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的视频信号传输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43157阅读:25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视频传输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改进的视频信号传输电路。



背景技术:

视频监控是安全防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前端摄像机、传输线缆、视频监控平台,视频监控以其直观、准确、及时和信息内容丰富而广泛应用于许多场合。随着计算机、网络以及图像处理、传输技术的飞速发展,视频监控技术也飞速的发展,但是现在大多数视频监控的信号传输仍然采用的是有线传输,布置复杂,容易因为各种因素使传输线发生损坏,使视频监控质量降低。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 203492140 U公开了一种视频图像的发射电路,提高了正常传输情况下视频图像的质量。但是,这种视频图像的传输电路的信号放大系数受外界干扰波动较大,导致在使用环境较为恶劣的情况下,视频图像的质量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改进的视频信号传输电路,能够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降低了放大电路对于视频信号的影响。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改进的视频信号传输电路,信号输入端通过第一电容连接至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第一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一电阻和第二电容接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二电阻连接至高电平,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三电阻连接至高电平,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四电阻连接至高电平,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至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五电阻连接至高电平,第三三极管的基极连接至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三三极管发射极通过串联的二极管和第六电阻接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至二极管和第六电阻之间,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串联的第七电阻、第八电阻和第三电容连接至第一运放的正相输入端,第一运放的反相输入端通过第九电阻接地,第一运放的反相输入端通过第十电阻连接至第一运放的输出端,第七电阻和第八电阻之间通过第四电容接地,第八电阻和第三电容之间通过串联的第五电容和第十一电阻连接至第一运放的输出端,第一运放的输出端通过第十二电阻连接至信号输出端,第一运放的正相输入端通过第十三电阻接地。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使用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组成共射放大电路,通过第三三极管对于第二三极管的反馈控制,实现对于公射放大电路放大系数的动态调节。第一运放用来对经过共射放大电路放大后的视频信号进行过滤,另外,第二电容和第三电容可以对放大电路的前级输入信号和后级输出信号进行初步过滤,进一步提高视频信号输出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电路图。

图中:IN、信号输入端;OUT、信号输出端;Q1、第一三极管;Q2、第二三极管;Q3、第三三极管;R1、第一电阻;R2、第二电阻;R3、第三电阻;R4、第四电阻;R5、第五电阻;R6、第六电阻;R7、第七电阻;R8、第八电阻;R9、第九电阻;R10、第十电阻;R11、第十一电阻;R12、第十二电阻;R13、第十三电阻;C1、第一电容;C2、第二电容;C3、第三电容;C4、第四电容;C5、第五电容;A1、第一运放;D、二极管、VCC、高电平。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中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粘贴等常规手段,在此不再详述。

参照图1,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信号输入端IN通过第一电容C1连接至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容C2接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第二电阻R2连接至高电平VCC,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第三电阻R3连接至高电平VCC,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第四电阻R4连接至高电平VCC,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至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通过第五电阻R5连接至高电平VCC,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至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第三三极管Q3发射极通过串联的二极管D和第六电阻R6接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至二极管D和第六电阻R6之间,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通过串联的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和第三电容C3连接至第一运放A1的正相输入端,第一运放A1的反相输入端通过第九电阻R9接地,第一运放A1的反相输入端通过第十电阻R10连接至第一运放A1的输出端,第七电阻R7和第八电阻R8之间通过第四电容C4接地,第八电阻R8和第三电容C3之间通过串联的第五电容C5和第十一电阻R11连接至第一运放A1的输出端,第一运放A1的输出端通过第十二电阻R12连接至信号输出端OUT,第一运放A1的正相输入端通过第十三电阻R13接地。

其中,第一电阻R1为65kΩ、第二电阻R2为70kΩ、第三电阻为135kΩ、第四电阻R4为40kΩ、第五电阻R5为80kΩ、第六电阻R6为230kΩ、第七电阻R7为25kΩ、第八电阻R8为90kΩ、第九电阻R9为105kΩ、第十电阻R10为55kΩ,第十一电阻R11为30kΩ,第十二电阻R12为70kΩ,第十三电阻R13为110kΩ。第一电容C1为155μF、第二电容C2为220μF、第三电容C3为110μF、第四电容C4为320μF、第五电容C5为70μF。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