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装置及具有其的移动终端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94195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摄像装置及具有其的移动终端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摄像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摄像装置及具有其的移动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终端特别是手机终端早已成为普及率最高的通讯工具,拍摄功能是目前移动终端的必备功能之一。闪光灯则能实现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模拟并补足环境光,从而实现在夜晚达到较好的拍摄效果。

如图1和图2所示,现有的闪光灯1大多为圆柱形或跑道形,且基本上都设置在摄像头2的一侧,由于在摄像头2的镜头的侧边产生光闪,拍摄过程中容易造成闪光阴影,严重的甚至会产生遮角等缺陷。

另外,在短时曝光的情况下难以对拍摄对象实现均匀平衡补光,不利于在暗光环境下拍摄以及提供影像后期所需的亮度等问题,最终导致在暗光环境下成像质量较差。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摄像头在暗光环境下成像质量较差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摄像装置及具有其的移动终端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摄像头在暗光环境下成像质量较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摄像装置,包括:摄像头和闪光灯,闪光灯为多个,多个闪光灯围绕摄像头设置。

进一步地,多个闪光灯为至少三个。

进一步地,摄像装置还包括:环形光学件,环形光学件环绕摄像头设置,多个闪光灯沿环形光学件的周向布置。

进一步地,多个闪光灯呈圆形排布,多个闪光灯所处的圆周线的圆心与环形光学件的圆心重合。

进一步地,相邻两个闪光灯与环形光学件的圆心之间的连线形成的夹角相等。

进一步地,多个闪光灯分别位于环形光学件的正投影中,闪光灯产生的光线沿与环形光学件的圆心线平行的方向进入环形光学件中。

进一步地,环形光学件背离闪光灯的表面具有呈阵列布置的导光点。

进一步地,环形光学件朝向闪光灯的表面上具有第一导光结构。

进一步地,第一导光结构为沿环形光学件的径向延伸并沿环形光学件的周向排布的“V”形纹。

进一步地,第一导光结构为菲涅尔纹。

进一步地,环形光学件的侧壁上具有多个向其外侧延伸的第二导光结构,闪光灯设置在第二导光结构的末端,闪光灯产生的光线通过第二导光结构进入环形光学件中。

进一步地,每个第二导光结构沿环形光学件的切线方向向外侧延伸。

进一步地,环形光学件的上、下表面均具有呈阵列布置的导光点。

进一步地,摄像装置还包括:摄像头镜片,摄像头镜片与摄像头相对设置。

进一步地,摄像装置还包括:主板,其中,摄像头和闪光灯设置于主板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设备,包括摄像装置,摄像装置为上述内容的摄像装置。

进一步地,还包括:壳体,摄像装置设置在壳体上。

应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摄像装置,包括摄像头和多个闪光灯,多个闪光灯围绕摄像头设置,多个闪光灯产生的光线能够均匀分散于与摄像头相对的空间环境中,实现均匀平衡补光,避免在暗光环境下拍照时产生闪光阴影或者遮角。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摄像头在暗光环境下成像质量较差的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现有技术的移动终端设备上的摄像头和闪光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的移动终端设备上的另一种摄像头和闪光灯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摄像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摄像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摄像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摄像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摄像装置的闪光灯的光路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摄像装置的环形光学件上的导光点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闪光灯;2、摄像头;10、摄像头;20、闪光灯;30、环形光学件;31、第一导光结构;32、第二导光结构;33、导光点;40、摄像头镜片;50、主板;60、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摄像装置,如图3所示,包括摄像头10和闪光灯20,闪光灯20为多个,多个闪光灯20围绕摄像头10设置。

应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摄像装置,包括摄像头10和多个闪光灯20,多个闪光灯20围绕摄像头10设置,多个闪光灯20产生的光线能够均匀分散于与摄像头10相对的空间环境中,实现均匀平衡补光,避免在暗光环境下拍照时产生闪光阴影或者遮角。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摄像头在暗光环境下成像质量较差的问题。

