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终端技术的不断发展,调频收音机FM收音机已经是手机最基本的模块,结合身份识别、在线支付、近场传输等功能的近距离无线通讯NFC功能的推广,NFC也成了中高端智能机必不可少的功能,而现有的NFC近场通信多采用感应线圈作为天线。此外,随着无线充电技术的成熟和推广,基于电磁感应的无线充电技术逐渐引入到智能穿戴及无线通信领域,具有无限充电功能也成为智能手机的一大卖点,目前常用的无线充电采用电磁感应原理,通过能量变化实现无线充电,充电的接收模块前端采用耦合线圈作为充电接收天线。
然而,现有技术中关于调频收音机、NFC近场通信和无线充电之间的切换主要是通过手动方式的物理开关来实现通断控制的,存在控制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针对上述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以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收音机模块、近场通讯模块和无线充电模块之间需要通过手动切换开关实现不同工作模式之间的切换,控制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通信模块,其中,通信模块包括下述任意两个:收音机子模块、近场通讯子模块和无线充电子模块;接收天线,用于接收天线信号;控制模块,分别与接收天线和通信模块连接,用于检测天线信号的幅值或频率,并控制接收天线与通信模块导通。
进一步地,控制模块包括:控制子模块,控制子模块的输入端与接收天线的输出端口连接,控制子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与通信模块连接;CPU子模块,CPU子模块的输入端与控制子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连接,CPU子模块的输出端与控制子模块的控制端连接;其中,CPU子模块,用于检测天线信号的幅值或频率,生成控制信号;控制子模块,用于根据控制信号控制接收天线与通信模块导通。
进一步地,CPU子模块在检测到天线信号的幅值属于第一预设幅值范围,或,频率属于第一预设频率范围时,生成第一控制信号;CPU子模块在检测到天线信号的幅值属于第二预设幅值范围,或,频率属于第二预设频率范围时,生成第二控制信号;CPU子模块在检测到天线信号的幅值属于第三预设幅值范围,或,频率属于第三预设频率范围时,生成第三控制信号。
进一步地,当通信模块包括近场通讯子模块和收音机子模块时,控制子模块还包括:第一控制子模块和第二控制子模块,第一控制子模块的第一输出端口通过第一电阻与CPU子模块的第一输入端口连接,CPU子模块的第一输入端口通过第二电阻接地,第二控制子模块的第一输出端口通过电感与第三电阻串联接地;第一控制子模块的控制端与CPU子模块的第一输出端口连接,第一控制子模块的第二输出端口与近场通讯子模块的第一端口连接,第一控制子模块的输入端与接收天线的第一端连接,用于在接收到第一控制信号时,控制接收天线的第一端与近场通讯子模块连接;第二控制子模块的控制端与CPU子模块的第二输出端口连接,第二控制子模块的第二输出端口与近场通讯子模块的第二端口,第二控制子模块的输入端与接收天线的第二端连接,用于在接收到第一控制信号时,控制接收天线的第二端与近场通讯子模块连接;接收天线的第一端与收音机子模块连接,接收天线的第二端通过电感与第一电阻串联并接地。
进一步地,当通信模块包括无线充电子模块和收音机子模块时,控制子模块还包括:第一控制子模块和第二控制子模块,第一控制子模块的第一输出端口通过第一电阻与CPU子模块的第一输入端口连接,CPU子模块的第一输入端口通过第二电阻接地,第二控制子模块的第一输出端口通过电感与第三电阻串联接地;第一控制子模块的控制端与CPU子模块的第一输出端口连接,第一控制子模块的第二输出端口与无线充电子模块的第一端口连接,第一控制子模块的输入端与接收天线的第一端连接,用于在接收到第二控制信号时,控制接收天线的第一端与无线充电子模块连接;第二控制子模块的控制端与CPU子模块的第二输出端口连接,第二控制子模块的第二输出端口与无线充电子模块的第二端口连接,第二控制子模块的输入端与接收天线的第二端连接,用于在接收到第二控制信号时,控制接收天线的第二端与无线充电子模块连接;接收天线的第一端与收音机子模块连接,接收天线的第二端通过电感与第一电阻串联并接地。
进一步地,移动终端还包括:滤波模块,分别与接收天线的第一端和收音机子模块连接,用于对天线信号进行滤波处理。
进一步地,移动终端还包括:电量检测模块,与无线充电控制子模块连接,用于在检测到移动终端的电量低于预设电量阈值时,生成提示信号。
进一步地,接收天线为金属线圈。
进一步地,接收天线设置在移动终端的外壳内侧表面。
