置有多条所述条状凸起7,即每个扩散板上均设置有多个所述微结构,增加了使背光发生散射的结构,可以实现对背光的更好的扩散效果。其中,在每块光扩散板上,任意两条所述条状凸起7之间相互平行。在该技术方案中,在每块光扩散板上,任意两条所述条状凸起之间相互平行,并且,在每块光扩散板上,任意两条相邻的所述条状凸起之间的间距均相等。需说明的是,任意两条相邻的所述条状凸起7之间的间距均相等,即所述的多条条状凸起7均匀分布,从而使从扩散板的出光面射出的光更加均匀,对光的扩散效果更好。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光扩散板5的条状凸起所在的直线与所述第二光扩散板6的条状凸起所在的直线的夹角大于O度且小于等于90度。在该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光扩散板5的条状凸起所在的直线与所述第二光扩散板6的条状凸起所在的直线的夹角大于O度且小于等于90度,由于所述的微结构为条状凸起,所以当混光距离过短时,就会出现一列一列的条状灯影,因此本技术方案中使两块扩散板的条状凸起成一定的角度,则可以有效的消除所述条状灯影;其中,当所述夹角为90度时达到效果最佳,不仅消除了灯影,而且透光度损失极小,在相同的混光距离下实现了最好的显示效果,因此,对于达到ー个固定的显示效果标准,则在所述夹角为90度时则可以实现混光距离最短,从而使所述背光模组最薄。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二光扩散板6的入光面13紧贴在所述第一光扩散板5的出光面10上。在该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光扩散板6的入光面13紧贴在所述第一光扩散板5的出光面10上,若两块扩散板未紧贴,则使所述背光模组增加了额外的厚度,与实现超薄的设计追求相背离;相应地,将两块扩散板紧贴着安装,则避免了无谓地空间占用,实现了使所述背光模组可以更薄的设计。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背光模组为直下式LED背光模组。在该技术方案中,背光光源9采用LED,节能环保,发光效率高,而且使用寿命长,而且LED亮度高,将所述背光模组应用到LED显示屏上,则可以使显示屏更薄。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原理如下背光源9发出的光线经过所述第一光扩散板5的入光面12进入所述第一光扩散板5,发生折射,经过所述第一光扩散板5后从所述第一光扩散板5的出光面10射出,在从所述第一光扩散板5的出光面10射出之前,碰到所述第一光扩散板5的出光面10上的微结构,即条状凸起,发生散射,当光线从所述第一光扩散板5的出光面10射出之后以及变得比较均匀;紧接着光线又通过所述第二光扩散板6的入光面13射入,经过与在所述第一光扩散板5中类似的过程后从所述第二光扩散板6的出光面11均匀射出。此时,主观上已经获得了足够令人满意的效果。在保证同一混光距离的基础下,与使用普通扩散板相比可以省略部分膜片,比如反射式偏光增亮膜可以省略,也可以省略普通增亮膜。若要使混光距离达到更小,例如缩短到原来的1/2乃至更小,实现超薄化设计,使用交叉条状凸起结构加一部分通用光学膜片即可有效消除灯影的存在,光分布均匀,达到令人满意的主观效果。[0070]这主要是利用微结构扩散板的特性,让光线透过光学复合材料漫射,产生ー个亮度分布均匀的光源,当然,若混光距离够长则ー张微结构扩散板就可以实现令人满意的主观效果。但是要在混光距离更短为的情况下要确保没有灯影现象,则需要两张纵横交错的微结构扩散板,如此方可解除灯影的存在。综上所述,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显著减小了背光模组的混光距离,同时有效地消除了灯影,不仅实现了背光模组的超薄化设计,而且很好地保证了背光模组对背光的扩散效果。还可以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模组应用于其他的显示或照明设备当中,在此无法穷举,不再赘述,但其应用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 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ー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光扩散板和第二光扩散板,所述第一光扩散板与所述第二光扩散板之间相互平行,所述第一光扩散板的出光面和所述第二光扩散板的出光面上分别设置有微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结构为条状凸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光扩散板的出光面和所述第二光扩散板的出光面上分別设置有多条所述条状凸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在每块光扩散板上,任意两条所述条状凸起之间相互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在每块光扩散板上,任意两条相邻的所述条状凸起之间的间距均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扩散板的条状凸起所在的直线与所述第二光扩散板的条状凸起所在的直线的夹角大于O度且小于等于90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扩散板的入光面紧贴在所述第一光扩散板的出光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I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扩散板的入光面紧贴在所述第一光扩散板的出光面上。
9.根据权利要求I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为直下式LED背光模组。
10.一种电视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I至9中任一所述的背光模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第一光扩散板和第二光扩散板,所述第一光扩散板与所述第二光扩散板之间相互平行,所述第一光扩散板的出光面和所述第二光扩散板的出光面上分别设置有微结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包括该种背光模组的电视机。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显著减小了背光模组的混光距离,同时有效地消除了灯影,不仅实现了背光模组的超薄化设计,而且很好地保证了背光模组对背光的扩散效果。
文档编号H04N5/64GK202442208SQ20122006071
公开日2012年9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23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23日
发明者丛晓东, 乔明胜, 钟强 申请人: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