具体实施时,可选地,如图3所示,多个闪光灯20为至少三个,三个闪光灯20呈圆形排布,相邻的两个闪光灯20与所处圆周线的圆心之间的连线的夹角为120°,即三个闪光灯20等角均匀排布,使摄像头10周围的补光均匀。闪光灯20的个数根据所需的亮度效果、主板布局面积、功耗及成本等因素综合考虑。另外,多个闪光灯20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LED光源,LED的外形、高度、亮度、色温均可以不同。

为了能够达到更佳的补光效果,使闪光灯20发出的光线能够更加均匀地分散于与摄像头10相对的空间环境中,可选地,如图3、图4和图6所示,环绕摄像头10还设置环形光学件30,其中,多个闪光灯20沿环形光学件30的周向布置,多个闪光灯20可以位于环形光学件30的正下方也可以位于环形光学件30的外侧。可选地,多个闪光灯20呈圆形排布,多个闪光灯20所处的圆周线的圆心与环形光学件30的圆心重合且相邻两个闪光灯20与环形光学件30的圆心之间的连线形成的夹角相等,从而达到均衡补光,实现暗光环境下更佳的拍摄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摄像装置在具体装配时,闪光灯20贴片在主板50上,摄像头10也一体设置在主板50上,通过主板50对摄像头10和闪光灯20的工作进行控制。

实施例1:

如图4和图5所示,多个闪光灯20分别位于环形光学件30的正投影中,即多个闪光灯20位于环形光学件30的主体的正下方,环形光学件30朝向闪光灯20的表面上具有第一导光结构31,如图3所示,环形光学件30背离闪光灯20的表面具有呈阵列布置的导光点33,即第一导光结构31设置在环形光学件30的下表面,导光点33呈阵列布置在环形光学件30的上表面,可选地,第一导光结构31为沿环形光学件30的径向延伸并沿环形光学件30的周向排布的“V”形纹,闪光灯20产生的光线首先投射到环形光学件30下表面的V”形纹上,经过环形光学件30的反射后再折射至环形光学件30的上表面,从而使光线均匀扩散到与摄像头10相对的空间环境中,达到平衡补光的效果。

可选地,第一导光结构31也可以为菲涅尔纹,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2

如图6和图7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多个闪光灯20位于环形光学件30的外侧,具体地,环形光学件30的侧壁上具有多个向其外侧延伸的第二导光结构32,闪光灯20设置在第二导光结构32的末端,即闪光灯20处于环形光学件30的外侧并与环形光学件30处于同一平面内,如图8所示,闪光灯20产生的光线通过第二导光结构32由环形光学件30的侧壁进入环形光学件30中并经过相应的反射和折射后由环形光学件30上表面透出,从而使光线均匀扩散到与摄像头10相对的空间环境中,达到平衡补光的效果。

可选地,每个第二导光结构32沿环形光学件30的切线方向向外侧延伸,从而使每个闪光灯20发出的光线沿环形光学件30的切线方向进入环形光学件30并经过反射和折射后由上表面透出。

为了达到更好的导光效果,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环形光学件30的上、下表面均具有呈阵列布置的导光点33,导光点33能够使闪光灯20发出的光线更加均匀地扩散到与摄像头10相对的空间环境中,达到平衡补光的效果。环形光学件30下表面还贴有反射膜,反射膜能够将射向主板50的光线反射到环形光学件30内。

如图7和图8所示,为了达到更佳的拍摄效果,在摄像头10的上方还设置有与摄像头10相对的摄像头镜片40,摄像头镜片40的直径大于环形光学件30的直径,能够将摄像头10和环形光学件30完全覆盖,从而很好地保护摄像头10及环形光学件30,避免灰尘及水汽影响拍照效果,提高拍摄照片的质量。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设备,该移动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在此不做限定,该移动终端设备包括摄像装置,该摄像装置为上述实施例中的摄像装置。

如图5、图6和图7所示,该移动终端设备还包括:壳体60,该摄像装置通过主板50装配在壳体60上。采用该摄像装置的移动终端设备在暗光环境下拍照过程中,其闪光灯20的位置更加接近拍照时的最佳闪光位置,从而能够得到更加自然柔和的补光效果,提供均匀及充足的光线,在短时曝光的情况下对拍摄对象实现均匀平衡补光,避免产生闪光阴影和缺角等缺陷,从而实现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的全景照明拍摄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