进一步地,收音机子模块、近场通讯子模块和无线充电子模块分别与接收天线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包括:通信模块,其中,通信模块包括下述任意两个:收音机子模块、近场通讯子模块和无线充电子模块;接收天线,用于接收天线信号;控制模块,分别与接收天线和通信模块连接,用于检测天线信号的幅值或频率,并控制接收天线与通信模块导通,进而解决了相关技术中收音机模块、近场通讯模块和无线充电模块之间需要通过手动切换开关实现不同工作模式之间的切换,控制效率低的技术问题,同时,本实施例中的近场通讯子模块、无线充电子模块和收音机模块可以采用同一个金属线圈作为天线,还解决了受天线长度限制,智能手机收音机FM模块的接收天线不能内置或者难以内置的问题,而且能实现天线的三合一功能。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种可选的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又一种可选的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移动终端100包括:
通信模块10,其中,通信模块包括下述任意两个:收音机子模块101、近场通讯子模块103和无线充电子模块105;
接收天线12,用于接收天线信号;
控制模块14,分别与接收天线12和通信模块10连接,用于检测天线信号的幅值或频率,并控制接收天线12与通信模块10导通。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控制模块14包括:
控制子模块,控制子模块的输入端与接收天线12的输出端口连接,控制子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与通信模块连接;
CPU子模块,CPU子模块的输入端与控制子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连接,CPU子模块的输出端与控制子模块的控制端连接;
其中,CPU子模块,用于检测天线信号的幅值或频率,生成控制信号;控制子模块,用于根据控制信号控制接收天线12与通信模块导通。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CPU子模块在检测到天线信号的幅值属于第一预设幅值范围,或,频率属于第一预设频率范围时,生成第一控制信号;CPU子模块在检测到天线信号的幅值属于第二预设幅值范围,或,频率属于第二预设频率范围时,生成第二控制信号;CPU子模块在检测到天线信号的幅值属于第三预设幅值范围,或,频率属于第三预设频率范围时,生成第三控制信号。
可选地,当通信模块包括近场通讯子模块和收音机子模块时,控制子模块还包括:第一控制子模块和第二控制子模块,第一控制子模块的第一输出端口通过第一电阻与CPU子模块的第一输入端口连接,CPU子模块的第一输入端口通过第二电阻接地,第二控制子模块的第一输出端口通过电感与第三电阻串联接地;第一控制子模块的控制端与CPU子模块的第一输出端口连接,第一控制子模块的第二输出端口与近场通讯子模块的第一端口连接,第一控制子模块的输入端与接收天线12的第一端连接,用于在接收到第一控制信号时,控制接收天线12的第一端与近场通讯子模块连接;第二控制子模块的控制端与CPU子模块的第二输出端口连接,第二控制子模块的第二输出端口与近场通讯子模块的第二端口,第二控制子模块的输入端与接收天线12的第二端连接,用于在接收到第一控制信号时,控制接收天线12的第二端与近场通讯子模块连接;接收天线12的第一端与收音机子模块连接,接收天线12的第二端通过电感与第一电阻串联并接地。
可选地,当通信模块包括无线充电子模块和收音机子模块时,控制子模块还包括:第一控制子模块和第二控制子模块,第一控制子模块的第一输出端口通过第一电阻与CPU子模块的第一输入端口连接,CPU子模块的第一输入端口通过第二电阻接地,第二控制子模块的第一输出端口通过电感与第三电阻串联接地;第一控制子模块的控制端与CPU子模块的第一输出端口连接,第一控制子模块的第二输出端口与无线充电子模块的第一端口连接,第一控制子模块的输入端与接收天线12的第一端连接,用于在接收到第二控制信号时,控制接收天线12的第一端与无线充电子模块连接;第二控制子模块的控制端与CPU子模块的第二输出端口连接,第二控制子模块的第二输出端口与无线充电子模块的第二端口连接,第二控制子模块的输入端与接收天线12的第二端连接,用于在接收到第二控制信号时,控制接收天线12的第二端与无线充电子模块连接;接收天线12的第一端与收音机子模块连接,接收天线12的第二端通过电感与第一电阻串联并接地。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移动终端100还包括:
滤波模块16,分别与接收天线12的第一端和收音机子模块101连接,用于对天线信号进行滤波处理。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当通信模块10为近场通讯子模块103时,控制子模块还包括:第一控制子模块(例如可以是图2中所示的单片机U1)和第二控制子模块(例如可以是图2中所示的单片机U2),
第一控制子模块的第一输出端口(例如可以是图2中所示的单片机U1的S11端口)通过第一电阻R1与CPU子模块的第一输入端口(例如可以是图2中所示的GPIO端口)连接,CPU子模块的第一输入端口通过第二电阻R2接地,第二控制子模块的第一输出端口(例如可以是图2中所示的单片机U2的S23端口)通过电感Lm与第三电阻R3串联接地;
第一控制子模块的控制端(例如可以是图2中所示的单片机U1的S10端口)与CPU子模块的第一输出端口(该第一输出端口可以是图2中所示的CPU子模块的OUT_1端口)连接,第一控制子模块的第二输出端口(例如可以是图2中所示的单片机U1的S12端口)与近场通讯子模块103的第一端口(该第一端口可以是ANT_1端口)连接,第一控制子模块的输入端(该输入端可以是A1)与接收天线12的第一端连接,用于在接收到第一控制信号时,控制接收天线12的第一端与近场通讯子模块103连接;
第二控制子模块的控制端(例如可以是图2中所示的单片机U2的S20端口)与CPU子模块的第二输出端口(该第二输出端口可以是图2中所示的CPU子模块的OUT_2端口)连接,第二控制子模块的第二输出端口(例如可以是图2中所示的单片机U2的S21端口)与近场通讯子模块103的第二端口(该第一端口可以是ANT_2端口)连接,第二控制子模块的输入端(该输入端可以是A2)与接收天线12的第二端连接,用于在接收到第一控制信号时,控制接收天线12的第二端与近场通讯子模块103连接。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当通信模块10为无线充电子模块105时,控制子模块还包括:第一控制子模块和第二控制子模块,具体地:
第一控制子模块的第一输出端口(例如可以是图2中所示的单片机U1的S11端口)通过第一电阻R1与CPU子模块的第一输入端口(例如可以是图2中所示的GPIO端口)连接,CPU子模块的第一输入端口通过第二电阻R2接地,第二控制子模块的第一输出端口(例如可以是图2中所示的单片机U2的S23端口)通过电感Lm与第三电阻R3串联接地;
第一控制子模块的控制端(例如可以是图2中所示的单片机U1的S10端口)与CPU子模块的第一输出端口(该第一输出端口可以是图2中所示的CPU子模块的OUT_1端口)连接,第一控制子模块的第二输出端口(例如可以是图2中所示的单片机U1的S13端口)与无线充电子模块105的第一端口(该第一端口可以是L1端口)连接,第一控制子模块的输入端(该输入端可以是A1)与接收天线12的第一端连接,用于在接收到第二控制信号时,控制接收天线12的第一端与无线充电子模块105连接;
第二控制子模块的控制端(例如可以是图2中所示的单片机U2的S20端口)与CPU子模块的第二输出端口(该第二输出端口可以是图2中所示的CPU子模块的OUT_2端口)连接,第二控制子模块的第二输出端口(例如可以是图2中所示的单片机U2的S22端口)与无线充电子模块105的第二端口(该第一端口可以是L2端口)连接,第二控制子模块的输入端(该输入端可以是A2)与接收天线12的第二端连接,用于在接收到第二控制信号时,控制接收天线12的第二端与无线充电子模块103连接。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100还包括:
电量检测模块18,与无线充电控制子模块103连接,用于在检测到移动终端100的电量低于预设电量阈值时,生成提示信号。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接收天线12可以是金属线圈。
可选地,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接收天线12可以设置在移动终端100的外壳内侧表面。
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包括:通信模块,其中,通信模块包括下述任意两个:收音机子模块、近场通讯子模块和无线充电子模块;接收天线12,用于接收天线12信号;控制模块14,分别与接收天线12和通信模块连接,用于检测天线信号的幅值或频率,并控制接收天线12与通信模块导通,进而解决了相关技术中收音机模块、近场通讯模块和无线充电模块之间需要通过手动切换开关实现不同工作模式之间的切换,控制效率低的技术问题,同时,本实施例中的近场通讯子模块、无线充电子模块和收音机模块可以采用同一个金属线圈作为天线,还解决了受天线长度限制,智能手机收音机FM模块的接收天线12不能内置或者难以内置的问题,而且能实现天线的三合一功能。
本实用新型所要保护的散热装置以及构成该散热装置的各个组件都是一种具有确定形状、构造且占据一定空间的实体产品。如与门、非门等电子器件;或,微处理器、子处理器等都是可以独立运行的、具有具体硬件结构的计算机设备、终端或服务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